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小洁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低到极致,那些道德枷锁将女性束缚的没有喘息的机会,“三纲五常”监督着她们的一举一动,对于男人来说女人就是生育工具。因而,在中国古代,刚刚丧偶的寡妇都会在私生活方面备受他人的“重视”。

而在“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前一句,便是“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是指妻子过世后从未再娶的男人,整句在形容鳏夫家中没人做饭,寡妇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都在描述着中国的古代伦理。

那么,古代年轻的寡妇又会如何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呢?

第一、守寡一生

在古代,女性被要求对丈夫从一而终,所以自嫁入婆家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你得一辈子忠心于你的丈夫。当你的丈夫发生意外事故身亡了,你是别无选择的,为了贞洁,必须守寡一生。一些极端的,甚至会用自残来表忠心,比如明朝一位女子曾斩断自己的十指来应验自己对于丈夫的钟情。

在明朝的一本书里就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独身老人,在临终的时候拿出文字几乎全被磨光的100枚铜钱,周围人都不理解。

这时候老婆婆就开口说:她在20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便开始守寡,如今已有50多年了。这五十年来她度日如年,但为了能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她每到夜里孤枕难眠之时,便把铜钱撒到地上,然后在一枚一枚的给捡起来,直到有了困意才罢休,回房睡觉,让周围的人无不感叹佩服!

第二、改嫁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千古风流佳话。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卓文君是一个新寡回娘家的女子,改嫁司马相如非但不受谴责,反而得到社会主流的肯定和赞赏。

即便到了宋代前期,女子改嫁的问题仍然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就是改嫁过来的,一样成为了一国之母。刘娥虽然身为一介女流,但治理国家可是毫不含糊,十多年来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而刘娥也得到了史家们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女中尧舜”。

第三、与人私通

人都有七情六欲,古代的寡妇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女子,在程朱理学的熏陶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后更是三从四德,在贞节牌坊等女性枷锁下,过得步步惊心。

但不得不说,这种方法风险太大,隐蔽性做得好倒没问题,一旦被发现了,那就会遭受生不如死的惩罚,浸猪笼都算是轻的,严重的性命难保。

第四、接手家业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唯一一个没有立皇后的的皇帝。秦始皇不近女色,可是他也有妃嫔媵嫱,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一个女人却是个例外,而且还是一个寡妇,一个叫清的寡妇。

寡妇清生于巴地,名清,故又叫巴寡妇清。18岁出嫁,22岁丧夫。丈夫是当地一位青年企业家,经营丹砂矿业多年,已是富有的大工商业主。丈夫死后面对家族纷争、他人觊觎,寡妇清挑起丈夫留下的偌大家业,并悉心照顾公婆,且一直未改嫁。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后,巴蜀地区成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战略后方。秦始皇以及秦国的历代君王对巴渝地区实行“优宠政策”,对于当地的豪门大族实行原有的管理办法,允许他们拥有产业,部族和私人武装,寡妇清家族是地方豪强的代表,理所当然是笼络的对象。

或许听了这么多故事,您会觉得古代女子丧夫之后也没那么悲催。不过今天说的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数的寡妇还是在市井之中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死去。


刀墓手札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

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

(一)

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

  1. 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

  2. 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

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

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

而出仕的鳏夫呢?

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

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

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不起,忙着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

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说才女: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

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

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

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

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

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

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

接到一张诉状,写着

“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大笔一挥,“嫁!”

快哉!


王事情


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说到鳏夫和寡妇总让脑海里总会想起一副凄凉的画面,过去农村,破旧房屋里晦暗的灯光下。漫漫长夜,只是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形单影只,孤灯相对。
鳏夫是指死了妻子的老男人。与光棍儿不同的是光棍儿还可能有相好的女人,而鳏夫没有。
寡妇是指死了丈夫的女人。在过去,在农村比较封建。往往死了丈夫的女人被视为不吉利的女人,自是带有悲剧色彩,好像笑都成了一种罪过。
鳏夫房顶炊烟少,如果长久是鳏夫的话,那一定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过去的农村,对男人丧妻有再娶都是很包容的,只要男条件好,也会有很多女人愿意嫁过来。
就算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和为亡妻写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的纳兰性德一样都再娶了。
而鳏往往都是家里条件太差,没有女人肯嫁,房顶炊烟少,可能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1、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干了一天外面的活,已经很累了。嫌做吃的麻烦,懒得生火做饭,常吃生冷食物。
2、亲戚家有吃喝的,因念其一人孤苦伶仃会把他叫去蹭吃。
3、鳏夫走哪吃,那回家次数少。因为没钱,所以能省则省,能少开伙,就少开火。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被太多人熟知,也很多人因为避嫌不去帮寡妇。小时候因为在农村长大,听过太多人的说寡妇的事情,虽然当时对此似懂非懂,但大人们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
过去的农村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地里有大量的体力劳动,需要男人去干。失去男人的寡妇往往对操作外面的活很吃力,必须找男人帮忙。去帮忙的男人很多人心怀鬼胎,总想“揩”寡妇的油,占人家便宜。
因为寡妇没自家男人可以为自己撑腰,往往男人很容易得逞。所以往往去帮忙的人都会被揣摩、被猜忌。
小时候我村里有几个寡妇,别人总是谈起她。例如,过去粮食要加工,家里没有男人,女人挑着去加工,瘦弱的肩膀被肩上重物压弯,让人生出很多怜悯。
有些实在看不过去的男人心生同情,会搭把手。这往往会激起自家女人的醋意或者旁观者的不平衡。而女人的报复方法就是用吐沫星子喷她。
女人一旦男人过世了,在过去寡妇不敢打扮,还得成天苦瓜脸。有的寡妇,稍微拾掇下自己,就会被人忌猜疑“男人都死了,还打扮给谁看?”
在古时,女人死了丈夫是要为其守寡一生的。也确有一些寡妇耐不住寂寞勾三搭四。古时没有电视,没有娱乐设施,而寡妇的这些风流韵事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消遣。
鳏夫和寡妇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悲剧性人物。现代人都对你其生活方式给你足够的理解和包容。现在厨房用品很多,很多男人也善长做饭,也。随着离婚率越来越高,寡妇已不在受到歧视。
“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在现在这种社会,这种现象很少见了。人都懂如何照顾好自己,如何更好的生活。

老家伙樱木


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鳏夫:老而无妻的人,即妻子死亡未再结婚的男人。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是说鳏夫家中没人做饭;与之相对应的, 寡妇门前是非多,即是说明,寡妇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

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没有老公的女人,自己如果没有谋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别的男人,这样的女人,最容易被人占便宜,也总有这样那样的男人,去寡妇门前探头探脑,看是否有机会揩油,欺负她也没有丈夫替她出气,就算和男性正常的交往也容易被人过多关注,所以就有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由来。


师说历史


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句为“鳏夫房顶炊烟少”。这一句古语“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道尽了丧偶男女的心酸。“寡妇门前是非多”,更是含有多重意思。

失去丈夫的女人,也就成了寡妇。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嫁一般是不可能的。盛年的女人往往独守空房,或者一人拉扯孩子,还要替去世的丈夫尽孝。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如果有男人经常上她家里去,周围人就会有各种猜测,对上寡妇家的男人不好,对寡妇自身更不好。久而久之,就成为一句“警诫”,进而形成人们的下意识。

对失去丈夫的女人,人们敬而远之,躲得远远的,生怕惹人议论。在封闭的宗法制农村,无异于是一种“雪上加霜”的伤害。

在古代,一个女人失去丈夫,就失去了“三从四德”中最重要的靠山。所谓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摆在面前的路,往往就是“守节”,把儿子抚养成人。守到老,可以被赐“贞节牌坊”,这是节妇最好的结局了。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格外注意妇德、妇言的,就算有男人来上门纠缠,也必须做好躲闪。可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像一道符,将盛年的失去丈夫的女人们死死拴在“节义”这条不那么人性的道路上。

“鳏夫房顶炊烟少”,意义相对简单。鳏夫,是指失去妻子的男人。鳏夫房顶炊烟少,是指失去妻子的照顾,一个男人有时连饭也懒得做,往往凑付一顿罢了。由炊烟看起,由吃饭、穿衣生活起居看起,一个失去妻子的男人的生活是非常凄清的。

这句古语可以说,对失去配偶的男女的生活和处境做了深刻浓缩的概括,真实生动,言简义深。


老照片


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春秋时期的郑穆公有一个容貌绝世的女儿,她有多美呢?据说小时候杏脸桃腮,长大后身材火辣。但是夏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非常多情。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不清不楚,因此她在郑国的名声非常地不好。为了赶紧“祸水东移”,郑穆公把她嫁给陈国大夫夏御叔,因此后人称她为“夏姬”。

一开始他们的日子挺好,还生了个儿子叫夏徵舒。但是好景不长,夏御叔英年早逝。她也就成了寡妇。但是俗话说: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而好巧不巧的是丈夫的好友孔宁和仪行父,经常对她进行“慰问”。正直”芳华“的夏姬,在一来二去下三人产生情愫。而这件事又夏御叔的上司知道,三人时不时的结伴前来”慰问“,更加糜烂的关系开始了。

为了在三人里面”脱颖而出“,陈灵公做了一件蠢事:封夏姬的儿子夏徵舒为司马。司马是干什么的?掌管兵权之人!历来诸侯都把兵权握的死死的,而陈灵公直接送人。但是夏徵舒却对母亲的行为深恶痛绝,陈灵公这样一做无异于给自己难看。在某次四个人正准备”行乐“,陈灵公被夏徵舒埋伏在家中的士兵给杀死,而另两位赶紧逃到楚国搬救兵。

然而陈国群龙无主,楚国干脆坐收渔翁之利,吞并了陈国。为了平息众怒,将夏徵舒车裂,而”罪魁祸首“的夏姬被送给了楚庄公。英雄难过美人关,立刻被夏姬吸引。但是在群臣极力劝阻下,而楚庄公见鳏夫(丧妻)家中无人做饭,正所谓是”鳏夫房顶炊烟少“,便赐给了他。

寡妇配鳏夫,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夏姬天生克夫,尹襄老去世而夏姬又成了寡妇。楚国的大夫屈巫见她貌美,在三言两语的诱惑下,夏姬又和屈巫私奔了。总的来说,夏姬是寡妇里面的”王者“。因为除了上面之外,夏姬总共创下了”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的壮举。


后世多用来劝告寡妇检点一点,毕竟容易引起男人的”觊觎“。


史之策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语出《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后来,把离异后独守空房的女人也称之为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全句,没有详细出处,是民间俗语。上句则是“鳏夫房前炊烟少”,是说鳏夫房里因为没有女主人,很少开伙做饭。

问题来了,为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呢?民间为何有这说法?

因为寡妇门前男人多



中国古代,属于父系社会,男人由于身高体壮,主要赚钱养家;而女人身形纤弱,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

当一个女人,老公死了,或者被人休了,就如同房里的顶梁柱倒了,女人托家带口,就会无比艰难。



但生活还得继续,而很多事情需要男人来帮忙,寡妇们只有央求其他男人了。当然,也有男人感觉寡妇可怜,会主动来帮忙。这样就会让人看到寡妇门前有别的男人了,而且男人还不止一个。

除了生活中需要男人帮忙外,寡妇的情感由于处于空窗期,也需要男人的安慰。于是,有些男人开始尝试接近寡妇,这些人中,有些是单身,接近的目的在于拉近距离,看能不能共结连理;有些是已婚的,纯粹是前来“搔扰”,看能否有机会揩油。

于是,寡妇的门前男人多了起来,热闹起来了。

男人多了,故事就多了



寡妇门前男人多了后,未免就会有人让寡妇真正动心,因为寡妇需要情感,也需要男人坚强有力的臂膀,关键是寡妇单身,无需背负更多的责任感,喜欢就选择,不喜欢就放弃。

很多寡妇,特别是有姿色的寡妇,大多都有和某个男人或几个男人的一些故事,这让左邻右舍看在眼里后,逐渐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随着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以及各种案例的积累,在大众意识里,认为寡妇门前有男人出现时,肯定有些情况,在意识里就给寡妇整个群体定了性。

这时,哪怕寡妇生活很干净,和个别男人的交往也很平常,也会让东拉西扯的“八婆们”,推理和想象出活色生香的若干故事。

所以,正经的男人们,大多会谨慎的远离寡妇门前,主要是害怕招惹是非。




今非昔比,过去寡妇们的社会地位确实不高,容易遭人非议。

但,现在离异或丧偶的寡妇们,早已少了过去那种被看低或不断被八卦的待遇,除了边远农村外,城市里对于寡居女人的议论,也许有,但少了太多,大家都那么忙,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议论?




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女性,多做正事,少些是非。


蓝风破晓


不止是这句话的上半句很少有人知道,自古以来历史的很多典故,人们都是只记得住其中的一句话,而忘了上半句或者是下半句,或许是因为其中一句太过出名了吧,人们就选择性忽略了剩下的一半,鳏夫房顶炊烟少是此话的上半句。

先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鳏夫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指妻子死了之后没有再娶妻的男子,字面意思就是鳏夫家里没有人做饭,至于寡妇想必不用解释了吧,寡妇门前是非多,从字面意思就能得出是寡妇的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

这句话史书其实并没有专门记载是怎么来的,如果非要说的话,曾经有个这样的记载,相传宋朝时期有个女子,结婚两年之后丈夫过世,自己成了寡妇,有一日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洒在了这个女子身上,恰巧被她的婆婆看到了,这个婆婆便骂她不守妇道,没过多久,十里八乡的都知道她和长工不清不楚了。

至于鳏夫房顶炊烟少还真没有具体来历,多是现代的人杜撰的。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们对这种鳏夫的同情,农村做饭是需要生活的,这句话说明鳏夫家中没人做饭,所以炊烟少,肯定是自己不做饭才这样,如果有个妻子便不一样了。

鳏夫和寡妇都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从这两句话也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的不同,男子死了妻子就很可怜,可是女子死了丈夫,就会面临很多的闲言碎语,古时候人们认为,女人自己一个人离开老公是没有谋生能力的,肯定要依靠其他男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这样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出处不可考,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鳏寡孤独,最是可怜不过,但是寡妇,无疑是这其中十分尴尬的群体。注:这里的寡妇不包括老年丧偶,主要指年轻的寡妇。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既不利于人,也不利于社会,但是在古代,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道德准则,做的好还能得到一副贞节牌坊,犹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耸立,成为远近闻名的楷模。

寡妇门前为什么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寡妇是弱势群体,易招惹是非。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女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艰难,这时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虚而入,趁机占便宜,如果只有一个人有这种想法还说不上是非多,有这种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来了,比如说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严格意义上说她不能算寡妇,但是由于男人不在身边,各种人随着上门,各种是非也就来了。

(2)社会对女人的欺凌。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的欺负对象,各种破事烂事找不到责任人,女人就成为背锅工具,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动不动就把锅甩给女人,红颜祸水就是这么来的,寡妇更是女人中的弱势群体,更好欺负,比如说大宋太祖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天下”,对于已经遭遇不幸的寡妇来说,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锅从天上来”,躲都躲不掉。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女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独立,越来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正在走入历史,但是依旧有许多女人沦为各种是非的牺牲品。

比如说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种新类型的寡妇,男人不在身边,女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听起来像是女人有错在先,但是社会对于女人犯错的容忍度远远不如男人,男人出轨可以用一句犯错来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则永远被绑在耻辱柱上,不能不说是另外一种是非。

希望这种是非越来越少!


日慕乡关


问题:「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链 接: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4052588659343629/?iid=25346262552&app=wenda&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pic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

49个回答 172个收藏

回答:烟火文苑|青果

正文:

全句子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鳏夫:老而无妻的人,即妻子死亡未再结婚的男人。鳏夫房顶炊烟少,说明说死了妻子的家中没人做饭;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女子。寡妇门前是非多,语出《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说明死了丈夫的女人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

传说古代有一个女子,成亲不过两年,丈夫就患风寒死去。成了寡妇后,婆家对她看管很严。有一次,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洒在她的身上,两人说了几句话,就被婆婆说成是不守妇道,到处都是关于她的风言风语,连下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后来她只好在深夜里跳井自杀了。

古代女子只要丧夫就必须要遵守三从四德,不然就会认为是不忠,要对自己的丈夫从一而终,不得改嫁。也不得与其他男子发生肢体上的接触,一旦发生就有浸猪笼,上家法。



比如说,我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少妇琳娜,当时因二战爆发,所有人都认为琳娜的丈夫已经战死前线,琳娜一夜之间变为了寡妇,当她走在西西里的大街上时,所有男人都都喜欢他的美貌,却引来所有妇女妒忌和排斥。大家都骂她她是“婊子”“贱货”,可谓“寡妇门前是非多”真是人言可畏!

再者来说,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村有一个婶婶因丈夫工作原因去世成为了“寡妇”,刚开始大家都特别同情这位婶婶,帮她干农活和重活,后来,当这位婶婶重新找到了另一个丈夫准备再嫁时,有留言说是急疯了吧!

在这些留言蜚语下婶婶还是坚持跟另一位老伴继续着生活,好在今时不同往日,要是放到以前,这位婶婶可是要受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