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太聽話,父母們就該注意了

你是否記得自己那青澀的青春期?經常被莫名的憂傷纏繞,現在,你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看著他們,卻想他們是何等無憂無慮,何等快樂!其實每一個人的青春期都一樣,充滿著莫名的憂傷,這也是青春期的特點決定的,這種憂傷也是必然的代價,我們只是希望這種代價不要太大。

青少年太聽話,父母們就該注意了

之前看到這樣的新聞,說是四川省某中學三名學生在森林公園喝農藥自殺,經醫院搶救,12歲女士張某和丁某死亡,14男生獲救,這樣的事情令人痛惜。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上海地區有31名學生非正常死亡,其中就有6名是自殺身亡。中學生自殺的原因大多是學業壓力、家庭矛盾、情感糾紛等問題。

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看了這些報道之後,趕緊回家和女兒談一番話,結果,她吃驚地發現,十幾歲的女兒有很多“憂愁”。我們總以為十幾歲的孩子是無憂無慮、整天傻開心的年齡,其實,他們這個年齡段有很多的愁,就如我們在這個年紀時候一樣,有莫名的愁。

青少年太聽話,父母們就該注意了

叛逆才正常

青春期的孩子正面臨著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孩子的主導情緒。但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中,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孩子一旦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沒有照著自己說的做,就判定孩子就是叛逆、不正常!

殊不知,我們口中的好孩子,在家聽父母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這樣依賴,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收到擠壓,他們覺得不是為自己而活,於是缺乏動力。就算是很出色地完成了家長或者老師交給他的任務,但卻表現的麻木,對很多事情缺乏慾望和追求,這實際上是抑鬱的一種體現。我諮詢的過的青少年當中,他們大都以這樣的句式和我交談:“為了父母......,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很少有“我想要.....,我要......”這樣的句式,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為了擔心我爸媽......,我早就不上學了”, 他們給我的感覺是,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在為父母學習,為父母而活,他們生活動力、學習、人際交往等都是來自父母的壓力。

青少年太聽話,父母們就該注意了

如果是人們口中的“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偏向西。父母干涉越多,他們反應越強烈,他們就像彈簧一樣,擠壓的越嚴重,他們反彈也就越厲害,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獨立空間,試圖成為他自己。

表面上看,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其實,好孩子的惡果更嚴重。每個人都有兩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是1.5-3歲,第二個是青春期,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情都想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脫離對父母以及其他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強烈的叛逆行為是對父母強烈控制慾望的一種反擊。如果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後,在18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會有較強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力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青少年太聽話,父母們就該注意了

‘好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的父母都是控制慾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造成兩個惡果:

一、叛逆期推遲

社會上你會發現有一些人三十多歲,甚至四十左右的時候突然辭去穩定的工作、或者離婚等做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因為他突然覺得自己活了半輩子都是為別人、為父母而活,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從而拒絕父母安排的婚姻、工作或其他。

二,缺乏生命力

太好的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不是發自內心,而是滿足家人、父母的期待。這種刻意的努力,是一種強迫性的努力,至於結果,沒什麼熱情,放佛什麼都可以失去,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逐漸的,這也是抑鬱症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本來向外的憤怒不能表達,轉而指向自己。

青少年太聽話,父母們就該注意了

說了這麼多,那麼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鬱,父母們應該怎麼做?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然階段,尊重孩子的獨立,孩子叛逆心理自然就會減輕,如果父母不尊重,那麼叛逆心理反而更強。

第二, 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

孩子的一舉一動不必完全掌握,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變化太大,今天是這種心理狀態,明天可能又是另一種樣子,不必為孩子偶然出現的異常行為焦慮。不然,我們的這種焦慮也會帶給孩子。

第三,青春期之前,父母都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神”,但是進入青春期後,對父母的崇拜就消失大半,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他們會有新的崇拜對象:明星、政治家、科學家等,父母要做好思想準備,明白孩子這種心理轉變後的積極意義。

第四,不必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叛逆行為大動干戈,要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心理,並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的太多了。如果能對孩子的控制適當減弱,孩子的叛逆程度也自然下降。

第五,青春期的孩子,不要把孩子“乖”“很聽話”當做優點,相反,父母應當感到焦慮和擔憂,並適當調整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獨立的世界,減少他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第六,謹防孩子陷入嚴重的抑鬱狀態。如果孩子叛逆,你起碼不用擔心他會自殺,因為叛逆的孩子都有較強的生命力,但是,如果孩子非常聽話,父母就該有所擔憂,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達憤怒,而好孩子則容易將憤怒憋在心裡,最終攻擊自己,如果孩子有“三少”,即話少,行動少,情緒少,父母就該注意了,已經明細符合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了。

青春期心理是一個巨大難題,家長們應該讓他們獨立成長,讓他們自己去體味生命的酸甜苦辣,並最終成為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