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的房地產大佬和倒塌的樓盤

2018年已過年中,自2017年年就不被看好的房地產行業迎來了空前的嚴苛政策,房價也顯示出前不見古人的瘋狂,然而房地產的現狀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惡。

這等現狀也早有倪端。

因房地產而成為投資神話的李嘉誠是最早撤離的,近年來,他連續不斷的拋售各大房地產項目,甩賣國內資產頻率正在加快。

李嘉誠在中國房地產的最高峰離去,無獨有偶,萬達的王健林也說萬達將要退出地產開發。2017年年初時王健林就提出轉型,隨後幾個月到宣佈退出房地產這時間段一直馬不停蹄的“賣房套現”,據不完全統計,王健林已經完成總金額高達1109.63億元的資產大遷徙。

至於房地產行業另一位大佬潘石屹,則行動的更早。近幾年他靠出售房地產物業累計套現236億元,基本做到只賣不買。2017年6月,潘石屹以35.73億出售上海虹口SOHO,不足十日,7月4日,SOHO中國再次宣佈整售北京光華路SOHO、上海凌空SOHO兩個項目,預計套現超過百億。

民營地產商們都無不小心翼翼,沒有土地市場的各路房地產大佬們紛紛轉型,實則是為了規避無法預知的風險。

2018年上半年的房地產變局則更加洶湧。

先是天津最大國有房企天房集團被爆出負債超過1800億元,再來是有行業龍頭之稱的萬科被爆有1萬億負債,而碧桂園等知名房企的樓盤出現令人堪憂的質量問題;到年中,股民先目睹華夏幸福轉讓股權,後有中弘股份出售項目疏困,貿易戰的陰影讓輿論渲染“中國製造業房地產拖垮論”,不過房價該漲的還漲,該炒房的繼續炒。

負債的房地產大佬和倒塌的樓盤

表面上看,好像房價的持續走高和房地產企業的抱團“涼涼”是冰火兩重天,實則兩者都陷入了行業畸形發展的閉環,難以順利脫身。

眼看他起朱樓

2018年5月,有消息爆料稱出天津最大國有房企天房集團總負債超過1800億元,可能存在信託違約風險。1800億元的負債足以吸引吃瓜群眾的眼球,並讓市場重新開始關注房企債務。

一直有行業龍頭之稱的萬科,公佈其前4月銷售額為1961.5億元,可謂業績亮眼。與此同時,截止1季度,萬科的資產負債表出爐,總負債達到了驚人的10289.27億元,連同84.04%的負債率水平,均已創下公司的歷史新高。

負債的房地產大佬和倒塌的樓盤

萬科的資產負債表

1萬多億負債是什麼概念?它超過了新西蘭、科威特等國家的GDP,要用海南全省人民3年辛勤勞作創造的財富,才能填平的資金鍊大坑,可謂是“負”可敵國。

眾所周知,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所以負債率居高不下也一直成為社會的共識,而幾大房地產企業的資產結構也相對健康。今年初那篇碧桂園關於高週轉的內部文章在各大媒體和朋友圈中流傳,又提起大家對房地產企業負債率的關注。在如今去槓桿的大背景下,去的便是那些槓桿率比較高的槓桿,房地產行業的整體槓桿率穩定在70%左右,似乎也應該是首當其衝。

我們再看看標杆房企的負債率水平,最低是中海地產57.62%,最高是融創,高達90.27%。似乎我們從標杆房企的負債率中才能真正瞭解中國房地產行業負債水平。

負債的房地產大佬和倒塌的樓盤

恆大、碧桂園、融創和綠地四家公司的負債率在85%以上,前面三家的負債率高很好理解,這三家公司都是崇尚狼性文化,在市場廝殺中異常兇猛,槓桿使用的很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在過去中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十年裡,高槓杆的使用也助力他們披荊斬棘,一路向前衝,成為排名靠前的房企。

負債的房地產大佬和倒塌的樓盤

碧桂園資產負債表

融創的典型風格是“購物狂”,曾以一度在中國的投資市場衍生出了“孫宏斌輪”,沒錢要想買,那就要大舉借債,所以榮登榜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各大房地產企業的負債率中,最低是中海地產57.62%,最高是融創,高達90.27%。

恆大、碧桂園、融創和綠地四家公司的負債率在85%以上,他們互相在在市場廝殺中異常兇猛,在過去中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十年裡,高槓杆的使用也助力他們披荊斬棘,一路向前衝,成為排名靠前的房企。

許家印曾經放話說要把恆大的負債率降到50%,然而目前恆大的負債率仍然高居80%上下,看來形勢緊迫。

說到負債率在80%-85%之間的企業,還得要提萬科、綠城和華夏幸福,不過就如前文所言,今年上半年出事過多,難以不讓人往負面新聞去想。

朱樓起,赤字難平。

眼看他樓塌了

各大房地產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結構健康,但現金流就不一定了。高負債的背後是資金鍊隨時斷裂的危機,而今年房地產行業的整體缺錢已經成了一種沉默的共識。

那麼資金短缺的後果是什麼?

房地產的畸形發展讓它越發成為一種空手套白狼的遊戲,本應是寸土寸金、足料足工蓋出來的樓盤,卻因為缺錢壓力下“多快好省”的指令而讓房屋質量聽天由命。

不計代價地提高週轉率、降低建安成本、讓設計師一夜出圖、讓工程一天半一層、主體結構一邊搖晃一邊澆築上一層、在泥水未乾的情況下就搞裝修、在鋼筋外露的情況下就宣佈竣工,房子還沒建好、甚至才挖了個坑就炒作賣出去……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現在聽來著實諷刺。

負債的房地產大佬和倒塌的樓盤

資本是要逐利的,房地產被玩成了金融遊戲之後,就不再是個保質保量的建造業了,而是一個套利圈錢的遊戲。

高額負債的背後是慘淡的資金鍊,資金週轉緊張勢必會要求建築成本的壓縮,於是在缺乏監督的前提下,花式趕工期便接踵而至,以上對下的問責變成了以下對上的討要工錢。

農民工要問包工頭要錢,包工頭要問勞務公司要錢,勞務公司要問建築承包商要錢,承包商要問甲方開發商要錢。同時,材料商要錢,設備商要錢,工地的大型機械、塔吊、挖土機、車輛、模板、鋼管腳手架,每天的租金就是幾十萬上百萬。

每一天都在燒錢。

而建築工作中的幾個主體——開發商、建築承包商、建築商、施工團隊則相互掣肘。開發商掌握資金,卻寧可先向銀行貸款拿地立項,不給建築承包商資金,迫使對方墊資作業。建築商也承接這種做派,不用自己的資金墊付,而是繼續貸款。

建築承包公司負責施工管理,並與勞務公司合作,而勞務公司直接對工人負責。工人需要工資,勞務公司管理層向建築公司要求資金,而這些資金的來源就是工程款,只是工程款來得快慢也是取決於工程的進度。

結果,就是趕工。房地產產業性質中的那一點實體經濟性質微弱地抵抗,卻還是平衡不了它金融遊戲的性質,而現在它的成本還在壓縮:先把土地和貸款套出來,再把金融產品(房子)高價翻倍賣出去,換來買房人的錢和從銀行手裡套來買房貸款。

到此,惡性閉環已然成熟。

後記

自從中央“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開啟普惠金融的大力整頓以來,最後一板總是打在房地產身上。

與行業內部的緊張資金鍊不同,房價卻還是連續不停地上漲。史上最嚴厲、持續最久的樓市限制政策之下,是房價繼續走高。這是最後的瘋狂還是政策無效化的開始?2018年還有半年,拭目以待。

(文章綜合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