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军名将杜聿明,从军事学角度讲,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有何得失?

别当真58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八: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杜聿明是国军屈指可数的帅才,是蒋介石依赖的战场救火超人,抗战时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军长、中国远征军司令官,日本投降后担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是唯一肩负2大战区的实际军事长官(东北、华东)。淮海战役杜聿明在陈官庄被解放军俘虏,后关押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释放后于197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其女婿是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陕西米脂人,国军陆军中将。父亲是清末举人,参加过同盟会,1923年毕业于榆林中学,后决定投笔从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讨伐陈炯明战斗中初露头角,担任排长,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17军25师旅长、副师长,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1937任国军第一个装甲团团长,1938年扩编为200任师长,1939年11月任第五军军长(200师扩编),参加过桂南战争,在昆仑关大败日军,重创日军王牌钢军第五师团。

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国军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总司令卫立煌,杜聿明任第一路军副司令,其第5军为主力。此期间杜聿明无条件执行蒋介石命令,在失利后率军穿越野人山,得到蒋介石重用,升为远征军总司令。1945年抗战胜利,杜聿明执行蒋介石密令,解除了云南王龙云武装,但蒋介石为平息众怒,解除杜聿明职务(昆明驻防总司令、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以谢国人。


蒋介石与杜聿明。

杜聿明是为数不多掌握战略态势的军事长官,比较清晰战场局势和捕捉战机,完全能胜任职责,但每每被业余军事家蒋介石干扰,功亏一篑。1948年国民党局势如江河日下,杜聿明也知道大厦将倾,但是为报校长知遇之恩,抱病临危救火、顾此失彼,无可奈何为之。是国军中无条件执行老头子命令的战区大员,最终在徐蚌会战又是执行蒋介石乱命,致数十万大军陷入绝境,在陈官庄兵败身俘,算是报答了校长栽培之恩。

淮海战役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在杜聿明免去昆明驻防总司令同一天,即被任命为东北保安总司令。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都把东北得失作为第一要务:我中央组建东北民主联军,从延安、山东抽调大量干部、部队前往东北,林彪任司令员,率10万之众抵达山海关并建立防御阵地;杜聿明率全美械的13军国军、52军海运秦皇岛登陆,国军山海关首战失利,说解放军火力强大,杜聿明听了不信,亲临一线阵地观察,指挥美式105重炮攻击,并派部队在解放军侧后发起攻击。林彪初到东北,很多部队没有携带武器,为避免损失主动放弃山海关防线。


蒋介石检阅第5军。

随后国军大举增兵东北,国军主力新1军、新6军、71军等数十万部队陆续到达。这时期林彪有攻有守,打的非常出色,硬是在松花江站住了脚跟。而杜聿明算是在各战场中表现最好的,其他各战场国军均有重大损失和失误,如胡宗南占领延安后,被彭德怀青化店等连败四场,丢盔弃甲;陈诚在华东被粟裕接连败于莱芜、孟良崮,特别是整编74师被全歼,极大降低了国军士气;而华中战场被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国军机动兵力,对南京形成一定威慑。 1947年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国军虽然遭受打击,杜聿明还是稳定了局势,并在四平之战中扳回一手。其后因身体原因卸任东北保安司令,前往上海养病。


杜聿明与国军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

1948年国军在国防军事检讨会上,国防部部长何应钦通报了内战国军损失情况和48年作战计划,参会将领对国军人员、武器损失目瞪口呆、吵成一团。杜聿明在战略层面早已知道国民党大势已去,提出放弃华东、华北,将主力撤退到江淮一带,蒋介石做事犹豫拖拉,还是幻想在徐蚌与解放军决战。江淮地带国军分华中、华东2个战区,不能统一指挥,蒋介石希望白崇禧能出任2个战区总司令统筹兵力,但遭到白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一意孤行,要求参谋部制定徐蚌决战计划,核心是以一个最坚军吸引华野主力来攻,然后国军各主力兵团形成大包围,蒋介石派人征询杜聿明意见,杜聿明看了计划没有问题,唯一要求蒋介石下令刘峙将分散在陇海路、津浦路上7个兵团往徐州靠拢。然而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猪头)只关心自己私利,不管部队死活,在济南失陷后20天里没有丝毫动作。辽沈战役爆发后,蒋介石无将可用,把时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派往葫芦岛指挥东进兵团,攻击塔山。在林彪攻克锦州后调头准备消灭葫芦岛国军,杜聿明感觉不妙,又及时指挥葫芦岛部队撤退,结果廖耀湘的第9兵团成了替死鬼,被消灭在黑虎山。



淮海战场被俘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

没等辽沈战事消停,粟裕抓住徐州国军战守不能的窘态,迅速制定淮海(小淮海)作战计划,准备消灭前出在新安镇的国军黄伯滔第7兵团,随着第3绥靖区张、何起义,华野迅速穿插,追上黄伯滔兵团将其围在碾庄。杜聿明飞往南京面见蒋介石,得知其在葫芦岛期间,华东国军没有向徐州靠拢、黄伯滔兵团被围,大惊失色,第二天飞往徐州指挥作战,提出第一方案,徐州主力汇合黄维兵团攻击中野,再回头救黄伯滔兵团;第二方案,孙元良兵团守徐州,自己率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救黄伯滔。刘峙以徐州安危为由反对,后经蒋介石协调,同意杜聿明第2方案,结果浪费一天最佳救援时间,被华野第7,10,11纵队在大许家建立坚固防线。



淮海战役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11月13日杜聿明指挥邱、李两兵团5个军12个师,100门重炮、100多辆坦克在飞机配合下,向大许家阵地,战斗一直打到22日,国军在损失34辆坦克、1万多官兵情况下,只前进了10多公里,虽然黄伯滔兵团已听到援军炮声,却始终没有见到援军。23日被解放军突破碾庄核心阵地的黄伯滔举枪自杀,大许家的攻击随即停止,摆在杜聿明头上的,是徐州国军三个兵团何去何从的抉择。祸不单行,24日从蒙城往宿县攻击前进的黄维第12兵团在双堆集遭到中野合围,前来救援的部队现在成了救援对象,国军统帅部与徐州剿总乱成一团:战,如何战?退,如何退?



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参加会议,杜聿明头脑最为清醒,经过局势分析后,杜聿明提出核心观点:战就不能撤,如战则以徐州为中心,速调5个军以上援兵,与华野在徐州决战;撤就不能战,如果没有援军,徐州主力需立即南撤至江淮,整顿后再发起攻击救援黄维兵团,撤退途中无险可依,绝对不能停留。顾祝同听懂了杜聿明的话,要救黄维得大举增援,没有援军徐州主力必须撤退,不能恋战,这是丢车保帅的棋,但也比大家捆在一起死好。会议上同意了杜聿明的计划,批准30日徐州主力往徐州东南方向撤往淮南、淮安,再建立阵地反击。


淮海战役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

国防部同意的是杜聿明率徐州主力出徐州东南,往两淮方向撤退,而华野也掌握了这一机密情报。粟裕迅速派出大部队往两淮方向运动,已经走了一天的路程。但是,但是,但是杜聿明根本就不信任国防部,一直认为国防部有我军间谍(事实如此),报给国防部的计划根本就是假的,撤退计划里徐州国军主力走的是两淮,而真正撤退时,杜聿明率军走的是反方向的徐州西路的永城。等粟裕发现杜聿明真实撤退路线时,华野与徐州国军主力相隔2天的行军路程,对于杜聿明集团这样拥有大量机械化装备的国军主力来说,要追上去几乎比登天还难。



淮海战役13兵团司令官李弥在进餐(左一)。

历史总是有那么多的巧合,杜聿明三个兵团往西转进永城,顺顺利利,这个时候杜聿明的上司蒋校长坐着专机在最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专机在部队上空转了几圈,然后投下一封委员长亲笔信:据空军观察,你部往永城方向撤退,无异坐视黄维兵团被歼灭,望你部与李延年兵团南北攻击粟裕,以解黄兵团之围,否则你我将成为党国罪人......杜聿明看到手信心如死灰,知道老头子又变挂了,说好撤就不能打,打就不能撤,如今徐州主力近30万人,在这荒野上,一无粮草补给,二无险要可守,现在华野几十万追兵在后,前面中野大军虎视眈眈,一旦停住脚步,等待杜聿明结果是什么,应该不难猜到。



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与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杜聿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宣布蒋介石命令,其他将领都面面相觑,唯独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迫不及待的起立说:那就按照委座命令往前打。邱清泉的真实想法,是因为其起家部队第5军第45师负责断后,被解放军包围。邱清泉本来就来就哭着喊着要杜聿明停止行军,回头去救45师。而70军军长高吉人、72军军长都劝邱清泉:45师本来就是断后部队,做出牺牲是应该的。邱清泉一意孤行,命令70,72两个军回头救援45师,经过一夜激战,45师是救出来了,但是粟裕也率华野主力到达,然后,然后就杜聿明和30万大军过上了包围圈生活。



淮海战役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

杜聿明年轻时候报考黄埔一期,后浴血东征、北伐,中年时抗日,参加长城保卫战各役,后担任装甲兵指挥官获得昆仑关大捷,在缅甸击败日军,后历经万苦经野人山回国,身染重病,死里逃生。后在东北疲于奔命,46年摘去左肾。48年指挥徐蚌会战,跛足执杖而行苦不堪言。杜聿明是国军唯一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却每每受到蒋介石乱命干扰,奔着对蒋的愚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尽人事而已。淮海战役兵败身俘,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是第一批获得特赦的国军将领,释放后发表了抗日、辽沈、淮海等战役回忆录。


烟酒阁大学士


国军中真正的老蒋天子门生第一人

在黄埔一期中,公认的老蒋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胡宗南,但是,在纵横看来,蒋介石对胡宗南只能算是恩宠,对杜聿明的才是倚重。

中国远征缅甸的时候,杜聿明担任主攻,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军中最耀眼的将领就是杜聿明了。

胡宗南虽然号称蒋介石的天子门生,是黄埔一期中第一个成为军长,第一个成为集团军司令的人物,并且和陈诚、汤恩伯形成国军中央军三大派系之一,但是到后来,胡宗南也就是独霸西北,在真正决定国民党生死的东北战场,中原战场胡宗南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

而杜聿明前期指挥整个东北的军事力量,到辽沈战役失败后,蒋介石更是调集重兵,将宝都压在杜聿明身上,由此可见,黄埔一期中真正的天子门生第一人,实际上就是杜聿明。

杜聿明的厉害之处

很多人都不明白,老蒋为何要重用杜聿明,其他人不行吗?

先抛开军事指挥上的东西不说,实际上,杜聿明是黄埔一期里面最会做人的人,你像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等这些黄埔名将也都厉害,但是他们都难以堪当大任,为什么,因为都不服你,即使是陈诚这样有小委员长之称也并不服众。

国军中央军也不知道怎么地了,到了后来剩下的手握重兵的黄埔学生,虽然各有各的操蛋,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谁也看不上,比如,邱清泉除了老蒋谁也不服,典型的刺头;李弥黄埔四期,还嘲讽这个,嘲讽那个;廖耀湘六期,后来连上级卫立煌的命令都不听,还有诸如孙元良等等。

但是,他们基本对杜聿明还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言听计从,说明,杜聿明这个人做人方面还算可以,和黄埔这帮人处的更是可以。

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有何得失

杜聿明应该算是国军当中军事指挥的天降之才了,黄埔出现那么多人名将,但是真正能够适应大兵团作战,号令国军千军万马的,只有杜聿明一人。

杜聿明在抗战期间参加了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指挥第五军击溃日军“钢军”第五师团。虽然此战击毙日军四千多人,但是国军可是最精锐的第五军,全军付出了伤亡一万八千人的代价。可以说,只能算是胜有其表,很是艰难啊。

在参加中国远征的时候前期表现还算可以,但是后期撤退的时候,由于盲目听从老蒋的建议,从野人山撤退,结果损失惨重。

在东北战场的时候,杜聿明将东北民主联军打的也是够呛,可惜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换上了陈诚,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辽沈战役国军的大败局,可以说,如果东北不是换将,后来局势也不会陷入如此危局。

在辽沈战役的时候,杜聿明就让廖耀湘及早到营口撤出东北。

杜聿明最后的表现就是在淮海战役的时候,那时候杜聿明也是浑身是病,国军的局势也已经是每况愈下了,杜聿明的作战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在辽沈刚刚结束的时候,杜聿明就说过:“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很快就入关······从军事上讲······一年以内就可以统一中国”。这个断言是在1948年年底所说。

淮海战役没能有自己的主见

但是,老蒋不甘心,压上了所有的国军也要在徐蚌和共 军决一死战,在纵横看来,这本身就是战略上的错误,蒋介石认为国民革命军能够主宰民国,就是因为在徐州这个地方军事上曾经取得过北伐的成绩。

杜聿明在指挥淮海战役时,三十万精锐国军坐守徐州,结果黄百韬和黄维兵团都被围困,当时杜聿明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就是放弃黄百韬,全力出击去歼灭刘伯承部,到时候粟 裕必然来救,这样黄百韬之围也就是解决了。

在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之后,最后只能南逃,杜聿明打的一手是瞒天过海,企图向南京逃窜,但是关键时刻,老蒋要杜聿明务必救了黄维才能撤退,杜聿明深知,救黄维必然失败,但是不救的话,也回不了南京了,老蒋不会要一个不听话的指挥官。

最后被粟裕包围,三十万国军精锐,全军覆没。

纵横认为,杜聿明的能力还是有的,不然也做不到这个位置,之所以,先是有辽沈战败,后是有淮海战败,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怪杜聿明一个人,两军交战,决定胜负的因素是全方位各种各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杜聿明缺少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魄。

从古至今的打仗,从来都是在战场上才能最了解情况,老蒋这个人在北伐的时候的确也是出色的指挥官,但是本身就没有大兵团作战的思维,后身为三军统帅却不能放权给在一线的指挥官,玩起决胜千里之外的把戏,最后结局也必然惨淡。


史论纵横


如果说张自忠是中国传统武将的代表,胡琏是中国儒将的代表,邱清泉是中国少壮派代表,那么杜聿明将军则是中国少有的西方化将领代表。



待人友好、敬重师长

杜聿明将军治军作战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本人也和蔼、热情,从无骄傲之气,对自己之前的长官关麟征一直肃然致敬,可以被称为四维八德的实行家。


作战勇猛,为国建功

杜聿明将军一直坚持德军的“闪电战”,在抗战中他战绩辉煌,虽说歼灭倭寇没有薛岳将军多,但是他所面对的都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他手中拥有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坦克部队,因此他的作战特点就是进攻,以优势的火力压制敌人,以最快的速度打垮敌人,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昆仑山大捷了,这次胜利,是中国陆军第一次运用现代化战争方式打赢的胜利,对中国陆军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由于他对日作战的贡献,在日本投降后,他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芷江受降。


移孝作忠,因此失败

当然杜将军的成功离不开蒋介石的宠爱,他掌握的部队是国民党最好的部队,这有条件让他去完成他的军事部属,也是因为蒋介石的宠爱,他因此对蒋十分忠臣,这导致了他含恨缅甸野人谷和淮海战役惨遭失败,他一生流血流汗,移孝作忠。

杜将军是爱国的,他晚年致力于两岸统一,他临终前的遗言仍不忘统一大业,嘱咐其妻率子女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并“盼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史里有料


1946年,就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指挥两个只是半美械的军猛攻山海关,拉开了国共争夺东北的大幕,刚到东北未及整编的民主联军第一次见识美式105榴弹炮的威力,不支。

得到全美械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加强后,杜聿明一路攻城略地,直追松花江边,若不是东北停战协定签署以及后来杜聿明病重离职,东北后来的局面恐怕会复杂的多。因此,从军事指挥上来说,杜聿明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一,严格意义上说,杜聿明属于何应钦派系及徐庭瑶分支,而不是传言的陈诚土木系。完全依靠精明强干和绝对忠诚才得以始终执掌兵权,但是由于何应钦失宠,从旅长、200师长到第五军军长等等,杜聿明虽然一直有军事指挥权,衔级到被俘也没升起来,陆军中将,东北和徐州剿总副司令官,实际行使司令官权力,不骄奢淫逸,在国军将领中口碑不错,跋扈的邱清泉也尊称其为“杜老总”。

二,抗日名将, 从长城抗战、淞沪会战到全国第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军长,从铁血昆仑关到远征滇缅,杜聿明将军在民族战争中功不可没。日军投降后率领第五军担任昆明警备司令,顺势按蒋介石的命令解决龙云问题,这事我觉得没什么错,一是执行命令,二是龙云作为军阀统治云南,极大影响了军令和政令的统一,龙云曾差点投靠汪精卫。



三,过于在军事上愚忠,缺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杜聿明军事能力的发挥。这是个矛盾选项,不绝对服从于蒋则没有统兵权,完全按蒋的指令作战又容易失败,比如第一次远征滇缅失败后,盲目执行蒋介石率队回国的命令,将最精锐的十万大军带进野人山,损失惨重,杜聿明自己也差点折在山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说好了率徐州三个兵团只管南逃,半路蒋又变卦命令去救黄维,终至被粟裕追上包围全歼,本人被俘。

四,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的佼佼者,把杜聿明跟胡宗南换换位置,国军在西北的局面会好很多,黄埔一期生学业太短,又因为资历原因始终掌握国军副战区级和集团军级的指挥权,能不能胜任根本与黄埔学习成绩无关,只能依靠天赋,从这一层看,杜聿明将军是黄埔一期出类拔萃者,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的“救火队员”。



淮海战役在粟裕将军发动之前,杜聿明曾计划先发制人,主动攻击华野,摆脱国军总是被动决战的恶习,可惜被紧急调往东北救火,不然国民党军在淮海不至于败的那么快那么惨。

都是后话了,既然后面进了功德林,杜将军只能写写战史反思下走错的路吧。


度度狼gg


杜聿明的军事水平,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中不算高,比不上比他高一到两个层级的白崇禧,薛岳,卫立煌等,同级或比他低的,他比不上孙立人,胡琏。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更大的立足点不是他极突出的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忠诚而深得信任,每每关键时刻会点名让他出场。当然本事还是有些的,但没大众想像那么高。

血战昆仑关,是杜聿明最大的成名战,任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率部打的坚决果敢,不畏牺牲,几乎全歼日军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所属精锐之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及以下几乎全部军官,取得自抗战以来国军最好战绩,史称昆仑关大捷。日军战史都称为“这是陆军对华作战以来最为暗淡的年代”。



同时,也应该看到,第五军是国民党军着力打造的中国第一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机械化军,装备的坦克就170余辆,大量的榴弹炮,山炮,野炮。装备之精良,火力之强大,是高于对手的。能把这样的队伍交给杜聿明,可见蒋对杜的信任,而杜率军的拼死决战,也回报了蒋的信任。

再看杜败走麦城的第一次远征军入缅战役。远征军入缅作战初期小胜,随后形势不利,选择撤退。史迪威要求撤至印度,而做为远征军副司令兼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坚决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领部队从野人山撤回。十万远征军,战斗伤亡不到一万,而从野人山走出来的才4万人。大量武器装备遗失,戴安澜将军殉国。这期间,孙立人与杜聿明在战役预判和指挥上多次发生冲突,并证明孙都是对的,气的孙说杜的水平,只够当一个排长。可见其指挥水平在专业同行看,真不咋样。



孙立人

如此大的损失,杜聿明回国后并没遭到多少的追究是为什么?因为蒋不想让十万远征军撤到印度而失去对这些军队的控制,杜在坚决执行他的意图,6万远征军的尸骨证明了杜对领袖的忠诚。孙立人虽表现出极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在抗战之后,孙却被剥夺了直接指挥部队的权利,架空起来,杜却屡屡受到重用。

远征军在丛林

解放战争,杜先去东北,国民党五大王牌军有两个交在他手上,特别是孙立人的新一军,愣是把孙立人调走了。青一色的美式机械化装备对上刚到东北,连部队在哪儿都还在逐步收拢的林彪,似乎攻城掠地甚为顺畅,但至杜聿明身体不适,离开东北之时,其攻势也己显强弩之末之势。就是与林彪作战时的指挥,往往也用逐次增兵的战术,基本只能击退东北联军而无法达成全歼,也多为诟病。

至淮海战役,蒋派杜去收拾烂摊子,目的是让他把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带出来,还不是让他去打赢战役。其结果呢?是把自己亲建的第五军给葬送了,自己也当了俘虏。其后自己回忆录中,有说曾怀疑过国防部作战处郭汝瑰有问题,但无证据,没敢和蒋说,撤退中收到蒋三次电令,改变撤退方向,致全军被围等等,难免有摔锅之嫌。优秀的将军,一定是依据战场态势而做出合理选择,不会唯命是从,让战略目标落空,以致最终失败。

在战犯改造所功德林,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没了上下级之分,对三大战役的战术指挥有过多次沙盘推演,黄维和杜聿明的指挥被指责不少。

野人山如斯,淮海战场也如斯,可见杜聿明最多也就是个中材的将领。蒋校长的好学生到可以得到公认。


净月暖阳


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在国军里排名绝对靠前,在黄埔系里至少能排前三。

杜聿明乃黄埔一期生,正宗的“天子门生”,吃亏就吃亏在不是浙江人,出生在陕西。相对于又是黄埔系又是校长的浙江老乡的胡宗南、陈诚,受宠程度不一样,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挣得名誉地位。

杜聿明的指挥才能比志大才疏的胡宗南、陈诚高的不是一点半点,他就是校长心目中的救火队长。让他指挥装备最精良的第五军,作为远征军主力,出兵缅甸。听校长的话,翻越野人山,差点丧命。

解放战争中,先是到东北,等打开局面,被调走,“大好局面”交给陈诚,短短数月,输的精光。在辽沈战役进入尾声的时候,临危受命竟然从林彪眼皮底下救出数万国军,也算奇迹。

淮海战役危机时刻,又被校长调到前线,关键时刻如果不听校长的指示,完全能够在解放军包围形成之前,带着数万大军全身而退的。

杜聿明,抗日名将,国军柱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有校长的赏识,不可能挑大梁居高位;太听校长的话,畏首畏尾终至失败。


天地人和103804796


杜聿明起家200师简史: 整训(38年)——打残(39年)——整训(40年)——打残(42年)——整训(43年)——击溃(44年)——整训(45年)——搁置(46年)——打残(47年)——整训(48年)——覆灭(49年)!桂南会战时驰援南宁因军属汽车团在外跑运输捞外快无法收拢,部队只能徒步,一次夜行军能掉队一半!战车白白消耗摩托小时向前开进,600团上来团部就让自家空军炸掉、恨得邱疯子(邱清泉)想击落自家飞机!598团高吉人袖手旁观荣一师郑桂庭被日军吊打,战车应用水平低劣得让徐庭瑶连连吐槽!…… “五大主力”这说法未曾见诸国府档案史料,不过是后世果粉一厢情愿的意淫罢了!

但是杜聿明还是很强啊,别忘了刘峙可是被邱清泉说成是猪,派一只猪来当主官守卫这么重要的地方。但是邱清泉是怎么对待杜聿明的呢?骄横跋扈能力强打仗像疯子一样的邱清泉也尊称其为“杜老总”,至少表面是这样的,这就说明了杜聿明的能力是OK的。(邱清泉也曾是杜聿明手下悍将啊,一般人压得住他?)


杜聿明曾经点评我军战力:“关外G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是关内G军无法比拟的”,显然杜聿明认为关内我军的战略战术是很差的,要不是国军派系多,还有乱指挥的问题,未必是他对手,可见其对自身的看法。杜聿明野人山的损失让很多人诟病,其余的指挥整体水平都是不错的。一句话,听话的将领里杜是最能打的;能打的将领里杜是最听话的。(听老蒋的)


李三万的三万里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当年,当共和国领袖把陈毅、杜聿明做为“淮海战役”的双方主将介绍给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蒙哥马利望着这个被号称统兵百万(实际八十万左右)的败军之将,发出来胜利者的疑惑:“一个统兵百万的将领是不应该被打败的”!杜聿明的回答非常符合他的为人也十分得体。他指了一下陈毅说:“而他有两百万”望着在座诸人不解的目光他解释道:因为我的人都跑到他那里去了!宾主尽欢,杜聿明也摆脱了自己的窘迫。但也部分道出了实情!有时候战争的胜负非战将之力也!杜聿明的战争历史成也蒋介石败也蒋介石。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部出身黄埔却非浙江籍的他能得到蒋委员长的青睐既有他唯蒋命是从,也有他善于平衡上层关系有关。他是国民党上层都能接受的蒋嫡系人物。但杜聿明与蒋介石不喜欢的一线将领关系都不睦,如在东北战场上孙立人、陈明仁虽立战功都因杜的“不喜欢”被调离。杜聿明最辉煌的战绩应该是抗战时期的昆仑关大捷那是国军第一个以进攻态势取得的胜利。国军的第一个机械化部队也由他来掌握这就是所谓五大主力之“第五军”,昆仑关一战成名。杜聿明败的最惨的战史有“败走野人山”“淮海战役”但这都与蒋校长的直接指挥有关。在东北蒋委员长也直接“叫停”了他胜利的脚步。历史如果有假设,杜聿明换个领导会是什么样?在蒋委员长手下,所有战将的真实本领都成了谜。


HUIxinliu


杜聿民将军是同期将领中最出色,最具军人血性的一代名将,比汤恩伯,胡宗南,胡链,蒋鼎文不知孩了多少倍,,可怜统j:帅无才累死三系,,-,由于厂派系复杂,互相撤肘,使一代名将左右为难,,隋有大局整体全盘考量,仍被愚忠封建制度,制约着,向个消防队长,四处救急解难,是_个即伟大有呆板的大将系,粟大将言,杜将军,只能打顺们仗,无临危救世的伟大作用,,,但仍不失为除王耀武,孙立人外,有一位伟大的将领, 抗日有大功于民族丶::::::。。。:。。=心:


94310417小云


平心而论,杜聿明在国军将领中,算是一位能打仗的好手,否则也不会得到蒋介石的倚重,当然,他还有忠心于蒋介石的一面。但是说他的军事能力,确实有其不足之处。我虽然没有对杜聿明有深入研究,但通过杜聿明对日军有昆仑关大捷,有野人山惨败;对解放军有四平战役之胜,有淮海战役之彻底失败这四场著名的战役,即可看出其军事指挥的能力。概括起来说,一,杜聿明能打硬仗这毋庸置疑。在硬战中取胜,这是一个军事将领必备的能力,也是具有现代化军事素养的表现,这方面就不多说了。二,杜聿明不善于打下风仗。如果说,国军在淮海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瞎指挥的话,那么杜聿明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优柔寡断,不敢抗拒外来干扰。而在缅甸指挥的野人山撤退,就是杜聿明指挥的最大失误。在强势的情况下,他指挥的战斗都打的有声有色,但当处于相对弱势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位指挥官的能力。在两次败退中,杜聿明既不能转危为安,又不能全身而退。当然,我们不能苛责,能做到这点真是少有的神将。但和他相对比的是,在野人山大撤退中,孙立人的军事素养就比他强,做到了全身而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事实胜于雄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