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马关条约李鸿章被打伤,日本为什么那么害怕?

易仙白


这个问题很好,为我们重新认识李鸿章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李鸿章1823-1901)

1)如何看待马关条约

大部分历史教科书中都会提到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下关的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认为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的标志,李鸿章也因为签订条约被长期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且不论李鸿章参加和谈原本就并非其本意(谁都知道去干这种事情不利于自身的清誉),单单从不爱惜羽毛的李鸿章拖着72岁的老朽之躯前往日本去谈判就应该表示敬意,况且他在日本遭到枪击,面部中弹,最终凭借个人受伤受辱带动了以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大佬为首的日本代表团的谈判节奏,让外交形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为清王朝争取了可能的和谈条件。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关条约》虽然是丧权辱国,但实际是李鸿章差点送掉老命所换取来的“外交成果”。由此可以看出,以一人之力,有时候真的难以扭转国运之衰败。

(马关条约)

2)李鸿章被刺经过

甲午战争正式开打是1894725日,双方的和谈大约是在开战不到8个月的18953

月。34日,光绪皇帝正式向李鸿章颁发了和谈全权代表证书。13日,李鸿章一行乘坐德国轮船“禮裕”、“公義”号,挂着“中国头等议和大臣”的旗帜,前往日本。320日,李鸿章登上“春帆楼”,同伊藤博文等人进行初次会面。

(抵达日本的李鸿章)

次日,会谈正式进行,双方展开唇枪舌战,日本人以战胜国自居,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并表示,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停战。李鸿章自然对于日本人的要求不敢轻易允诺,反复同日人争辩。

(清日交涉场景)

324日下午4点,在结束第三次和谈之后,忧心忡忡的李鸿章在警卫的护送下返回驿馆“引接寺”。就在抵达门口下轿的一刹那,来自群马县出身的小山豊太郎拔枪射中李鸿章左眼下方。小山被当场抓获,李鸿章亦在随从的搀扶下进入“引接寺”接受治疗。

(李鸿章在日本的住所,引接寺)

3)小山豊太郎其人

小山豊太郎的父亲是群马县县议会的议员,虽然出身于富裕家庭,但是他16岁时即上东京参加右翼政治团体,成为职业壮士,实际和黑社会没有区别。至于他为什么要刺杀李鸿章,学术界没有定论,一般指出他当时无知地认为李鸿章是阻碍日本打到大清的障碍,所以必须除掉,并且他反对日本和大清谈判。小山此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在狱中还写了《狱中记》,但是里面对于为何刺杀李鸿章没有任何记载。入狱

15年之后,因为恩赦而提前释放,最后在1907年出狱,并在东京与一女子结婚,经营书法私塾和象棋会所。

(小三豊太郎)

4)李鸿章被刺后日方的反应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作为前往日本进行交涉的大清国使节团团长居然遭到枪击,这在日本人看来,又是一起严重的“不祥事”。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慌乱,除了此时日本尚且势力不足以与列强抗衡、国际经验不足、希望彰显“文明国”的形象之外,最重要的是日本人对此有强烈的心理阴影。原来在此之前,日本人刚经历过一次刺杀沙俄太子的“大津事件”,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津事件:

18915月,当时在日本访问的俄国尼古拉皇太子被当值警卫津田三藏巡查拔枪打伤,后经过救治,没有生命危险。由于当时日本国力尚且弱小,尽管俄国皇太子无性命之忧,但是日本担心俄国的报复以及要求割地赔款而全国陷入“恐俄”的恐慌中。比如当时日本有的学校为表示谨慎停课,普通民众到神社和寺院和教会祈祷皇太子痊愈,来自全国的慰问电报超过1万封,明治天皇亦躬赴於神户港停泊的俄罗斯军舰,并登船探望尼古拉。为了表示歉意,山形县金山村禁止以“津田”为姓及“三藏”命名。更有甚者,520日,一位名叫“畑山勇子”的女孩在京都府厅面前用剃刀刺喉咙自杀表示道歉,被日本社会称为“穗州的烈女”。

从此后日本人处理李鸿章被刺一案,我们明显能感觉出日本人同样的“恐慌”。比如,立即抓捕凶手并判处重刑;惩处事发地的政府首脑,山口县知事因此而引咎辞职;天皇亲自下诏对于李鸿章进行慰问,同时派出野战卫生队的石黑以及广岛预备医院院长佐藤军医总监前往医治;皇后选派日本红十字的两位护士前往照顾李鸿章,并到绷带工厂亲手制作绷带送给李鸿章。下关的普通民众为了看望李鸿章而特意制作了一个玻璃水槽,灌满海水,放上鱼以及乌贼,据说受此启发,才有了今天的下关水族馆“海嚮馆”。

因此,这次遇刺事件对于李鸿章来说实在是焉知祸福。不但受到各方照顾,而且让外交谈判形势为之一变,日本很快做出停战决定,并降低谈判要求,特别是国际社会趁机向日本施压,这才有后面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从这些历史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绝对比我们想象的有意思得多)。


越后汤泽


对于日本来讲,李鸿章被刺是个大事件,因为这会让日本遭受巨大的损失。

首先,日本为什么敢发动甲午战争呢?无非是看清政府好欺负,也想搜刮点东西,当时日本舰队远不如北洋水师,是清政府内部腐败才导致清军接二连三的战败,并且清政府在当时对于任何战争都是想尽办法求和,而日本正是利用这两点,在甲午战争中耍了一点小手段。

当时朝鲜是清政府的藩国,日本侵占朝鲜,清政府自然要帮助小弟,正是这个导火索,清政府和日本正式开战,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的失败后,清政府急于求和,派出使者谈判,但被赶回;没过多久日本攻占旅顺,逼近天津,慈禧派出使者求和,还是被拒绝了。

日本的动机很明显,逐步压垮清政府的心理防御,以谋取更大的利益,1895年2月2日,伊藤博文驱赶清使者回国,还让他们带话要李鸿章亲自前来,半个月后,日本攻陷刘公岛,北洋水师覆灭。慈禧极度恐慌,准备派李鸿章前往日本。

而日本的目的也达到了,以前两次拒绝议和为前提,第三次议和时就能获取更多利益。

我们来看看《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承认朝鲜独立

2,赔款3亿两白银

3,割让台湾级附属岛屿,辽东半岛、澎湖列岛

4,开放北京、杭州、重庆等七个通商口岸

5,开放长江、西江、吴淞江和运河的行驶权限

日本的野心可真不小。

其次,当时日本虽然打了很多胜仗,但是国内的情况却糟透了,战争让民众负担更重,自1894年起,各地的农民暴动不断,日本政府也很难压下去,日本急需赔款来缓解经济压力。

并且,西方列强不愿看到日本崛起,日本当年的如意算盘谁不知道?侵占了台湾,就有另外一个海军基地,随时可以补充军需;吞并朝鲜就能向亚洲进军,甚至称霸亚洲。

所以日本方面一直加紧签订条约,使条约内容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李鸿章突然被刺了,日本害怕吗?当然害怕。

使者被刺,意味着清政府有筹码了,可以减少赔偿;甚至日本蓄谋已久的谈判破裂,清朝不干了,日本没有赔款的帮助,内部可就要崩溃了,再者日本让清朝割让的这些地方,可都是日后进行扩张的战略要地,有可能一眨眼就没了,前功尽弃。

所以说李鸿章被刺后,日本对这件事非常上心,及时安抚李鸿章的使团,最后李鸿章还是签了条约,用一颗子弹换了一亿两白银。


逸闻轶事


伊藤博文十分的清楚:1、甲午海战日本能够打败北洋舰队,不是因为日本海军强大;而是清政府内斗掏空了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成了一支没有了利爪老虎。清政府的内斗,才派这支军队去送死。2、日本虽然经历了维新变法,但是日本的实力依然和中国相差甚远;并且日本当时并没有持续作战的能力,其物资储备、自然资源、工业体系远远不够。3、最关键的是当时李鸿章的淮军陆军还在,而且实力装备都不差,日本打不赢。4、日本还没有能够统治这么辽阔地域、多民族、人口众多的能力

以上4点,李鸿章也看到了。但是李鸿章看的更多了一步,那就是继续战争的后果:

1、日本和中国持续作战,日本大不了回到变法之前,中国则会四分五裂被列强完全瓜分。而他李鸿章的淮军也会完全死亡殆尽,到时候清政府的满清权贵们就会把他李鸿章当作替罪羊死无葬身之地而不是裱糊将

李鸿章和俾斯麦

历史的事实总是告诉我们,清流的嘴炮误国误民,“龌龊的”能吏反而推动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中说的:上帝救不了的人被走私犯救了

甲午海战之前,李鸿章等人搞洋务运动,其过程不是一般的艰辛,李鸿章为了筹措洋务运动的费用,不仅要四处奔走。所修的铁路、电报局(电线杆)、工厂经常被老百姓所反对,认为其破坏风水。以至于出现损毁铁路、电线杆的情况。甲午海战一战震惊全国,举国上下全部惊醒,铁路、工厂短短三四年。人们不再阻挠洋务运动,也不再盲目的排外。

大清帝国中唯一一个可以和列强一较长短的人。——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评价,伊藤博文对李鸿章十分的钦佩——能够再列强中纵横捭阖制衡的,唯有李鸿章。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清政府向日本低头,伊藤博文想羞辱李鸿章,让李鸿章签这个不平等条约。开始李鸿章是拒绝的,但是伊藤博文坚持要李鸿章去才可以谈判,清政府的督促下,李鸿章只好去了日本。

李鸿章谈判后,回到住处的途中,一个日本大汉冲出来,对着李鸿章开了几枪,所幸里肿胀只是脸部中枪受伤。李鸿章的护卫迅速制服了这个刺客。这个

刺客是个愤青:他认为日本打败了中国,应该立刻占领中国,而不是签订条约。而且这个愤青认为:李鸿章是日本攻打中国的最大障碍,李鸿章活着日本就占领不了中国(这一点他认为的没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得知刺杀事件后,担心李鸿章不肯签约,十分的慌张,而李鸿章抓住这一点,逼迫伊藤博文把赔款3亿两白银改为了2亿两白银。

因为日本没有能力进攻中国,更因为中国陆军实力还在,日本根部打不过。

甲午战败,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不是北洋水师不给力,而是翁同和太撒比。

历史学家曾经给这位晚清的重臣下了一个定义——裱糊将。这位裱糊将不是一般的裱糊,而是超级战略家级别的。晚清的的处境就好比再赌场上,所有参与牌局的人中间,晚清拿了一个4,而李鸿章让列强认为,晚清手里拿的是A。

北洋水师能够建立起来,李鸿章着实功不可没。在列强环伺的国际社会,李鸿章建立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军,其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吨位超过万吨。铁甲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德国生产的,其中定远舰花费170万两白银。当时李鸿章能从德国搞来——德国居然没有考虑技术封锁这件事。

我们从后往前看,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怎么一步步练成成的:

战争开始了,北洋水师老大丁汝昌下令布阵。疏于训练的北洋水师开始陷入了混乱。丁汝昌下的命令是:摆成犄角鱼贯之阵。而到刘步蟾布阵却变成了:一字雁行阵。当战斗开始真正打响的时候,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很快,在日军军舰绕行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开始混乱。

再看士兵的操作,平日里缺乏现代素质的官兵再有效射程距离之外就慌忙开炮,定远舰刘步蟾指挥开炮,但是第一炮没有集中目标,反而震坏了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都从桥上摔下来受上。一炮干掉了自己的总指挥。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群龙无首有何用。

日本军舰,“比睿号”落伍了,冒险从北洋舰队中间穿过,定远舰再400米外发射鱼雷未击中。你没看错,没击中。然后西京丸号又经过定远舰,定远舰发射了4炮,又有两炮未击中。

战场上,只有硬件和软件联合构成的实力,没有虚假和侥幸。在战争中,日军的火炮命中率是北洋水师的九倍以上。

为啥打仗的时候这么糟糕呢?答案就是没又充足的弹药,缺乏训练。

一个好的市场是良币生存,劣币淘汰;一个好的体制是英才生存,狗才淘汰。而北洋水师的体制恰恰相反,在这种体制的作用下,就算是钢筋铁骨也会被摧毁。

有多中资料证明,1888年之后,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就开始了腐化,当时北洋水师实行“责任承包制”,公费包干,各个舰队的管带负责,结余归自己。正是这个制度导致了各个管带疏于训练,只顾自己经营享乐,却忽略对舰船的维修保养,士兵的训练。

弹药奇缺,有多缺?1894年李鸿章检阅海军的时候,定远镇远两个舰的主炮炮弹只有三枚,定远一枚,镇远2枚。对这个情况,李鸿章不是不知道:

“鸿章已从汉纳根之议,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

但是最红因为他个人内外交困,政治周旋,武器弹药这一件正事始终没有落实

为啥李鸿章知道北洋水师没弹药还要打?

战争开始,最初李鸿章不主张对日本开战斗,李鸿章认为日本在北洋水师的震慑下,能够通过谈判逼迫日本就范,李鸿章深深知道一件事:北洋水师没有弹药。李鸿章建议北洋水师躲在威海卫,依靠岸上陆军炮火的保护,日本不敢贸然进攻。

但是翁同和一派的斥责李鸿章过于谨慎,养着北洋水师是浪费国家银两,胆小怯战。光绪皇帝站在了老师翁同和这一边,并且申饬了李鸿章。命令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全部开出威海卫去打日本。李鸿章无奈,只得执行圣旨。

我们到这里可以知道,光绪皇帝和翁同和才是甲午海战失败应该负责的人。

为啥会没有弹药呢?答案就是翁同和掌管了户部。

清朝户部掌管钱粮,翁同和以太后修园子为接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军费,而后醇亲王又挪用海军军费。翁同和和李鸿章政见不和,因此对李鸿章总是出粗为难。而李鸿章为了能够保住北洋水师,在恭亲王失去了权势后,与醇亲王合作,也默认了醇亲王挪用海军军费的要求。而这一群掌握着海军命运的人一直在打斗内耗,海军成了一个筹码,而非一柄利刃。

为何翁同和不给海军拨款,醇亲王挪用海军军费,答案是:他们认为海军是李鸿章的。

这个你真的不要惊讶,清政府真的这么认为。清朝在太平天国后,清朝的绿营覆灭——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被太平军一锅端掉了。然后八旗兵的老大僧格林沁被捻军一个小卒张皮更给杀了。清政府不得不让汉族大臣招募团练,比如湘军就是团练,团练的招募模式是:你召到100人,你就是排长,你召到300人,你就是连长。因此清政府的权贵们认为这就是私人武装,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如此。

因此,满清权贵认为打击北洋水师就是打击李鸿章

甲午海战后,清政府一下子傻逼了!打击是打击了,自己的弱势完全暴露出来了。

李鸿章心碎的跟饺子馅似的——自己勤勤恳恳的裱糊的结果竟然是如此下场。其实,僧格林沁的死以及曾国藩解散湘军的时候,李鸿章和他的部下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清政府的这种体制下,失去了军队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清军打仗的时候总是逃跑,保住有生力量。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姑且这么认为吧,失去了。但是淮军的陆军还在,而且装备十分 精良。日本若是杀了李鸿章,没有人签条约,那么日本也智能打,那么将会陷入被动,被庞大的中国拖死。

伊藤博文不傻,李鸿章更不傻。武器从来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人才是。在那样的体制下,李鸿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如果换一个时代,换一个背景李鸿章绝对是一个超级战略家。


嘟嘟读读


因为怕到嘴的肥肉跑了

这个事件大致是这种情况: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慈禧派李鸿章作为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去日本进行和谈,说白了既然是和谈了,就是商量一下割多少地、赔多少钱的事情。对于日本来说那就是给你送钱来了。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面对一场战争,国内都是分主战派和投降派的,所以甲午战争后投降派慈禧派李鸿章来和谈,就像南宋和金国和谈一样,无非就是割地赔款那点事。

但是,在马关谈判的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一行从谈判地回到住处,在路上遭遇日本的一个愤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屌丝或者Loser,给了李鸿章一枪。书上记载是这样的:李鸿章还是乘着那顶轿子,正在经过我家门前拐角的一刹那,从路右边的人群中蹿出一名二十三四岁的男子,左手按住轿子,右手掏出手枪,从李全权的右侧向其面部开了一枪。负伤的李氏立即以右手的长袖掩住伤口,毫无震惊的神色,态度泰然自若。目睹这一幕的我感叹,真不愧是了不起的人物。

有句话叫“穷寇莫追”,大致意思就是别把人逼急了。你想本来李鸿章就是大清国派来割地赔款的,你这边是战胜方,但是又给人一枪,这不更欺负人嘛?不争馒头争口气,这事儿要是传到清国,主战派一定借此为由头继续抵抗,那时候的日本也几乎在崩溃的边缘了,这个关头晚清要是死磕到底,日本即使占领我们一些地方,也会因为战争导致国内经济崩溃的。而且这一枪是打到了脸上,万一李鸿章死了,那开战是一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就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一个热血青年刺杀了“费迪南大公”引发的吗?

这个事儿往小了举个例子:你们厂快倒闭了,突然来了个大客户要下个大订单,只要这订单一下,你们厂就起死回生,几百号工人工资就有着落了,厂子也就盘活了;正当客户在厂里看产品的时候,头顶的灯泡把客户给砸了,你担心不担心?当然担心,你怕的是客户一回去,就不一定来了,这订单也就泡汤了。

所以,一切都是利益。


dgqc96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日本人怕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列强。

当时日本国力还弱,无力和西方列强抗衡。甚至日本自己还背负着不平等条约。

如果李鸿章借机回国不谈了,日本倒不怕满清还能怎么折腾,就怕列强会出面干预。

列强对于日本入侵中国,总体是不满意的,他们觉得日本没有资格。

后来实际上也是如此,列强强迫日本退回了辽东半岛。

第二,日本人怕李鸿章死掉或者跑了,谈判会更加艰难

当时的满清高层,李鸿章是少有的又懂得国际外交、又明白中国军政情况、又算是重臣的。

李鸿章这次来,摆明了是背黑锅的,要担负一个卖国贼的骂名。从内心深处,李鸿章自然是不愿意的,只是没有办法。

现在如果李鸿章借口受伤不谈判回国了,那满清很难找出一个人来接手。

以日本当时的实力,也不具备占领中国大部分领土的能力。实际上,当时日本物资供应已经非常困难,靠在山东四处抢劫农民来维持。

战争拖下去,对日本没有什么好处,不如见好就收。

那么,谈判的对象最好还是李鸿章。如果来了一个狗屁不通的阿猫阿狗,说不定谈判长期没有结果,这对于日本是不利的。

第三,日本人不希望战争拖久,使得国内极端派得势

日本国内有很多极端派,比如行刺李鸿章的家伙。

这些人不顾日本的国力,恨不得让日本现在就向全世界宣战,征服全世界。

这种人,在日本还颇有些支持者。

但日本目前没有这种实力,实际上日本联合舰队大部分军舰仍然是从西方购买而来。

所以,日本政府不希望这些脑残极端派得势,就不能让战争久拖不决。

目前通过一击吃掉中国的台湾、辽东半岛,获取巨额的赔偿,已经是对日本非常有利了,也是最合理的。


萨沙


主要害怕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一条中日甲午战争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中国,朝鲜,日本三个国家之间互相你争我夺的那一种战争,跟其他西方列强无关。李鸿章一开始的时候就想把西方列强,比如说他太粗的,运输军队的战舰是英国人提供的,一直就想把这些国家拉入到中日甲午战争,避免战争的扩大化,迫使日本能够冷静下来,站在谈判桌上跟中国谈判,但是很明显日本抢在西方列强做出表率之前,做出了行动。

这个时候,李鸿章内心是比较绝望,西方列强表示我可以帮你,(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你必须得撑到我军队赶到战场的那一刻,才能够帮你呀,现在你的军队没等到我赶到战场,自个儿玩完了,你说我怎么帮你,没有接口插入到这场战争里面了,所以李鸿章来到日本的时候,内心是表示绝望的。

但是李鸿章作为这一次谈判的最大代表,来到日本,遇到刺杀这样的话,整个中日甲午战争性质就发生改变。

首先你日本不到的,你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的,所有的国家都可以站在人类道德的最高点去声讨你,日本做出这样丧心病狂的事情,日本在国际社会上一下子就被动了,与此同时,李鸿章跟西方很多的。高层的政要是有私交的,朋友遇到问题,两肋插刀,之前只不过你跟别人玩我顾不上我,帮不了你,但现在你人生安全出了问题我肯定是要插一手的。

日本这个时候打不过西方劣强,他光打一个西方列强的末班车,也就是沙皇俄国,已经打得很吃力的,更何况去打英国跟法国这一些传统的西方列强,根本打不过,日本人自己明白无论如何中日甲午战争如何发展下去都要把西方列强给摘出去,否则,西方列强一旦进入了肯定就是要求你维持原状,别说赔款了就是占领的朝鲜,它都得给吐出来。

所以李鸿章遇刺,我估计伊藤博文第一反应就是去问一下,西方人究竟是什么口风?如果说这个时候西方派出军队接李鸿章回国,那么伊藤博文哭都来不及。

第二条,国内这个时候我指的是日本国内,还想打仗,还有一批战争狂热分子,还想接着打仗,接着去捞钱,但是很清楚的一点就是日本这个时候打不动了,伊藤博文去吓唬李鸿章的那些话伊藤博文自己心里清楚。这都是吓唬人的,双方都很清楚这件事情,但是我就拿了吓唬你全交,你现在比我还惨,日本天皇为了买一艘军舰穷的都快饭都吃不起,但是我们却把你们所有的军舰全部打沉,不过与此同时,我国内整个战争经济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我紧急需要一批新鲜的血液来加快我的工业化进程,或者说舔舐我国内的战争创伤。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可以说什么都不顾了,我要什么,我要钱。我要资源我要土地其他东西免谈,日本这个时候也是穷疯了。

第三,清政府,虽然说北洋舰队或者说淮军全军覆没,元气大伤,但是这个时候中国国内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军对体系,如果说日本这一次做事情做的太绝了,别说赔款了,人家跟你玩儿命就已经算不错了。

基于以上三条原因,李鸿章挨那颗子弹以后替清政府省了1亿白银,不过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时候,哀大莫过心死,这愚蠢的清政府,李鸿章现在是完全绝望了。


漩涡鸣人yy


日本所谓的害怕,并不是害怕刺杀事件本身,而是害怕这件事情会引起连锁反应,尤其是改变正在进行的甲午战争的进程。

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时,中国战场的甲午战争局面,就战场形势本身而言清政府岌岌可危,但就整个战争局势而言,日本方面已经耗不起了,必须尽快结束战争,与李鸿章在日本的谈判也是希望在谈判桌上能提前结束一切。



但李鸿章的意外遇刺,一度让日本政府恐慌不已,作为清政府的全权大使,李鸿章的遇刺,随时有可能会让日清双方的谈判立刻终止,一旦终止,就意味着战争会继续进行,当时在清政府高层绝大部分地方官员仍然建议与日本持续作战,只是以慈禧为代表的投降派所建议以割地赔款而结束,李鸿章去日本谈判也是代表慈禧一派,而李鸿章的遇刺,极有可能会让清政府的主战派占到上风。

另外,从国际方面沙俄等国也不希望日本占太大便宜,一旦其他国家介入干涉,也有可能改变清政府的战略变化,总之,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谈判必须加速进行,并且需要有最后的结果,谈判破裂对于日本而言是大为不利,所以在李鸿章遇刺之后,日本方面为了防止谈判破裂也作了大幅度让步,当然即便是让步之后的条件,对于日本而言也仍然是巨大的财富,而对于慈禧当权派而言,赔就赔吧,只要能保住我的统治地位赔多少都无所谓。


辽宁资深球迷


1895年3月24日,正在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在大街上被日本青年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脸,当场血流如注,昏厥过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李鸿章在日本被枪击,是一起典型的“愤青误国”事件,给日本造成可很大的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关乎日本的国际脸面。李鸿章作为清朝全权代表来到日本进行谈判,日本政府作为主人应该全面细致周到的做好接待和安保工作,最起码应该保证李鸿章的人生安全。

可李鸿章在大街上被人枪击,这只能说明日方的安保能力实在是太差了。而当时“脱亚入欧”的思潮在日本国内甚嚣尘上,而且日本人自诩先进文明国家,把清朝视为野蛮落后的国家。如今发生这种荒唐的事情,日本还好意思说自己先进文明么?其他国家还敢派人来日本洽谈事务么?这实在是一件在国际上很丢脸的事情。

二、关乎日本的国家利益。甲午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中日双方都撑不下去了,特别是日本,所以才会进行谈判。日方希望战争就此打住,借着战争优势逼迫清朝接受不平等条约,获取更大的利益。而这个刺客却希望继续扩大战争,直到把清朝彻底打趴下。

日本害怕李鸿章就此回国终止谈判,转而寻求欧美列强的帮助。而此时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占有优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再耗下去之前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甚至有被清朝翻盘的可能,到时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所以,当日本得知李鸿章遇刺后非常害怕。明治天皇不仅派去了医术精湛的御医,还派人悉心照料。

三、李鸿章醒来后,看着染血的官袍说了一句“此血可以报国矣。”李鸿章伤势不算严重,修养了不到十天就没啥事了。但清朝和李鸿章都没有借此把事情搞大,反而听到日本停火的消息后喜出望外,谈判桌上谈不好的,挨了一枪就办到了。

日方看到李鸿章的态度也吃了定心丸,于是继续逼迫李鸿章接受条件,主要包括赔款三亿两白银和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李鸿章看到日本如此狮子大开口,完全被惊呆了,急忙向国内发电请示。可是日方早已破译了电文,摸清了清朝的底线。最终在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只是把赔款从3亿减为了2亿罢了,其他内容基本没变。

李鸿章挨了一枪,为清朝少赔了一亿两,大家说值不值?


石头说历史


李鸿章马关被刺后,日本害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丢不起人

日本一直想脱亚入欧,需要在西方列强面前显示其文明,现在正在交战的敌对国使臣来谈判,你连个起码的人身安全都保证不了,啥安保水平!啥国民素质!丢人啊。

二、怕到嘴的肉跑了。马关谈判,本是准备好好敲诈中国一笔的,如果李鸿章以受伤无法谈判为借口归国,中方籍此向西方列强讨同情,致使两三个列强加以干涉,极可能需要将原胃口大幅缩减,这当然是日本政府最不愿看到的。

为此,日本采取了如下紧急应对措施。

一、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及地方官纷纷到李鸿章病榻前慰问并表示歉憾。

二、立即无条件同意李鸿章一再恳求的休战,以显示谈判之诚意。

三、天皇派御医至马关为李诊治,皇后派两名女看护为李护理。

四、天皇明降谕旨,斥责凶手“下贱已极”,要求将其“按国律内最严之刑办理”。


端木赐香


甲午中日战争失利,李鸿章辛苦经营的亚洲排名第一的北洋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清廷无奈只能派出李鸿章前往日本与日本政府商谈赔偿事宜,而且点名要求由李鸿章代表清廷签约是日本政府的意见。于是慈禧太后和光绪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马关条约,日本政府条件苛刻

日本政府对条约内容要求十分苛刻,内容如下:

确认朝鲜独立;
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向日本开放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
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
日本驻军地点及所需军费。

清政府与日本政府僵持不下,双方经过多轮谈判。

在第三回谈判后,73岁的李鸿章乘轿子返回住所,遭日本一青年开枪袭击,击中左眼下一寸位置,李鸿章当场鲜血直流,昏厥过去。经抢救后摆脱了生命危险。

马关警方很快就抓到了凶手,而日本政府高层听闻李鸿章遇袭便立马前来看望李鸿章。

因为日本政府财政紧缺已经拖不起战争,而清政府又迟迟不肯松口,如果继续将谈判事宜拖延下去对日本是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在遇袭事件后,日本政府将赔款3亿两白银降为2亿两白银。李鸿章挨的这一枪价值一亿两白银。


我是三分简史,一名国史研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