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太听话,父母们就该注意了

你是否记得自己那青涩的青春期?经常被莫名的忧伤缠绕,现在,你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看着他们,却想他们是何等无忧无虑,何等快乐!其实每一个人的青春期都一样,充满着莫名的忧伤,这也是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这种忧伤也是必然的代价,我们只是希望这种代价不要太大。

青少年太听话,父母们就该注意了

之前看到这样的新闻,说是四川省某中学三名学生在森林公园喝农药自杀,经医院抢救,12岁女士张某和丁某死亡,14男生获救,这样的事情令人痛惜。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有31名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就有6名是自杀身亡。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大多是学业压力、家庭矛盾、情感纠纷等问题。

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看了这些报道之后,赶紧回家和女儿谈一番话,结果,她吃惊地发现,十几岁的女儿有很多“忧愁”。我们总以为十几岁的孩子是无忧无虑、整天傻开心的年龄,其实,他们这个年龄段有很多的愁,就如我们在这个年纪时候一样,有莫名的愁。

青少年太听话,父母们就该注意了

叛逆才正常

青春期的孩子正面临着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在这对矛盾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积极的、阳光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孩子的主导情绪。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没有照着自己说的做,就判定孩子就是叛逆、不正常!

殊不知,我们口中的好孩子,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样依赖,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收到挤压,他们觉得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缺乏动力。就算是很出色地完成了家长或者老师交给他的任务,但却表现的麻木,对很多事情缺乏欲望和追求,这实际上是抑郁的一种体现。我咨询的过的青少年当中,他们大都以这样的句式和我交谈:“为了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很少有“我想要.....,我要......”这样的句式,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为了担心我爸妈......,我早就不上学了”, 他们给我的感觉是,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在为父母学习,为父母而活,他们生活动力、学习、人际交往等都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青少年太听话,父母们就该注意了

如果是人们口中的“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偏向西。父母干涉越多,他们反应越强烈,他们就像弹簧一样,挤压的越严重,他们反弹也就越厉害,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表面上看,好孩子似乎比坏孩子更可取。其实,好孩子的恶果更严重。每个人都有两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是1.5-3岁,第二个是青春期,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情都想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脱离对父母以及其他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后,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会有较强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力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青少年太听话,父母们就该注意了

‘好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的父母都是控制欲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这样造成两个恶果:

一、叛逆期推迟

社会上你会发现有一些人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左右的时候突然辞去稳定的工作、或者离婚等做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因为他突然觉得自己活了半辈子都是为别人、为父母而活,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从而拒绝父母安排的婚姻、工作或其他。

二,缺乏生命力

太好的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努力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满足家人、父母的期待。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至于结果,没什么热情,放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们兴奋。逐渐的,这也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青少年太听话,父母们就该注意了

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父母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尊重孩子的独立,孩子叛逆心理自然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叛逆心理反而更强。

第二, 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必完全掌握,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变化太大,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又是另一种样子,不必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焦虑。不然,我们的这种焦虑也会带给孩子。

第三,青春期之前,父母都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但是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崇拜就消失大半,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他们会有新的崇拜对象:明星、政治家、科学家等,父母要做好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后的积极意义。

第四,不必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叛逆行为大动干戈,要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并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的太多了。如果能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减弱,孩子的叛逆程度也自然下降。

第五,青春期的孩子,不要把孩子“乖”“很听话”当做优点,相反,父母应当感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调整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如果孩子叛逆,你起码不用担心他会自杀,因为叛逆的孩子都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是,如果孩子非常听话,父母就该有所担忧,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好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如果孩子有“三少”,即话少,行动少,情绪少,父母就该注意了,已经明细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了。

青春期心理是一个巨大难题,家长们应该让他们独立成长,让他们自己去体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并最终成为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