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是博士

大家通常笑說世上有三種人,男人、女人與女博士,其實還有第四種人:博士媽媽。

記得博士開班儀式上,一位男同學站起來說:“我挺佩服咱班的女同學的,女人讀博士挺厲害的,尤其是當了媽媽的同學,不知道你們內心是怎麼想的”一位女同學眼圈紅了:“此時此刻,我最想我的孩子,我出來讀書我的孩子就成留守兒童了”言罷,泣不成聲。再看周圍的女同學個個眼中有淚。

我的媽媽是博士

波伏娃曾經在《第二性》裡說,女性身份不是天生的,是被社會所建構的。受生理與社會的影響,媽媽博士在現實世界裡被賦予母親與博士的雙重身份。媽媽的身份是生理屬性,女博士也要結婚,也要生兒育女,也要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想扮演好一個好媽媽的角色,這需要時間與精力的付出。而博士的身份是社會建構的,博士意味著你在某一個領域的知識獲得是高於普通人的,意味著周圍人對你的學識與能力有著超出一般人期待的,而這種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需要訓練,同樣需要付出時間與精力。母親、博士這雙重身份在時間與精力上存在著巨大的張力,而媽媽博士就在此間糾結痛苦。現實與理想,孩子與學業,這個雙重身份中飽含著女性多少的無奈與糾結。提起女博士很多人都搖頭,更有博導直接不願意招女弟子,但是很多的女性不甘於在世俗目光下埋沒自身才華,她們也有理想也有追求,也有對知識的渴望,對世界探究的好奇,也想同男性在知識獲得上比肩,“誰說女子不如男”,也想在學術界縱橫江湖,但做學術研究本來就是一個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安靜環境,一邊是孩子的牙牙學語,一邊是你的論文研究,一邊是需要處理的家務,一邊是導師催促要看的書目,沒有強大的內心,沒有時間保證,很難做出比較好的學術研究。做母親也是很多女性與生俱來的渴望,做個好母親更是多數母親的心願,想給孩子好的教育,想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想更多的讓孩子偎依在母親的懷抱,媽媽博士有著普通女人的心願,所以每晚的宿舍樓,“寶貝,媽媽想你了”“寶貝,牙齒壞了呀,要少吃糖”“寶貝,媽媽再有幾天就回家了”“寶貝,媽媽給你講個故事”這樣的聲音在走廊裡此起彼伏,更有一個同學因為在樓裡信號不好,跑到校園裡用電話給孩子講了兩個小時的故事,那是一月份的下雪的北京啊。“我讀博,最對不起的是我的孩子,前天他出去玩胳膊摔了,我不在身邊,他一直哭著找媽媽”我一個讀博的同學電話裡哭著對我說,“論文的壓力很大,要讀的書很多,孩子很需要我,我都質疑這個博士還能讀得下去嗎?”她說自從讀博後整夜失眠,靠藥才能入睡,但是要放棄心有不甘。

我的媽媽是博士

我的媽媽是博士,但是我的孩子是留守兒童。次次啟程離家去學校都是孩子掙扎著哭喊不讓離開,次次異鄉看到別人媽媽牽著孩子的手在快樂玩耍紅了眼圈。媽媽博士不容易,成為媽媽博士的孩子也不容易。所以,親愛的媽媽博士請你少點糾結,多努力在每一時每一刻,親愛的孩子請你再忍耐下,媽媽以奔跑的姿態為你做著最好的榜樣,親愛的周圍人請對媽媽博士多點關心多點寬容,她們努力的態度是滿滿的正能量。

我的媽媽是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