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了下神雕,我觉得金庸原意最后应该是郭襄配杨过

一直以来只承认杨龙正统,因为书里就是这么写的,其他女性作者都没给真命待遇。

但客观地说,小龙女跳崖还治好了毒,这本身确实有牵强之处,一些风言传闻说这不是金庸原意,是在读者压力下才改的还是有一定道理。

最近重读了下神雕,我觉得金庸原意最后应该是郭襄配杨过

最近因为一些原因重读了下神雕,从风陵夜话和三枚金针等章节一些字里行间判断,我觉得在金庸原意中,最后应该是打算把郭襄配杨过,他们二人先后跳崖后,发现小龙女估计终于还是不治,郭襄用最后一枚金针要求杨过不可再寻死,杨过则被郭襄所打动成为眷侣。

最近重读了下神雕,我觉得金庸原意最后应该是郭襄配杨过

原因呢,主要是金庸写龙杨,一直是按照“有缘无分”这个悲剧模版来写的,一直都是虐主模式,龙的定位应该属于“悲剧真命女主”,原意中应该不会是喜剧收场。

郭杨两家三世纠缠,又从初代起就有指腹为婚的婚誓,到了杨过这一代,可以说,主要是郭家亏欠杨家。郭襄一出生,书中就出现了“用郭襄换解药”的剧情设置,把郭襄成了化解郭杨两家恩怨的关键,这是一种很宿命的“还债式的”设计。正是因此,金庸还专门去写了小龙女怀抱郭襄与金轮法王大战的剧情,让杨过在16年后回想起这段往事时还“不由得痴了”,可以说郭襄在整个设定上,就是小龙女遗志的投影和化身,二人是一前一后相互辉映、薪尽火传的关系,并通过这种设计来体现出一种带有遗憾的悲剧美。

这样的创作套路其实蒲松龄早就用过,在聊斋的《小翠》一文中,小翠与男主王元丰作为夫妻生活多年后缘分已尽必须离开,但王元丰痴恋小翠,守着一幅小翠的画像苦思不已,小翠体恤王元丰的思念之苦,又回来和王元丰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中,小翠的外貌潜移默化地一点点在改变,慢慢变成了一副与画像不同的样子,终于有一天,小翠趁王元丰不备,抢过画像丢入火中烧毁然后飘然而去,走前嘱咐王元丰不要再思念自己,去娶某某为妻,后来王元丰找到某某,一看她正是小翠后来慢慢变成的那个样子。

最近重读了下神雕,我觉得金庸原意最后应该是郭襄配杨过

而金庸在创作神雕,创作小龙女和郭襄时,很大可能正是参考了聊斋中小翠这篇小说和角色,想要塑造一出类似感觉的爱情悲喜剧。而由于读者的呼声和阻力,这个方案最后没有得到贯彻,于是,金庸只好通过曲笔,在《倚天屠龙记》中把这个故事原型安到了殷梨亭、纪晓芙和杨不悔身上。

至于某芙呢,还是就算了,神雕无论是现行版本还是金庸原意中,她应该都仅是作为一个爱情中的宿敌和反面来设计的,小龙女在的时候是小龙女的反面,杨龙爱情遗志继承到郭襄身上后,就是郭襄的反面,直白来说就是烂桃花,无论如何也和真命女主沾不上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