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夯实基层党建 引领乡村振兴

【中原经济网讯】(河南经济报记者 高青坡 吉娜 通讯员 范长坡)7月23日,盛夏时节的叶县昆阳街道圪垱店村分外繁忙,芦笋田里,村民们按照分工采摘、剪切、装箱,然后交给物流公司发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现在采的芦笋是今年的第二茬——夏笋,光这一茬就能把一年种笋的成本收回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红军介绍,为做强芦笋产业,村里领办了农业种植合作社,统一负责技术、收购、管理等。全村80%以上的土地入了合作社,都种上了芦笋,亩均纯收益在5000元以上,一棵棵小芦笋着实成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

河南省叶县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收入、夯基础、促发展”这一工作思路,坚持从因村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战略提到全县层面,有效地提升村级集体扶贫带贫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叶县是省级贫困县,截至今年6月,未脱贫贫困户7257户、贫困人口19422人。

党建引领,建好村两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叶县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中,已实现了好中择优、优中选强。辛店镇常派庄村由于村里没有“能人”谋发展,全村经济一度发展迟缓。2014年,返乡创业的杨小伍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根据比邻燕山湖的地理优势,带领村两委领办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将部分管理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贫困户帮扶和村公共事业支出。

在叶县,通过实施“在外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计划”,选优育强村级带头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例子很多。龙泉乡草场村的李运山在外经商多年,2012年返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招商引资,村里先后建起了叶县绿筑菌业和家兴门业等多家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由无到强。

截至6月底,叶县已回请一批有本领、懂经营、能干事的在外务工成功者回村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

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实权属,释放权能。叶县把村集体经济产权分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小型水利产权、集体财产权、四荒的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产品使用权等十类,进行确权探索,激活权能,建立顺畅有效的产权流动市场,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实现产权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利益化的新路子。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唤醒沉睡的农村资源,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产业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叶县在产业扶贫方面,运用村集体经济这个平台,探索创新十种产业扶贫模式,不断提升村级集体扶贫带贫能力。

推动产业振兴是关键。在产业扶贫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建立农村依托各种形式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十种产业扶贫模式,不断提升村级集体扶贫带贫能力。一是以国润牧业为龙头,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龙头带动模式,实现直接分红、帮带收益、规模养殖收益三种模式;二是建立以“村级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优质项目(企业)”的企地联营模式,实现市场配置企业,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合股联营;三是建立以“农户(贫困户)+村级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共享模式,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增加集体收益;四是在乡级层面建立同类别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乡级专业合作联盟,与叶县绿筑菌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食用菌扶贫生产示范基地的股份合作模式;五是发展光伏产业,与国电投合作,建立“企业+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的阳光增收模式,贫困村各建1座300kw-500kw村级光伏电站,每个电站每年收入近30-50万元;六是建立由县财政投资8000多万,在全县124个贫困村和24个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非贫困村,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模式;七是通过支持贫困村成立社区资金互助社、吸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入社,向社员提供发展农业生产性贷款,建立互助资金管理模式;八是建设“千头线”143条(年出栏生猪1000头,配套100亩土地消纳粪污),探索出了“循环农业+生猪养殖千头线+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循环农业模式,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九是采取“支部+企业+贫困户”村企合作的能人带动模式,由村支部书记牵头成立企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是建立与省人保财险公司合作,实施“叶县金融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产业组合扶贫模式”的金融扶贫模式,破解产业扶贫局限性、农业产业分散性、集体经济薄弱性和项目贷款艰难性的瓶颈问题。

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介绍,当前,叶县正通过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扶贫能力,实现精准扶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