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中,羅貫中是不是夸蜀貶魏了?爲什麼?

小心眼的周瑜


謝邀!首先,中國從漢武帝開始,就是以儒家理念治國的。儒家講究的是“正統”,並不是說中國只能有一個王朝,以後就不許變更的意思。而是要以“義、德”取得的天下,才能成為“正統”!而羅貫中是儒生,當然會自覺地遵守此道。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曹魏、蜀漢這兩個國家的建立,看看是否符合此道;

1、首先說曹魏;曹操是東漢末年的官吏,祖先世代都受到兩漢的恩寵。建立西漢的夏侯嬰、曹參,都是劉邦的同鄉、好友,輔助劉邦成就大業,是曹操的祖先,世代恩榮有加。他的祖父曹騰官至司隸校尉,大司農、大鴻臚,代太尉。其父曹嵩也官至太尉。也就是說;曹操最近的父、祖兩代,都是大漢位至“三公”的極品大員,世代簪纓!再看看曹操自己;20歲的時候,就舉孝廉為,頓丘令,徵拜議郎。也就是說,不用考,不用費力就做了縣長以上的官了。鬧黃巾時,因功(什麼“功”?只有天知道)又升為騎都尉、濟南相、東郡太守等。也就是說,他一成年,就當官了,很快就成了太守(約等於現代的地區專員級別)。又被董卓提拔為驍騎校尉,想把他拉入核心圈。儘管他跑了,但也是因為除了自己的能力外,還因為他是“世代簪纓”,才會有他凸顯自己能力的機會,才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有了影響力,才能招攬到人才,才會認識“四世三公”的袁紹,袁紹才會徵他為“奮武將軍”。但是,在追擊董卓至滎陽時,遇到徐榮就大敗而逃,死傷無數,自己還受了傷。這也證明,曹操並非天生能打仗。在兵微將寡的情況下,作戰能力並不比劉備高!他早期,是得到袁紹的極力幫助的,甚至敗於呂布後,袁紹不但供應他的糧草,還願意收留他。他的“東郡太守”是袁紹舉薦的,他的“兗州牧”是鮑信送給他的。劉備只得了一次別人送的州郡——徐州。曹操卻因為他的出身高貴、人脈廣闊,別人送的州郡就兩次——東郡、兗州。這之間所招到的人才就有荀彧、程昱、荀攸、郭嘉、劉曄等頂級謀士,荀彧還堪稱三國謀士第一人。他的能力、作用,是蕭何+張良的總和都不遑多讓!遠多於劉備僅有關張二將,簡孫二文臣。當然,失去陳登,是劉備早期犯的最大的錯誤!曹操能為丞相,還是漢獻帝封的。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才越大越大,越來越盛。沒有“大漢丞相”這個金字招牌,曹操能有什麼成績還真的十分難以判定。所以,曹操身為大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不思興復漢室,拯救江山。而架空皇帝,屠戮人民、挖墳掘墓,弒殺國母,威逼天子,為所欲為,不是奸臣又是什麼?不管他再如何有才能,有英雄氣,難道就可以為所欲為,罔顧道義?何況他所取得的“成績”,都是漢室給予他幾代榮耀所致,更是打著“大漢”這面旗幟取得的!如果他像劉邦、孫中山等一樣,一開始就旗幟鮮明的打出“反漢救民”的口號,那麼,他就可以被認為是正常的“改朝換代”。羅貫中就真的是“貶魏了”!漢獻帝的“禪讓”,是在斧鉞威脅下進行的。這還不屬於“篡”,還有什麼別的說法?這也正合了那句老生常談;“歷史是公正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誰誰誰喜歡他,是非就可以顛倒的!哪怕再過千年,也洗不脫他的“奸臣”之名、篡漢之實!

2、為什麼羅貫中會認為劉備的蜀漢是“正統”?《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不經過詳細的核實,陳壽是不敢寫得這樣確定的。這也是劉備舉事時,可倚仗的唯一“資本”。但是,這些老祖宗實在太遠了,再榮耀也庇護不了劉備。“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到他這一代,早已經淪為一介貧民了。但他很幸運,得到同族長輩的劉元起慧眼識珠,並全力的資助,得能就學於當時文武雙全的經學大師盧植,而且還有幸又結交了公孫瓚這樣有背景的朋友。這樣,才開始改變了他的人生。又;“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這麼多人喜歡跟隨他,證明了他的人品端正、待人誠懇,是受到大家推崇的。以至於毫不相識的鉅商大賈,都願意無償的資助他。他的第一個官職“安喜尉(類似於今天的縣公安局長、或武裝部長)”,是帶著他的這班“徒眾”,投奔鄒靖剿滅黃巾取得的。後來投了公孫瓚,但也僅僅是個縣令級別。在曹操、袁紹這樣大豪的眼中,這個級別根本還不算是“官”。可他人品極好,連刺客都不忍對他下手!而且劉備自身勇武,打仗都是親自上陣。這點就比曹操強。之所以屢屢失敗,是因為劉備的軍隊一直都只有數千人。而且,在張飛失徐州,失去陳登後。一直還沒有一個有分量的謀士。可是,在他有相當的軍隊後,有法正這個軍師相佐。在漢中和曹操爭奪時,儘管曹操兵多將廣,劉備在“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窘迫下,劉備為攻方,曹操為守方,曹操在軍力優勢下,居然還被劉備打退。這也是劉備與曹操諸多戰役中,唯一一次兵力相對差距最少的一次大戰,曹操就敗了。難怪曹操說:“劉備,吾儔也”!也就是說;曹操認為,只有劉備,才是他的敵手。現在,很多人譏諷劉備對曹操每戰必敗,卻沒幾人去考究此前曹。劉雙方的兵力、資源的巨大差距。其實,劉備這一輩子,也沒有打過一場兵力是勢均力敵的仗。能取得這樣的勝利,是曹操也不得不佩服的。在漢中戰役劉備的那種艱難條件下,三國中除劉備外,是沒人能打贏的!

3、劉備為什麼要稱帝?我們試論一下他稱帝是否“合法”;從劉備的出身看,是漢室宗親。如果戰功夠大,他是有資格被封王的。是符合劉邦;“非劉氏不得封王”的遺訓的。所以,劉備在自稱“漢中王”的時候,還可以被人詬病為“僭越”。但曹操自封魏王卻屬於完全的“不合法”,因為他以“漢丞相”的職務,稱的是“大漢魏王”。違背了漢朝的規制!而劉備稱帝時,是風聞漢獻帝已經被曹丕害死一年以後的事。據《三國志-先主傳》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因此,在眾臣工的一力要求下稱帝,但國號仍然襲取為“漢”。並建立漢代歷代皇帝的祖廟“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作為漢室宗親,社稷被人奪取,皇帝被人害死的前提下,為了保住祖宗的基業,繼承皇位,是屬於“分所當為”的事。跟“篡奪”、“偽立”都不沾邊。所以後人對劉備的“漢”,有“季漢”之稱。因為,如果劉備真的能統一中國的話,就像光武中興是一樣的;同樣會是漢朝的延續。史書還真會把劉備以後的“漢”歸為繼劉邦、劉秀的前、後漢的再一次中興,稱為“季漢”的!所以,羅貫中當然應該把蜀漢立為“正統”!不存在“崇蜀貶魏”。


傲視蒼穹39


其實是歷史背景的原因


宋代以前 都以曹魏為正統


連《三國志》這部史書也是如此 提到曹操 都是武帝 提到劉備 稱謂是“先主” 差別可見一斑 主畢竟在格調上遠遜色於帝王 撐死了一個區域性政權的一把手


何況劉備半生流離失所 入蜀以後才勉強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 連漢中王都是自封的


這也不奇怪 正統的東漢王朝 可是一直把持在曹操手裡 曹操集團的人 在漢室和魏國之間來回調崗很常見 說魏國決策即中央意志 並不為過 反正獻帝也沒發言權


宋代以前 都是大一統王朝(其實也就是唐代) 但宋代以後 由於有了靖康之恥 宋也由此成為了南宋 從此偏安一隅 直到被元帝國所滅 都沒有再成功統一北方


這個時候 輿論環境就變得很微妙了


實際上 終南宋一代 她都不得不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那就是自己是不是正統 因為宋徽宗宋欽宗雖然窩囊被金國人擄走了 但他們畢竟是宋帝國的真正繼承人 而南宋等於是一批遺臣和宗室建立起來的 血緣上說得通 但畢竟缺乏了程序


何況 宋代以前 中國的帝國常態都是大一統王朝 漢唐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 一直是對外擴張從不停止 版圖是完整的 偏偏到了南宋 只能保有一隅 無論是得國的正當性 還是版圖的完整性 都是缺乏說服力的


所以 這個時候如果還以曹魏為正統 就有點打自己臉的意思


首先 曹魏統一天下的根基是因為他們首先統一了北方 而南宋時期 佔據北方的都是異族 真正實現民族融合得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而且晉朝是以北方的軍勢力量統一了南方 如果還以曹魏為正統的話 豈不是更加削弱了南宋本就不夠具有說服力的正統性


所以 這個時候就有必要改變一下輿論的走向 以蜀漢集團為正統 因為蜀漢集團自身也是偏安一隅 但始終高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大旗 是不是真話暫且不提 但確實拿來給南宋用很合適 二者的命運極其相似


因此 以蜀漢為正統就成了政府引導輿論的一個重要手段 蘇東坡就曾寫道“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就是宣傳上的成功。


抹黑了曹操,也就是在抹黑北方的統治者;捧起了劉備,也就是在拔高南宋的地方政府。這是一筆一箭雙鵰的買賣。


羅貫中成書於明代 從他的立場來說 犯不著為南宋代言 因為明代的軍事實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而且明軍是出了名的硬骨頭 談不攏就打到你服氣為止 相當的硬氣 之所以以劉備為主視角 應該還是受到了宋代以來民間風氣的影響 大家都更喜歡可親可近的劉皇叔以及智慧超群忠心不二的諸葛亮 曹魏集團內部蠻亂的 蜀漢的道德文章要好看的多了 才把大量的光環強加給劉備集團


我小時候看三國 第一個知道的故事就是桃園三結義 然後是三英戰呂布 完全被圈粉了 認定了這麼牛逼的英雄不統一天下簡直沒天理 然後看到了最後一話 三家歸晉 鬱悶了好幾天


大蔥侃侃侃


如果中國歷史四平八穩地走下去,曹丕創立的魏國就是正統,晉繼魏,也是一脈相承。《三國志》為魏帝立本紀,稱之為帝;對吳蜀只列傳,稱為吳主、蜀主。但是後來歷史走向發生了變化,東晉、南宋偏安江南,民族矛盾尖銳,天下漢人自然有維護漢族正統的論調。偏安的朝廷,與劉備的川中何其相似;東晉、南宋軟弱無力的北伐,與諸葛亮北伐又何其相似!於是民間風向開始轉變,漸漸地有很多人以劉備為正統。

由於作者立場不同,三國之後對於尊曹還是尊劉,一直爭論不休。《三國志》《資治通鑑》以曹魏為正統;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和南宋朱熹等人,以劉備為正統,大約是後者都是處於偏安時期吧!單就個人品格看,曹操沒有稱帝,是忠臣;劉備在漢獻帝活著的時候稱帝,連偽裝都不要,而且本人是個笑裡藏刀的偽君子,即便羅貫中費力包裝,還被魯迅認為“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

《三國演義》以劉備為正統,大致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羅貫中的三觀。羅貫中本人能文能武,才華橫溢,他拒絕與朱元璋合作,浪跡江湖,後來不知所終。在元末亂世,人們渴望國家統一,“正統思想”有強大的號召力。羅貫中認為只有劉邦的子孫才是正統,“非劉邦血統而王者,人人得而誅之”,在這種思想基調下,他認為只有劉備才是真正的正統。

第二,三國的政治形態使然。曹魏政權以“權勢”為基調,董卓、呂布、曹操、司馬懿都是軍政合一的強勢人物,誰實力強誰是老大,道德是沒有用的,他們在中央就掌握朝政,到地方就是割據勢力。孫吳是貴族政治,周瑜、張昭、陸遜都出身大族,後來在東晉創造了門閥政治的頂峰。也就是說,魏、吳政治跟草民沒啥關係!劉備就不一樣了,桃園結義的三兄弟,都是出身市井的平民,他們能夠三分天下,符合底層民眾建功立業的願望。

第三,民間風氣造就。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三國故事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劉備這樣的小人物,通過克服一個個困難走向成功,弱小變得強大,大家聽了都很興奮。中國傳統小說中,“義氣”貫穿始終,桃園結義、劉備率孩子、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都是出於“義氣”,這一點在強權政治的曹魏和貴族政治的孫吳是沒有的。


九州歷史


真實歷史上,曹操在建立曹魏政權的過程中,奸詐狡猾,血腥殘暴,對百姓殘酷掠奪。曹操不斷地挑起戰爭,十多次屠城屠俘,殺害大批名士,屠滅不少人的家族,對漢帝劉協飛揚跋扈。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基本符合歷史。但對劉備的形象改變較大。這一改變是基於羅貫中所生存的元末明初生靈塗炭的亂世,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彰顯“以人為本”的情懷、理念與追求,實際上是體現了文人認知的進步,以及對戰爭中屠戮行為的反對。當然,這一改變,把劉備塑造成了一個偽君子,對劉備是不公平的。但是羅貫中在書中謳歌了仁義之人性,對於中華文明的進步,對於中華民族人文道德的提高,卻是具有極大進步意義的。

按照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劉備逢人就自稱“劉皇叔”,動不動就哭鼻子,儼然一副毫無主張的窩囊廢、偽君子模樣。

但根據《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書之記載,劉備從來沒有自稱“劉皇叔”,也不愛哭鼻子。史書中的劉備,弘毅寬厚,堅韌不拔,重情重義,武勇剛毅,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仁義大度,毫無架子,極具人格魅力,很得人心,是具有秦漢風骨的英雄人物。


紅色星河


其實從細化來講是揚劉貶曹。羅貫中出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受著傳統思想的觀念,偏向於漢室也不足為奇。人民百姓渴望的是仁君,而曹操在擴展自己的宏圖霸業建立自己的政權中,推行暴力,為擴大領土瘋狂挑起戰爭,對自己的手下也很殘暴,如同秦始皇一般,在對這個暴君的形象上,再進行了誇大了一番,與仁政愛民的劉皇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乃小說的特點之一。


與此同時,蜀國中諸葛亮等人也被他神話,其實諸葛亮他並沒有那麼未卜先知那麼厲害,只不過會觀天象罷了,他的軍事才能並非那麼厲害。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中的蜀漢為正統,這點符合儒家思想,羅貫中也贊同這觀點,因此他大量的誇蜀貶魏也順應了當時百姓的想法。


able1673


是的了,首先確三國演義是小說,當中中蜀國是主角,魏國相當於反派,吳國相當於路人甲。它的內容有著著真正的歷史事件,人物但是他不是史書。在小說中必然有一個反派,他要讓主角去成長或者用他的一些行為來反襯出主角的偉光正,羅貫中先生因為自身的經歷(當過張士誠的謀士),儒家的正統思想(感覺是是認為漢是正統),以及故事的悲壯上(主角失敗了和主角成功那個更記憶深刻),選擇了蜀國為主角,魏國為反派,進行了來誇蜀貶魏。

泛泛而談,各位看過不要過於計較。


墨問7918


漢高祖自斬白蛇起義,開創兩漢400年基業。官宦土大夫,既得利益集團、階層對漢朝是擁護的,對後起的曹魏政權一直持反對態度。“揚劉抑曹”的正統思想是當時乃至明、清到今日的社會主流評價標準。儘管現代有些史學家對曹魏政權作出正面積極的評價,人們心中還有“揚劉抑曹”情結。


妖大成仙


準確說是“擁劉貶曹”,說到底是都是忠於前朝惹得禍。漢朝姓劉,劉備又以“劉皇叔”包裝,顯得名正言順;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世人眼裡是奸賊一個,連後代的戲裡都是白臉打扮。作者代表了當時大部分人的正統觀念,對後世影響甚大,因此近當代有一些人為曹操翻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