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實現的中醫理想

天下大道,殊途同歸。

西方在近代走的是循證醫學的路線,其基本假設是“一定的原因對應一定的症狀”,因此“對症施治”即可。

由於近代科學的研究深入,循證醫學在各種物理化學手段的加持下突飛猛進,但近幾十年來的醫學實踐已經暴露了循證醫學的侷限性:同樣的症狀可以由完全不同的原因引起,因此同樣症狀的兩個病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結果可以大相徑庭

尤其是對一些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療,更是如此。這也宣告了循證醫學走到了盡頭。

實際上,中醫早就指出,只有對於急症,才提倡“對症下藥”,先控制住病情再說,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應急處理。想真正治本,不是“對症施治”,而應“辨證施治”。也因此,高明的中醫的治療方案一定因人而異,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非常普遍。但中醫太依賴經驗,以至於良醫極少,大量的病人難以得到良好的治療,“辨證施治”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中醫的理想。

西醫在經歷了循證醫學的困局後,終於提出了“精準醫學”(舊稱“個性化醫療”)

,針對每個個體獨特的基因來擬定獨特的治療方案,這回歸到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上,殊途同歸。並且,精準醫學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在中醫提出的四個層面上都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不依賴經驗,因而可以大規模推廣使用,造福萬眾。

這四個層面,最早是《黃帝內經·靈樞·逆順》中提出的:“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

譯文:對疾病最佳的治療時機,是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予以調理干預;其次,在病勢尚處於初期時予以治療;再其次,在疾病急性期已過時予以治療;最差的治療時機,是在症狀疊發的危重時刻予以治療。(注)

第一層次:“刺其未生者也”——疾病尚未發生時即予以調理干預(“上醫治未病”)。精準醫學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基因組信息預測一生中容易患哪些病,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生活方式,進行有效預防,達到儘可能不生病的目的。

第二層次:“刺其未盛者也”——在疾病剛萌芽時就予以治療。精準醫學既然可以預測容易患什麼病,那麼就可以給出建議,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這些疾病的檢查,從而可以早期發現疾病。事實上,任何重大疾病如果能做到早期發現,都是很容易治療甚至治癒的。

第三層次:“刺其已衰者也”——在疾病急性期過去之後進行有效的持久抗戰。很多重大疾病,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都需要持久抗戰,如何用藥就成為一個大問題。精準醫學通過對基因序列的測定,可以預測幾百種藥物對這個病人的療效和各方面副作用,從而選擇最佳的用藥方案,最有效地對抗疾病。

第四層次:“刺其方襲者也”——在危重時刻提供關鍵信息,力挽狂瀾。在疾病危重時,精準醫學能快速確定病因,給出關鍵信息,從而指導搶救,從死亡線上挽救生命。

在今後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將逐一剖析精準醫學在這四個層次上的理論基礎及承啟醫學實踐的真實案例,解析精準醫學實現的中醫理想。

注:

  • “上工”、“下工”有兩種理解。比較一般的理解是“好醫生”、“差醫生”,“工”理解為“醫工”,即醫生。另一種理解是“好的治療時機”、“差的治療時機”,“工”在此理解為“事工”,根據上下文意,即對疾病的治療。由於病人的病情可能存在於任何階段,不是說好醫生就不會遇到症狀疊發的病人,好醫生對症狀疊發的危重病人也會施治,因此這裡的“上工”不能理解為“好醫生”。譯文采用第二種理解。

  • 本句上下文是在討論針灸,因此文中“刺”是指針刺。但這裡更多講的是疾病治療的原則,可推廣至其他治療手段,《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等中醫典籍中多有記述。因此翻譯時直接推廣為“治療”。

  • “刺其已衰者也”中的“衰”常被理解為“疾病衰退”,但用在此處會有矛盾:既然疾病已衰退,為何還要去治療?直接等病自己好不就行了嗎?所以,此處“衰”是與前句“盛”相對,即急性期已過,轉入慢性階段,病還沒好,也不會自己好,因此才需要積極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