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元旦的時候,花老師跑了趟南印的喀拉拉邦。迄今為止,喀拉拉邦是讓我覺得最舒適的一個邦,喀拉拉居民也讓我印象很好。

必須要吹一波這個紅色小邦了!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是的,這是個共產黨掌權的邦。

輕鬆又豐產的自然之旅

喀拉拉最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它的大自然。這個位於印度最西南端的狹長小邦,背靠西高止山脈,面對阿拉伯海,潮溼的氣候和多樣的地形,孕育了極多樣的物種。整個喀拉拉的面積只有3.8萬餘平方公里,比海南稍大一點,但有25個各種類型的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它們大多都兼顧了保護和旅遊。

在喀拉拉的各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當中,旅遊業最成熟的是喀拉拉東北部的瓦亞納德(Wayanad)。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瓦亞納德是連接喀拉拉、泰米爾納德、卡納塔克三個邦的山林區域,自古枝繁葉茂,森林豐沛。此處最值得看的動物,一是虎,一是亞洲象。在這裡的山中,如果你運氣不錯,會看到野生的大象;如果運氣特別好,會看到野生的老虎;如果運氣爆表,會被野生的老虎吃掉。

當然,一般運氣都不會好到“特別好”這個層次。但在瓦亞納德,野生的亞洲象非常常見,此地號稱整個印度最容易見到大象的地方。我們就坐著車,在馬路旁邊看到一小群優哉遊哉吃飯的亞洲象,完全不理會旁邊的車和人,可見此地的人獸關係並不差。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除了亞洲象,斑鹿、白肢野牛、長尾葉猴、藍孔雀等野生動物在瓦亞納德的兩個保護區裡隨處可見,在森林裡開著車,就能看到不少。

瓦亞納德最好玩的鳥類莫過於灰原雞。灰原雞是家雞的近支兄弟,後者最主要的祖先是古代的紅原雞,但也混有少量灰原雞、綠原雞的基因。灰原雞的上半身是灰色的斑紋,尾巴是閃閃發光的金屬綠,看著比家雞要矯健得多。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在瓦亞納德,你可以花上人均不到一百人民幣,組個四人小團,僱傭吉普車進行一個多小時的保護區巡遊。吉普車會穿行在熱帶高山喬木林中,帶著你尋找當地的野生動物。只要你運氣不太差,去的也夠早,看動物的效率比尼泊爾奇特旺的象背巡遊要高。

如果你對看動物的癮特別大,可以僱傭導遊在保護區內徒步。不過,這樣的行程對導遊的要求特別高,瓦亞納德高水準的自然導遊,似乎是沒有奇特旺的多,但需求又很大。在TripAdvisor上,有個經營Wayanad Nature Tours的當地人,叫Sabu。這個自然導遊的評價特別好,然鵝,我提前一個多月約都沒有約到。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喀拉拉邦另一大特色是海邊的回水湖區。喀拉拉的很多湖和大海之間只隔著窄窄一條沙灘,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漫過陸地,進入湖中;落潮之時,海浪又重返大海。是謂“回水”。

回水湖區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彼此勾連,組成了恣肆的水網,連接著喀拉拉中、南部的城市。水網的小岔路中常常是幽靜的紅樹林,這裡有魚、有蟲、有鳥,也是生態多樣性極高的區域。坐著船,就能看到至少十幾二十種鳥,可以說非常輕鬆了!

此處很想放一張湖區的鳥。然鵝上船那天我忘帶數碼相機和長焦,就放一張瓦亞納德的鸚鵡湊合看看吧: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另外,喀拉拉的特里凡得琅動物園是個精於本土動物的老式動物園,是電影《少年Pi》的取景地。也可以一看。

宗教融洽帶來的多樣建築

有一件事讓喀拉拉人特別自豪:這裡的宗教關係非常融洽。自古時起,喀拉拉的土邦主們常對各種宗教持開放的態度,於是此地就成了各種宗教的庇護所。無論是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聖地,甚至是在歐洲、在亞洲都廣受迫害的猶太人,都在喀拉拉中部的科欽建立起一座古老的會堂。

於是乎,喀拉拉變成了一個宗教博物館。各種教派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尤其是基督徒們,他們建起了極多樣的教堂。有的教堂源於葡萄牙傳統,有的借鑑了印度教寺廟,有的又極其現代。這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一座,是科欽的庫南十字堂。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庫南十字堂全稱是“聖喬治東方正統教會庫南十字老敘利亞堂(St George Orthodox Koonan Kurishu Old Syrian Church)”。這是一座重建於1974年的古老教堂。

教堂名字裡的“東方正統教會”可不是俄羅斯的那個東正教,這是一支更古老的、源於拜占庭的東方基督教會。庫南十字敘利亞堂所屬的教會,歷史追溯自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多馬,因此被稱為聖多馬派。其傳統、儀軌源於來自敘利亞的傳教士,因此稱敘利亞教會。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聖多馬派紮根印度的一千多年裡,和當地的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穆斯林肯定有各種合作和鬥爭,其歷史充滿了博弈。但大體上,他們還是享受著較為寬鬆的環境,內部的宗教活動受的干擾也少。

直到葡萄牙人的降臨。

葡萄牙人剛抵達印度時,聖多馬派就主動接觸了這些西方的基督徒。在葡萄牙人的記錄裡,飽受異教徒欺負的印度基督徒見了他們如逢救星,欣喜不已。但當葡萄牙人立足已穩,雙方接觸越來越多,齷蹉就出來了:兩方的規矩完全不一樣啊,那聽誰的!這在歷史上可是造成過數次教會大分裂的大問題。

自恃強大的葡萄牙人,自然極力要求聖多馬派改變自己的傳統和儀軌。一些教徒屈服了,一些教徒在堅持,怒火在慢慢累積。

1653年,就在達·伽馬首次登陸印度155年之後,科欽的聖多馬派爆發了。他們彙集在“幹”字型的十字架下,立下了莊嚴的庫南十字誓

聖多馬派和他們的後代絕不會向羅馬教廷、葡萄牙人或是耶穌會士屈服,只服從於他們的會吏長聖多馬,直到世界末日。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庫南十字堂,就是聖多馬派當年立誓的地方。那座巨大的“幹”型十字架,就是見證了聖多馬派追求自由的古老遺物。

這座20世紀重修的教堂,依舊是是聖多馬派的聖地之一。它的建築實在是頗為現代,建築的輪廓幾乎都是曲線,磚牆漏進的光影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日本的光之教會。

喀拉拉邦宗教建築的奇異,不止體現在教堂上。南印的其他幾個邦的印度教神廟大多是源於達羅毗荼風格的石、磚建築,喀拉拉的卻常常還在木材上玩花樣。更奇異的是當地的老式清真寺,看起來和當地的印度教神廟非常像: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上圖中的綠窗建築,是卡利卡特的密斯凱爾清真寺(Mishkal Mosque)。它看起來……就根本不像清真寺嘛。這座藏在巷子裡的老寺始建於1510年,重建過若干次,至今仍舊保留著當年的風格。

密斯凱爾清真寺附近的居民非常熱情,看到遊客在拍照,都會主動邀請你進寺轉轉,告訴你哪個角度拍起來好看。他們才不管你信哪個神,這裡畢竟是喀拉拉。

什麼,這兒有牛肉吃?

在南印旅遊,最大的痛苦之處是吃不到肉。源於印度的宗教都秉持“不害”的觀點,因此不樂意吃肉。前年我去泰米爾納德邦的時候,吃素吃了好多天,最後靠一個穆斯林小哥帶著才找到賣肉的餐館。

但喀拉拉不一樣,這個邦特別世俗,教育又好,吃肉的比例極高。這裡甚至是印度少有的幾個能夠屠宰黃牛的地區。於是,在特里凡得琅的那幾天,我們從早餐開始就點炸牛肉,每餐都有……(關於印度牛類屠宰的問題,我之前寫過一個 問答: )

喀拉拉:印度旅遊的絕佳入門

世俗的喀拉拉人也特別擅長做飯,在我去的南印幾個邦裡,這裡是最好吃的地方。上圖這一頓,主食是有牛肉或雞肉的印度香飯配炸魚,搭配香料炒的蔬菜,以牛奶做的甜點結尾。如果你身在科欽,還能吃到新鮮又便宜的海鮮,其衛生水平也足夠讓人信任。

吃這頓飯的時候,飯點老闆聽說我們是中國來的,特別興奮的自己跑來招待,只是因為我們來自共產黨執政的中國,讓他有了特別的親近感。喀拉拉是個紅色的邦,那裡的共產黨通過選舉獲得了執政權,街上隨處可見的紅旗也會讓中國人特別親近。

紅色的執政,也讓喀拉拉在有些地方特別不印度。比方說,除了科欽老城,喀拉拉的突突車都是打表的,特別規矩。這在印度其他邦很難見到。

如果你對南亞又有興趣,不妨去一趟喀拉拉。它會告訴你網上關於印度的那些可怕的段子,至少在這塊地方不是真的。這片不那麼“印度”的印度領土,會是印度旅遊很好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