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水體營養平衡 避免水體老化

隨著養殖過程中喂料的不斷增加,殘餌及魚蝦排洩的糞便也會不斷累積。以蝦料為例,由於我們所投餵的對蝦飼料蛋白質含量大約40%左右,磷的含量只在1%左右,氮磷相差40倍左右,而蝦的蛋白不到20%,即便一斤料養一斤蝦,蛋白利用率也不到一半。只要池塘中的有益微生物不缺乏,氮循環不受阻,水體氮源就會不斷積累過剩,水體磷的含量可能相對不足,極大可能造成氮含量偏高而磷鉀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營養失衡就會不適合已有的藻類的繁殖生長,不能產生新鮮藻類,老化藻類光合作用的能力減弱,產氧能力降低,水體的淨化能力必然下降,水中的有機物可能無法及時分解掉而顯得水濃,水體老化就難免。

由於藻類利用不了這些過剩的氮肥,就有可能產生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底質差也就好不了。即便用底改產品改底,或者用活菌產品分解,能將有機物變成藻類可吸收利用的無機鹽(如硝酸鹽),但終因藻類老化而無法吸收利用這些無機鹽,氮循環受阻,硝酸鹽又有可能變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嚴重超標對魚、蝦蟹的毒性很大。

就好像人吃飯雖然吃進去可能消化了,但不能被吸收掉當糞便排洩出來了,光有分解者沒吸收者或吸收者太少都沒用。所以藻相較好時用底改、活菌產品的效果較好,藻類老化後用的效果較差。更何況很多底改產品只是將有機懸浮物被動地吸附沉澱到池底,並沒被分解掉。

養殖中後期藻類往往容易老化,但藻類早晚都得老化,避免不了,我們可以繼續培養新鮮藻類。如果補充缺乏的營養後,藻類會因為營養全面均衡而適合其生長繁殖,新鮮的藻類光合作用產生豐富的氧氣,氧化分解這些有機物又可變成藻類可利用的無機鹽,形成良性循環,水體自淨能力強,水質反倒會好起來。這不是在施肥肥水,而是在“調水”。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養殖中後期有機物很多的,水濃,水很肥的了,認為加肥後水會更肥,不敢去補充水體可能缺乏的磷鉀、微量元素肥等,結果藻類老化更嚴重,產氧更少,水體自淨能力更差。

那麼如何避免水體老化呢?

①通過監測pH的變化值及天氣狀況適當追施肥,晴天pH無變化、天氣即將變壞時就必須儘快施追肥肥水、調水,千萬不要等到水變清或轉藻、倒藻了才去肥水、調水,那樣見效慢,對魚蝦的生長不利。氨氮、有機物過多肯定不好,但一點也沒有也不行,說明氮肥缺乏,無氮源藻類當然無法繼續繁殖生長,水反倒不穩定。

②有條件的話最好在晴天中午、下午或傍晚適量補充新鮮水,以帶進較多的新鮮藻類,引入新的藻種。

③隨著喂料及殘餌的不斷增多,只要正常培菌,氮源一般不會缺乏,有可能過剩,晴天一個星期、十天半月一次,應當適量補充可能缺乏的磷鉀、微量元素肥,以保證藻類正常繁殖生長,避免老化。可用過磷酸鈣中前期2~5斤/畝,中後期5~10斤/畝,配合光合細菌使用效果更佳,陽光好按高限用,光弱可少量多次。

④保持水體較高“肥度”,做到“肥而不老”、“肥而不髒”。藻類具有較強的淨水能力,豐富的藻類即保持較高的肥度是淨水的基礎。我們沒必要怕水肥,主要是怕太肥藻類會突然死亡,即“倒藻”,其實藻類之所以死亡,與環境突變(如缺氧)及藻類“老化”有關,正常情況,只要營養豐富或水質穩定,特別是不缺氧,藻類是不會突然大量死亡的。

⑤防水體缺氧:藻類比魚蝦更易缺氧,往往先“倒藻”、“泛池”,後才魚蝦缺氧浮頭。

可以使用增氧管、增氧機、增氧片等增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