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6章)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6章)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6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6章)

篇簡介一覽: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先進第十一 (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四 篇 憲問篇 (1-6章)

本篇共計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第十四篇 憲問篇 ( 1 - 6章)

【原文】

14·1 憲(1)問恥。子曰:“邦有道,谷(2);邦無道,谷,恥也。”

“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註釋】

(1)憲:姓原名憲,孔子的學生。

(2)谷:這裡指做官者的俸祿。

(3)伐:自誇。

【譯文】

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還做官拿俸祿,這就是可恥。”原憲又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但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評析】

在《述而》篇第13章裡,孔子談到過有關“恥”的問題,本章又提到“恥”的問題。孔子在這裡認為,做官的人應當竭盡全力為國效忠,無論國家有道還是無道,都照樣拿俸祿的人,就是無恥。在本章第二個層次中,孔子又談到“仁”的題。仁的標準很高,孔子在這裡認為脫除了“好勝、自誇、怨恨、貪慾”的人難能可貴,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說就不得而知。顯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原文】

14·2 子曰:“士而懷居(1),不足以為士矣。”

【註釋】

(1)懷居:懷,思念,留戀。居,家居。指留戀家居的安逸生活。

【譯文】

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2)。”

【註釋】

(1)危:直,正直。

(2)孫:同“遜”。

【譯文】

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評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當國家有道時,可以直述其言,但國家無道時,就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禍端。這是一種為政之道。當然,今天這樣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在一些為官者那裡,更是精於此道,這是應當給予批評的。

【原文】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評析】

這一章解釋的是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係。這是孔子的道德哲學觀,他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還要修養其他各種道德,從而成為有德之人。

【原文】

14·5 南宮适(1)問於孔子曰:“羿(2)善射,奡蕩(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註釋】

(1)南宮适:適,同“括”,即南容。

(2)羿:音yi;,傳說中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於射箭,曾奪夏太康的王位,後被其臣寒浞所殺。

(3)奡:音ao,傳說中寒浞的兒子,後來為夏少康所殺。

(4)盪舟:用手推船。傳說中奡力大,善於水戰。

(5)禹稷:禹,夏朝的開國之君,善於治水,注重發展農業。稷,傳說是周朝的祖先,又為穀神,教民種植莊稼。

【譯文】

南宮适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

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評析】

孔子是道德主義者,他鄙視武力和權術,崇尚樸素和道德。南宮适認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終。孔子就說他很有道德,是個君子。後代儒家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張,要求統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則,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原文】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