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鳳凰山下鳳凰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其意: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亡秦國。

“三戶”指:楚國三大氏族屈、景、昭。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而此三族則是其的分支。


《史記.漢高祖本紀》中: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自劉邦建立漢朝,將原來楚國的昭、屈、景、懷和原來齊國的田氏強制遷徙到了關中地區,以便於對其進行監管。而先前,楚國是以羋性為大宗,周朝時期周天子將楚國熊繹封為君主,以此楚王把子孫後代分封到了各地,而被封族人均以封地為氏,便衍生出來昭、屈、景等分支,其都是羋性之後。

“屈”以邑為氏,春秋直至戰國時期一直都是顯族(有聲望的世家大族)。“景、昭”二姓以諡為氏,戰國時期貴族。


“屈”姓於“王族三姓”起源最早。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武王熊通兒子瑕被任楚國最高的官職“莫傲”,被封於屈邑,其後代便以封地為氏,稱屈氏,為屈姓先祖。大詩人屈原便是其後裔。公元前699年,瑕率軍伐羅(今南漳),由於輕敵,被羅與盧戎(今南漳)聯軍擊敗。歸途中屈瑕羞愧難當自縊身亡,屈瑕自縊開創楚國統帥以身殉職、以死謝罪的先例。


“景”姓為楚平王后裔,出自楚平王熊棄疾的庶長子子西。1973年湖北當陽趙家湖楚城遺址1號臺基出土過一件青銅甬鍾,銘文作:“秦王卑命,競平王之定救秦戎”。 根據《新出楚簡》,銘文中的“競平王”便為春秋時期的楚平王,為楚平王的雙字諡,戰國時期的楚國景氏,便是源於楚平王。



“昭”姓,戰國楚國公族,由三閭大夫管理。楚昭王熊軫有復楚之功,所以其子孫便以諡為氏。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稱楚昭王的兒子子良為坪夜君。《春秋左氏傳·哀公十七年》有提到子良,他是楚昭王之子,其後代便為昭氏。戰國名臣昭奚恤、昭魚、昭雎、昭陽都出自昭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段話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戰國"到了最後,秦國是怎樣建立秦朝、又怎麼被漢朝取代的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


1、秦滅六國


戰國時秦和齊是實力最強大的,楚國與秦接界,實力也較強,"合縱連橫"是七國之間採用的外交政策。


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各國時而合縱,時而連橫,關係不斷髮生變化,也就出現了"朝秦暮楚"的成語。


後來,位處西部的秦國勢力不斷強大,成為了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國連橫的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許願行賄拉攏人心或武力打擊的方式各個擊破。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鬥力強。但楚懷王接受張儀的建議,答應了秦王給600裡地的條件加入連橫,屈原勸告楚王奮起抵抗,楚王不聽,還遭排擠,報國無門跳汨羅江而亡。



在楚懷王等待兌現條件的過程中,秦國滅掉了幾個國家實力大增,錯過了奮起抵抗的好機會,楚懷王索要的600裡地也變成了6裡。


最後,秦國王贏政建立了秦朝,成為了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漢朝所取代。


2、"楚雖三戶",三戶指的是誰?


1)"三戶"指地點


"三戶"是楚人的宗廟所在地,位於現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秦朝大軍被楚人滅時就在"三戶"這個地區。


2)"三戶"指楚國三家:陳勝、項羽、劉邦


陳勝: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政權。


項羽:打敗了秦軍的主力。"楚漢戰爭"兵敗垓下,於"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別,帶幾百人衝出重圍到了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而死。


劉邦:先進都城咸陽,後逃離"鴻門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漢朝。

他們都是楚國人,都跟秦滅有一定關係,但"三戶"也不是這三戶人家。


3)"三戶"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隊伍當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國貴族景駒。

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為了師出有名,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


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所殺,景姓雖然有功勞,但不是景姓滅的秦朝,其他屈、昭兩姓也沒有機會滅秦朝。"三戶"指楚三家人,即陳勝、項羽、劉邦


4)"三戶"的"三"是虛詞



很多史書裡也經常用到。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從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並非具體的數詞。此話中的"三"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


這個解釋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報、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理解為:"楚人就算只剩最後幾戶,滅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團結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報仇雪恨的堅定信念。


楚人歷來生性彪悍能征戰善戰,秦國加之的國仇家恨令楚人定要報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將不遺餘力徹底滅秦;


"楚雖三戶",更多的是樹立滅秦信心,鼓舞士氣。提出的激憤人心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


3、"亡秦必楚"


說"亡秦必楚"是因為 "楚最無罪"……楚人憐之至今" ,是說楚懷王的遭遇最讓人唏噓同情。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之間,落得揹負罵名,丟失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無罪"指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率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的史實。


楚襄王時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後,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都城至壽春。


郢城之戰,標誌著楚國的衰落,楚國的實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能力。而秦國卻日益強盛,使得各國之間的軍事力量開始失衡,獲勝的機會傾向於秦國。


通過闡述楚國曆史上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了,用以鼓勵楚人在心理上樹立必勝的信心。


有書君認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達了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之意。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正言順,易於從道義上爭取民眾的支持;表達楚人的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突出了楚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不服輸、不低頭、不放棄,抵住壓力奮勇向前的精神。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所經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能積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業。


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通常大家能看到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楚國王族羋姓熊氏分衍出的“昭、屈、景”三家門戶,他們滅秦復楚最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去完成亡秦大業;

第二種說法-指稱楚地楚人的宗廟所在地的地名,歷史上稱之為“三戶城”;

第三種說法-文字上的“三”並非實指而是虛數,如三的古文通常用法,這裡只是指代人數少,力量弱,但是與“亡秦必楚”一起宣之於口是傳達了其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

介紹完以上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根據個人思考和理解,上述說法也未能明確傳達出為什麼。

第一種說法提到的楚國三個王族姓氏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什麼必然關係?

第二種說法的楚國宗廟所在地三戶城又如何承擔起必然亡秦的重任?

第三種說法解釋的楚國人數少力量弱就能亡秦,其根據與自信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以第一種說法為例試分析去下:
須知當時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力強大,如此良好的條件下都未能將秦國壓制住,楚公族“鬥、蒍 、 蘇、昭、屈、莊、景”等七姓做不到的事情,只剩下“昭、屈、景”三族反而就能亡秦?邏輯不通啊!即便三戶虛指“昭、屈、景”實代楚公族“鬥、蒍 、 蘇、昭、屈、莊、景”等七姓,之前做不到亡秦,之後卻能做到亡秦,這也牽強說不通。
另外兩種說法也可類推,感覺都未能恰當解釋清楚,未能讓人信服。

那究竟怎麼理解才順,才通,才邏輯和洽呢?

我們回到偉大的司馬遷書寫的《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句話。
以文解文,我注意到這兩句“楚最無罪”和“楚雖三戶”。
“楚最無罪”怎麼說呢?
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帥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
戰國時期,秦國白起帥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至壽春。
上文中楚懷王遭遇最是讓人唏噓同情,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落得背信罵名,丟喪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經歷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忿忿不平,其積蓄起來的力量在反抗時爆發出來是非常恐怖的。[具體可參照燕國樂毅滅齊時期(樂毅半年左右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齊國田單堅守即墨,用計讓燕軍在城外對齊人祖先掘墓焚屍,燕軍這一倒行逆施的行為讓即墨城內軍民滿腔怨氣,怒火沖天,在之後的戰鬥中,田單火牛陣才大破燕軍,恢復齊國。]

“楚雖三戶”的重點在哪裡呢?
反觀上述三種說法,大家都聚焦於“三戶”。而通過之前的分析,我認為此處的焦點應該為“楚”,這也與“亡秦必楚”對應了起來。“雖三戶”此處被用來強調和突出亡秦的主角“楚”。
故,個人認為: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義上可謂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易於從道義上爭取大家支持;楚國曆史上,其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也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過來了,從而在心理上也樹立起必勝的信心;楚人歷來生性彪悍戰鬥力強,加之秦國加於楚人的國仇家恨最為巨大,楚人在亡秦上必將不遺餘力最為徹底;楚雖三戶則更多的是樹立起鼓舞滅秦眾人(未必盡為楚人)的人心士氣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決意志和必勝信念。


個人淺見,歡迎討論指正。

(手機輸入,排版粗泛,請忽略。)


註冊性失敗


作為荊州人(古楚都城區域)來回答這個問題相信比較有深刻理解了。



這句話意思要分幾層意思來理解。

1.楚國立國約800年,幾乎是同一時間與周朝同時並立的獨立文化起源,所謂今天中國的兩大圖騰,龍出北方中原,鳳來自於南方大楚,南北兩種文化的融合最終成為華夏文化繼往開來的發展,因此楚一直是遊離於周天子建立的"華夏諸夷"體系邊緣,所以周天子及中原諸侯聯合起來一直鄙視楚人,稱為荊棘遍地的蠻夷之地,也是荊楚大地的來源緣由。正因為如此,楚國一直不太服從周天子的領導,中原其他諸侯是不敢稱王的,而楚國就敢自己封自己為王。就因為如此,周王數次伐楚,楚國就是打不服,而且周昭王想要重振雄風的伐楚兵敗直接導致了周天子從此真正在諸侯中權威喪失,只剩下形式上的天子稱號。所以今天的湖北人打架想讓別人服你,最常用的口頭禪"你跟勞資服不服周"(這句話我小時候跟小夥伴打架也經常用,根本不知道啥意思,只是祖祖輩輩都這樣說,長大了學了歷史才知道這個周是隻兩千年前的故事)。

2.這個意思還代表了當時的6大國中楚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幅員最廣(最巔峰時幾乎比其它5國的國土還大),人口雖不如中原密集分佈但由於國土廣闊,人口基數也大。從秦王滅楚王翦非需要60萬大軍不可也能看出秦國上下對這個南方巨頭的重視。而且楚國都城被滅幾次仍然有廣大楚人不斷反抗,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項羽的叔叔帶著項羽到處逃跑組建秘密隊伍一直反秦。

3.這個意思還有一重意思,楚國從楚莊王時代才將視野瞄向中原,北上稱霸,並開始大規模受中原文化一定影響,但楚國跟秦國一樣,由於處於邊緣一帶一直仍然較獨立於這個體系之外,中原懂禮儀的文明國家一直稱這兩個國家半蠻夷,所以一直民風彪悍 軍隊戰鬥力強。

4.荊楚一帶的人自古以來有一種特性,堅韌不拔,蠻苦之地卻奮進十足,什麼壓力壓不誇垮。外地人有時候歧視湖北人說"九頭鳥",或許是說湖北人有多條命,耐苦勞。其實"九頭鳥"是楚國曾經的吉祥物,或許就是鳳凰的演變,故而鳳凰號稱"不死鳥",不死之身。

所以,當時天下最有可能未來滅秦的只能是南方的楚人。秦始皇也只在兩個方向放了重兵,北方長城和南方百越,有彈壓楚國用意。而事實上滅秦的三隻主要力量確實都來源於楚,在楚懷王義帝旗下北上滅了秦。(雖然後來劉邦因為項羽的漢王分封,沿用了漢的名號建立漢朝而沒用楚,大概是為了區分項羽)


牛牛的事兒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說的,范增對項梁遊說時引用了這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由於江東項氏在秦末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力,這句話隨之傳遍天下。

對於“三戶”的所指,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最常見的理解是,“三戶”只是一個虛指,也就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很少的人數),也會最終滅亡秦國。後來的學者蘇林指出:“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解釋。

比如有人說,“三戶”是指陳勝、劉邦、項羽這三個楚人,陳勝是陽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還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縣等說法,但無論哪個地點,戰國都屬於楚國的淮北地區。劉邦老家在沛縣,也就是江蘇徐州,地理上同樣歸楚國,他本人更是喜歡楚歌楚舞,顯然對楚國有心理上的認同。項羽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種說法是,“三戶”是指楚國昭、屈、景這三家大貴族,他們都是楚國王族“羋”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來自楚武王,他的兒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昭氏來自楚昭王,以諡號為氏。這三族直到漢高祖九年仍然有著巨大影響力,《高祖本紀》載:“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還有人從地理上做出解釋,認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渡過三戶津,應驗了這則預言。總體來說,“三戶”的所指眾說紛紜。


張不叄讀秦史


喜歡春秋戰國的風雲詭譎,來做一個簡單的回答!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句話千百年來人們耳熟能詳。這句話不僅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基本意義就是說楚國雖然弱小,但最終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國;這句話從歷史演進來說,也符合事實。無論是率領民眾起義反抗暴秦的陳勝,還是後來抗秦主力的霸王項羽、西漢建立者劉邦都是楚人。最讓人驚奇的是:這句話是在秦國統一六國前由楚國南公說出來的,一語成讖,彷彿神奇的預言。

但是,“三戶”卻由於歷代史家註解不同,理解不同,有不同的含義。最多的註解含義達到了12種之多,有認為三戶是虛指,也有認為三戶是實指。但我認為,在楚懷王客死秦國的情況下,楚國南公說這句話時是至少包含兩層含義:

其一,楚國軍力弱小,但楚國向來是大國,雖然從大族角度,只有三戶。這裡的三戶當然是代指楚國了;

其二,帶著一股恨意和堅決報仇雪恨的口吻,以弱勝強,以小博大,這是楚南公的誓言之意。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做一點分析。

這句話產生的時代背景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西漢司馬遷所做,屬於正史記載。根據史記記載,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當時發狠說了一句名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如果沒有讀史料,看過電視劇《大秦帝國》的人應該也可以瞭解一些。楚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楚人也向來民風彪悍。楚國在此前一直都以大國自居,並且經常侵略一些周邊鄰國。但楚國似乎只是喜歡佔一些地塊的小便宜,從未想過要一統六合。到了淮王手上,楚國逐漸沒落,即使有屈原這樣的股肱之臣,卻因為不受重用,被國內奸佞小人構陷,最後不得善終。但是,楚懷王被秦王扣留在國內,最後客死,這確實成為楚國的奇恥大辱。從這一刻起,楚國人已經醒了。要知道,楚國與秦國王室可是世代姻親關係。這樣一來,南公說的那句話就有了非常容易理解的背景了:楚國國君被秦王害死,楚國一定與秦國勢不兩立。楚國雖軍事不濟,但楚人恨秦,楚人也善戰,楚人雖只有“三姓”,如果秦朝滅亡,一定是楚人為主力。

學術界的三種主流解釋

在學術界,因為歷代名家進行了多種註解,導致各種爭議。自《史記・集解》以後,歷代學者對“三戶”多有解釋,主流上有三種:

(一)漳水三戶津說。唐人張守節《正義》注:“三戶,漳水津也。”孟康,曹魏時人,《正義》引其注:“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史記》後文有“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裴胭《集解》於此注引二人之說:“服虔日:‘漳水津也。’……孟康曰:‘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張守節引《括地誌》:“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州滏陽縣。”張守節在諸家注後下案語:“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可見,張守節認為“楚雖三戶”中的“三戶”應作漳水津解。但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一種誤解。從南公當時的情景來說,並非是真的要做“預言”,怎麼可能用一個“地名”來作表達?除非他真的能看到未來項羽度三戶。

  (二)三戶人家說。蘇林曾為“魏給事中”,是為曹魏時人。顏師古引其注:“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這裡認為“三戶”當指三戶人家,或虛指人數少。持這種觀點和註解的後人不在少數。也很好理解,南公當時想表達的是:楚國人對秦國的仇恨現在已經結下了,今後即使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也一定會去滅亡秦國。三戶,也可以認為是虛指,人數非常少。

  (三)昭、屈、景三大姓說。韋昭曾為“吳朝尚書郎”,是為三國晉初人。司馬貞《索隱》引其注:“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可知韋昭認為“楚雖三戶”指昭、屈、景三大姓。張國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解一一兼評(“三戶”新議)一文》用新的方法支持該說。 這種說法最為主流,也是本人非常贊同的一種說法。

三戶之地,代指楚地

大學問家錢穆《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的附篇中有如下論述: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語解者不一。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屈景昭也”,此最得之。春秋列國宗族,見於《左氏內外傳》者,如魯有三桓,鄭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晉有八姓,(見左昭三年傳)十一族,(見晉語)及殷民六族,七族,懷姓九宗,(見左定四年傳)祝融八姓,(見鄭語)之類,以數字計宗姓者,不勝縷舉。楚之三戶,亦其例也。蘇林曰:“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皆望文生解,非其義矣。蓋南公意謂楚之公族雖祇三家,足以亡秦,不泛指民戶言也。

上述這段論述非常有理有據。在當時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都由公族把持,也就用公族的姓氏來代指國家。楚國有三大姓公族,也就是“三戶”。相比較其他國家七穆八族,楚國三戶是顯得有點孤單。但,由此也可以有力表現南公對秦國的憤恨。

如今在長沙屈原祠還有一副對聯: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這當然是後人為紀念屈原而作,但這也基本代表了一種主流認知:三戶地,也就是指代原先的楚國,這是屈原的國。  


墨不羈


前幾天剛重讀《史記·項羽本紀》,應該有資格發表意見。

一、關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歷史語境。

根據《史記》記載,秦二世執政時期,天下大亂,先是陳勝、吳廣揭杆而起,後來各路英豪紛紛就反了。

秦始皇還沒滅六國之前,楚國有位著名將軍,叫做項燕,他後來被滅六國軍團的王翦部隊給殺害了。他有個兒子叫項梁。

當各路英豪紛紛造反時,項梁還沒反,安徽省桐城(古代稱“鄛”)有位叫范增的人,前往勸項梁也起來造反。

范增在他的“勸反”演講中,引用了楚南公這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順便補充一點,項梁就是楚漢之爭中的男主角之一,項羽的父親。

范增後來成了項羽的重要軍師,項羽稱之為“亞父”,差不多就是項羽的“乾爹”。

二、關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四種歷史解釋。

歷史上,關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三戶”,一直存在多種解釋。

1、認為“三戶”是楚國三家大貴族:屈氏、景氏、昭氏。

楚國的王姓,姓熊,熊爸爸生了一堆熊孩子。

古人常常以封地為姓、以官名為姓,熊爸爸的其中的三個熊孩子後來,因為封地不同,後來變成了楚國除王族以外的三大家族:屈家、景家、昭家。

著名的屈原,就是屈氏家族的後代。

2、認為“三戶”是一個地名。

因為在《史記·項羽本紀》,有這一句:

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

“引兵渡三戶”,率兵渡過了叫做三戶的渡口。

3、認為“三戶”就是三戶人家的意思。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可以解釋為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

也將成為滅亡秦國的終極殺手。

4、認為“三戶”是一個虛指。

古代的三、六、九,常常用作虛數,表示很多的意思。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也可以解釋為楚國哪怕只剩下幾戶人家,

也將成為滅亡秦國的終極殺手。


照例,要補充一點,“亡秦必楚”做到了嗎?

當然。

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大軍進咸陽,在位僅46天的秦王朝末代皇帝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一個多月後,項羽率大軍進入咸陽,屠城放火,幹掉了子嬰,算是在秦王朝的屍體上又補了一刀。

補充第二點,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人,父親項梁是楚國人,他當然是楚國人。而漢高祖劉邦呢?江蘇徐州人,也是在楚國的地盤。

所以,“亡秦必楚”,是真的。

三、本人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第五種解釋

在寫本文時,本人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進行了大量考證,發現一個事實:

歷史書中,除了《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此句,其它均不可考證。

《史記》中,除了范增說過這句,還不是他本人的話,是引用,來源也不可考證!

歷史上,楚南公這個人,不可考。有人說他是隱士,有人說他懂陰陽,但都是後世的只言片句,卻沒有關於他的其它文字記錄。

而且只要說起楚南公,全部來自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好像此公的出現,就為了說這句話,說完就隱身了。

難道這句話真的存在過嗎?我認為完全可以有以下的第五種解釋:

1、是否范增為了說服項梁造反,臨時編出來的楚南公段子呢?

2、是否司馬遷為了增強項梁造反的故事效果,臨時編出來的范增的段子呢?

很多史學家已經證明,司馬遷的《史記》,有多處謬誤。

既然“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有各種不可考,如何證明它就是真的?



四、關於百度百科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解釋謬誤。

最後,要批評百度百科的本詞條解釋,它非常武斷地將歷史上的各種解釋全都否定,又非常肯定地將“三戶”說成是屈景昭三家。

這種解釋方法,非常非常地不科學。


一個新視角,能夠打開一個新世界,我是畢大費,歡迎關注,歡迎探討。


畢大費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後來滅亡秦國的也的確是楚國人項羽。那麼其中“三戶”指的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楚國的大姓屈、景、昭,也有人說是虛詞,按照古文的翻譯,就是幾個的意思。前者貌似言之鑿鑿,其實並不可信,滅亡秦國的是項羽,項氏的項羽,並不是三大姓的一員。後者則符合通常的古文理解,蜉蝣君認為,較為妥當,意思就是,楚國雖然只有幾戶人家,但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國。



在當時,秦國滅六國,後期以楚國抵抗最為激烈,項燕還打敗了李信的十萬大軍。所以,在楚國滅亡後,楚國仍然有人會表示不服,這十分符合邏輯和士族心理,他們會暗自表示,楚國就算只有幾戶人家沒有被滅,那推翻秦朝的也一定是楚國。後來楚懷王為諸侯之首,楚人項羽兵進咸陽則是映證。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楚人的決心。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裡的三戶肯定不是指項羽、劉邦、陳勝,也不是指吳廣!我們要弄懂這三戶就要先看看這句話的意思,我在這裡簡單的翻譯一下,大意是:“楚國就算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人!”這裡的三戶應該是個虛詞,也可以指幾戶人家或者兩三戶人家,寓意是,楚國即使很弱小,滅亡秦國的人,必定是楚國人。

其實,網上還有一種說法,這裡的“三戶”指的是楚國大三姓,屈、景、昭。當然也存在著爭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項羽本紀》楚南公之口。在秦末在反抗秦國的隊伍當中的確有姓景的,那個人就是楚國貴族景駒。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殺了,景姓雖然有功勞,但是也不是景姓滅亡的楚國。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意思是: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當年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國即使只有兩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必定是楚國人!’其實這裡的“三戶”就是一個虛詞,而且很多史書裡面也經常用到三,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從這些“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肯定不是指項羽、劉邦、陳勝,也不是網上所說的楚國大三姓,屈、景、昭。


孟子說史


首先我們來看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最早的出處在《史記》項羽本紀第七中:
長久以來,史家對“三戶”有很多種解釋,也一直沒有定數爭論不休,最多的兩種解釋:1、三戶指楚國的三大姓昭、屈、景;2、帶指楚亡後只要楚人不滅亡,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上圖為呂思勉《秦漢史》
中的描述
上圖為《資治通鑑》

中的描述

可見,在《史記》後的很多史書都是直接引用的史記中的記述,並沒有解釋“三戶”的實際指向,故造成了現在我們無法考證。南公日這個南公是誰,也沒有記載,一種說法南公就是大指一個南方的老人。

我的理解是“三戶”是個概念,因為在古文中“三、六、九”並不是特指幾個的實數,而是虛數。《周易》中三分別代表著天、地、人。《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三”包羅萬象,是一個發生質變的臨界點。


《史記》中“數始一,終於十,成於三”的描述

所以,我認為“三”不是特指三個姓氏活著三個具體人物,而是楚人對秦國的憎恨,對秦國的敵視。我們學習戰國時期歷史都知道楚國地大物博,農業先進,在戰國時候也一直不是一個善茬,對於秦國這個處於西北邊陲的蠻荒之國更是看不上,所以對於亡於秦必然是咬牙切齒,必然對於秦國是恨之入骨。最後附贈一副戰國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