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星巴克「致癌」,真的嗎?

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這兩天,一則有關美國加州法院裁定星巴克貼上“可能致癌標籤”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裁決的依據是,咖啡含大量丙烯酰胺,該物質易致癌。對此,星巴克中國表示,加州法院的裁決並不針對星巴克一家,而是針對整個咖啡行業。目前,全美咖啡行業協會已就該裁決發佈公告,堅稱咖啡是安全飲品,法院裁決誤導公眾。(澎湃新聞網4月1日)

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星巴克“致癌”,真的嗎?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錢江晚報魏英傑:事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咖啡在烘焙過程中會產生丙烯酰胺,而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不過,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鍾凱所說,丙烯酰胺很常見,大可不必驚慌,所有需要經過高溫烹調的食物,比如薯片、薯條、油條、油餅等,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丙烯酰胺。這樣說可能大家心裡就有數了,雖然丙烯酰胺確實存在於咖啡烘焙產品中,但這其實並不是什麼讓人膽戰心驚的事情。咖啡烘焙至少有數百年曆史了,總不能不喝了吧?

所以,問題並不在於星巴克咖啡含有疑似致癌物,而在於這事情為一些個別的格調低下的自媒體們提供了可以打造爆款的猛料。否則,為什麼不提這是整個咖啡加工行業的事情?只抓一點,無限放大,這是當下有些自媒體擅長的本事。比如前面提到的這篇文章,就是出自某個經常製造謠言的偽海外中文自媒體(編輯查證其賬號主體為遼寧某公司)。這種做法在一段時間內確實嚇住了不少消費者,在老年人等群體中,這類危言聳聽的自媒體文章至今還頗有市場。但這種沒底線的做法,除了對市場和企業造成不良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讓人擔憂的還在於,這類謠言大行其道,可能讓人連真正科學的說法都不相信了。換言之,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傷害人們對真相的認識和判斷。比如關於中藥和轉基因食品,一直是網上兩大容易引起觀點撕裂的話題。有人把謠言當真,難免上當受騙,可如果把真實也當作謠言呢?這就像“狼來了”的故事,某些自媒體不斷消費公眾的信任,其結果可能造成信任感的整體潰敗。

所以,對這類誇大其詞的謠言,應當及時進行澄清,才能讓公眾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在這一點上,星巴克這次做得還不錯。同時更要看到,不少主流的、正規的自媒體,迅即地對此謠言作了批駁,科普了相關知識,讓謠言的產生沒有了時間差。公眾的知識面齊全了,謠言自然不攻而破。這是此次星巴克致癌風波沒能嚇倒消費者的原因。

@中國青年報任然:這次星巴克傳聞來勢兇猛,可謠言的消退也比較快,或得益於星巴克方面的澄清速度。其實,雖然這次謠言的傳播挺廣,但真正的信謠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傳播,不過是為了滿足一種集體參與的快感,並不一定對應著明確的態度。受眾的這種態度,比單純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輕信謠言更值得關注。

在相當一部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限於半封閉的社交平臺,且多以一種被動的方式獲取信息的今天,信息的獵奇度、轟動性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參與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這種信息接收態度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群體心態,即沒那麼多人再去為信息的真偽與否較真;另一方面,更多人面對過剩的信息處於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乃至喪失了對於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與慾望,處於信與不信的搖擺狀態,或者說沒有什麼信息能夠讓人“堅信”了。

就以最為人關心的食品安全為例,這次又有多少人是一手握著星巴克,一手轉發著星巴克的致癌傳聞?是人們根本就不在乎食品安全嗎?在這個養生概念流行的時代,這一點顯然存疑。但是,一邊忍受著無處不在的安全焦慮,一邊卻通過“我行我素”的方式來假裝抵抗焦慮,在今天愈發普遍。如果說過去由於信息供給不對稱和匱乏所製造的“堅信”與“安全感”,本就是虛幻的,那麼現在每個人都陷入了一種因信息泡沫而放大的焦慮之中,唯一區別只是程度和應對方式有別。

@紅網吳迪:對“致癌”類的信息高度敏感,說明很關注健康,是好事,但盲目相信並傳播此類信息,造成信息在傳播中走樣、變味,甚至演變成謠言,則是一種不負責任,這體現出人們和媒體的科學素養都還不夠高——公眾由於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所處環境和接收的信息不足等因素,使得對科學類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容易產生誤讀,如果再有媒體推波助瀾,顯然會“深信不疑”。而一些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經常斷章取義、過度解讀,既有作者科學素養不夠的因素,也有故意為之的嫌疑。畢竟,只要能戳中 公眾的痛點,進而引起轉發衝動,文章就可能成為10萬+的爆款,實現流量變現。

不實信息的產生和傳播,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但後續消除惡劣影響,改變人們已經形成的偏見和觀念,甚至由此改變的生活習慣,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因此,提升公眾和媒體的科學素養,在信息傳播中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形象,才能有效防治“標題癌”“流量癌”。

一方面,公眾面對海量信息時應當秉持“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論對錯”的觀念,主動為自己的朋友圈加一道安全閥。這需要公眾主動學習和求證,當遇到此類信息,百度一下“丙烯酰胺”不就什麼都知道了嗎?另一方面,公眾科學素養普遍不足,在一定時期內是常態,需要大眾媒體充當老師,在潛移默化中改善人們接受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這就需要媒體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來處理信息,流量是能變成錢,但過度追求流量而忽視真實性、全面性,則會逐步喪失權威性,所以流量也能變成一把刀子捅死自己。

從“自來水亞硝胺致癌”“星巴克丙烯酰胺致癌”到“暗物質洗髮水”“石墨烯內衣褲修復鬆弛”,人們對一些化學物質和科學概念似乎很敬畏,但也似乎很天真——面對網上原生的信息,都特別“善良”地選擇了相信。希望人們以後多一點質疑和求證意識,少交一點“智商稅”吧。

@東方網何勇:不講食用量,不講含量,只談致癌,這其實是耍流氓。只要人們吸入丙烯酰胺的含量不高,就不會致癌。日常生活中喝咖啡、吃炒菜所含的丙烯酰胺分量,並不足以致癌,因為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非常低,屬於微量,就算每天把咖啡當水喝也不會致癌。從這個角度說,喝咖啡的確含有微量的致癌物丙烯酰胺,但平時喝咖啡並不會致癌,廣大消費者沒有必要恐慌。

然而,即便如此,“星巴克致癌”的文章還是刷屏了朋友圈。造成這種局面,除了少數自媒體用誇張的標題推波助瀾之外,最關鍵的還是“星巴克致癌”新聞本身刺激到了中國人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經,讓中國消費者沒有辦法淡定。

對於中國消費者而言,經歷了太多的食品安全事故,早對食品健康的信任和信心非常低。特別是在我們很多中國人看來,星巴克等洋品牌,他們的食品安全衛生狀況在餐飲行業屬於佼佼者,比起一般的小飯館、大排檔要好太多。而且,星巴克等洋品牌在歐美髮達國家的食品衛生狀況,要好於中國的分店。如果連星巴克在美國銷售的咖啡都致癌,都不安全了,直接讓我們中國消費者沒有辦法相信國內的整個餐飲行業。這意味著不僅是咖啡不能喝了,而且是很多食品都不能吃了,這讓平時靠喝咖啡秀小資生活的人群以及廣大吃貨當然坐不住了,只想著告知更多的人,而不是去求證“星巴克致癌”的真相。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可見,紓解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健康安全的焦慮心理,首先,加強監管,確保食品安全狀況,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其次,不斷普及健康常識,提高人們的健康衛生知識,能夠以獨立認知辨別和判斷出真偽。再者,食品企業要不斷增強透明度,用信息公開打消消費者疑慮。

網友熱議

@愛購美食家 : 美國法院都判了,想必做了很多分析和數據研究的,儘量還是少喝點,一天一杯應該沒事

@野望手裡 : 不經常喝沒事的,像吃油炸食品,一個星期才搞一兩次,不礙事。

@文荒的神奈川 : 小罐茶笑了。

@雲和山的彼岸 : 中國傳統煙燻的臘肉、香腸都比這個咖啡多吧!

@浮生歌丶:所以說拋開劑量談毒性,真是扯淡

@傳說中的汪星球:嚇得我馬上拿起手中的咖啡喝了口壓壓驚……

@24k純泡泡皂:本來我也沒當回事[吃瓜]媒體太當回事

@loading234:西方世界咖啡和烤麵包都吃了一百年了,也沒見他們出什麼事[哈哈]

@帶你做蒹職:幸好我喝不起星巴克……

@Julie_young:扯淡 抽菸還致癌呢 誰少抽了嗎?[攤手]

@三文魚65656:咖啡:“誰會天天喝我?你不吃飯?得癌症了和我關係大嗎?[二哈]”

@斯樓斌:積極發揮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乾了這杯咖啡

@麻多多飾品屋:“常見的食物中薯片類丙烯酰胺含量是最高的。”如此說來,與其戒咖啡,不如戒了薯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