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如果還有人過梭羅或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作,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和眼光?

迷路的安然


兩千年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劈頭喝問:“田園將蕪,胡不歸?”

像是當頭一棒,叩醒了無數困頓的心靈。

從此,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一地雞毛的苟且所羈絆時,心心向往的,總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

特別是人到中年,壓力驟增,每個人都在塵土飛揚的路途中快馬加鞭,負重前行。不敢有任何放縱,以免人仰馬翻,因為車裡面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大。

此時,再去仰望陶淵明高蹈獨立、翩然而去的身姿,更是忍不住望洋興嘆,歸隱的夢時隱時現,明滅不定,靈魂想飛翔,肉身卻很沉重。

心中不免有了疑問:陶公如何就有勇氣一腳踢開狗血的現實人生呢?

事實上,陶淵明的中年生活也是過得狼狽不堪。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宗白華曾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期。”

亂世裡,每個人都朝不保夕,過著刀尖上跳舞的血腥日子。

為了生存,為了不辜負讀過的聖賢書,陶淵明從二十幾歲就步入官場,但他每次做官都做不長,主要是耿介的性格所致,最終總是痛苦不堪地辭官或者被辭。

在這種痛苦的掙扎中,陶淵明東西遊走,四處奔波,一晃眼,就過了人生的壯年。

李曉光繪

到了四十一歲那年,陶淵明第五次出山,做了彭澤縣令。

做官的原因還是為了生存,他在《歸園田居》序言裡說:“我家窮,孩子多,我沒謀生的本領,想做官,但是沒有門路。後來我叔叔見我太窮了,幫我忙找了這個職務。”

這是多麼真誠的普通人的聲音啊,養家餬口乃人生第一要務,理想志向先放一邊。

陶公的理想,就像現實生活裡的你我,衣食無憂為第一,目標不高遠,卻能溫暖家人。

可是,做官才幾個月,上級督郵來視察了,架子擺得很大。並且人未到,規矩先來,陶淵明必須穿戴整齊出城迎接。

於是,一個瀟灑的轉身姿態呈現在後人面前:“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這是《晉書陶潛傳》中的記載。

從此,陶淵明的錚錚硬骨成了我們心中的傳奇。

當我們被現實逼得無路可走時,當我們為生活折腰時,心頭總會憤然響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聲音。

然而,生活不是傳奇,陶淵明自己懇切地解釋辭官理由時說:

他並不是即刻辭職,而是等到公田裡的莊稼成熟了才帶著口糧歸家,又因為他的堂妹喪於武昌,他和妹妹感情深厚,思歸心切,所以才自免於職。

如果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是人們的理想,那麼“帶著口糧歸家”的陶淵明就是現實中的芸芸眾生。

我認為後者更合人性,那一去三回頭的糾結和掙扎,多麼像困頓於職場中的你我啊。

是的,我們沒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前段時間,網絡流傳一封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十個字之所以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是因為“我想做的他做到了,而我,還在原地彷徨。”

對於平凡的你我而言,轉身也許很容易,但是理智清晰地叩問自己:“轉身之後,你去哪裡?”不是不想歸,是無處可歸啊。即便真的歸去,也有可能陷入另一種悲劇:當物質陷入困頓,精神也可能隨之萎靡。

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當困於壓力時,我們嚮往世外桃源,當真的帶著老人帶著娃來到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時,

我們真會覺得“狗吠深巷中”很美好嗎?

真的能夠拿起鋤頭“種豆南山下”嗎?

真的能夠忍受孩子“總不好紙筆”嗎?

真能結交到周圍的“聞多素心人”嗎?

……

君不見,逃離北上廣回到故鄉的許多年輕人又重返大城市?君不見,賣了房子去麗江買別墅的理想主義者也踏上了返程?

桃花源很詩意,現實很骨感。

馮遠繪

那麼,陶淵明歸去的路如何呢?

陶淵明迴歸田園兩年後房子失火了,又遇災年、兵亂、他家徒四壁,牆四處漏風,衣服都是補丁,一日三餐都成問題,最後居然淪落到求乞的地步。

難得的是,陶淵明淡然地說了一句:“晏如也。”

是什麼撐起了這安然的姿態,這強大的自信呢?以至於能夠讓這一尊肉身藐視物質上的缺陷,真正抵達“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呢?

我想,縱然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不是那麼順風順水,但他確實感受到了舒展、自由、快樂。

他耕田。

他是一位老農,在十餘畝田地裡種上了莊稼。早晨,他扛著鋤頭開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農,他家的田地,總是“草盛豆苗稀”;幹活的閒暇,他還會“採菊東籬下”。

他喝酒。

男人喝酒大抵有兩種:一種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淪,以此來逃避現實中的責任;另一種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來感受靈魂的自由。

陶淵明無疑是後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著庭外的陽光和草木,傲然自得。

他還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對朋友坦率地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我醉欲眠卿可去”,這是一種多麼本真的生活狀態啊。

他讀書。

讀書這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書中尋找黃金屋和顏如玉,所以讀來讀去看到的都是慾望;另一種是陶淵明式的讀書,縱觀大意,不求甚解,只為愛好而讀,讀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

他漫遊。

走出家門,他拄著一個柺杖,隨意地走走停停,一會聽鳥兒叫,一會望雲兒飛。

暮色照大地,他也不願意回家,孤獨地、孤傲地佇立在天地之間,撫摸著蒼松,像是觸碰到了自己的人生。

越靠近自然,越貼近心靈的方向。

和竹林七賢不一樣,陶淵明不是佯狂的隱士,不是失意的酒徒,不是高傲的文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

他為人夫、為人父,親自耕田、養家餬口、好喝酒、愛讀書、疾病死亡樣樣他都躲不過,只不過是從官場回到了民間而已。

他和我們一樣活得漏洞百出,但是他似乎又比我們擁有的更多一些,是什麼呢?

日常生活詩意化!

生活還是依舊,但是當你擁有情懷,用審美的眼光來看的時候,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會散發出詩意的光彩,以至於再庸常的生活也顯示出那麼一點與眾不同。

說到底,桃花源不是遠方的風景,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裡。

一個人,無論是身在鬧市還是遠居鄉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當人生是主動狀態時,即使身陷枯井,看到的也是滿天星辰。當心不被形役時,即使逆風奔跑,也能讓心靈隨白雲悠悠。

一個人,無論處在生命中的哪個年齡段都不必哀嘆,如果時光的河流裹挾著我們步入了中年,那就在過盡千帆之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你在暗夜裡苦苦思索時,當你笑看窗外花開花落時,追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學會選擇,學會捨棄,學會拒絕,學會做減法,像一棵樹的姿態屹立於天地間,如此,就能隨著歲月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來兮圖》馬軾繪

陶淵明中年後的人生並不順利,但他身在田園,心靈灑脫,在俗世中保持著淡然的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我們身邊,有無數普通人,既有為五斗米折腰的擔當,又堪稱心靈自由的五柳先生。無疑,他們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外賣小哥雷海為,風裡來雨裡去,忙碌閒暇背詩詞,十年磨一劍,獲得2018年度總冠軍。

詩詞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主持人董卿由衷讚許:“我覺得你所有在日曬雨淋、在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書店裡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芒。”

我的好友安安,處在四十多歲的正中年,依然如少女一樣體態輕盈,目光清澈。

她每天健身鍛鍊,風雨無阻;她揹包裡帶著本書,隨時隨地拿出來閱讀;她深愛家庭、享受工作,每一種角色都盡力做到最好。

像安安這種美好、溫柔、熱愛自然、遠離紛爭的女性,無論到了人生的哪一個歲月階段,都給人詩一樣的美好。

汗流浹背生活著的現代人,總是在急急惶惶地追趕——或者聲名、或者財富、彷彿把世界裝到自己的口袋裡就成為了富有的人。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的桃花源才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田種下了一片桃花林,生命的暗夜裡,漫步其間,心總能靜下來,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靜美。

唯有放下,才能抵達心靈想到的遠方。

願你,每個黎明醒來的時候,都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十點讀書


首先,如果真的是想要去過,像是梭羅或陶淵明的那種生活。那我想他是不會在意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和眼光的,從心而行者。

然後我覺得現代人很難再回歸到他們的那種生活狀態。下面我詳細分析一下。

(我個人對陶淵明熟悉一點,對於梭羅僅限於《瓦爾登湖》,故而主要針對陶淵明進行分析)


首先,現代生活和古代生活已經是完全兩個世界。

現代生活,人民通過多種東西,跨越時空的限制,聯繫在了一起。

你用著手機,不管你去哪裡你都可能隨時隨地被人找到。找到就意味著你可能會被打擾,而這樣的你,即使身處林間,心其實還在鬧市。

你說那拋棄電子產品。但你真的拋得開嗎?在這樣一個科技時代,很多工具都變的電子化機械化。一旦你拋開,可能意味著你失去和別人交流的平臺和機會。所以你很難說你徹底和這些說再見。



除非你要斷絕和社會上的人的聯繫。但是你要知道陶淵明他雖然“採菊東籬下”,悠然地活著,但是他並沒有和所有的人斷絕聯繫,他還是有去朋友家喝酒什麼的。

古代生活的連接方式本來就和現代生活不同,所以覺得很難一概而論。

其次,分析一下陶淵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是一個沒什麼牽掛,可以走得很瀟灑的人。也是一個可以做到有勇氣從心而行的人。更是一個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和留言,甩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然後離開。

那麼過著他那樣的生活,你能做到沒有牽掛?你能做到有那麼足夠的勇氣嗎?亦或是你真的能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不是一腔的孤勇,而是隨心而動。

而在你問出有關於別人的評價和看法時,就已經註定,你無法真正地做到你想要的程度。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這個紛雜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可能很多人都覺得迷茫,想要安靜。希望自己不在霓虹燈下迷失自我。

那麼我想說的是,你所要追求的其實不應該是那種形式的生活,而是要去內化了那種生活的態度,然後過好自己的日子。

你所要追求的更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平靜。不然無論你是在深山中,還是密林裡,你都無法找到你要的東西。

因為你那顆躁動的心還沒有回到你所期望的節奏。


奧利奧思慕雪


在這裡林老師要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有很多大家,實際上他們的行為是並不被主流社會所理解的。

首先,我們來說說陶淵明。

如果大人要跟一個孩子解釋什麼是理想的生活,人們大多會說:世外桃源!而這,就是陶淵明創造的東西。

陶淵明一生崇尚美、愛好自然、懷有理想主義,還是一個喜歡做夢的男人。而他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把自己做的夢,變成了所有人的夢。也許他的一生不盡然有桃花源那般美好,但他辭官後歸隱田園的幾十年,卻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很多人一直以為,陶淵明辭官歸隱以後,就成了貧下中農,生活質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時揭不開鍋還要去討飯。梁啟超甚至說他“不過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民”,“真是窮到徹骨,常常沒有飯吃”。  

其實,陶淵明的祖輩已仕宦三世,是潯陽的名門望族,陶淵明出生後,雖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為有家產田業的官宦門庭。歸田後,詩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閒居、園田居和南村等處,田莊別業則有西疇、南畝等處,遠不止“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歸田初,陶淵明在家飲酒賦詩,琴書自娛,生活清閒。這時的詩人,過的是舒適的文人閒居生活。50歲以後,由於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再加戰禍綿延,境遇確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常著文章以自娛”,勞逸結合,也不是一位赤貧的農民。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盧梭。

1756年,盧梭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隱居。其實盧梭那時已經厭倦了巴黎的生活,他從1742年開始搬到巴黎,十多年的城市生活讓他逐漸心生厭惡。所以他接受了來自朋友的饋贈,一所寧靜優美的鄉村小房。

他隱居了六年的時間,在他隱居的這段時間他並不是整天無所事事,而是在創作。他創作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讓他不用受到貧窮之苦。但是盧梭卻不願因此而埋沒了他的才華,於是他在之後的時間裡潛心創作了幾本名著,有大家都熟悉的政治名作《社會契約論》,這本書對當時的法國大革命影響頗大,甚至影響了全世界。還有教育意義頗深的《愛彌兒》一書,這本書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在教育學說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寧靜的小鄉村這無疑是給盧梭創造了很好的寫作環境。

林老師認為,如果當代有人隱居寫作,那麼首先要看他是否和盧梭和陶淵明一樣已經看透世事,同時是否有充分的經濟來源。從盧梭的隱居帶來的是他的高產,也就是說他在隱居的同時免收俗世干擾,而陶淵明卻是在享受恬淡的生活。

所以,如果有人像盧梭和陶淵明一樣,那麼首先要有很高的覺悟,在這裡其實也想到了倩女幽魂裡的諸葛臥龍,這種人其實已經不在意世俗的評價了,他們大徹大悟,在俗世中也取得過過人的成就,那麼他們就是想離開俗世進行寫作,寫作就是他們的畢生追求和愛好。


恆冠家長導師林宇肖


梭羅或陶淵明式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的生活

梭羅或陶淵明式的生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物質的需求維持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但對精神的追求卻有很多的想象,並且把思考所得創作成了作品。

梭羅是一個超驗主義者,他相信人能憑直覺認識真理,在一定範圍內,人就是上帝。人只要恢復孩童的天真無邪,就能在道德上升華。他主張人們放棄煩瑣的日常生活方式,“簡單,簡單,在簡單”,以提升生活的目標,使生活變的崇高。

陶淵明,東晉詩人、辭賦家。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陶徵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練。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

梭羅或陶淵明可以得到很高的評價,不因因為他們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們的寫作。

他們的生活自然會影響他們的寫作,但他們的生活方式本身不是人們給予他們高度評價的原因。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觀念和思想,影響了讀者,讓讀者在思想層面形成某種共鳴。

梭羅的《論公民的不服從》對美國民主主義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列夫•托爾斯泰在1900年讀到這篇文章,對它崇拜不已。聖雄甘地深受梭羅的影響,成了一位終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極抵制非正義權勢的典範。通過甘地,梭羅的主張變成了政治活動的工具。馬丁•路德•金也深受甘地的影響,梭羅的主張便在美國民權運動的思想基礎中得到了新生。

陶淵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當下,我們可以嚮往片段的梭羅或陶淵明式的生活和寫作,但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幾乎沒有可能。

當下,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大大豐富,但忙碌程度卻大大增加,無暇思考人生。即便是生活很安逸的人,也很難形而上,因為會受太多的信息襲擾。

整個社會已經非常的商業化、市場化,即便是精神生產也要強調變現。錢成了上帝。

錢主宰人的環境下,梭羅或陶淵明也就只能成為想象了。

最後溫習一句梭羅的名言。

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聲明:本文為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直播與網紅研究所所長、祥哥教研室頭條號主李新祥博士原創並擁有全部版權,獨家發表於今日頭條-悟空問答,其他媒體如無本人授權擅自發布,均屬抄襲。

祥哥教研室


梭羅我暫且不談,咱們先來談一下陶淵明為什麼會辭官歸隱,再來分析這種事如果發生在當下,會得到什麼評價。

陶淵明,又名陶潛,生於東晉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少時就發出了“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向,我想這個時候的陶淵明,肯定是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但是在一個門閥貴族貴族把持朝政的東晉王朝,從來沒有獲得重用,29歲才得到一個祭酒的閒職,40歲才到彭澤當了一個縣令,中間是斷斷續續的做了幾任小官,很快就辭官離去。長達十幾年的鬱郁不得志,所以不得不辭官歸隱。這個時期的陶淵明內心滿是苦悶,失望,惆悵的,這在他的作品中就可以反映出來.

至於歷史上人們對陶淵明的評價,首先歸功於就是他的作品和成就。不得不承認他的作品確實好,其次就是中國古代的文人一直都是重名的,像陶淵明這樣的才情,這樣的風骨。在讀書人中相當有市場,那是品格高潔、不慕權貴的象徵。無論貴族士子,寒門士子,別管內心認同不認同,一提起來那肯定得豎大拇哥。要是誰不小心說幾句壞話,都能被讀書人的唾沫星噴死,試問,誰敢不說好?

到當下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假如有陶淵明、梭羅這種的人物,如果他有好作品,有名氣,那肯定是一片盛讚,什麼高雅、瀟灑、有想法、有追求、不是一般人呀諸如此類。

要是沒有什麼好的作品,還沒有什麼名氣,我想肯定有三種反應:

1、那肯定是有錢啊,要沒錢,誰幹那事

2、肯定是炒作,想當網紅,想出名想瘋了

3、神經病,腦子不正常

各位要不信,可以在網上搜一些關於隱士的資訊,看看評論區,您就明白了。

其實呀,我也搞不清楚是古人的評價好,還是現在人的評價好,各位認為呢?


歷史人物傳


看過好多隱居的新聞,國內國外都有,最直觀看到的是與社會脫節,沒有正常的社交,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吃不飽穿不暖,蓬頭垢面,久而久之人會變得自閉。可能這些人精神上的滿足我們看不到,也體會不到。你說像陶淵明一樣,那就是不能靠寫作掙錢了,如果靠這掙錢那隱居也就不成隱居了,寫作只是自我感覺自我價值的實現。

總結就是,能過這種生活的人個人挺佩服,但是不會去做。


浮生若夢已難守


當下人如果還有過梭羅或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並寫作。我覺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我還很羨慕。

現在在城市生活中間,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曾經很多人都想回到農村去生活。如果沒人打擾的大山深處。一沒有汙染又沒有煩惱。現在這些年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家謀生的方式也在改變。很多人都已經有了回到農村回到大山生活的條件。



聽說現在有很多人就是靠網絡寫作,或網絡培訓或者網絡服務。而找一個偏僻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呀。

因做網絡的發展,你現在可以從網上買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而且通過物流方式通過,可以收到送到你的家裡來。所以也不存在說生活不便。

我也很期待這樣的生活。我也在做好這方面的努力,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一起來聊聊大家的想法。


高陽教育



現在有部分人選擇隱居生活,選在終南山的較多。

之前在網絡上看到過,有個叫張二冬的年輕人就在終南山隱居了四五年了,自己種菜,養雞養鴨,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過著普通的鄉間生活。

除去勞動時間,他還寫做和畫畫。據說是出版過書籍。名字好像叫《借山而居》,引起的不小的轟動。

還有幾個女孩子,之前看到過報道也隱居在終南山,其中有一個是攝影師,每天都穿古裝,比較有特色。

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個人的價值取向。跟著自己的心走就對了,時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會迷失自己,才能過的更有價值,更加有幸福感。


葉知風語


是有的,但不是中國人。她是一個牛津大學女博士。她現在已經62歲了。

她在深山中或者完全隱居的生活,生活資料都是自給自足,自己蓋的房子,自己砍柴。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理菜地、採果子、砍柴。她還養了雞,羊和馬🐴。

雖然,日子過得像個原始人,但這樣的生活沒有任何壓力,她自己說很享受這種生活方式,讓她感覺快樂和平靜。

可惜的是,她好像沒有進行寫作,因為她家中拒絕任何與現代科技有關的東西,所以沒有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其實,社會的發展降低了生活成本,在鄉下生活創作要比從前舒服的多,大家也會更加寬容的接受。


文史鐸聲有心


大家的觀點各不相同,那就說說我的看法吧~

如果有人能過那樣的生活,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羨慕。
生活在快節奏的今天,我總是有一種要被大量信息吞沒了的感覺。

尤其是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深刻的意識到我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與社會關係緊密。

我參加了社團,參加了學生會,每天被一堆“收到請回復”包圍著。

我覺得,我在生活裡找不到我自己。

大量繁雜的信息把我和更多的人聯繫到了一起,我的微信好友也從十幾個漲到了二百多個,我上課、下課、吃飯甚至上廁所都需要與他們保持聯繫,我不敢關機,不敢離開手機,生怕錯過什麼任務。

我覺得,我要被社交吃掉了。


所以,如果有人能過上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的話,我一定會非常羨慕,我羨慕那種返璞歸真,羨慕那種自由的靈魂。


可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做好自己,哪怕隱居,也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人😊

希望我們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