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叛变投敌和起义投诚?

文史观察员大郭


草包刘峙虽然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指挥一塌糊涂,军事眼光毕竟还是有的,他战后曾经评价说:“第110师师长廖运周叛变,是加速黄维兵团失败之关键”。当然,这是敌人的说法,在解放军看来这就是“阵前起义”!而该师所属的第85军各师的结局,几乎准确回答了如题所问的“起义和投诚”的区别。



第85军属于何应钦系统,1948年9月才划归第十二兵团指挥,因此在“土木系”看家部队组成的兵团中属于另类,颇受第18军、第14军的排挤和歧视,这也是蒋军痼疾。该军军长吴绍周虽然兼着兵团副司令,但是没什么话语权,下辖第23师、第110师和第216师,全部跟随黄维到了双堆集。

中原野战军刚刚完成对第十二兵团的包围后,黄维决定以四个主力时齐头并进实施突围,地下党员廖运周自告奋勇率110师打头阵。于是1948年11月27日拂晓,廖师主力包括师部及329团、330团共5000余人举行起义(另外一个团被留作了兵团预备队),部队顺利通过中野阵地开向解放区,起义获得成功。



所以“起义”的必要条件是:首先必须是敌方部队的主动行为,其次是在战场形势不明朗、胜负未分的情况下,因为此时黄兵团主要战斗力犹在并且建制完整。同时还要与我方提前进行接洽,廖运周就派出了侦察连副连长前往中野六纵联系,而王近山司令员则指示纵队作战参谋武英前往110师师部担任联络员。

显然,《亮剑》中这项任务由纵队副政委赵刚来完成就明显级别太高了,不甚符合军史。最后一点,如果起义部队中有我方地工人员领导和筹谋,那就是完美的起义行为,黄埔毕业生廖运周那是1927年的老党员,所以,第110师的起义完全符合各方面条件,虽然带出来的部队不多(重炮带走一批),但是对敌人的心里震撼是非常巨大的。



第110师战场起义后,书呆子黄维愈发对整个85军不信任起来 ,该军其它两个师的对空联络电台被禁止使用,收音机也都强令关闭,甚至各师与85军军部的有线通讯联系,也必须经过第18军转接,这也就加速了敌人内部的分崩离析。中野和华野联手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后,战至12月9日,敌第十二兵团已被压缩到很小的区域内。

当天中野六纵和华野七纵血战大王庄,全歼第18军“老虎团”第33团,小王庄观战的第85军第23师官兵看得是心惊肉跳,而我军似乎因为110师起义的关系,对小王庄也是手下留情没有立即发起攻击。经过阵前喊话,第23师师长黄子华当晚率领全师三个团、以及第216师的一个团共10000余人“投诚”,放下武器走向解放军阵地,所以第85军最后只有三个团是被消灭的。



当然,起义部队和投诚部队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第110师起义后受到热烈欢迎,经过思想教育会整建制编入我军作战序列(二野第14军第42师)。而投诚的部队首先要缴械,一般高级军官会被遣返回籍,大部分下层军官和士兵经过思想改造后会分别补入我军各部,意味着这支部队建制不在,只能说比“投降”的待遇稍好一些。

其实“叛变”和“投敌”的区别也在于此,那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一般而言,我方人员被捕后禁不住诱惑或者严刑拷打,最终改变立场的是为“叛变”,比如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地下工作者。



而“投敌”则是脱离我方阵营的主动行为,比如在武汉主动投靠军统的张国焘、比如从重庆出走投奔日寇的汪精卫等,是抗战时期两大投敌事件的代表。

就部队而言也是如此,携械主动投奔敌方阵营谓之“投敌”,在敌人的拉拢和诱惑下反水则成为“叛变”,不过,虽然叛变和投敌的具体含义不尽相同,但是完全可以统一称为”叛徒”。


度度狼gg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除毙伤之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起义、投诚和投降”的部队,那么这三个情况如何来界定呢?其实,这三个名词是国民党军队停止敌对行为的三个层次,其中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主动还是被动、双方已经接火的程度、战场态势是事有可为还是山穷水尽。

辽沈战役中最鲜明的战例是“长春战役”,被东北野战军围城日久后,滇军第60军主动宣布“起义”,中央军新七军无奈“投诚”,拒不放下武器的第一兵团司令部最后被迫“投降”。



雪花不飘我不飘


大家好,我是“看历史成败品百味人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区分叛变投敌和起义投诚”?

首先我们要清楚叛变投敌和起义投诚准确来说不是两个词,而是四个,每个次的意义不同,渐进程度也稍微不同。下面我们一一说明其含义并举例说明。

首先我们来说叛变。叛变是个贬义词,就是背叛自己的组织或者队伍到敌人阵营中去,或者对以前自己的阵营采取敌对的手段。而投敌,顾名思义,就是自动投靠敌人,是叛变的渐进词。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著名革命体裁小说《红岩》,蒲志高先是背弃信仰、叛变革命,然后主动投靠反动派出卖江姐,成了人民的罪人。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起义和投诚。起义和投诚是褒义词,就是主动投向代表正义一方并用军事行动来证明自己决心的行为叫起义。而投诚就是还没打仗之前就被包围,不放下武器就会被消灭,被动投降的叫投诚。比如说解放战争中傅作义在北平城中被包围,然后起义投诚,北平和平解放。

其实是叛变投敌还是起义投诚,主要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在何方,要用辩证法的思想去思考这个问题。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叛变投敌和起义投诚本身并没有区别,只是看倒戈者选择是那个阵营,如果是代表天下大势、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阵营,那就是顺势而为、起义投诚;反之则就是叛变投敌、逆天而为的人民罪人。

不过不管是那种叫法,在未来的日子都不好过,被以前的自己人骂背信弃义、叛徒;后来跟随的组织也不会完全信任自己,今天背叛别人下一次就有可能背叛我,难啊!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马行无力



1948年10月十五日,锦州解放,东北国军从陆路退入关内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沈阳国军主力廖耀湘兵团也只有南下营口和继续西进锦州两个选择,这时候长春的大约十万国军的出路在哪里?国军统帅部给的出路是强行突围,但已经无力派兵接应,所以必须自己突围。

接到这个命令的出路,长春国军已经被包围近半年了,前期就在长春驻守的新七军早先还储备了一些豆粕,可以勉强度日,而从吉林撤退而来的六十军就比较惨了,到八月就已经断粮了,只能四处搜罗,勉强支撑。东北的冬天来得早,取暖的燃料也很成问题,无奈之下,只好到处拆民房烧火取暖。

在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之前,长春守军也曾经试图突围,但是尝试了几次,发现完全攻不动,所以很快就放弃了。郑洞国也坚持要求统帅部必须从沈阳派部队接应,才能突围。沈阳能够出去接应的只有廖耀湘兵团,但廖耀湘认为解放军擅长围城打援,对长春围而不攻,就是一个钓鱼的鱼饵,等着国军去救援,然后再伏击。所以,廖耀湘反对出兵增援。


这样,长春国军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长春国军认为有部队接应是突围的前提,而沈阳国军认为增援长春是自投死路,坚决不去,而要长春像沈阳一样坚守的条件并不存在,主要是粮食严重缺乏,所以不可能一直坚守下去。而统帅部认为解放军南下进攻锦州之后,包围长春的部队不会太多,长春国军是有能力突围的,但郑洞国和部队主官都反对。

锦州解放之后,再坚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只有突围和投降两个出路了。但这个话谁也不敢说,因为郑洞国没有表态,其他人谁也不敢先说,否则就有被杀的危险。不过,六十军出自滇军,和中央军嫡系的新七军并不同,所以六十军在长春受到新七军的各种歧视性待遇后,厌战情绪越来越严重,最后商定主动与解放军接洽战场起义。

因此,当郑洞国接到统帅部要求突围的命令后,召集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和新七军军长李鸿,副军长史说商量突围的事情。结束后,曾泽生认为突围毫无希望,因此下决心马上起义,并控制了一个之前他认为不太可靠的师的师长和团长等主要干部,然后下令调转枪口,对新七军防御,以防新七军突然进攻六十军。安排妥当之后,曾泽生派人通知了新七军的军长,师长。


其实这时候新七军也已经无心恋战,即便是曾经的主力部队新编三十八师也已经认为突围没有什么希望了,所以也不打算抵抗。这时候军长李鸿正在病中,由史说代理军长,因此史说知道六十军已经起义之后,也下决心放弃抵抗,毕竟这是内战,大势已去,不需要拼死抵抗。所以,史说也派人和解放军联络,希望能得到战场起义的待遇。

不过,这时候六十军和新七军在解放军这边看来就是完全不同了。六十军早在之前就已经联系起义事宜,自然可以按照起义对待,而新七军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决心放下武器,放弃抵抗,这当然是投降。所以,解放军给两个军的待遇也不同,六十军基本上保留了建制,而新七军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只能给高级指挥人员一定的待遇,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按照俘虏处理的。

在大势已去之后,蒋曾经要求空军到长春把郑洞国接出来,但是空军认为没有办法降落,所以也不可能。在新七军下决心放下武器之后,一些军官胁迫郑洞国同意了他们放下武器的要求,并且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所以,郑洞国后来也享受了起义将领的待遇,并且当选了1955年的国防委员会委员。其他高级军官也有不同程度的安排,但低级军官和士兵则被遣散了,新七军的建制也未能保持下来,这就是投降的待遇。


萧武


在战场上的倒戈无非就是起义,投诚或投降以及叛变这几种情况。对这几种情况,夲人是外行,就是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不过自己对这几种情况的区分有这样的看法如下:

对起义是这样分析,首先这是整体的集团行为。在长期的战争中尤其是内战中,眼看着士气低落,战争的正义不在己方,看不见取胜的希望以没既使取胜了也不是为受苦难的多数人而战的,没有正义性,因而能在最佳之时机带领集团人马(或多或少)通过与对方的沟通谈判等准备工作,使整体的兵员一致走向正义一边,这才能叫做起义。

投诚或许是小集团或小团体人员不愿在毫无意义的对抗中为非正义之领导者卖命,怀有诚意地倒戈向正义一方,们去转枪口而走上正途才配叫投诚。

投降是在无耐的情况下所使用的一种临机处置办法,这样的行为大多带有有奶便是娘的机会主义行为,没有正义性,以活命为主而施之,大多数这样行为之人都是墙头草,顺风倒,今天随了你,明后天有可能会倒戈向对方去。(这种人多数是不确定性的)

最后是叛变投敌者,这种人是受不了正义的军纪或其他特别场合纪律的约束,经不起苦难的洗礼奋斗过程,谁给钱就替谁卖命,所以属于意志不坚,毅力不强者,属于投机那伙之人。这种人第一可恨。比投降者更可恨,因为他们对事业带来的危害巨大!


葛振胜1


从国军阵营投奔到共产党这边的就叫起义投奔光明,从共产党这边投到国军那边就叫叛变投敌。因为只有共产党才是正义的光明的国民党是腐败和邪恶的


用户1804724447868


以胜负论英雄

叛变投敌和起义投诚,其实是一个事件,以褒贬不同的词语来说。

举个例子,吴三桂投靠了满清,开了关。

那么如果最终,满清赢了得了天下,吴三桂自然是起义投诚。

如果最终是李自成赢了,打败了满清,吴三桂就是叛变投敌。

这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当时可能两种说法都存在,比如革命年代,但最后要看谁取得了最终胜利,因为只有取得最终胜利的一方才能对历史盖棺定论。


叶飘刀


从定义上看,“叛变投敌”是指背叛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到敌对的一方去。

“起义投诚”应该分成“起义”和“投诚”两个词来理解,虽然二者结果是一样的,但是面临的阶段和状况是不同的。应该说“起义”偏主动,而“投诚”偏被动。

“起义”是指准备开战的双方在还没有开打的时候,甚至是主力部队还没有见面,就有部队联系对方,要反戈一击,这个时候就叫“起义”。

而“投诚”是指对方部队被包围以后没有出路了,但尚未决战,“被动地”放下武器,这叫“投诚”。


梧桐树纵谈文史


叛变就是当叛徒,对以前的主子是不忠不义,到了新主子哪里也会被人看不起,投诚是我认为新东家能给我前途,所以放弃了老东家


带你逛老大同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起义好听些,投敌?难听些而已啦。实际上都是一回事。但是,这个只是针对内战而言。因为内战是国家内部的战争。要是叛国投敌?那个问题就就严重了!毕竟内外还是有区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