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空铺越来越多,以前转让费五万八万的商铺现在不要钱都没人接手,难道生意那么难做吗?

龙瑞美业


生意不是难做,而是传统的模式持续不下去了。

现在做生意,我们的商业模式进化非常快!必须与时俱进,落后点就完了,更不用说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和改变了。

举个例子,手机行业的大洗牌,十年前的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是全球霸主,当时看起来无人可以撼动其地位!现在呢?在手机行业进入智能机时代以后,苹果成了全球霸主!诺基亚关门了!诺基亚大概做梦都想不到,把它打垮的居然是一家制造电脑出身的!这就说明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跨界打击和降维攻击已经成了商界的特色!

以前你的竞争对手是明确的,就是你的同行,现在,你的对手则是不明确的,你都不知道会从哪里突然出现就突然把你灭了,不只是消灭你,而是消灭你所在的这个行业。

举个例子,原来摄影行业的胶卷制造商是柯达和乐凯,后来两家都合并了。按说这就天下无敌了吧?但是最后大家抱团完蛋了!为什么?因为手机摄像起来了!数码摄像技术和手机结合起来了,然后,整个胶卷行业都被消灭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听歌的磁带,看电影的VCD,DVD,EVD等等,现在都不见了……因为互联网影像资源的丰富,把他们都消灭了!

如果你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营销策略做生意,自然就是被淘汰的这些行业,你会越来越难!

所以,不是生意难做,而是天变了……时代不同了,必须换新思维了!



吃瓜群众侃天下


目前,我就面对着店铺不要钱都没人接的状况,我以我的餐饮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于2017年3月租下市中心一商场135平商铺用于开特色火锅店,前期投资60万,商场近40家餐饮店加一个美食城(美食城里面有38个档口卖各色小吃),房租每月2.5万,人工水电2.5万,每个月要卖到9万才能够缴纳房租水电及人工各项费用。实际情况是怎样呢:1.在我开店的一年里面,我所在的城市开了3个大商场,人流迅速分散,每家商场人都不多,再分到每家商户,人更少,高昂的人工及房租,没有翻台率的话,每家店都是赔钱的。所以,同类型商场的持续增多,人的分流是首要原因。2.成本过高,房租成本及人力成本,房租就不用多说了,现在一个厨师长工资在6000-10000,一个服务员工资2500,刷碗2200,像我们一个135平的小店的运营至少需要7个人,平时的持平都达不到,前期的投资如何回得来。3.各式餐饮的兴起,各种优惠活动,店铺越来越注重口味服务等等,造成消费者口味的多样性,没有谁家是必须要去吃的,所以除了海底捞,现在几乎没有店铺门口会排长龙,但是餐饮店,一般满台都不够保本的,像我家要翻一翻才能保住成本,你看到人家店里坐得满满的,其实不一定挣钱。4.现在社会很重要的一点,人的经济压力太大,年轻人要还房贷车贷,中年人要还房贷养孩子,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房价物价的增长,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已经是那些没有房贷没结婚又没有存款的月光族了。竞争大了,消费群体少了,如何开得下去呢。我的店铺今年刚关掉了,硬撑了一年,损失90万,我关店的时候,商场里面有同时4家店铺在转让,就如同题目中写的,没有转让费,可还是没有人接手。生意就是如此的不好做。


無他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的火爆,商业地产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市场接受能力,以致于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不仅如此,现在的实体商家还要面临租金上涨、成本增加和电商冲击的困境局面,自然商铺的租售需求就降低了。

1、广州各大区域商铺出租情况不乐观

以广州为例,根据地产商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广州的许多主要商圈的空置率达到2%至5%;传统商业街如北京路、上下九等区域商铺的出租率介于90%至93%之间;在广州CBD珠江新城附近的酒吧街,2016年下半年出租率仍有85%,但到2017年上半年降至70%。目前,广州的商铺租金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有些地方的租金比前些年还低。

2、经济增长驱动商业地产发展

之所以会出现上面这种情况是因为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表现积极,城市规划升级提速、产业升级、轨道交通陆续开展,提升了房产商发展零售地产的信心。同时受欧美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零售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城市,随处可见的外国商铺就是最好的例证。

3、房产商转战商业地产,租金上涨过快

此外,随着住宅市场调控政策收紧,不少传统的开发商开始不同程度进军商业地产,一些小型的、缺乏经验的开发商甚至建成体量庞大的购物中心。与此同时,商业物业也变成了大多数投资客户的首选,结果许多大中城市前些年租金呈现上涨过快的局面。

4、电子商务的发展减少人们去线下消费的频次

不可否认,电子商务对实体商铺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明显快于年均增长11.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消费一定的情况下,能在网上解决自然就减少了去线下门店的频率。而且,在网上购物,客户往往直奔需求,而线下那这种“随机性消费”就不会再出现。

5、实体店铺竞争加剧、成本上涨

除此之外,实体商铺还要面临人工、材料成本的增加。随着消费的升级,顾客更多考虑服务体验和商品品质,不再满足于传统商铺拼价格的方式,这无疑会加剧商铺之间的竞争,淘汰一部分商家出去,其他人想进来也会顾虑甚多。

不要说普通商铺,连拥有大量实体店的品牌都因为成本增高和销售量下滑等因素的影响而大量撤柜或者转型,比如传统电器零售巨头国美,现在的销售收入已不足老对手苏宁的一半,2017年国美电器已更名为国美零售,向外界传达了转型新零售的意图。

其实,各城市的商铺市场是有所分化的,简单来说,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需求旺盛,商铺租金仍有长期上涨趋势。部分二三线城市短期内开发量过大,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空置率可能持续处于高位,租金向下压力逐步增大,甚至会出现招商困难的情况。


金十数据


哎,说多了都是泪啊……

我自己有经营一家电脑周边设备的门店,现在将近入不敷出,关门大吉了快要,亏本转让都没人接手啊!
你们看空荡荡的一天天的!

通过我这么多年的分析,我总结了几条,为什么实体店生意不好做且不好转让的原因,希望和大家交换下意见:

1.受我国整个的实体实业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投资环境不理想,做的人也就少了!

2.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阶段,实体店必然首当其冲。随着网购的成熟,快捷方便,各式物品应有尽有且价格相对更低,更多的人选择网上购物,实体店受到冷落!

3,那就是经营成本的增加。随着房地产经济几何式的增长,房租也在不断的攀升,再加上受到环保的制约,好多供应商都停止了生产而导致商品价格的提升,还有雇工的工资,这么多费用产生怎么去跟网上竞争!


4.算一数给大家,拿我店为例,租金5万,转让费3万,货品3万,装修3万,共14万,没错,现在你想开家店的投入最基本都得10几万,没什么人买东西,得干几年才能回本?谁还转你的店,喝西北风吧!

不过,互联网再怎么风行,在服务,售后,品控,把关这几方面也不可能替代实体的,我相信,只要与时俱进,多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体优势也会提升的。


如果觉得说的对的请伸出您的大拇指给个赞吧👍


禾大先生


说说我大学毕业后出来做生意的情况吧,简直丧心病狂的房东逼死了多少创业者。

大学时候我学的专业是影视动画,听上去挺高端的样子。实际上这行业做出来的很少,中国的原创设计在国内根本没人消费,全是靠模仿上市。所以我大学毕业出来以后找了一个设计类的工作,做了一年就辞职回家下海经商了。

当时跟着我家里亲戚在我们那个小城市开了一家实体店,转让费是8.5万,租金8万一年,随行就市的上涨方式,第一年实体店还没这么萧条出去人工以后能落到十万左右,第二年又在另一个主城区开了一家,转让二十万,租金11万,开业生意还行,结果没过两个月就出现天天亏损状态,各种活动天天做,心想着降低利润来获取客流量,结果你越是做活动别人就越认为你在挣更多的钱。

很快第一个门市第二年要缴租金了,我们也心想大不了想个百分之十,因为周边都是这样的,结果那房东直接从8.5万涨到十万。做不做随便你,不做就搬走,我开始的转让费8万不就打水漂了?没办法,坚持做吧。然后就两家店来互相支撑。没做多久第二家店确实每天亏损严重后来亏损十万转了,现在就一家店靠保本维持着,第三年的时候我去成都上班去了,刚好家里的门市又到期了,因为太忙没有时间谈租金的问题,结果房东直接打电话叫我搬走,我心中无线和曹尼玛飞过,还没到期就叫我搬?说我不提前缴房租就不租,还要给一万的赔偿费。结果好不容易谈下来他房租要涨到11万,大家都知道16年以后得实体是多么的难做。好多实体都转让了,有些有良心的房东还减了租金,我们这个房东不但不减,反而还倒涨那么多,活该他儿子三十几了还接不到婚,没办法,缴了租金我们就转让,为了能够换回一些转让费。结果事与愿违。最后满期以后就还给房东了,整个三年算下来一分钱没挣,算给房东打工了,他可以什么都不做三年直接三十万到手。

门市还回去以后我只能选择在出务工,一代芳华就此消失,最宝贵的人生几年全部耗费进去了,再后来见过那房东一面,我只能呵呵已示。

再见了亲春,再见了实体。


悦童座


你好,嗨住租房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似乎每个生意人都在抱怨生意难做,就拿我曾开店的一条街为例,短短半年,20多个商铺转了又转,新面孔也是换了又换,到今年正值生意渐入旺季的春季,竟然有些铺子干脆空了起来,连转让费也没有了,不禁感慨生意真的有那么难做吗?

电商挤压 消费者心态习惯转变

首先要想生意好,你得有顾客光顾。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实体店受到电商挤压,特别是服装店,母婴零售店、鞋店等等。大多数消费者会直接选择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购买,讲究一点的消费者可能会到实体店试穿一下,然后在网上购买同款。

究其原因,从消费者心理出发,无非是钱袋子说事,网上的便宜。再加上天猫双11、淘宝双12、苏宁418、京东618等各大“狂欢购物节”的兴起,“5折”、“买赠”字眼随处可见,让大家产生一种“便宜到不剁手不正常”的错觉。


成本利润失衡 经营压力陡增

不管店铺大小,实际操作过的朋友都知道当老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开店各方面的花费也要比想象中多很多。有一位曾经做餐饮店的老板这样对我讲过,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是房租、水电费、网络费、管理费、工人工资......但每天晚上一算账,发现辛辛苦苦忙一天,利润并不可观,甚至某天进货量大的话,利润直接是负数。

成本利润失衡是目前店铺转让倒闭最根本的原因。房租、税费不可压缩,生意好自然能够维护,但销量和利润一旦下降,这也将成为经营者不得不面临的巨大压力。


同质化竞争 创新转变是关键

有一个故事这样描述中国人和犹太人做生意的差别:

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然后第二犹太人来了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就很繁华了。而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中国人肯定开第二个加油站,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你不得不承认,大到公司小到商店,目前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举个例子,目前我居住的小区楼下有2个超市和一家蔬果店,这两个超市除了售卖食品、居家生活用品外,还经营着蔬菜、瓜果。这也就意味我们小区楼下有着三家蔬果店,但你若仔细观察,三家的生意都不是特别好。相反,生意火爆的是一家设在小区内,无实体店的外卖蔬果店,物美价廉且送货上门,也正是这点吸引了我们小区甚至附近数个小区的顾客。

生意难做的大环境固然存在,但创新经营,找准卖点,刨除各项成本开支,有赚头的生意仍然存在,就看你眼光关注在哪一点上了。

下载嗨住租房APP--全城房源,一网打尽,让安居梦想照进更多人的现实。嗨住租房,愿你住的好一点。


嗨住租房


我本人在深圳,目前还是很少看到那些以前的旺街空铺有多少,而偏僻的地方一直都有空铺存在,更多偏僻的地方的门面变成了某些公司的销售点和仓库的结合体。

但是,我还是见到过好几个奇葩的例子。

第一个是饮食店,某两公婆想发财,于是在一个小区街道转让过来一个门面,做XX鸭,顶多坚持了两个月,就搞不定房租了,于是两公婆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白天两个人出去打工,晚上开门做生意。早几天经过那里,发现招牌还在,说明人家还在坚持。因为不坚持不行啊,不坚持几万元的喝茶费,几十万的转让费怎么办呢?

第二个是小菜店,跟这个店铺相隔三间的门面,以前是一对四川夫妻租下来卖小菜的。随着同街道人看到他们“发财”,于是也开一间一模一样的店子,而且扩大的经营范围,增加了卖肉卖鱼各种调料等项目,一家人经营。这还不算事,真正事来了是小超市来了,于是小超市成了小菜市场。着还不算来大事,大事是大概300米的药店看到超市赚钱,改行也做了超市。于是,这对四川夫妻的店里面就出现了几个老板,他们自己卖青菜,其中一个老板卖鱼肉以及调料,更加有一个老板在卖土鸡。这个铺头还算有点生命力。

第三个例子五金店,是我一个玩的熟的人开的五金店,在很多年以前他们就是两个门面,一个门面最少有一百多平米。他们经营这个五金店为两个儿子都买了房,买了车,娶了老婆。大概是前年,他们把其中一间门面分租出去做沙县小吃去了。但是,沙县小吃也搞不懂,过一阵子关门,又一阵子开门,接二连三估计最少换了四个老板了。去年年底我见到老板娘,她跟我说:儿子已经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了,他们这个店还开一年就关,合同到期了。开不下去的原因是到时候交不起喝茶费了。

第四个例子包点铺,是我楼下一个店,路边的。以前有一对勤劳的湖北夫妻开的早餐店,老公每天早上送包子去其他店铺与工厂机关,老婆在家里卖粥、小笼包等等。但是后来街面整顿,不能在店门口有任何堆积物,实在做不下去了,于是转给一个清远的阿姨卖菜,还打了个招牌“完全农家菜”,刚开始物品很多,这几天看起来菜已经腌腌的,阿姨有气无力的……

一口气举例四个,是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想赚钱却经验不足,导致陷入进去以后回头难。第二个问题是只要生意好,无门槛的跟风导致本来好生意变成大家都赚不到钱。第三个问题是各种商业城越来越多,集中起来竞争价格越来越低,所以分布在各处的专门门店根本无利可图。第四个问题是街面整顿,确实让某些东西多的店家根本做不下去。

当然,以上没有举例服装店、维修店等等这些店的情况。

老龚说势,不违心说假话。


老龚说势


空铺多?哪里多,一线城市很难找到空铺,二线城市也比较少,三四线城市非常多。这个现象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原因是大多数商铺转型服务业,而商贸型的商铺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是未来的趋势。



一,商铺转型服务业:餐饮,娱乐,美甲美容类,培训教育类的商业门面越来越多,而服装店,小饰品店等等销售商品的店面几乎没有了。

二,商贸型商铺越来越少:是因为网络购物和快递发达导致的。电子商务解决了远程购物,送货上门的痛点,而且无租金,价格低廉。



三,商贸型商铺越来越小:这是未来的趋势,消费升级,大量的中产阶级,对消费品质要求越来越严格,未来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时代。店铺体验,系统下单,在家等货或带走。

四,生活娱乐商铺是未来的重要的方向:综合商业越来越多,吃喝玩乐一体化的商业再起江湖,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生活品质。



总结:商铺的业态发展反应了中国经济的进展,从中介类的鱼龙混杂,走向商贸业代表了商贸发展迅速,现在进入服务业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增强,消费质量提升。


我是李合伟:伯乐创投俱乐部创始人,创投商学院首席讲师,著作《觉悟行果创业论》。帮助过300多位创业者创业成功。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合伟说


我自己也和朋友一起做过生意,我们家附近也有很多商铺,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房租无脑攀升,转嫁给小商户的压力太大。我们在2010年左右曾开过一个卖电脑的小商店,结果房东的房租水涨船高。到后来,我们算了一笔账,忙忙碌碌一整年,我们基本是在给房东打工,自己投入了大笔资金周转,最终只是领了一份工资。这还是生意不错,如果生意稍微差点,亏损的也是我们,房东旱涝保收,房租都是提前预交的。迫不得已,我们最终放弃了这个生意。后来那几间店铺租给了一个做户外用具的,再后来又转租给了一个琴行,现在我有一次经过那一片儿,发现已经有好几家店铺又贴出了整体转让的字样。

2,居民消费力下降,生意同质化竞争激烈。

我们的钱大部分都投在了房子、教育和医疗上,真正的日常消费反而能将就就将就,货比三家几乎成了常态。而一些后来做生意的人,往往只看到了别人赚钱并不了解他们背后的付出更没有他们的渠道。跟风似的做生意,只会害了自己坑了别人。以前我们这儿兴起过板栗饼,今天刚刚开了一家店,明天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最终很快把这行做死了,大家一起赔钱。

3,电商的冲击和新生代购物方式的转变。

不得不说,各类电商的出现的确改变了很多人的购物习惯。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从网上购物的人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甚至有人去实体店试衣服,试好后又从网上购买一模一样的衣服,毕竟价钱上要便宜很多。再加上现在的物流也很方便,甚至有些年轻人的吃穿用度都是从网上购买的。

4,服务类和体验类商户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按摩店、艺术班、辅导班、健身房、KTV、亲子乐园等等生意之前都还不错。毕竟这些服务是网络很难替代的。但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房租贵,最后只能转嫁给消费者。近几年也有人抱怨不怎么赚钱了,消费者明显不如以往多了。

综上所述,实体店的生意确实不太好做了,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兜里钱不多,房租又太贵。


夜雨如书


以前有些店铺为啥需要高昂的转让费呢,就是因为以前的店铺可以赚钱,前店主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才会忍痛转让,所以会收取转让费。

现在的很多生意不但没有盈利,还要亏钱。做得越多赔的越多,这种情况下哪敢收转让费啊。

现在店铺关门的很多,不仅是一个个沿街商铺,就连有些集约化的大商场,人都不是很多。记得年前去一家买衣服,按理说过年了消费的人应该很多,可是楞没看到几个人,一个个门可罗雀。我当时挑中了一个款式的裤子,问一下居然没有合适的尺码,自己中等身材正常体重,这种最常见的尺码都没有库存,看来店家也是无心经营了。整个商场唯一人头攒动的地方就是一楼的超低折扣毛衣内衣大甩卖的地方,看来不是人们没有消费需求,而是消费能力下降,所以跑去选择低价商品。

去年更早的时候,跑到魔都远郊的一个商场看家具,去了以后才发现那个商场整栋楼都空着,卖家具的居然租了地下车库在经营,肯定是因为车库房租便宜。楼上还能看到火锅店游乐场什么遗留下的招牌,大楼就写着两字:荒凉。

这种类似的商场并不少见,自己以前住的一个地方就是商场改造的。本来是一个吃喝玩乐的综合体,结果现在一楼分成了杂货店超市汤包店水果店,二楼变成各种培训机构,三楼最绝,有人打通关系,隔出了一个个小房间,每间租金在一千五到两千左右,大概有个上百间,生意火爆,供不应求。这样商改住,市场需求倒是很大。



实体店铺生意萎靡,有人把它归咎于电商的发达,确实在网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我觉得电商的冲击不仅在数量上抢占了大量市场,更主要的是价格,比如淘宝早期的野蛮生长,阿里巴巴上面成本价格的暴露,大家都在拼低价,没有了利润,生意还怎么做。像有些大的淘宝店也饱受价格战之苦,比如去年双十一,很多大店退出了天猫,有些店看着成交量巨大,实际没啥利润,都是白忙活,算上给天猫的高昂费用,还在赔钱,这买卖还怎么做!可以说,以阿里为首的电商就是整个消费市场的改革者,也是搅局的,它们的出现,引起了整个消费体系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有很多人的利益受到破坏。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除了电商的冲击,另外一个就是整体经济的萎靡,消费力跟不上去了。比如自己工作的地方是市区最繁华地带,写字楼林立,本来一座大厦的地下一楼是美食广场,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可是从去年开始已经关了大半。连吃这种人人最在意的行当都经营困难,消费低迷可见一斑啊。而且还有一点,很多盛极一时的网红店也是生意惨淡的惨淡,关门的关门,只有开店时期的炒作有效,长期的经营续航能力一般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