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是谁?

凤凰山下凤凰游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其意: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亡秦国。

“三户”指:楚国三大氏族屈、景、昭。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而此三族则是其的分支。


《史记.汉高祖本纪》中: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

自刘邦建立汉朝,将原来楚国的昭、屈、景、怀和原来齐国的田氏强制迁徙到了关中地区,以便于对其进行监管。而先前,楚国是以芈性为大宗,周朝时期周天子将楚国熊绎封为君主,以此楚王把子孙后代分封到了各地,而被封族人均以封地为氏,便衍生出来昭、屈、景等分支,其都是芈性之后。

“屈”以邑为氏,春秋直至战国时期一直都是显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景、昭”二姓以谥为氏,战国时期贵族。


“屈”姓于“王族三姓”起源最早。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熊通儿子瑕被任楚国最高的官职“莫傲”,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便以封地为氏,称屈氏,为屈姓先祖。大诗人屈原便是其后裔。公元前699年,瑕率军伐罗(今南漳),由于轻敌,被罗与卢戎(今南漳)联军击败。归途中屈瑕羞愧难当自缢身亡,屈瑕自缢开创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


“景”姓为楚平王后裔,出自楚平王熊弃疾的庶长子子西。1973年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城遗址1号台基出土过一件青铜甬钟,铭文作:“秦王卑命,竞平王之定救秦戎”。 根据《新出楚简》,铭文中的“竞平王”便为春秋时期的楚平王,为楚平王的双字谥,战国时期的楚国景氏,便是源于楚平王。



“昭”姓,战国楚国公族,由三闾大夫管理。楚昭王熊轸有复楚之功,所以其子孙便以谥为氏。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称楚昭王的儿子子良为坪夜君。《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七年》有提到子良,他是楚昭王之子,其后代便为昭氏。战国名臣昭奚恤、昭鱼、昭雎、昭阳都出自昭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段话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是谁?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战国"到了最后,秦国是怎样建立秦朝、又怎么被汉朝取代的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


1、秦灭六国


战国时秦和齐是实力最强大的,楚国与秦接界,实力也较强,"合纵连横"是七国之间采用的外交政策。


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各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也就出现了"朝秦暮楚"的成语。


后来,位处西部的秦国势力不断强大,成为了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国连横的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许愿行贿拉拢人心或武力打击的方式各个击破。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战国七雄中,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基数大,战斗力强。但楚怀王接受张仪的建议,答应了秦王给600里地的条件加入连横,屈原劝告楚王奋起抵抗,楚王不听,还遭排挤,报国无门跳汨罗江而亡。



在楚怀王等待兑现条件的过程中,秦国灭掉了几个国家实力大增,错过了奋起抵抗的好机会,楚怀王索要的600里地也变成了6里。


最后,秦国王赢政建立了秦朝,成为了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汉朝所取代。


2、"楚虽三户",三户指的是谁?


1)"三户"指地点


"三户"是楚人的宗庙所在地,位于现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秦朝大军被楚人灭时就在"三户"这个地区。


2)"三户"指楚国三家:陈胜、项羽、刘邦


陈胜: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政权。


项羽:打败了秦军的主力。"楚汉战争"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别,带几百人冲出重围到了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而死。


刘邦:先进都城咸阳,后逃离"鸿门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汉朝。

他们都是楚国人,都跟秦灭有一定关系,但"三户"也不是这三户人家。


3)"三户"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队伍当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国贵族景驹。

公元前208年,张楚王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后,陈胜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为大司马,为了师出有名,不久拥护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


但是景驹被立为楚王不久,被项梁派英布所杀,景姓虽然有功劳,但不是景姓灭的秦朝,其他屈、昭两姓也没有机会灭秦朝。"三户"指楚三家人,即陈胜、项羽、刘邦


4)"三户"的"三"是虚词



很多史书里也经常用到。比如:项羽在烧毁阿房宫时,"大火三月不灭"。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


从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个虚词,并非具体的数词。此话中的"三"比喻力量小,决心大,表明楚国立志推翻秦朝的决心。


这个解释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报、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点。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应该理解为:"楚人就算只剩最后几户,灭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团结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报仇雪恨的坚定信念。


楚人历来生性彪悍能征战善战,秦国加之的国仇家恨令楚人定要报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将不遗余力彻底灭秦;


"楚虽三户",更多的是树立灭秦信心,鼓舞士气。提出的激愤人心的战斗口号,彰显的是亡秦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3、"亡秦必楚"


说"亡秦必楚"是因为 "楚最无罪"……楚人怜之至今" ,是说楚怀王的遭遇最让人唏嘘同情。楚怀王到楚国结盟,结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张仪玩弄于鼓掌之间,落得背负骂名,丢失国土,最后还客死秦国。楚国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无罪"指楚国历史上,伍子胥、孙武率吴军伐楚,柏举之战,楚国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毁,楚国几近覆亡的史实。


楚襄王时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占楚国国都郢后,焚烧楚国坟墓,迫使楚国迁都至陈,后期楚国因战争不利又再东迁都城至寿春。


郢城之战,标志着楚国的衰落,楚国的实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国争霸的能力。而秦国却日益强盛,使得各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开始失衡,获胜的机会倾向于秦国。


通过阐述楚国历史上国都多次被攻破而迁都,曾几近灭国,但最终也都复兴了,用以鼓励楚人在心理上树立必胜的信心。


有书君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传达了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之意。楚国无罪含冤而被灭,亡秦从出师名正言顺,易于从道义上争取民众的支持;表达楚人的意志坚韧和决心强大,突出了楚人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不服输、不低头、不放弃,抵住压力奋勇向前的精神。


楚国可谓多灾多难,特别是秦灭六国之前的怀王所经遭遇,让人颇感"楚最无罪",无罪被灭,怨气郁结于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师出有名,更加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能积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业。


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最无辜,所以,楚国的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通常大家能看到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楚国王族芈姓熊氏分衍出的“昭、屈、景”三家门户,他们灭秦复楚最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更加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去完成亡秦大业;

第二种说法-指称楚地楚人的宗庙所在地的地名,历史上称之为“三户城”;

第三种说法-文字上的“三”并非实指而是虚数,如三的古文通常用法,这里只是指代人数少,力量弱,但是与“亡秦必楚”一起宣之于口是传达了其意志坚韧和决心强大。

介绍完以上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根据个人思考和理解,上述说法也未能明确传达出为什么。

第一种说法提到的楚国三个王族姓氏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有什么必然关系?

第二种说法的楚国宗庙所在地三户城又如何承担起必然亡秦的重任?

第三种说法解释的楚国人数少力量弱就能亡秦,其根据与自信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以第一种说法为例试分析去下:
须知当时战国七雄中,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基数大,战力强大,如此良好的条件下都未能将秦国压制住,楚公族“斗、蒍 、 苏、昭、屈、庄、景”等七姓做不到的事情,只剩下“昭、屈、景”三族反而就能亡秦?逻辑不通啊!即便三户虚指“昭、屈、景”实代楚公族“斗、蒍 、 苏、昭、屈、庄、景”等七姓,之前做不到亡秦,之后却能做到亡秦,这也牵强说不通。
另外两种说法也可类推,感觉都未能恰当解释清楚,未能让人信服。

那究竟怎么理解才顺,才通,才逻辑和洽呢?

我们回到伟大的司马迁书写的《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句话。
以文解文,我注意到这两句“楚最无罪”和“楚虽三户”。
“楚最无罪”怎么说呢?
楚国历史上,伍子胥、孙武帅吴军伐楚,柏举之战,楚国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毁,楚国几近覆亡。
战国时期,秦国白起帅军攻打楚国,攻占楚国国都郢,焚烧楚国坟墓,迫使楚国迁都至陈,后期楚国因战争不利又再东迁至寿春。
上文中楚怀王遭遇最是让人唏嘘同情,他被张仪玩弄于鼓掌,落得背信骂名,丢丧国土,最后还客死秦国。
楚国可谓多灾多难,特别是秦灭六国之前的怀王经历遭遇让人颇感“楚最无罪”,无罪被灭,怨气郁结于心,令人忿忿不平,其积蓄起来的力量在反抗时爆发出来是非常恐怖的。[具体可参照燕国乐毅灭齐时期(乐毅半年左右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灭了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座齐国孤城未能攻克),齐国田单坚守即墨,用计让燕军在城外对齐人祖先掘墓焚尸,燕军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让即墨城内军民满腔怨气,怒火冲天,在之后的战斗中,田单火牛阵才大破燕军,恢复齐国。]

“楚虽三户”的重点在哪里呢?
反观上述三种说法,大家都聚焦于“三户”。而通过之前的分析,我认为此处的焦点应该为“楚”,这也与“亡秦必楚”对应了起来。“虽三户”此处被用来强调和突出亡秦的主角“楚”。
故,个人认为:楚国无罪含冤而被灭,亡秦从出师名义上可谓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易于从道义上争取大家支持;楚国历史上,其国都多次被攻破而迁都,也曾几近灭国,但最终也都复兴过来了,从而在心理上也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楚人历来生性彪悍战斗力强,加之秦国加于楚人的国仇家恨最为巨大,楚人在亡秦上必将不遗余力最为彻底;楚虽三户则更多的是树立起鼓舞灭秦众人(未必尽为楚人)的人心士气的战斗口号,彰显的是亡秦的坚决意志和必胜信念。


个人浅见,欢迎讨论指正。

(手机输入,排版粗泛,请忽略。)


注册性失败


作为荆州人(古楚都城区域)来回答这个问题相信比较有深刻理解了。



这句话意思要分几层意思来理解。

1.楚国立国约800年,几乎是同一时间与周朝同时并立的独立文化起源,所谓今天中国的两大图腾,龙出北方中原,凤来自于南方大楚,南北两种文化的融合最终成为华夏文化继往开来的发展,因此楚一直是游离于周天子建立的"华夏诸夷"体系边缘,所以周天子及中原诸侯联合起来一直鄙视楚人,称为荆棘遍地的蛮夷之地,也是荆楚大地的来源缘由。正因为如此,楚国一直不太服从周天子的领导,中原其他诸侯是不敢称王的,而楚国就敢自己封自己为王。就因为如此,周王数次伐楚,楚国就是打不服,而且周昭王想要重振雄风的伐楚兵败直接导致了周天子从此真正在诸侯中权威丧失,只剩下形式上的天子称号。所以今天的湖北人打架想让别人服你,最常用的口头禅"你跟劳资服不服周"(这句话我小时候跟小伙伴打架也经常用,根本不知道啥意思,只是祖祖辈辈都这样说,长大了学了历史才知道这个周是只两千年前的故事)。

2.这个意思还代表了当时的6大国中楚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幅员最广(最巅峰时几乎比其它5国的国土还大),人口虽不如中原密集分布但由于国土广阔,人口基数也大。从秦王灭楚王翦非需要60万大军不可也能看出秦国上下对这个南方巨头的重视。而且楚国都城被灭几次仍然有广大楚人不断反抗,项羽的祖父项燕就是其中之一,后来项羽的叔叔带着项羽到处逃跑组建秘密队伍一直反秦。

3.这个意思还有一重意思,楚国从楚庄王时代才将视野瞄向中原,北上称霸,并开始大规模受中原文化一定影响,但楚国跟秦国一样,由于处于边缘一带一直仍然较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中原懂礼仪的文明国家一直称这两个国家半蛮夷,所以一直民风彪悍 军队战斗力强。

4.荆楚一带的人自古以来有一种特性,坚韧不拔,蛮苦之地却奋进十足,什么压力压不夸垮。外地人有时候歧视湖北人说"九头鸟",或许是说湖北人有多条命,耐苦劳。其实"九头鸟"是楚国曾经的吉祥物,或许就是凤凰的演变,故而凤凰号称"不死鸟",不死之身。

所以,当时天下最有可能未来灭秦的只能是南方的楚人。秦始皇也只在两个方向放了重兵,北方长城和南方百越,有弹压楚国用意。而事实上灭秦的三只主要力量确实都来源于楚,在楚怀王义帝旗下北上灭了秦。(虽然后来刘邦因为项羽的汉王分封,沿用了汉的名号建立汉朝而没用楚,大概是为了区分项羽)


牛牛的事儿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说的,范增对项梁游说时引用了这句话,“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由于江东项氏在秦末战争中的巨大影响力,这句话随之传遍天下。

对于“三户”的所指,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最常见的理解是,“三户”只是一个虚指,也就是说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很少的人数),也会最终灭亡秦国。后来的学者苏林指出:“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解释。

比如有人说,“三户”是指陈胜、刘邦、项羽这三个楚人,陈胜是阳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还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县等说法,但无论哪个地点,战国都属于楚国的淮北地区。刘邦老家在沛县,也就是江苏徐州,地理上同样归楚国,他本人更是喜欢楚歌楚舞,显然对楚国有心理上的认同。项羽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说法是,“三户”是指楚国昭、屈、景这三家大贵族,他们都是楚国王族“芈”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来自楚武王,他的儿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后裔,昭氏来自楚昭王,以谥号为氏。这三族直到汉高祖九年仍然有着巨大影响力,《高祖本纪》载:“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

还有人从地理上做出解释,认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渡过三户津,应验了这则预言。总体来说,“三户”的所指众说纷纭。


张不叁读秦史


喜欢春秋战国的风云诡谲,来做一个简单的回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话千百年来人们耳熟能详。这句话不仅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基本意义就是说楚国虽然弱小,但最终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国;这句话从历史演进来说,也符合事实。无论是率领民众起义反抗暴秦的陈胜,还是后来抗秦主力的霸王项羽、西汉建立者刘邦都是楚人。最让人惊奇的是:这句话是在秦国统一六国前由楚国南公说出来的,一语成谶,仿佛神奇的预言。

但是,“三户”却由于历代史家注解不同,理解不同,有不同的含义。最多的注解含义达到了12种之多,有认为三户是虚指,也有认为三户是实指。但我认为,在楚怀王客死秦国的情况下,楚国南公说这句话时是至少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楚国军力弱小,但楚国向来是大国,虽然从大族角度,只有三户。这里的三户当然是代指楚国了;

其二,带着一股恨意和坚决报仇雪恨的口吻,以弱胜强,以小博大,这是楚南公的誓言之意。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做一点分析。

这句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西汉司马迁所做,属于正史记载。根据史记记载,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当时发狠说了一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如果没有读史料,看过电视剧《大秦帝国》的人应该也可以了解一些。楚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楚人也向来民风彪悍。楚国在此前一直都以大国自居,并且经常侵略一些周边邻国。但楚国似乎只是喜欢占一些地块的小便宜,从未想过要一统六合。到了淮王手上,楚国逐渐没落,即使有屈原这样的股肱之臣,却因为不受重用,被国内奸佞小人构陷,最后不得善终。但是,楚怀王被秦王扣留在国内,最后客死,这确实成为楚国的奇耻大辱。从这一刻起,楚国人已经醒了。要知道,楚国与秦国王室可是世代姻亲关系。这样一来,南公说的那句话就有了非常容易理解的背景了:楚国国君被秦王害死,楚国一定与秦国势不两立。楚国虽军事不济,但楚人恨秦,楚人也善战,楚人虽只有“三姓”,如果秦朝灭亡,一定是楚人为主力。

学术界的三种主流解释

在学术界,因为历代名家进行了多种注解,导致各种争议。自《史记・集解》以后,历代学者对“三户”多有解释,主流上有三种:

(一)漳水三户津说。唐人张守节《正义》注:“三户,漳水津也。”孟康,曹魏时人,《正义》引其注:“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史记》后文有“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裴胭《集解》于此注引二人之说:“服虔日:‘漳水津也。’……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张守节引《括地志》:“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张守节在诸家注后下案语:“然则南公辨阴阳,识废兴之数,知秦亡必于三户,故出此言。后项羽果度三户津破章邯军,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谶。”可见,张守节认为“楚虽三户”中的“三户”应作漳水津解。但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一种误解。从南公当时的情景来说,并非是真的要做“预言”,怎么可能用一个“地名”来作表达?除非他真的能看到未来项羽度三户。

  (二)三户人家说。苏林曾为“魏给事中”,是为曹魏时人。颜师古引其注:“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这里认为“三户”当指三户人家,或虚指人数少。持这种观点和注解的后人不在少数。也很好理解,南公当时想表达的是:楚国人对秦国的仇恨现在已经结下了,今后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会去灭亡秦国。三户,也可以认为是虚指,人数非常少。

  (三)昭、屈、景三大姓说。韦昭曾为“吴朝尚书郎”,是为三国晋初人。司马贞《索隐》引其注:“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可知韦昭认为“楚虽三户”指昭、屈、景三大姓。张国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解一一兼评(“三户”新议)一文》用新的方法支持该说。 这种说法最为主流,也是本人非常赞同的一种说法。

三户之地,代指楚地

大学问家钱穆《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的附篇中有如下论述: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语解者不一。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屈景昭也”,此最得之。春秋列国宗族,见于《左氏内外传》者,如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见左昭三年传)十一族,(见晋语)及殷民六族,七族,怀姓九宗,(见左定四年传)祝融八姓,(见郑语)之类,以数字计宗姓者,不胜缕举。楚之三户,亦其例也。苏林曰:“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皆望文生解,非其义矣。盖南公意谓楚之公族虽祇三家,足以亡秦,不泛指民户言也。

上述这段论述非常有理有据。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国家都由公族把持,也就用公族的姓氏来代指国家。楚国有三大姓公族,也就是“三户”。相比较其他国家七穆八族,楚国三户是显得有点孤单。但,由此也可以有力表现南公对秦国的愤恨。

如今在长沙屈原祠还有一副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当然是后人为纪念屈原而作,但这也基本代表了一种主流认知:三户地,也就是指代原先的楚国,这是屈原的国。  


墨不羁


前几天刚重读《史记·项羽本纪》,应该有资格发表意见。

一、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历史语境。

根据《史记》记载,秦二世执政时期,天下大乱,先是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后来各路英豪纷纷就反了。

秦始皇还没灭六国之前,楚国有位著名将军,叫做项燕,他后来被灭六国军团的王翦部队给杀害了。他有个儿子叫项梁。

当各路英豪纷纷造反时,项梁还没反,安徽省桐城(古代称“鄛”)有位叫范增的人,前往劝项梁也起来造反。

范增在他的“劝反”演讲中,引用了楚南公这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顺便补充一点,项梁就是楚汉之争中的男主角之一,项羽的父亲。

范增后来成了项羽的重要军师,项羽称之为“亚父”,差不多就是项羽的“干爹”。

二、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四种历史解释。

历史上,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三户”,一直存在多种解释。

1、认为“三户”是楚国三家大贵族:屈氏、景氏、昭氏。

楚国的王姓,姓熊,熊爸爸生了一堆熊孩子。

古人常常以封地为姓、以官名为姓,熊爸爸的其中的三个熊孩子后来,因为封地不同,后来变成了楚国除王族以外的三大家族:屈家、景家、昭家。

著名的屈原,就是屈氏家族的后代。

2、认为“三户”是一个地名。

因为在《史记·项羽本纪》,有这一句: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引兵渡三户”,率兵渡过了叫做三户的渡口。

3、认为“三户”就是三户人家的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可以解释为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

也将成为灭亡秦国的终极杀手。

4、认为“三户”是一个虚指。

古代的三、六、九,常常用作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也可以解释为楚国哪怕只剩下几户人家,

也将成为灭亡秦国的终极杀手。


照例,要补充一点,“亡秦必楚”做到了吗?

当然。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大军进咸阳,在位仅46天的秦王朝末代皇帝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屠城放火,干掉了子婴,算是在秦王朝的尸体上又补了一刀。

补充第二点,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人,父亲项梁是楚国人,他当然是楚国人。而汉高祖刘邦呢?江苏徐州人,也是在楚国的地盘。

所以,“亡秦必楚”,是真的。

三、本人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第五种解释

在写本文时,本人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进行了大量考证,发现一个事实:

历史书中,除了《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句,其它均不可考证。

《史记》中,除了范增说过这句,还不是他本人的话,是引用,来源也不可考证!

历史上,楚南公这个人,不可考。有人说他是隐士,有人说他懂阴阳,但都是后世的只言片句,却没有关于他的其它文字记录。

而且只要说起楚南公,全部来自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好像此公的出现,就为了说这句话,说完就隐身了。

难道这句话真的存在过吗?我认为完全可以有以下的第五种解释:

1、是否范增为了说服项梁造反,临时编出来的楚南公段子呢?

2、是否司马迁为了增强项梁造反的故事效果,临时编出来的范增的段子呢?

很多史学家已经证明,司马迁的《史记》,有多处谬误。

既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有各种不可考,如何证明它就是真的?



四、关于百度百科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解释谬误。

最后,要批评百度百科的本词条解释,它非常武断地将历史上的各种解释全都否定,又非常肯定地将“三户”说成是屈景昭三家。

这种解释方法,非常非常地不科学。


一个新视角,能够打开一个新世界,我是毕大费,欢迎关注,欢迎探讨。


毕大费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后来灭亡秦国的也的确是楚国人项羽。那么其中“三户”指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楚国的大姓屈、景、昭,也有人说是虚词,按照古文的翻译,就是几个的意思。前者貌似言之凿凿,其实并不可信,灭亡秦国的是项羽,项氏的项羽,并不是三大姓的一员。后者则符合通常的古文理解,蜉蝣君认为,较为妥当,意思就是,楚国虽然只有几户人家,但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国。



在当时,秦国灭六国,后期以楚国抵抗最为激烈,项燕还打败了李信的十万大军。所以,在楚国灭亡后,楚国仍然有人会表示不服,这十分符合逻辑和士族心理,他们会暗自表示,楚国就算只有几户人家没有被灭,那推翻秦朝的也一定是楚国。后来楚怀王为诸侯之首,楚人项羽兵进咸阳则是映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人的决心。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的三户肯定不是指项羽、刘邦、陈胜,也不是指吴广!我们要弄懂这三户就要先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我在这里简单的翻译一下,大意是:“楚国就算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人!”这里的三户应该是个虚词,也可以指几户人家或者两三户人家,寓意是,楚国即使很弱小,灭亡秦国的人,必定是楚国人。

其实,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三户”指的是楚国大三姓,屈、景、昭。当然也存在着争议,“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楚南公之口。在秦末在反抗秦国的队伍当中的确有姓景的,那个人就是楚国贵族景驹。公元前208年,张楚王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后,陈胜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为大司马,不久拥护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但是景驹被立为楚王不久,被项梁派英布杀了,景姓虽然有功劳,但是也不是景姓灭亡的楚国。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意思是: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最无辜,当年楚怀王到楚国结盟,结果被扣押,一去不返,楚国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所以,楚国的南公说‘楚国即使只有两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必定是楚国人!’其实这里的“三户”就是一个虚词,而且很多史书里面也经常用到三,比如项羽在烧毁阿房宫时,大火三月不灭。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从这些“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个虚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肯定不是指项羽、刘邦、陈胜,也不是网上所说的楚国大三姓,屈、景、昭。


孟子说史


首先我们来看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早的出处在《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中:
长久以来,史家对“三户”有很多种解释,也一直没有定数争论不休,最多的两种解释:1、三户指楚国的三大姓昭、屈、景;2、带指楚亡后只要楚人不灭亡,也必是他们灭亡秦。


上图为吕思勉《秦汉史》
中的描述
上图为《资治通鉴》

中的描述

可见,在《史记》后的很多史书都是直接引用的史记中的记述,并没有解释“三户”的实际指向,故造成了现在我们无法考证。南公日这个南公是谁,也没有记载,一种说法南公就是大指一个南方的老人。

我的理解是“三户”是个概念,因为在古文中“三、六、九”并不是特指几个的实数,而是虚数。《周易》中三分别代表着天、地、人。《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包罗万象,是一个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史记》中“数始一,终于十,成于三”的描述

所以,我认为“三”不是特指三个姓氏活着三个具体人物,而是楚人对秦国的憎恨,对秦国的敌视。我们学习战国时期历史都知道楚国地大物博,农业先进,在战国时候也一直不是一个善茬,对于秦国这个处于西北边陲的蛮荒之国更是看不上,所以对于亡于秦必然是咬牙切齿,必然对于秦国是恨之入骨。最后附赠一副战国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