为什么外省人听不懂粤语,而客家人潮汕人却听得懂?

DJDUE52988


如果你懂得粵语的來历,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粤语糸指“广府话”(亦称白话,北话)。据广东著名历史学者曾昭旋先生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属于楚国。统治岭南长达638年。先后建立“番禺”(楚庭)和“五羊城”(广州),并使番禺成为全国九大商贸都市之一。而岭南首先创立的广府话,也是楚人的伟大贡献。

据史载,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1年),楚武王伐庸,自是南海属楚。楚武王先后在重庆设置巫郡,河南设置邓郡,湖南设置黔中郡,江西设置豫章郡,岭南设置蒼梧郡。这个蒼梧郡就在现在的广西梧州,广东封开县一带。目前还有残破遗址。去年11月,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在封开县组织召开“粤语探源学术研讨会”,证实封开县粤语还完整保留两汉前古雅言。这无疑是楚蒼梧郡民族融合的千古留存。有趣的是,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伐岭南,将蒼梧郡改为南海郡,还试图推广“秦腔北调”,被南越王赵佗一口否定。不仅如此,赵佗还将楚人描绘广州城的“五羊彩图”复制到自已的厅堂寓所。100多年后,汉武帝灭南越国又恢复了蒼梧郡,将封开之地改名为“广信”,并一度升为府。于是,粤语就开始泛称为广府话。

由于蒼梧郡,南海郡的历史地位,广府话一直作为岭南官话流行了2000多年。不仅香港澳门官方和居民能听能说,而且后來融入广东的潮汕人和客家人也必须“到乡随俗”,熟练掌握粤语。


严家庆


掌握一门语言,归纳起来大概有三要素,第一环境,第二需求,第三兴趣


三种要素都不具备而勉强去学一种外语或方言,其结果只会是“学过,不会说,或说不清”,哪怕只满足其中的一种要素,语言的掌握度都会有质的飞跃。

诚如大部分人,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一天三顿不离口,学到了大学毕业,也没有几个人真正可以和老外正常交流,大概只停留在“四、六级在手,天下我没有”的地步,然而出过洋的,工作需要的,感兴趣的,却能在努力之下突飞猛进,大比例会说会听。


回归广东,广东方言主要的三个支派是珠三角的粤语,东北部的客家话,东部的潮汕话,尽管在分布上三种方言彼此独立互不往来,但经济生活中却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广东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其主要的经济贡献来自珠三角,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因此,珠三角本土的粤语和广府文化便随着水涨船高,成为广东对外“扩张”的文化主流,加上香港这一国际化都市的文化、经济输出,更是把粤语推到世界前端。

于是在广东,随处可见、可听的粤语节目、粤语歌曲开始深入寻常百姓家,这无形中制造了粤语的外在环境,使人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而产生了语感。


其次,随着资金流在粤语方言区的聚集,许多潮汕人、客家人纷纷向其靠拢,因赚钱、求学等需要,他们可能会多一份心学会并使用粤语以期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而潜移默化之下,其家人和生活环境也就多了一份同化。

至于兴趣,其实在全国都普遍存在,特别是那个粤语歌盛行的年代,每个人总有那么几首擅长的粤语歌,在此基础上,兴趣趋导,加上粤语电视剧的教授,很多人也掌握了基本的粤语技巧,只是这个比例在广东更高一些罢了。

最后提到一个非典型现象,在粤东,其实很多潮汕人是天生具备语言天赋的,他们很多人从小便听得懂闽南话、客家话和潮汕话,除了不同民系婚嫁交流外,也受到不同民系混居的影响,因此再多一个粤语并没有太大难处。

这或许也是环境的侧面印证。


圭海四记


很简单,广东的客家人,潮汕人是受了广东电视台,广东广播电台媒体的影响,尤其是50,60,70,80,90后,自80年代以后电视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看电视听广播是唯一的娱乐,当时能收看到电视节目少,其中广东电视台的两个频道:岭南台(广东卫视前身)和珠江台,这两个频道的信号可以通过各市的差转台传送到广东各地,基本覆盖了广东大部分地区。其中珠江频道是以粤语形式播放的,就连电视剧都是经过粤语配音的,所以经常看珠江频道的电视观众通过画面,字幕的显示,逐步理解粤语的意思,直到完全听懂。就是一句话:长期受听粤语的影响,从茫茫然到逐渐听懂的一个过程吧。到了90年代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接触到的粤语频道就更多了,如广州台,南方台,香港的翡翠台,亚洲台等。题主说外省人听不懂,广东客家人潮汕人能听懂。这得有个前题,听得懂的只有50,60.70.80.90.后的人,这是时代环境下造成的,00后就未必听得懂了,因为现在互联网发达,00后不一定会像我们这些前辈一样,为了看电视,无条件”被迫”学习听懂粤语。他们还有更加丰富,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所以接触粤语的机会更少,再加上国家推行普通话,以后能说能说的更少。


去溜溜溜溜去


現在的外省人為什麼聼不懂粵語?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態永遠都把自己定位在外省人這個位置上。擺在臉上的就是一副“我是外省人我怕誰”!“我是外省人你就要跟我説外省話”!因為這種狹隘心態的存在,他們融入不進所居住地的氛圍里。

但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卻不同,他們是正正宗宗的本省人,他們所説的也是正正宗宗的“粵語”,因為“粵語”包含了客家話和潮汕話。雖然客家話和潮汕話都是跨地區、跨省份、跨國界的語言,但並不能否定他們都是“粵語”的組成部分。

我認識很多客家和潮汕的朋友,他們都能流暢的説幾種語言,他們的心態就是:能夠学會並使用各種語言是增加自己的学識和能力的體現。他們認為做人應該兼收並蓄而不是狹隘的封閉自己。

現在的外省人並不是學不會“粵語”,而是他們不愿意去學!是一種惰性兼自大性令到他們不愿去追求學習知識!

我生活圈子里有很多外省朋友,他們大多數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廣州的,現在如果從語言交流上你根本不會知道他們曾經是個“外省人”,因為他們保留了鄉音也融入了居住地的人文社會。


绵山雪


记得小时候就能听懂粤语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中学,都能看粤语电视,广播收音也没有障碍了。

个人觉得一门语言的精通,主要来源于兴趣,或者说内心迫切的需要。比如以前不喜欢福建莆田话,但是因为工作原因,经常碰到莆田人在有其他莆田人在的时候都喜欢讲莆田话,听不懂就难以获取信息,后来开始学,不讲,但学听,留意莆田话语言环境中的对话,不懂的词就问,再后来基本就是能听八九成了。

PS:我上学时背英语单词是属于那种读三遍就能记住的,到了大学基本就是老师说的见了就能记住的。

再者,大学时普通话不标准,还带口音,又因为人长得帅,经常被同学拿来玩笑,虽然同学都没有恶意的,但是出门在外,在普通话的环境下,未来总是要融入普通话的环境的,然后用了仅仅一年的时间,找北方的同学帮忙纠正口音,一年之后基本就听不出来口音了。

总结:一门语言的精通,第一个前提是兴趣或者自己觉得有用途,其次才是适当的语言环境。


珠宝小柯哥


我是潮汕揭阳的。小时候我们收音机和电视是可以收到珠台台的节目的,就是粤语为主的播出。可能这样的原因,一般潮汕人长大的都会听多多少少的粤语,基本能听得懂,就是说得不太好。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听粤语,是珠江台的吧。
那里珠江电台,珠江电视台就是粤语节目,还有粤语的电视剧《霍元甲》《陈真》等,这些都是香港TVB 拍摄的经典电视剧,原声都是粤语的。


有时候电视台还把粤语翻译成普通话播出,但总感觉怪怪的,还影响收视率,后来就不了了之。

后来长大了,到外面打工了,慢慢会接触粤语,慢慢就会听会讲了。

来到东莞,还有东莞话,厚街话,万江话。发现粤语更复杂。

东莞人民公园


潮汕地区著名的戏剧就是潮剧,列为中国非物质遗产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潮汕人在东莞


2000年前后那几年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跑粤东地区。个人感觉是潮州人(指整个讲潮州话的粤东人群)在对待语言掌握方面的开放态度比客家人强得多!潮州人认为,会讲多语言才能证明自己见过世面,也对将来外出闯荡有好处,因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比较努力学习学讲普通话和白话,即使乡村普通小孩能听懂、会讲(不论程度如何)、乐意讲白话的比例很高。而客家人就比较保守,在多方言方面无论心态还是掌握程度比潮州人逊色得多。发现在广州深圳也有个有趣的现象:潮州人与白话群体打交道时更愿意讲白话,而客家人比较抗拒方言包括自己的客家母语。其原因是客家人有种自卑,认为方言是土语,不愿意教下一代客家话等方言,无论在家在外都只讲普通话。很多客家人还刻意规避客家口音,生怕被人“瞧不起”。在对待方言母语方面,潮州人更加自信,在外更加愿意讲母语。


奇依切恩


对客家人来说因为容易听懂和学,因为只是字音不同,掌握了字音就很容易了。香港白话架构大体上也比较接近客家话的构词和语法表达。广府白话系和闽南话都系是在客家话之后产生的。潮州府话也稍早过广府白话。香港清末民初之后广州商人全部涌入香港,讲广州话的商人都是金主有钱人,香港客家人围头人也就跟学广州话,后来进来的四邑人潮州人也跟着学广州话。各类人学广州话加上香港英语教学就混出了香港白话,到了六七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空前繁荣,各种人也进入香港,港歌港片港电视台在两广及东南亚很有名望。广东人就争相学讲,因为广东人很容易听懂学讲港式白话,就造成现在这样,有一部分人会讲白话,珠三角很多城市就流行白话来互相交流沟通。要不是香港,广府白话也只是广州城的少数人语言。珠三角其他几十种不同口音字音的土白话人那时也开始看片听歌看香港电视台学习香港白话进行正音,一起到了珠三角打工聚集就业就都用这种通俗经香港白话正音后的白话互相沟通。其实大家也不知道正不正宗,经香港白话熏陶和不断效仿下,互相沟通的白话能正常沟通无障碍!


冠希的捷径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大学毕业之后呢,从江西老家分配到广州工作,在那里定居。 虽然我也是个客家人,但开始的时候我确实听不懂广州话。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我来广州之前的话,我在江西生活,从来没有接触过粤语,而粤语呢又属于珠三角地区最普遍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表达跟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听不懂也是很正常的。

关于题目中说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却听得懂粤语,我想主要是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个省份和地区的原因。一个是电视广播节目,比如广东珠江台和香港的翡翠、本港台大部分的节目和主持人都是用粤语,那么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在接收到这类节目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都会听到和学到这些语言,时间长了,自然就熟悉并多多少少都能掌握,对于一些想在粤语地区工作的人来说,更加会刻意去学习这些语言。第二,广东地区有一些城市,比如韶关惠州地区,同一个城市几种方言都同时汇集和交流,因此互相影响和学习到也不足为奇啊。

大家知道,客家人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而对于我这个江西的客家人来说,由于省份不一样,我们当地很少有机会接收到这种说粤语的电视或者广播的节目,因此要能听懂或者学习这种语言的机会,难度都非常大,所以广东地区之外的客家人要能听懂粤语,几乎也不太可能,虽然客家话里面有部分的语言和粤语有些相似。

因此我认为,题主的题目中的提问不是太严谨,应该说外省人为什么听不懂粤语,而广东省内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却能听得懂比较好。


小猪林林快跑


广东分为客家话,潮州话,白话。没有什么粵语。粵是广东省的简称,客家地区讲客家话,广府地区讲白话,潮州地区讲潮州话。除了白话跟客家话接近之外,潮州话跟白话,客家话相差很大,不同的方言区讲不同的方言。外省人一般讲普通话,一般在深圳的外省比较反感白话更不会有人去学讲,现在讲普通话是大势所趋。方言将会越来越少,现在广府地区的小孩都讲普通话,白话已经日渐式微。最终会走向灭亡,普通话统一全国是历史的潮流,谁都改变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