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爲何屢敗屢戰?僅僅是爲了報恩嗎?真相遠沒有這麼簡單

諸葛亮,字孔明。蜀漢丞相。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三國演義》中幾乎是無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太極八卦幾乎是一個神人,人稱臥龍。當然,諸葛先生也沒有辜負她的這個名頭,出山以來,幾乎是功績滿滿,平定南下三郡,拿下益州,漢中,都有他的功勞。直到蜀漢建立之後。這位軍政天才開始碰釘子,演義中說是六出祁山,其實歷史上只出了五次,基本上都是敗績與損失更多。為什麼?又或者說孔明先生知道北伐成效很低,為何要堅持年年北伐?只是為了兌現“先主寄臣以討賊復興之事”的遺願嗎?他不知道以一州的力量實在打不過曹魏的中原嗎?他知道,但孔明先生別無選擇。為什麼?讓我們做個簡單地分析。

諸葛亮北伐為何屢敗屢戰?僅僅是為了報恩嗎?真相遠沒有這麼簡單

一、經濟上。我們都知道,錢才是一切的根基,打仗也不例外,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受到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東漢末年到三國成立,經歷了太久的戰亂,特別是中原地區,簡單說就是北方。北方的諸侯太多,太過混亂,幽州的公孫瓚,冀州先後經歷韓馥,袁紹,北海孔融,曹操的兗州,南陽袁術,河內王匡,洛陽長安的董卓,李傕,郭汜,徐州的陶謙,呂布,劉備再加上像張繡,張揚,張超這樣沒什麼名氣的小諸侯和黃巾餘黨(山賊居多),當時的北方簡直是亂成一鍋粥,非常動盪不穩定,原本有最好基礎的北方被破壞得不成樣子,眾多百姓南遷到相對穩定的江東,荊州和益州。而到了曹魏建立,北方基本穩定,政策致力於鼓勵農耕,恢復生產。中原有最好的經濟基礎,只要稍加調整,東吳,益州的經濟水平是不可能比得上北方的,到時候人家的兵吃好穿好,武器更好,馬更能跑,蜀漢東吳根本不是對手。諸葛亮也深知此道,拖不起,所以他頻頻北伐,在北伐恢復尚未完成之時讓時局發生變化,只要穩定了,曹魏能把蜀漢和江東活活耗死。

諸葛亮北伐為何屢敗屢戰?僅僅是為了報恩嗎?真相遠沒有這麼簡單

二、人才。中原地區不僅經濟基礎好,相應的教育也更好。三國兩晉時期,選官主要靠世家大族的推薦,雖然有錢人家的孩子,不乏出現地主家的傻兒子,紈絝子弟,但起碼有接受教育的經歷,加上當爹媽的有學識能教育,相對人才較多。而四大家族只要集中在北方,原本繁榮的北方很多大家族的定居點,所以有更多的好苗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考三國成立之後,曹魏依舊能出現鍾會,鄧艾,司馬昭,這樣的人才。反觀蜀漢,他的臣將群主要是荊州派系和益州派系再加上一些劉備混北方帶下來的老部下,荊州派系由於後期關羽丟了荊州,也就沒有什麼補償,益州派系在荊州派系的諸葛亮的麾下有得不到什麼大的用途,於是乎我們看到的北伐主要指揮官,趙雲(北方黨),廖化,王平,馬岱,魏延。多半是以前的老將,屬於死光就沒的類型。所以,諸葛亮急迫地北伐,也是怕這些傢伙死光了,就無人可用,更別提什麼北伐了。另外,也是想去北方撈點人,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是打完,一輸就跑,這途中能撈到幾個好用的將,姜維就是這樣被撈回來的人。

諸葛亮北伐為何屢敗屢戰?僅僅是為了報恩嗎?真相遠沒有這麼簡單

廖化

三、或許這一切都是演習。但這裡或許很多人不解,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怎麼會把北伐當成演習呢?蜀漢的西線戰場一直都不是曹魏的重點,重點是東線,公元222年,曹魏出征淮南,帶上了曹休,張遼,曹仁,徐晃,夏侯尚。公元223年,曹魏出兵江陵,公元224年曹丕親自帶兵到達廣陵,225年又來了一次。之後曹丕病故。這一年一打的,說實話江東幾乎快喘不過氣來,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北伐。讓孫權狠狠地回了波血,緩過神來。接下來的北伐行動,幾乎每一次都是曹軍的增援到時,諸葛亮就撤退了,第二次北伐,張郃奉命增援西線,剛到,諸葛亮已經全軍撤走了。筆者猜測,諸葛亮明白蜀漢也好,東吳也好都不是曹魏的對手,如果他不這麼騷擾曹魏,東吳頂不住這樣年復一年的戰爭,東吳陷落,那麼蜀漢沒辦法獨存,而讓曹魏陷入雙線作戰,會讓三國鼎立的局勢相當穩定。一直到他死掉都沒有放棄這樣的方針。

諸葛亮北伐為何屢敗屢戰?僅僅是為了報恩嗎?真相遠沒有這麼簡單

諸葛亮

這些都是筆者自己的想法,諸葛亮是個天才,也是個目光長遠的政治軍事家,他的存在讓蜀漢得以建立和支撐,了不得的諸葛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