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三辣」:小作物「長」成大產業

□ 本報記者 趙洪傑 於向陽 呂光社 王浩奇 晁明春

本報通訊員 張鴻儒

“世界生薑看中國,中國生薑看萊蕪”。萊蕪常年種植生薑面積20萬畝,總產5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商品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2016年11月,萊蕪生薑進入全省首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目錄,並在當年從全國360個農產品地標品牌綜合競爭評比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果菜產業十大最具影響力地標品牌。

山東小作物大產業的“朋友圈”裡,還有金鄉大蒜和章丘大蔥。山東“三辣”通過走標準化、優質化發展之路,藉助“科技翅膀”,逐步實現了從大自然賜予的“本地特產”向全國乃至全球“知名品牌”轉變。

萊蕪生薑走上歐日餐桌

章丘大蔥牽手“全聚德”烤鴨

7月20日,站在自家青翠的姜園裡,萊蕪大王莊鎮瓜屋子村村民吳剛滿是自豪:“俺的姜被萬興食品公司收購加工後,進入了歐盟和日本市場。”吳剛常年種姜5畝左右,今年每畝純收入近兩萬元。

萊蕪北、東、南三面環山,群山環抱和源頭活水沖積形成的平原小盆地,最適宜種植生薑。生薑貯存需要特殊環境條件,12℃恆溫、90%的空氣溼度最適宜長期保存。而萊蕪平均海拔200米,地窖打到地下六七米深仍沒有水,恰恰營造了這一條件。“萊蕪姜莖塊肥大,皮薄絲少,辣濃味美,獨特的自然氣候成就了生薑之鄉的美譽。”萊蕪市農業局局長謝天目說。

但是在以前,萊蕪生薑卻走不進全球高端市場。萊蕪市農業局植保站站長呂華回憶,萊蕪生薑原本一直出口東南亞、中東等低層次市場,中國入世後,萊蕪生薑想進軍歐盟、日本等高端市場,發現這些國家設置了極為嚴苛的“綠色壁壘”。

省委、省政府從2004年起實施了“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以良好的農業操作規範為基礎,從生產源頭抓起,嚴格生產全過程監控和管理,最終保證農產品達到進口國質量標準要求。萊蕪被確定為首批實施單位,萊蕪市農業局立即組建了20人的攻關隊伍,呂華就是其中之一。

摸索生薑操作規範,需要試驗基地,萊蕪出其不意地選了一家“小企業”——創辦僅三四年的萬興食品。原因很簡單,企業老總柳建增在萊蕪進出口公司幹過外貿,又是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的大學生,對標準化生產和進軍高端市場有著強烈的意願。

在政府部門幫助下,萬興食品由此成為全省第一家通過國際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的企業,生薑生產標準先後升格為全省和全國的標準。萬興的故事,再次驗證一個道理——掌握標準就掌握了“切割利益的刀”。萬興出口高端市場生薑比普通生薑價格每噸高800美元左右,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從幾百萬美元增長至去年的2億美元,連續11年成為全國生薑出口第一大戶。

近年來,章丘大蔥也推行標準化生產,按照技術操作規程要求,實行從“良種選種育苗—生長管理—收穫銷售”的全程質量控制,這引來了全聚德公司的青睞,與章丘區政府在繡惠鎮共建大蔥專供基地,吃全聚德烤鴨,配以章丘大蔥,成為食客們最講究的烤鴨吃法。

“土專家”高校專家接力創新

出口薑片用上“黑科技”

萊蕪人均只有0.7畝地,一家一戶種植模式依然普遍,然而,常年種植生薑易發生姜瘟病等土傳病害。萊蕪市農業局局長謝天目說,當地農業局和農業科學院共有上百人的“土專家”,他們推廣過輪作換茬、深耕曬發、平衡施肥等集成技術,但這對於一般姜農來說“過於繁瑣”。這些人逐步摸索出用甲基溴燻蒸土壤的辦法解決土傳病害問題。

“我們試驗過,這樣防治效果最好,而且姜農操作也很容易。”呂華說,但甲基溴破壞臭氧層,國際上後來禁止使用。正當“土專家”為此苦惱時,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曹坳成正承擔國際上的相關課題,他帶領團隊一方面向相關國際組織申請將萊蕪生薑甲基溴禁用期延長三年,同時加快替代產品攻關,研發出燻蒸藥品純生物製劑辣根素。憑藉“土專家”和中國農科院、山農大等高校專家合力創新,萊蕪集成創新了“雙膜一網”、秋延遲、大型姜窖存儲保鮮等栽培關鍵技術。

產業後端更依賴科技力量。日本料理的最大特點是以魚、蝦、貝類等海鮮品為烹、食主料,這就少不了生薑在料理中的調味作用。萊蕪東興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薑片,精選當地小姜,三醃三曬,自然發酵,並保持天然的色澤,口感清脆。

醃製的薑片雖然好吃,但如何保證漂洋過海後仍不失風味呢?東興源副總經理王波說,企業通過與清華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研究與轉化,一項保鮮“黑科技”應運而生:該專利技術通過提前採收鮮姜,利用高鹽和pH值控制醃製鮮姜原料來保存鮮姜。這樣的薑片產品,在海外每公斤賣到了近一百元,去年也首次擺上了迪拜餐桌。

科技對金鄉大蒜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美國味好美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調味品跨國公司。2016年,公司多了一種叫AGG速溶蒜粉的暢銷產品,能在3秒內快速溶解,是國外家庭煲湯、做蒜蓉麵包等的最佳調味品。這種產品是金鄉縣的山東鑫諾食品科技公司與齊魯工業大學合作研發的,價格是普通蒜粉的1.2—1.5倍。

目標價格保險全由政府掏錢

防止“過山車式”價格傷農

農產品品牌成長過程中,“過山車式”的價格波動一直為人們詬病。“去年春天大蒜價格高至每斤9.5元,今年新蒜的價格只有1元左右。”金鄉大蒜產業信息協會秘書長張宏波分析,去年金鄉大蒜庫存量比前年全國庫存量還多18萬噸。

為了防止蒜賤傷農,金鄉縣已經連續4年政府出錢補貼農民參加大蒜農業保險。2017年種植2018年收穫金鄉大蒜目標價格為1.70元/斤,保費為140元/畝,其中投保蒜農承擔56元/畝(40%),各級政府承擔84元/畝(60%)。當大蒜地頭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保險公司對跌幅部分進行相應賠付。

章丘大蔥目標價格保險工作自2015年秋季開始試點。幾年來,章丘大蔥參保面積達5.5萬畝,參保率90%以上,大蔥目標價格保險已惠及15個鎮街216個村3400多戶。

讓濟南章丘區繡惠街道王金村“蔥農”張念喜高興的是,今年初,章丘出臺農業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種植戶需要自己承擔的保費也全部由政府兜底補貼。他今年種了8畝大蔥,這樣一來,光保費就能省下784塊錢。“明年我還要擴大大蔥種植面積,爭取種到10畝。”

“目標價格保險”成為農產品初始交易價格的“穩定器”“託底器”。自章丘大蔥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大蔥購銷兩旺,畝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全區參保蔥農累計獲賠1600萬元以上。

萊蕪市農業局科教科科長郝效水說,萊蕪生薑因將窖存儲技術,一定程度規避了價格起伏帶來的影響,但為保障姜農穩定收益,當地也在考慮推出生薑目標價格保險。

記者手記

夯實品牌創建的 現代技術基礎支撐

□ 趙洪傑

品牌鍛造過程中,現代技術是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的基礎支撐。

現代技術體現在生產標準體系上。山東地處北緯37度植物生產黃金帶,各地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種養方式和人文歷史,形成了品類豐富、形態多樣的優質特色農業資源。特色賦予了品牌獨特性,但科技支撐下的標準則確保了品牌的穩定性。萊蕪頒佈生薑生產技術規範,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標準體系,從而拿到了產品率先進入高端市場的“通行證”,搶佔了行業發展先機。

現代技術體現在產業化水平上。小作物形成大產業關鍵是拓展產品功能,滿足消費者更豐富的需求。生薑、大蒜已經從深加工中嚐到“甜頭”,但產業鏈條仍然較短,附加值不高,科技創新的空間廣闊,商機無限。山東“三辣”在產品創新上突破,還需“轉換腦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