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小彭CP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脉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儒家思想在帝王眼中的位置偶有起伏变化,像秦始皇更是焚书坑儒,直接打压的就是儒家思想,但经过西汉初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帝王的一记拐杖,从庙堂到江湖,儒家思想都成为了最重要的一脉思想。一直到今天,无论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价值,还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会碰到儒家的伦理纲常。


儒家思想在变迁中,产生的思想有好有坏,其中确实有害人思想的存在

儒家思想的根基是仁义礼智信,孔孟讲求的是中庸,所谓的过犹不及,中庸确实是智慧,圣人所能常为,而普通人做到中庸就很有难度。没有中庸的匡扶,仁义礼智信,包括孝道这些就可能走到愚的地步,例如,愚忠就是害人思想,助纣为虐,愚孝同样也是,人会被极大束缚住。

各种新的东西要将像儒家思想这种旧的东西作为炮火对象,就会强化或者夸大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到了近现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衰弱之下,作为显学的儒家不时被拿出来作为被批判的对象,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家店”都是一个大的标靶,新文化运动的青年们要大力提倡新事物,就要加强炮火打击旧事物。“孔孟思想”的害人之处,就在一次次作为标靶对象的过程中被击打出更多“害人之道”。

当然,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还是积极面更多,林毓生提出的“创造性转化”是处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较好的一个方式。


老李有刀


孔子论语二十章讲教化人心,克己复礼,无非是看到了东周末年天下渐乱,很多人无礼无规矩,社会秩序混乱。天子不被尊重,国家战争不止,这都和西周井然有序太平世界相去甚远,所以他想传播礼教重回前世。

而孟子辩论澎湃,慷慨激昂,常常言必义,语必民,颇有一副为民请命忠贞大义的感觉。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君轻民贵社稷次之的理论了。

然而世道变了社会发展了,单纯的礼教在行为和思想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进而转变成统治阶级的驯化工具,就是要求你中庸忍让改变自己(修身),却不讲发挥积极性参与社会改造与推进,包括制度的,技术的,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的等等。长此以往礼教吃人,束缚灵魂,最终还是害人了。五四时期热血青年首先攻击的就是儒家孔孟之道,表面上看是封建制度,实际上是思想。这有大量的论述,就不一一重复了。

再者孟子看上去不错,为民发言,实际无形中把民和君对立起来,而且民置于君之上,社稷之上,也就是说,老百姓过的好才是首要,其他都可以商量。实际上君民平等各司其职才是民主的精神,也才能治理好国家,而社稷失了,民过的再好也不过是偷生而已,片面的强调民的“重”反而有“要面子”的嫌疑。国人的“面子文化”和这不无关系。

孔孟过份宣传教化的作用,忽略制度建设的重要,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人员管理,都要有科学的制度,并切实实行,才能保证社会的科学稳定,这也就是当今“依法治国”的原因。

再者孔孟之道排斥其他思想的发展,反对社会的创新,言必称古人,行动必须依照礼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束缚之学,而不是发展之学,他企图以单一的思维固化百姓思维,这样既不符合人性更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这也不符合“创新中国”的要求,千百年来虽有文化传承之功,也少不了迂腐百姓的害处。以至于清末枭雄李鸿章摇头也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里面更多的说的是文化和思想。

然而,孔孟儒家毕竟代表了所谓读书人,他们传承了中国文化,这是有建树的,我们也不能忽略,至于他所代表的礼教和虚无的仁义则批判看待。

所以儒家所传承的中华文化是好的,可是儒家的孔孟之道确实害人不浅,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


天高不算高3269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孔子和孟子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地位?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兜售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够谋取一官半职,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传播下去,因为一个国家的执政理念。穷其一生,这个目标也没能实现,四处奔走,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在孟子的年代,孟子的想法和孔子一样。虽然在战国中,各国的君主都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但他们对孟子都仅限于叶公好龙,表面上对他十分尊敬,却拒绝他们的思想。各国的君主都不是笨蛋,他们明白孟子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扯淡,听起来很有道理,却没有办法落到实处。

孔子和孟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品也不是很太差。但两个人都有个致命的缺点,都是官迷,都想做大官,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孟的思想基本上都是最没用的思想。不管是各国的君主,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都对孔孟之道不感兴趣。因为它太虚无缥缈,既不能强国,也不能自保。

当汉武帝刘彻坐上皇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在这里要明白一点,他并不是喜欢孔孟之道,他只是在利用孔孟之道来打压那些反对他的人。当董仲舒企图用天人之道来制约他的权力的时候,汉武帝就狠狠的教训了董仲舒,告诉他:所谓的思想斗争其实就是权力斗争,思想只是工具,争夺权力才是目的。

孔孟之道,真正在中国盛行,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宋朝的丞相赵普只是一个小文人,没有读过太多的书,所以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这时起,孔孟之道才开始成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发现,在中国的皇权专制国家中,皇帝们推行的都是外儒内法。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是儒家治国思想,实际上走的是法家路线。

他们大致上的逻辑是这样子的:如果天下的臣民很听话,讲究仁义礼智信,我就跟你讲孔孟之道。如果天下的臣民不听皇帝的话,那我就给你讲法家,坚决动武,赶尽杀绝。

从以上我们就能看出,儒家思想仅仅是一个幌子,是用来欺骗广大人民群众的。不仅皇帝不相信儒家思想,就连许多知识分子也不相信。

这才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最悲哀的地方。

郭嘉推崇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路线,统治集团自己都不相信。那么它们也根本不会按照这样的思想去办事,最终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的伪君子。

而孔孟之道就是这些伪君子的庇护伞,孔孟之道为他们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表面伪装。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那些不相信孔孟之道的人在欺负信孔孟之道的人,并且把他们打压在社会底层。

在历史上,那些朝廷的官员,都是读着孔孟之道才步入官场的。这些人表表面说人话,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拉帮结派,搞政治斗争。贪污腐化,欺压民众。这样的社会风气严重败坏和污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正是这样的社会风气,才导致中国社会,反复发生,改朝换代,出现社会动荡。孔孟之道培养了大量的奴才,压制了人民的创新意识。最终导致中国社会慢慢的落后于西方,到现在依然是如此。

也许这个结果也不是孔子和孟子愿意看到的,也不是孔孟之道的本意,但他们的思想最终确确实实被别人利用,最终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毒瘤。

因此说孔孟之道是害人的,并不算错。


新知传习阁


高中时,每每我们无聊之时,以戏谑的方式逗弄老师时。老师既不生气,也不愤怒。只是会平静的说:“莫把无知当个性”。每一次都是如此,每一次均不例外。一年以后,老师考上研究生,离开我们,去追求无涯的知识。她离开时,在我们学校刚刚执教满一年。

很多人认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

我想老师如果听到这句话,也会平静的说上一句

莫把无知当个性吧

我们现在所说的孔孟之道有两种,一种是源自孔子,孟子本人的孔孟之道;另一种是源自后世儒生的孔孟之道。前者为真,后者为伪

。而很多人所说的“孔孟之道”不过是后世儒生根据孔子孟子的理念衍生出来的臆想而已。我们现在深恶痛绝的孔孟之道,实则与孔孟两人没有多大的关系。

很多人所认为的害人的“孔孟之道”不过是:

三纲五常

男女授受不亲

忠君愚孝

天人感应

程朱理学

王阳明的心学

三纲五常,天人感应,为汉朝董仲舒所提。忠君愚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读书人提出来。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与孔子和孟子更是八竿子扯不上。唯有一个男女授受不亲是孟子提出来的。对于现在很多具有处女处男情节的人来说,男女授受不亲不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吗?

后世儒生所阐发的思想,提出的观点,应该称之为“儒学”,而不应该称之为孔孟之道。

真正的孔孟之道在《论语》《孟子》这两本书中。

《论语》共有20卷,全书不过寥寥一万多字,很多人日夜不息的读霸道总裁文,不知疲倦,翻一页《论语》就犯困。孔子在书中所述的“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真实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帮助文句,有多少人奉为圭臬。

很多人把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解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并对这种误解深信不疑,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糟粕。实则《论语》这部书中,这句话即便放在当今的政治生活依旧是不可多得的良药。“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勿欺也,而犯之”才是真正的理解,毫无曲意逢迎奴颜媚骨,而是平和的耿直。

《孟子》现存版本共有286章,总共有三万五千余字,286章,我还是一问,有几人认真读过一遍,认真思考过。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

这些出自《孟子》即便2000后的今天,读之依旧振聋发聩的句子,真的是害人吗?

我想凡是真的用心读过,思量过《论语》《孟子》这两本书的人,都很难说,孔子与孟子的道理是害人的。即便是有些观念,受限于时代,但终究瑕不掩瑜。

孔孟之道,在《论语》、《孟子》两本书中。不读,不知道。


应作如是观


(文/五花肉)

"孔孟之道"是害人的?不知道为什么说很多人这么认为?作为一枚哲学专业的小白,还是养成了非常良好的辩证看待一个问题的习惯。

说到"孔孟之道",就是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什么"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天命观"之类的内容。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传统儒家文化自然是有其糟粕的,比如"三纲五常"把所有人都限制在一个等级范围内,将女性的地位放得非常低。另外也非常看重"天道",带有很大程度的封建迷信色彩。


纵然儒家思想有这些缺陷,但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还是要辩证理性对待。如果一味地诟病儒家思想,那么现代社会道德文化层面也不会以其为基础,也不会弘扬要去继承。我们在面对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记得在一堂中哲课上,老师罗列出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儒家思想与自由平等观念能否相容?儒家思想对当代环境伦理或生态伦理思想能否作出贡献?中国哲学能为人工智能中的伦理问题的应对提供什么思想资源?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如何看待正义问题?从这些问题来看传统儒学思想于现代社会而言是有一定的思考意义的,并不是都是糟粕。

看问题不能够太过于片面和浅层,要从多角度多思维去思考,辩证理性看待这些文化思想。

我是五花肉,欢迎大家与我交流!


五花肉wd


我就拼一次回答这个问题,就当为今后历史留点个人功德吧。

作为言论自由的百家争鸣之一儒家,并没有什么错,错在董仲舒和班固,董借汉武帝一句话,想扶正儒家被斥责,而班固在后世为了权力争夺,断章取义篡改先帝圣意,把儒家彻底抬上了历史舞台。开启了汉族的血泪史。


  1. 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等等,来自于孔子个人对美好的向往!是一部他个人制定的乌托邦式国家标准,但没有实现标准很好的的方法。比起黄老学说差了百倍之遥。他忽略了人性,也忽略了他自己人性的弱点。人类记忆善于忘掉过去的痛苦,更多保留历史的美好。他反历史地想保留纯封建社会的规则,想让纷乱的战国时代回到过去的辉煌,但他没有料到之后的历史是——更高级的帝国式封建社会。也就有了始皇帝的焚书坑儒!

    肤浅的学说,在经历血雨腥风历练的历史伟人——秦始皇面前,如同小儿过家家,怎么会不一把火烧了?历代有作为的明君无不把儒家扔进地窖火坑。
  2. 儒家劝帝王与世人向善,却不能使人向善,而最终结果是被人利用向恶。如明朝之“东林党”,结党营私、打压异己、上坑帝王,下害百姓。与汉代大儒王莽之别,只差帝王之位的禅让了。但异曲同工,最终导致亡国。我家中小儿初识字,去祖母家楼下小区玩,把宣传墙上24孝,看了一遍,回家跟我说:“爸爸,24孝的故事好吓人,昨晚做噩梦了。”
  3. 老子曰“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人为的道义废除了,仁义就显现了,有智慧的人出来,不是好事,往往智慧是人造的。人造就是人为。人+为=伪。反观汉代历史,自汉初始以“黄老之道”为立国之本。黄老之道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黄老学派思想的两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道作为依据,并兼有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不仅使汉朝疆域辽阔、更有文景之治;也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体系。汉代纺织业的成就可能我们今天才刚刚赶上。
    鲁迅曰:中华4000年文明的脊梁是道!当满清鞑子利用儒家思想愚化百姓时,西方却已经把道家文化发展出各种哲学理论。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先烈才行动起来,从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开始,才使我们民族慢慢康复过来。但不知道何时,孔家店又还魂复生了。

    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信仰只剩钱了,婚姻、友情、道德都论斤按两可以交易了。戏子成国之栋梁,少年统一变娘。


  • 儒家存在的唯一意义:“可供小说写手意淫之一用尔。”

真小人君



首先声明一点,所谓反对几千年儒家圣贤文化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并不代表大多数国人。

为什么会反对,想必很多人只是不了解儒家孔孟之道的真实含义,从而产生了误解。

孔孟之道最核心的东西,

大概算“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关于“五常”的含义,孟子对此有过精彩的解释: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立足之心,信也。

这全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请问有那个人不需要啊!

假如,不要儒家这五常的人会成为什么样?

你就会变成一个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的人。

坏人骗子的特点不都这样吗!

请问,这种人还能在社会上生存吗?

另外,言语文字只是一种工具,每个人都可以用。

如果有人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

我们把这种扛着儒家旗号干坏事的人称之为骗子,但这与儒家又有何关系呢?

就像骗子冒充干部行骗,你不能说他身份有问题,只能说他这个人是坏蛋,让你产生了错觉而已。

儒家的四书《大学》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什么意思呢?

这是儒家的修行心法,无论你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贵为一国之君的帝王,都必须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步一步修炼心性才行。

否则前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面都会乱了。

此又称为“内明外用”之学。

例如,刘邦不修身,家庭不稳,吕后乱政,政治混乱,差点国家变天。

但是,后世的平民儒生或帝王将相没有经过这样的学养修炼,所以大都用儒家的口号行事,但行乖张不仁之事,骂名都留给儒家了。

其实照我说,都是道貌岸然的骗子而已。

清朝有个才子叫郑板桥,

他讲过一句话,讽刺互骂,说:

和尚,释迦之罪人;

道士,老子之罪人;

秀才,孔子之罪人。

其实教主们都没有错,绝对是这些门徒不行!

把他们教主的真实智慧,传法时变样走形了。


史记sj


所有的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孔孟之道。我很佩服那些鼓吹的人,他们都假设自己是出身高贵、满腹经纶,本能地觉得维护这样的学说于自己有利。

再假设这些人穿越了,回到孔子赞不绝口的西周,礼未崩、乐未坏。但是运气不好,处于社会的底层,例如奴隶,好歹也比野人强点;这些人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金手指。每天被鞭子抽着、辛苦劳作不得一饱;而且奴隶嘛,主人玩玩你的妹子、老婆天经地义。如果你这时候还觉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道理合情合理,是指引你一辈子行动的纲领,继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会更佩服你。

可惜实际上不是,那些为孔孟招魂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显然理解不了“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可贵,也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阶级、阶层;更无视了百年前先贤打倒孔家店、再创文化内核的努力;不过看来先贤们失败了,沉渣继续泛起。

一个人不可能做一辈子好事,也不可能做一辈子坏事,评价一个学说,要看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道理我也觉得正确,但是无益于孔孟之道整体思想的落后、腐朽。


ashley


孔孟之道,适合维稳,不利于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被腐儒所把持,变成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毒害了皇帝,毒害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使中国难于摆脱封建的周期律,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沈阳杨艺


我们国人喜欢走极端,对待一些事情要么就把它捧成神,要么就要让他下地狱。对待“孔孟之道”也是一个从神到鬼的过程,值得我们深思。其实,对待“孔孟之道”我们要历史、客观、辩证地来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孔孟之道”。有的人,对其内容不了解,为反对而反对。从目前查得相关资料来看,这个说法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现在说的“孔孟之道”指的是儒家学说。

其次,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孔孟之道”走向神坛的。“孔孟之道”当然是以孔子与孟子的学说为主。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此时已经处于“礼崩乐坏”的年代,周王朝只剩下名义上对诸侯国的控制。孔子提出的儒家学说,其实际上让人们克己复礼,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想而知,这些在当时是没有可能的。各诸侯国都杀红了眼睛,尝到了权力的腥味,怎么可能臣服于人,所以各种僭越礼仪的事件经常发生。而孔子为了推广自己的学说,最终落到“累累若丧家之狗”。那时宋襄公的死,就是很好的说明,当时推行仁义已经不合时宜。

而真正能够让儒学发扬光大的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得到汉武帝的支持。从此,“孔孟之道”作为一门显学,走向了神坛,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因为君王们看到,其作为一部学说,能够有利于教化百姓,巩固自己的统治。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孔孟之道”为什么会走下神坛的。到了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打倒孔家店”,钳制了人们思想,

认为这是阻碍中国当时发展的最大障碍,造成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就是“孔孟之道”封建礼教的毒害的。

最后,我们辩证地来看待“孔孟之道”。无可否认,“孔孟之道”那些宣扬封建礼教,尤其是一些“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肯定是要丢弃的。但是那些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那些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容,这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怎么可以丢弃呢?

归结一句话,对待“孔孟之道”我们要采取扬弃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