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占领”写字楼,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郑极夫


无人货架把办公室当作“兵家必争之地”,利用了白领阶层经常要面对电脑办公,没空离开写字楼的特征,与他们以方便。说得再简单彻底一点,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们“懒”的毛病,能少走两步就少走两步。

无人货架确实是有消费者的,在我们办公室里就有很多人买,但尽管满足了人们一时的需求,但也很难讲这是下一个“风口”,总之肯定不是大的商业机会。

这么说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

1、无人货架只是新零售所延展开来的一个细分而已。

2016年10月,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这个个概念——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可以说一举把新零售推倒风口上,但无人货架只是新零售的一个分支而已,难以承担足够庞大的经济体量。

2、消费场景单一。

无人货架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确实在办公室写字楼扣住了年轻白领们的需求,展现了一定的商业势头,但是也被困于办公区域。在其他地方人们完全可以去便利店或超市购物,甚至平时网购囤积,等不及网购的时候临时使用一下无人货架,总之无人货架的消费场景太过单一。

3、货品过于简单。

货品种类也比较单调,人们是会图方便,但很有可能在无人货架上看不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4、即时消费,无法建立用户粘性。

无人货架的消费者大部分都是出于即时需求的消费,难以建立起用户粘性,这也限制了无人货架的发展空间。

5、货物补充不及时,运营费用较大。

在运营和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都会有摄像头,但监管并不到位,货物补充不够及时,有的货架还存在拿了东西不付款的情况,都给运营造成了一定难度,产生了较大的运营费用。

所以无人货架或许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占领者办公室这个战场,但,并不是大的商业机会。

我是农民工“懂事长”李合伟(抖音号:hws666888),20多年创业经验,非著名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更多有关创业的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合伟说,与我一起聊聊创业那些事!


合伟说


如果30分钟即可送达的外卖依旧无法满足“懒人”的需求,那么办公室无人货架则更迈近了一步。

前段时间,无人便利店大热。在这之后,众多写字楼办公区内又出现了一个个货架,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零食、饮料和方便食品,用户扫码支付即可购买。

随着新零售概念的进一步发酵,比便利店离得更近,比O2O更快的无人便利架开始登场。

它会火吗?会是新零售的下一个风口吗?

社长根据实际调查和走访了解到,目前,无人售货架的玩家已经将近20家。目前比较火的包括猩便利、果小美、领蛙、零食e家等,而在外面领域占据半壁江山的饿了么则推出了“e点便利”,永远不甘落后的弄潮儿京东推出的新项目----京东到家迷你超市,也已经悄悄开始试水。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无人售货架的融资金额超过25亿元。一场围绕办公室茶水间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看上去与自动售卖机无差的无人值守货架为何能落地,低门槛的无人值守货架究竟拼的是什么,对于新零售又有何影响?

起初,社长对这种业务模式并不在意:所谓的无人售货架,不就是没啥技术含量的零食架子上贴个二维码,让买家自取自付么?然而细想之下,在零食到用户的这“最后几百米”,也许这种零售方式,真的可以玩出点儿花样来。

根据“成本、效率、体验”这一永远不变的零售逻辑,无人售货架在新零售领域的玩法,还是值得期待的。

社会向前发展的越便利,越会极大限度释放人类“懒”的原始本能。无人值守货架这种零售方式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商品到用户之间的距离,比便利店更加灵活、分散,几乎是颠覆性再造了消费流程。

无人售货架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零售业改变的契机。即挖掘线下的大型商超、连锁便利店、夫妻便利店甚至线上的电商,还没有挖掘到的是工作场景下的隐形零售需求。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新零售的趋势,即把线上与线下融合,提高零售链条的效率。

社长认为,未来,距离消费者更近的便利服务一定是趋势。如果能够架构起深入办公室场景的终端零售网络,将有可能改变办公室人群的消费习惯。

但同时,无人售货架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这一模式的进入门槛非常低,买一批货架及办公室零食硬货商品,就可以展开运营,最终考验的是运营及融资能力;其次,成本的损耗难以估量。开放式的货架销售,仍然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尤其扫码支付这里,没有很好的约束机制;用户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未来更加密集的便利店以及无人便利店,具有一定替代作用。

新零售的未来已来,你我都在其中,希望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


AI财经社


办公室货架上的硝烟:一家 3 个月融资超 1 亿的公司与一个新赛道的揭幕

资本编织出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将当年 O2O、团购大战中的一批「老将」重新洗牌又聚拢;也在战火还未彻底燃烧起来的时候,就把「小玩家」隔绝于外。

2017 年 9 月 14 日,不足半天的时间,阎利珉就在果小美总部成都和来访的客人敲定了一项合并计划。对方是上海番茄便利的创始人殷志华,由 IDG 资本董事楼军从中撮合引荐。

也曾参与同行合并交易的楼军对这样的速度惊讶不已。为了撮合这次交易,楼军特意在成都的酒店定了两天房间,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此时,两家公司都刚刚成立两个月。就在这两个月,两家公司入局的办公室货架领域中,赛道已经变得十分拥挤。

根据媒体统计,目前向这个领域发力的创业公司已经超过了 30 个,背后更是有了超过 20 亿人民币的「热钱」流入。入局者除了京东、饿了么这些「大块头」,还有每日优鲜、猩便利、哈米等等在 O2O 和电商领域早有经验的「明星团队」。11 月 1 日,前大众点评高管吕广渝创办的猩便利刚刚宣布获得红杉领投的 3.8 亿 A1 轮融资,办公室货架的战争硝烟正浓。

狂热的资本,和备受追捧的团队,将这个曾被投资圈视作「小生意」的游戏,炙烤得滚烫。

快快快!刺刀见红,硝烟渐浓

果小美并不是这一波办公室货架创业中最早的入场者。2017 年 4 月,当阎利珉刚刚注意到这个被朋友称为「为公司员工送福利」的项目时,已经有不少创业公司已经步入了开放式货架快速发展的轨迹。

「办公室」本就是阎利珉的「主场」。2011 年,阎利珉带领淘宝聚划算用实物团购切入团购市场时,瞄准的就是办公室白领人群。为了打入这个停留时间长达八小时的高价值场景,聚划算推出的「上午十点开团」,直接「过滤了学生等其他群体」。

在 PC 纪年末期的「百团大战」中,阎利珉和他的团队,把聚划算的团购交易额在一年内做到了 101.8 亿元。

2016 年进入「半隐退」状态后,阎利珉一直在渴望着另一场新的「战争」。

5000 万个办公室点位,超过三亿的白领人群,这些数字撩动了阎利珉那根兴奋的神经。更让他兴奋的是,用零食货架切入办公室场景后,能够带来的线上流量和背后的可能性。今时不同往日,和 2011 年相比,线上获客成本翻了上百倍,通过纯粹线上入口再造一个「聚划算」几无可能,机会流向了线下。

「当时就觉得,这件事要干就干,不干就放。」阎利珉通过朋友打探了一家零食货柜架的运营情况:在入驻一家 40 人左右的公司后,三个月内,全公司员工在这个零食货架上消费将近一万元,「吃白食」带来的货损问题不到 5%。这是个十分理想的数据。

2017 年 7 月,果小美成立。阎利珉开始带团队在成都的办公楼宇中铺设货架,货架成本几百元,零食 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最初定在了 30 个。「一周时间内,渗透率能够达到 67%,100 个人里面三分之二会尝试;三周之后,将近 20% 的用户每天购买两单,接近 40% 的用户每天都下单,60% 的用户五天里购买两单。」熟悉电商玩法的阎利珉认为,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发生在在这个场景里的复购率是远超电商的。

偏居成都是阎利珉的刻意选择,为的是「悄悄验证模式,快速试错」。不足两月的时间里,果小美入驻的办公室数量达到了 1000 个,并开始迈出成都。

这时,阎利珉接到了来自楼军的电话。

对方表示,希望引荐阎利珉和殷志华「认识一下」。

阎利珉爽快地答应了邀约,并预想到了「合并」的结果。彼时,果小美和番茄便利都还只是 B 轮融资的创业公司。共同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市场,火光未现,就开始合并,这并不是常规剧情。

但从两家公司的资本背景出发,则更容易理解这起合并交易的始末——两家公司都拿到了来自 IDG 和蓝驰资本的投资;更重要的是,阎利珉在成都迎来的客人中,除了楼军和殷志华,还有高瓴资本的运营合伙人、番茄便利的天使投资人干嘉伟。

这同样是两个有足够分量的名字。干嘉伟曾是阿里巴巴副总裁,后来加入美团就任 COO,在当年团购大战厮杀最为激烈的时候,干嘉伟曾帮助美团度过了草莽阶段,迅速甩开竞争对手;而殷志华则曾是干嘉伟的旧部、美团华东地区总经理,正是在他的主导下,美团在大众点评的「家门口」重挫了对手。

在楼军看来,能推动两个团队快速谈妥合并的关键是「互补」。当果小美在成都以开放货架的方式切入办公室的同时,番茄便利正在上海尝试用智能冰柜的方式探索饮料、便当等鲜食打入市场的方式。

一手带起聚划算的阎利珉认为自己的长处在于线上运营,而美团系出身的殷志华和干嘉伟显然对线下战役更游刃有余。

左起:殷志华、楼军、阎利珉

「一开始我们只聊一件事,那就是办公室货架这件事到底靠不靠谱。大家以前都是亲自在前线『见过血、打过仗』的人,都是从基层开始做,后来管理团队,能不能一块战斗,或者说味道对不对,一聊大家就都清楚了。」阎利珉说。

更直接的考量来自市场的压力。这时的果小美和番茄便利,铺设的货架点位排名都还挤不进头部,但每天都会传来竞争对手融资和入场的消息。「中国创业者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很多领域一上来就是'大块头'的游戏,」——阎利珉指的是已经入局的饿了么、京东到家,和前大众点评 COO 吕广渝创办的猩便利,「如果不合并,无论体量还是外部竞争环境都还是单打独斗,不占优势。」

合并敲定当天,新公司就确定了统一沿用「果小美」的品牌,由阎利珉出任合并后新公司的 CEO,殷志华担任总裁,而干嘉伟也直接担任了新公司的战略顾问,更深程度的参与进来。

这支「见过血、打过仗」的新团队笃信,尽管战场尚未「染血」,但硝烟的味道已经很浓了。

来了!资本、老将和野蛮人再临

自殷志华和甘嘉伟加入团队后,新公司的全国扩张路线图已经清晰起来:「目标是到年底进入 30 个城市,明年就要达到 100 个。」

这对 9 月底才刚刚开始冲出成都的果小美来说,实在是一个激进的扩张计划。但竞争对手们攻略的速度更快,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味生活、领蛙、哈米科技等等公司所铺设的货架数量都已经达到 1000 至 3000 枚。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 2017 年夏天到来之前,都几乎无人关注的模式。

零食本身就属于高毛利的商品,而放置在办公室里的货架更是圈住了每天八小时内流动极低的白领用户。和 O2O、无人便利店相比,它离消费者更近,扩张复制的成本也更低。

这个模式的最大争议在于商品的丢失和偷盗问题。楼军告诉极客公园,目前行业里各家公司,「运营的好一点的能把货损控制在 3%,但也有比较糟糕的,高达 25%,相当于卖四件丢一件。」

一位投资人也向极客公园表示,最早在去年 10 月自己就接触过这类创业公司,那时他的直观感受是「这件事情太 low」,并不看好。

从 2017 年下半年,这个行业突然开始急速升温。帮忙按下加速键的是资本。

曾经犹豫的玩家陆续登上牌桌,一猛子地疯狂押注。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近两个月内,这个领域就吸进了 25 亿人民币的热钱。这种融资速度已经超过了半年前的共享充电宝和一年前的共享单车。不少资本都会像 IDG 和蓝驰资本一样,同时选择至少两家公司下注。

不少资本都开始意识到,虽然目前大部分货架只是售卖零食,但用户习惯一旦建立,想象空间巨大。启赋资本投资总监谢波在一篇文章中认为,「办公室货架未来甚至会替代部分便利店、零售电商和外卖的需求。」

办公室零食货架上的SKU普遍为30-50个,但延展性很强

但是,一个让创业者无法回避、又相当「残忍」的事实是,这仍旧是一个「草根创业」难以企及的领域。

楼军承认,刚成立一个月时、「天使轮的钱还没到账,就被资本追着开了B轮」的果小美能够得到资本的追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人们对阎利珉光鲜资历的认可。

番茄便利那边的情况也是类似。事实上,目前拿到大额融资的公司,团队背景普遍雄厚:被阎利珉看做强劲对手之一的猩便利,是由同样出身阿里的、原大众点评 COO 吕广渝创办,投资人囊括了王兴、张涛和王慧文等人;从便利店切入的便利蜂背后主导者是庄辰超;在七只考拉和美味生活的团队里,也有来自美团、大众点评、回家吃饭等公司的前员工。

这是个门槛不高、能够自我造血的生意,长期必须走向精细化运营。本不该成为关键因素的资本,却编织出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将当年 O2O、团购大战中的一批「老将」重新洗牌又聚拢;也在战火还未彻底燃烧起来的时候,就把「小玩家」隔绝于外。

几乎来不及喘息,「小玩家」已经面临着被清洗的命运。极客公园接触的一家早期入局的公司表示,已经开始渐渐考虑以「合作」的方式并入某家大额融资的公司之中——即便在此之前,他们在北京的几百个货架已经盈利。

「有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找到谈我们合作,说准备拿出几亿进来『玩玩』,你说我们自己做还有什么机会?」该公司创始人很无奈的表示,自己的「团队背景不强,资本不认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果小美在北京的招聘过程中也发现,应聘者不乏来自竞争对手的前员工,其中几家公司甚至已经开始裁员,随时准备「撤退」。

资本来了,「野蛮人」的玩法也来了。以烧钱为代价的价格战终究无可避免。极客公园了解到,目前猩便利的策略是每布局一个货架即补贴 1800 元,以零食优惠券的方式发放。还有公司选择向入驻的办公室直接支付每个货架 1200 元「入场费」。

阎利珉认为果小美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别人卖 4 元的商品,我可以卖两元,在扩张的阶段,我们可以不在乎毛利,甚至负毛利的去做。」他甚至指出,理论上只要空间足够,每个公司可以放置多种品牌的货架,而价格战会成为把竞争对手「清除出去」的武器之一。

一切的前提,都在于全国性的加速「扑进这个场景」,如果动作不够迅速,留下市场空隙就可能被地域性团队割据。

一位主攻办公室货架项目的投资人对极客公园表示:「如果一些地区性的团队稳扎稳打,在小范围内高密度地进入公司,在点位较少的时候就开始盈利,后期头部公司再想替换,难度会比较大,去收购的话价格也会比较高。」

这也是 O2O 时代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在目前的阶段,货架密度将成为唯一的壁垒。楼军预测,到 2017 年年底,「整个行业应该都铺不到 10 万个点,我觉得任何一家公司,不做到两万个点也谈不上有壁垒。」

不过有一件事已经可以确定,这注定是一场消耗战。

去哪?简单的入口,和繁复的战局

看上去,这已经是一场被狂热资本吹起的大风,接下来的混乱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但包括阎利珉在内,也有不少人明白这个「低门槛、容易被复制」的模式背后到底蕴藏着的是什么样的机会。

「从大的百货商场,到区域性商超,再到便利店,零售有一个趋势是人越来越懒,货越来越近,零售业的布局是越来越颗粒化、去中心化的,SKU 也越来越少。」阎利珉开始研究办公室货架时,立刻就觉得这个模式有点像「线下聚划算」。

这种「新零售」模式下,货品和消费者的接触距离,与商品的颗粒度都是「极致」的,「这个架子可能只能放 30 到 40 个 SKU,以前我做聚划算的时候,第一天只上线了 3 个商品,做到 110 亿的时候也不过 200 个商品不到,这里面和我的经验有相通的地方。」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一轮和线下传统零售行业供应链、物流仓储等体系强相关的办公室货架热潮,最终吸引来的还是一群「互联网人」:整个互联网线上流量红利几乎枯竭,而办公室货架能带来的是新的入口。

所以,这显然不只是一个「卖零食」的小生意,它有着很强的延展性。楼军把这个模式拿来类比便利店:发达国家如日本的便利店布局密集,多年下来,它们已经成为生活服务的中转站,比如白领甚至可以从便利店里购买演唱会门票。「这是国内便利店业态还没有进化到的高度,现在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模式、用最近的渠道去做类似的事情。」

而阎利珉甚至觉得货架服务的场景可以超出办公室范围:还在聚划算时,他发现九亿多淘宝用户的默认收货地址中,有四成含有「公司」两个字,「这说明很多人在网购的时候都把包裹寄到办公室,下班再带回家,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在办公室高频接触后,我们的场景和 SKU 广度是很容易延伸进入家庭的。」

尽管进入这个行业不难,但长期来看,办公室货架运营门槛很高。「细致到不同公司需要什么品牌、什么类型的商品,不同的公司需要用什么频率补货,如何控制货物丢失率,都是需要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迅速跟上的能力。」阎利珉根据果小美在成都运营了几个月的经验发现,「这是个苦活儿」。

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把货架铺进办公室,并不意味着就不会被竞争对手清除出去。对挑剔的消费者来说,价格并不会成为他们唯一考量的因素。

这注定是一场关乎团队、资本和商业等综合实力的竞争。看上去进程野蛮,但背后必须有深厚的「内功」支撑;在看不见的后端,供应链、物流、仓储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比如在品类扩展方面,包括水果生鲜、盒饭在内的「鲜食」才是真正能拉高毛利的产品,包括果小美、每日优鲜便利购等都在摩拳擦掌进入这个领域,但前提是必须解决供应链和冷链物流。「就好比在上海这个市场,一共只有四家厂商有生产盒饭的资质,其中三家都被当地便利店垄断了,怎么切进去就是个问题。」楼军说。

被闫利珉视作强劲对手的猩便利,用便利店+办公室无人货架的方式切入市场

于是,行业里有玩家选择利用本身就十分强大的供应链、物流等资源切入;也有人选择联合新兴便利店的模式共用供应链体系,将办公室货架当做便利店的触角——前者的典型是每日优鲜的便利购,而后者则有猩便利和便利蜂试水。

各个团队都在尝试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进场,构建壁垒的同时也在迅速补齐短板。和番茄便利合并后,阎利珉已经与殷志华、干嘉伟达成了共识,「上半场」是殷、干两人的主场,而到了「下半场」自己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阎利珉暂时为公司发展定下了底线:「用户和供应链的满意程度是生命线,把货损控制在 5% 以内是安全线。」阎利珉明白,野蛮生长过程中,许多事情需要做到「极简」。

竞争可能会吞噬掉一切。楼军觉得,到这个赛道分出胜负的时间点还早,甚至有很多消费者还没有接触到这种货架。

但阎利珉不这么认为,在他的时间表里,「最晚到明年这个时候,战争可能已经结束了。」


极客公园


无人货架,有其特定市场,一定有大的机会,但要评估,投放过度一定是个浪费。如果运营得当,一定会形成好的商业价值。我们新零售研究团队,很关注这一领域,寻找好的运营团队。

\n

如果这样的货柜愿意放到我们公司,我当然愿意。因为我过去也是这么做的。

\n

我在公司的办公室里放了一个冰箱,并要求综合部门一定要定期放置一些食品,包括水果、冷饮、冰淇淋、早餐食品、茶水咖啡等。我的想法也很简单,要让员工把中阅资本当作自己的家,我们公司就要做好员工关怀。

\n

如果放置了无人货柜,员工则可以有更多选择。毕竟,公司统一购买的品种,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n

接下来,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发现某类食品员工很喜欢,公司自己的冰箱里就会采购更多,毕竟这样员工不用自己花钱了。无人货柜的经营就会受到影响。

\n

如果无人货柜运营方不允许我公司设置自己的冰箱呢?恐怕员工不答应。公司倒是可以限制自己冰箱提供的货品数量。

\n

综合来看,无人货柜,是个补充。这就要求公司的员工数量要足够多。公司自有福利不要与无人货柜形成竞争。只要人多了,消费自然多样化,货柜有市场。

\n

问题还没结束。投放哪些场所呢?如果一个楼层以小型公司为主呢?恐怕货柜投放的经济性就有问题了。放在公司里,利用的是公司的电源和安保;放在走廊上,恐怕物业就要收费了。

\n

从投资角度看,这个风口,有投资价值,毕竟运营成本可控。这个风口,值得尝试,但也能过度投资,造成浪费。要形成一个良性的评估体系。


孙建波


嗯,是风口。曾经去猩便利的公司(云南南路那个办公室),也去过饿了么now和负责无人货架的同事聊过天(近铁广场)。简单谈一谈,我对无人货架的一些认识。

无人货架目前来说没有任何门槛。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快通过快速的跑马圈地来增加竞争优势。其实当前的状况比较类似于百团大战的初期,就要铺货,就要铺量,谁先进去谁就是优势。

目前(201710月)第一梯队的只有猩便利。目前大概有5000个投放点。饿了么自己的业务发展得比较快,因为得益于早餐团队,本身就有一系列的写字楼服务空间,目前来说一个月铺了1000家,这种规模的话,大概是第二梯队。

2017年10月开始。其实竞争的态势已经有点明显了。各个公司都开始有各种奖励和激励的机制。比如哪家入住就给两百块钱入场费,这个费用一般是给人事行政的。还有抽成的玩法,还有给租金的玩法。不再是白用白给躺着赚钱的了。

猩便利也做了线下的实体便利店。但是实际经营状况并不好,显然是还没有摸到门。但是它无人货架十实体连锁的办法,已经成为了

非常好的一面旗帜。

无人货架现在的盈利模型还是不错的。基本上一个月内可以收回成本。好的一个货架,一天可以卖1500。

但是盗窃率也不容小看。目前来说,行业内的盗窃率在7%到10%。而且很难追查。有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撤柜走人。

但是这个行业来说,仍然是一个做加法的阶段。大楼是一个一个谈的,办公室是一个一个拜访的。所以说对团队的管理形成了一个门槛。有些人能够管得起800人的队伍,有些人就只能管得起300人的队伍。这个管理能力,决定了这个品牌的发展速度的上限,也就是品牌的上限。

未来迟早有人会开放乘法模式。是哪家?不知道。因为跑马圈地的下一步就是攻城略地了。到时候一些有门路的公司,有门路的人。可以通过绑定服务的模式,达到效率的提升(配送费用的降低)或者是强制入场,把其他剔除。我想可能是城市代理什么的。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一些二线城市应该可以考虑。到时候就等着被收购吧。行业内已经有公司被猩便利收购了。因为用钱来换时间,而且还能换来市场空间。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就这样


餐饮倒闭观察


如今有一种便捷的购买形式摆在人们面前,人们很是珍惜,如果企业要让这份便捷加上一个期限,人们希望,两步即到。

懒人经济发展到现在,除了支撑起饿了么、美团等外卖,也支撑起了如每日优鲜一类的产品,这些在生鲜大战中活下来的企业,似乎还想在新零售的蛋糕上分一杯羹。近日,每日优鲜合伙人许晓辉在“第三届A20新农业盛典”上发布的消息,每日优鲜近日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每日优鲜表示,所获资金将用于无人货架“便利购”业务的发展,且适用于更多场景的无人零售项目“智能盒子”将在明年一季度面世。

无人货架入局玩家都有哪些?现有:小e微店、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领蛙、哈米科技、猩便利、有品、便利吧、七只考拉、零食e家和咕哒猎人等。

充满危机感的行业

有媒体报道,本轮每日优鲜的融资规模在5亿美元左右,这成为每日优鲜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融资,也是每日优鲜本年度获得的第三笔融资,如今,每日优鲜的融资额度已经超过10亿美元。

本笔融资,每日优鲜将用来发展无人货架“便利购”,这也是每日优鲜本年度第二次强调加码无人货架业务,此前,每日优鲜便利购已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杭州等10个城市完成8000个百人以上点位拓展,并计划将快速铺设10万点位。

每日优鲜无人货架业务更多的是对自身业务的进一步拓展,虽然每日优鲜已经较为领先的布局了“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物流体系,但是这一体系在其所处的格局中,只能领先于新进企业却不能区别开同样的头部企业。

同样处于危机感之中的还有美团投资的猩便利,近期猩便利被报道出扩张过于激进,虽然在短短6个月内,其无人货架点位已经突破3万,据称超过所有同行之和。但是也被爆出其为了赶量不惜购买对手的无效点位,烧钱的速度也快于其融资的速度,还被报到出拖欠部分供应商欠款的问题。

猩便利创始人司江华此前曾表示,“今年元旦或者春节前,这个赛道会快速聚拢在两三个玩家,哪一家可以率先达到30万个左右点位的体量,基本上就可以占据绝对优势。”

同样激进的,还有新零售创业公司便利蜂。根据报道,截至上周,便利峰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2.5万个无人货架的投放,近期超过半数货架投放在100人以上企业。而便利蜂的目标,是每周投放2万个,预计年底前投放货架5万个,到春节前预计完成50万个货架投放。

每日优鲜许晓辉也称,每日优鲜便利购业务融资消息发布后,无人货架市场的格局将基本确定。

无人货架或有这些问题

不完全统计,单是今年无人货架市场就涌入了超过50家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并不是都如每日优鲜有腾讯的注资,易果生鲜背靠阿里,猩便利有着美团,天天果园有着京东可以依靠京东的物流。

如此疯狂的扩张不禁让人想起共享单车的尸骸海。

加之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采取每日优鲜曾采取的模式,满99元减80这种接近于白贴的活动,这会直接烧死那些缺少资金支持的玩家。

而无人货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使得这个风口并没有那么美好:

1、多家公司的入局,会使得无人货架铺设场地的费用因为竞争而水涨船高,为了冲量的地推会使得本不适合作点的地方也被采用造成资源浪费。

2、无人货架管控缺失还造成极大货损,此前,用点心吧在武汉共铺设了64个货架,用户数量超过5000,货损已经突破10%,最严重的货架达到39%。甚至出现后台显示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却发现什么都不剩。

3、无人货架本身的质量不一,货架造价偏高也造成企业成本增加以及迭代成本,这点可以参考早期ofo单车机械锁的时代,而这一点又催生了一条产业链。

4、新入局的创业公司缺乏数据积累,也缺乏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拼凑起来的产业链不仅难以把控成本,也会造成货架供应商品的品质难以保障。

5、无人货架是否是刚需仍不好说,其与自助售货机的差异区别,以及密集的便利店的分布,无人货架更像是一个补充。每一个补充都需要所处位置用户购买习惯的搜集,还需要不小的人力成本进行补货。

6、无人货架的天然排他性,虽然人们可以接受没有麦当劳时候吃肯德基,但是无人货架的小覆盖范围会使得第二个货柜的存在成为鸡肋。市场存量的缘故,使得这一市场不需要如此多的玩家。

没什么准入壁垒的行业,在成本越来越高,收入却不明朗的情况下,使得一些入局玩家开始抱团取暖。

今年9月,果小美与番茄便利合并;

今年10月,猩便利收购51零食;

今年12月,无人货架福柜与考拉便利展开业务合作。

喜欢表达意见的朱啸虎也曾表示对无人货架的看法,“像很多街边便利店为什么能赚钱?一个是因为偷税漏税,第二是因为卖假烟,作为无人货柜模式是不可能偷税漏税的,也卖不了烟,更卖不了假烟,所以我觉得这种模式很难赚钱。”

此前生鲜到家满足了人们在家以及办公室这两个场景的需求,而如今无人货架试着披着零售的外衣更细分的切入例如办公区域。甚至有无人货架玩家称,未来还可以将无人货架铺设在路上。且不说市容问题是否被允许,单提支撑这一模式走下来的懒人模式,人们既然已经出了门,又怎么会计较于走到便利店剩下的几步路程。


媒体训练营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新零售”概念逐渐火热起来,无人便利店、迷你卡拉OK、自助橙汁机,智能快递柜等一系列无人自助设备密集涌现,以上都备受资本青睐。在中国高度发达的移动支付技术,以及近几年的创业热潮下,这阵风却是我见到的最接地气的一次商业模式的创新。有数据显示,在办公楼高密度集中的城市中,上班族在办公楼工作平均超过8小时,淘宝数据也显示接近4成的快件首发发生在办公室这个环境中,奇怪的是在如此高密度、高强度、长时间的范围里,上班族对零食的需求却没有人去真正满足过。

便利店不够近,电商不够快,办公室消费环境是一块未被开辟的土壤。有媒体统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无人自助领域已有几十个项目获得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8亿人民币。所以别再惦记“共享”了,现在已是“无人”的时代。

以“果小美”为例,这家专注办公室自助零售企业最近宣布,公司已完成超过1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蓝驰创投和IDG资本领投,峰瑞资本跟投。而早在今年7月,IDG等资本已经投资“果小美”3000万元人民币。这家成立不到3个月的公司累计获得融资金额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

这帮有着丰富运营经验的互联网“老将”带领果小美迅速发展,运营2个多月已入驻数百个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中国电信,分众传媒,微盟等。

果小美CEO阎利珉说,当下办公室人群对早晚餐,零食,茶点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也是消费升级最务实最贴近消费者的场景之一,所以果小美便将无人便利货架搬进了办公室。此次果小美获得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是无人便利货架这个细分行业里面金额最大的一笔。果小美表示,此次A轮之后,果小美将继续深耕成都市场,逐步开扩全国市场,随后将陆续进入到杭州,北京,重庆等一二线城市,并开始布局线上卖场。

阎利珉:新零售分2个战场,上半场+下半场

打好上半场有三点:1.动作要快,不要犹豫不绝,比如不要纠结毛利;

2.运营兜底,不能被敌人PK掉,比如损耗要控制好;

3.融资能力强,这个需要好的团队,好的战略以及对战场的理解;

阎利珉说,我当时在聚划算的选品团队有一半人加入了果小美,所以我们果小美在商品的选择上有绝对的优势,团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们能看到办公室白领人群最大的需求,通过大数据找到爆款,产品丰富度肯定比不过京东和天猫,果小美团队追求的是极致单品。

虽然无人自助领域是资本竞逐的风口,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无人便利货架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但这种模式有个特点,就是高度依赖人性。其很难保证每一位顾客都能完成付款,与人性对抗是无人便利货架盈利路上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有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超30%的货架因货损超10%而不得不撤柜,少数自助货架货损比率控制在5%以内,甚至有自助货架货损率达到了50%。

阎利珉表示,货损控制要依靠运营,通过一些方式去控制用户。货损率的控制也是团队在淘系运营下天天研究的课题,从选公司,选场地的位子,单品选价,对接人对用户的告知等等,是一些非常系统的事。比如果小美在所有货架旁放着一个KT板,上面写着支付流程。这个看似很老土的方法,却可以把货损率减少一半,因为很多人其实就是不知道这个自助货架该怎么用。

在三个月的顾客数据收集上,果小美的用户渗透率,复购率都很高。我们以100人规模的公司测算,一周时间内有67%的人使用过果小美,一周内购买2单的有60%,购买5单的有55%,购买10单以及以上的有14%。有不少货架一个月流水至少2000-3000元,每客平均消费4-5元,算上产品毛利率30%-40%,一半两个月回本。

下半场

现在移动支付手段成熟了,而线上获取流量成本太高,办公室是一个获客的好地方,天然具备传播效应。从线下获客后,果小美更看重未来的线上空间。

线上格局已定?这个问题并不成立,只要你能找到获取流量的新方式,只要能给顾客创造有区别的价值就会有新的机会。线下获客就是获取流量的新方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就是新的价值。

果小美不只是电商,是线上线下的结合,员工和客户是直接沟通互动的。果小美线下货架上的存货量十分局限,更多产品能通过线上获取,通过线下数据了解到你的偏好和行为数据,线上推荐也会变的更加精准。

果小美的货架补给人员,每天进行补货,也会带着你昨天下的订单过来,永久免邮费。并且当你天天见到果小美补货员,就会慢慢产生习惯和信任。我们还可以通过试吃,试用的方式让用户购买更多的商品。

[结语]

无人便利货架是对传统零售的一种颠覆和创新,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目前这一领域还未真正打开,据统计,全国已有的无人便利货架站点数量还未达到万级,市场上还未形成几家独大的布局,或许用不了多久,像这种无人便利货架将会成为每家公司的标配。


新贵州


肯定是风口,市场规模空间比想象的大,至少万亿市场

还是老规矩

砖家们不在,我来侃一侃

1.阿里系果小美

2.美团系美味生活

3.点评系猩便利

4.每日优鲜

先说说小美

1.办公室无人货架“果小美”今日宣布与智能零售货柜“番茄便利”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将统一使用“果小美”作为全域布局新零售的统一品牌。果小美创始人和CEO阎利珉将出任合并后新公司的CEO。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统一使用“果小美”作为全域布局新零售的统一品牌。果小美创始人和CEO阎利珉将出任合并后新公司的CEO,番茄便利创始人和CEO殷志华将担任新公司的总裁,原美团COO干嘉伟将担任新公司的战略顾问。殷志华也将直接带领新公司的城市发展团队、物流配送团队和智能硬件团队

果小美自带“聚划算光环”,阎利珉认为这种继承自聚划算的选品能力是目前果小美最核心的竞争力。“我对我们的选品团队有信心,聚划算的优势是极致选品,我当时在聚划算的选品团队有一半人(大概十个)会加入果小美。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能看到办公室白领最大公约数的需求,通过大数据找到爆款,通过用户参与筛选出产品……等等。比丰富度肯定比不过京东天猫,我们追求的是极致单品。”阎利珉在多次媒体采访时都提及,要把果小美打造成无人便利业的“聚划算”

2美味生活

智能新零售公司美味生活宣布获得近3000万元A1轮融资,由经纬创投领投,险峰长青、点亮基金、猎鹰创投、水滴公司以及美团点评、快手、土巴兔等众多知名互联网公司高管跟投。本轮融资完成后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伟、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与水滴筹创始人沈鹏将出任公司业务顾问。

3.猩便利

继上周原美团点评到店综合事业群总裁、原大众点评COO吕广渝宣布携手日本罗森资深副总裁进军零售便利领域再创业的消息之后, 今天新公司宣布已获超亿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不仅有一线投资机构光速中国的领投,更创纪录同时获得美团点评创始人张涛、王兴、叶树蕻、王慧文悉数解囊相助,是截至目前新零售领域最大的一宗天使轮投资案

4.每日优鲜是一个围绕着老百姓餐桌的生鲜 O2O 电商平台。覆盖了水果蔬菜、海鲜肉禽、牛奶零食等全品类,每日优鲜在主要城市建立起 “城市分选中心 + 社区配送中心” 的极速达冷链物流体系,为用户提供全球生鲜产品 “2 小时送货上门” 的极速达冷链配送服务

2016年4月28日,每日优鲜对外宣布获得 2.3 亿元 B+ 轮融资,新一轮融资由远翼投资领投,华创资本跟投。2015年底,每日优鲜还曾获得战略投资方腾讯、浙商创投联合投资。至此,每日优鲜正式完成 4.3 亿元人民币的 B 轮系列融资。 2017年1月20日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本轮投资由联想创投、浙商创投领投,前三轮投资方继续跟投。

9月20日有媒体报道,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正式确认,已于今年3月完成2.3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Tiger Global和元生资本领投,时代资本参与联合投资。至此,每日优鲜C轮系列融资总额已超过3亿美元

先说阵容来说,猩便利是最强阵容,据说现在卡点已经超过2万,其代表是吕广渝,最早是阿里的副总裁,因为春晖事件而高开低走,还有创始人司江华此前任美团点评休闲娱乐事业部总经理,也曾供职于阿里巴巴,融资现在过亿

其次是阎利珉所代表的果小美,原来是聚划算总经理,番茄便利创始人和CEO殷志华总裁,原来美团的华东区域经理,原美团COO干嘉伟将担任新公司的战略顾问,原美团的灵魂人物,美图铁军的锻造者,果小美的杀伤力也很大

再者就是最近获得融资的美味生活,CEO周显军原为美团外卖东南三省区域经理,最高管理超500人线下运营团队,曾是美团最年轻的90后区域经理。2010年参与创办中国最大的大学城餐饮团购网站—青团网,2014年被美团餐饮平台总裁王慧文和时任美团外卖业务负责人沈鹏挖掘,随即硕士肄业加入美团外卖早期创业团队,负责全国新开站项目,后转战北京、江浙、东南地区。

最后说说我们大佬级别的每日优鲜,每日优鲜由徐正和曾斌创立,分任CEO和COO,2014年12月正式运营,在联合创办每日优鲜之前,两人都曾在联想集团供职十余年,并出任联想佳沃集团高管,是响当当的重量级企业,基因强大,老虎基金原来投资的京东,现在看准每日优鲜,比较有想象空间,今年6月,每日优鲜就推出了办公室无人货柜便利购。而目前每日优鲜便利购在北京已经实现了2000多个点位的铺设。

也就是说随着各位融资到位,大战即将拉开大幕,无论现在的扩张速度和点位优势、创始人阵容来说,猩便利和每日优鲜不只领先对手一个段位,现在已经遥遥领先于果小美和美味生活。

现在能看出来的就是每日优鲜有国际风投和国内顶级投资加注,猩便利是地推团队比较强,第一的PK,势必在两者产生,第二第三的位置在果小美和美味生活产生,谁能笑到最后,我们还的拭目以待!


互联网老兵郭子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改变世界”,有时候你辛苦琢磨出的点子,只是给别人的产品添加了一个新功能而已,即使它一时风起云涌,获得巨额投资也不例外。

在我看来,现在获得资本火热追捧的无人货架,就属于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产品的创新,它最好的结局,是作为别的零售业态的一种附属功能而存在。

为什么无人货架难以独立存活?

一种新事物,新形态的出现,当然可能成为颠覆行业的独立产品,但同样可能沦为其他大平台的一个小功能。

在8-9年前,以 Foursquare和“街旁”等为代表的LBS(以位置为基础的服务),用手机GPS定位标注你的位置,并可“打卡”签到,与人分享心情日记。当时有很多观察者觉得LBS风投喜欢,用户又多,好像是有戏的。

但是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工具,只是在发消息时轻松的加入了位置属性,就轻松地打败了除签到打卡外缺乏其他附加功能的LBS应用,使之销声匿迹。

近年来,“足记”,“时光相册”等相对冷门的相机应用以一款滤镜或特效刷爆网络,但终因欠缺持续开发能力,又没有忠诚用户群而昙花一现。

一个新点子能否独立生存,主要是看它:(1)是否很容易被抄袭;(2)是否有分拆玩法,多元化发展的空间。

被抄袭的风险让创业者如履薄冰,是创业最难的地方之一。科大讯飞长期被认为拥有AI先发优势,但今年阿里和腾讯等试图“弯道超车”,讯飞未来是否能继续领先被打上了问号。

而只有从一个单独的功能出发,继续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玩法,才能支撑其扩展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手机短视频因为出现了动效、变声、尬舞等创新点,从社交网络的子功能中独立出来,市场空间得到了明显扩大。

以上述标准看最近“风口”上的无人货架,尽管已经有十余家无人货架获得总额超过25亿元的投资,但在长远看来,它能独立存活下去的前景却不乐观。

首先,无人货架的竞争门槛太低。

作为极度追求降低硬件成本的商业模式,无人货架在重资产的线下实体商业领域,试图以相对“轻资产”模式追求快速启动。自动售货机硬件费用可达每台数千元,而无人货架仅仅需要花几十块钱买一个货架而已,运营方面的费用占了大头。

这当然利于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和获得融资,却等于放弃了实体经济固有的资产门槛,以至于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可以过来插一脚。阿里就不说了,顺丰、饿了么甚至猎豹移动都来做。所有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参与进来,使得无人货架的“行业领导者”们十分尴尬。

而且,货架企业标榜的大数据精细化运营,目前尚未看到实际效果。货架本身并无技术含量,也不包括摄像头什么的,难以杜绝入住后的货品损失隐患;因为都是小额交易,即使抓到了货损证据,“处罚”也无从谈起。现有的货架运营商都很难用开放的货架形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其次,现有的全开放式无人货架,并无太多的后续想象空间。

当前用来解决上班族零食消费需求的“最后10米”方案,大致包括:传统自动售货机、加入面部识别等功能的改良型售货机、以及开放的无人货架。所有这些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主要的区别可能仅在于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层面。

从媒体报道来看,无人货架运营商似乎寄希望于通过随便敞开拿,降低人们使用时的设防情绪。只要购物流程稍微麻烦一点点,就会让消费者其他的念头有可乘之机,打消购买欲望。这可能是无人货架唯一的相对优势。

而这种只能说得上是“微创新”的形态,更说明了它不具备成为独立产品所需的条件。如果货架形态不变,除了在货架放广告,在App付款时候放广告,也没有其他创意性的盈利办法。

无人货架将成为哪些业态的补充?

现有的开放式无人货架,几乎没有可能会长久做下去,反而特别适合成为其他零售业态的一个附属功能。无人货架企业未来或许有多种活法,但恐怕前提是必须战略放弃敞开的货架,转为其他形态。

第一种可能:做以大数据服务企业零食采购的供应商。

现有的无人货架模式,主打通过全国和区域性的大数据,来实现所谓的“千架千面”。假设大数据真的可以增加复购率,那么这些数据有比现在更好的利用方法。

免费零食可是很多“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在招聘时亮出的诱惑。毕竟企业买零食的钱都出自本应发给员工的工资,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因此,如果知道员工爱吃什么,就可以帮助企业集中采购食品后对员工免费发放,甚至可以开展零食“订阅”服务。从考验人性的让员工自律付费,转向对企业整体打包服务,也能更好地防止无谓的运营损耗。

如果说顺着这个思路转型为数据驱动,那么本来就在白领工作生活半径内的便利店、大超市和已有的自动售货机都可以走这条道路。而且,销售经验越丰富,数据积累越多的零售企业,做起来效果越好。

第二种可能:做写字楼高峰时段运送鲜食的中转站。

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和有人便利店有一个共同规律——鲜食即使SKU并不多样,也能在实际销售中占据半壁江山。

在早中晚三个人流高峰时段,写字楼白领们下楼难,排队难,上楼也难,两小时午休基本上不够用。任何企图让员工自己取餐的方法,在电梯面前都非常不人道。虽然网上订外卖相对缓解了就餐难,但要想准时吃上饭也得提前两小时下单。

如果有一种统一的配送方式,能将楼内甚至园区内所有用户的订餐需求及时收集上来,再安排一次性统一配送,就能防止每个人辛苦上下楼一次,只取了自己的那一份。

有无人货架为针对性解决上班族午饭问题,主打鲜食供应,为此定制了每台成本约千元的冷柜或热柜。这也让它们原本一个货架就能解决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实际上改变了无人货架的原始形态。

而如果只是提前一小会错峰把订购的午餐送上楼,那么配送和保存问题就会相对轻松很多。如此看来,在3-5km配送范围内的零售网点,或者快递物流平台直接参与,效果更好。

第三种可能:做配送范围内商超、餐饮的体验站。

如果运营商不自带供应链,或者没有自己的仓储平台的话,那么自动售货机不能解决的缺货、补货问题,无人货架一样是解决不了的。

自带线下网点的玩家,如果做一个扩展性的货架业务,将楼下部分商品直接弄上楼的话,就是很自然的业务延伸。

所以,无人货架还适合作为周边零售、餐饮业者的一个“体验站”。最近货架领域竞争的一些新变化,已经体现出和其他业态相互融合的迹象。

顺丰、饿了么等物流配送服务都有布局货架,如果要通过货架实现错峰送餐,那快递和外卖来做显然更适合。反过来,最初做货架的则开始尝试布局更大型的店面,除了增加覆盖之外,更重要的是方便就近补货。

总结来看,单纯放一个架子摆零食这样的无人货架形态是没什么可能深入发展的,它更可能变为物流、外卖、零售店面等现有业态的一项附属功能。

无人货架可能演变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大数据服务企业零食采购的供应商;写字楼高峰时段运送鲜食的中转站;便利店、超市、餐厅配送范围内的体验站等。


航通社


今天,有这样一则新闻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眼球,“蚂蚁金服或将入股猩便利”。围绕着这一传闻,有含蓄一点的观点认为“无人货架格局将生变”,有激动一些的观点认为“无人货架将进入收割期”,并暗示得到蚂蚁金股投资的猩便利或将成为这个行业的最后赢家。

但在那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从去年开始,这个被誉为“风口”的无人货架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此次传闻“被融资”的猩便利在行业内又是怎样一个地位呢?

对于无人货架,北上广深的白领们应该在去年见过不少。简单来说,很多“无人货架”就是在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里摆上堆满林林总总小零食的货架,并在商品上贴上二维码,让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快捷支付。整个消费过程无人值守,大部分货架也不会上锁,全凭消费者的自觉。

这种经营模式给无人货架带来不小的争议,有的消费者认为无人货架方便而且有意思,但也有不少消费者质疑项目是在“卖概念”,对于实际运营模式并不看好。而在经营者中,有人自信满满透露行业正在风口期,“现在看智能货柜的投资人太多了”,但也有创始人大骂“我低估了人性的贪婪,高估了白领的素质”。

而在今年2月,前面提到的猩便利更是传出一个不太乐观的消息,有自称猩便利员工的网友在陌陌上自曝“2月1日是猩便利大规模离职的日子”,爆料中提到“将会有大批猩便利员工离职,除了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运维人员外,其他的城市的员工很可能迎来就地解散的结局”。

在这位爆料网友眼中,“猩便利之所以到现在的境地,最大的问题在于战略部署和资金链断裂”,所以猩便利如果想继续在无人货架这条路上发展,就必须找一个粗壮的大腿,哦不是,找一个靠谱的投资人,从TA的口袋掏出一笔融资来挽救自己的生意。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本该四处奔走寻觅投资人的猩便利,接下来却突然宣布开始入局外卖业务,还有模有样地上线了小程序“猩便利办公室订早餐午餐晚餐跑腿”。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曾想本来逐渐平静的外卖市场,因为滴滴外卖的入局又爆发出了一波惊天骇浪。上周滴滴美团饿了么,三家外卖平台在无锡纷纷朝着对方脸上砸钞票,其中滴滴外卖还放出话来,要在近期进军9个城市。滴滴要玩,美团自然奉陪,而刚刚被阿里买下的饿了么也有底气跟上,显然外卖界即将燃起一波更为猛烈的战火。

而猩便利,这样一个半路出家,资金链先天有所不足的企业,如何能在三方的烧钱战中顺利存活呢?这着实是个令CEO沉默,让CFO流泪的问题。

更让人头秃的是,前脚外卖圈打起来了,后脚中经报又抛出来一份《无人货架:风口过后一地鸡毛 众多企业纷纷离场》的报道,似乎无人货架越来越接近生死存亡的时刻,猩便利的老本行情况也不乐观了——就在此时,一位一向给钱给得超大方的大佬蚂蚁金服,在之前没什么合作的情况下,突然传出要入股猩便利的消息?哇,这岂不是“我的意中人是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祥云来接我”的商业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