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观察:P2P这块大蛋糕是份不好做的生意

最近,受关注度高的行业莫过于P2P了,坚持一天一暴,几天一大暴的节奏,占据着不少新闻网站的版面。同时,随着P2P监管趋严,大量P2P企业面临转型和寻找合规资产的困境。去年,是供应链金融元年,政府鼓励金融服务脱虚向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有不少P2P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金融。笔者发现,供应链金融P2P确实是一门风险相对可控的“好生意”,但想做好这门生意似乎并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供应链金融观察:P2P这块大蛋糕是份不好做的生意

供不应求: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开发市场动力不足

供应链金融行业未来可期。据中融研究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已由2005年不到3万亿增加到了2016年的12.6万亿,十多年增长4.2倍,年均复合增速接近15%。应收账款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之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行业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左右。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最先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银行是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该银行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资源,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据深发展(现平安银行)公开信息显示,该业务开展首年,不良率继续维持在1%以下。

但就总体市场来看,供应链金融更多的作为商业银行在科技创新上的试点项目,真正大力布局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并不多见。据一名银行内部员工透露,银行对供应链金融并未表现出浓厚兴趣,主要是利润太低,投资回报比太低。该银行员工表示,他们确实有设置“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但实际上并无专人跑这条线,做中小微企业贷款利润低、征信核查难度高,净利润很难比得上银行其他业务。

供应链条核心企业(如电商巨头、物流巨头等)发展供应链金融,壁垒较强,能掌握的直接贸易数据多,获客成本较低。但此类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多为生态链的补充业务线,限于自己客户范围,而供应链金融市场待开发潜量还很大。

行业内流传一种观点是“并非P2P选择了供应链金融,而是供应链金融选择了P2P”。对此,有P2P公司员工对记者表示“银行巨头只分割了供应链金融这块大蛋糕的一角,这个市场距红海差得远,供应链金融确实需要P2P的资金。但此行业水很深,因为探不清真正的盈利情况,也不敢说是蓝海。”

瑕瑜互见:低风险低收益 强壁垒稳推进

比普通P2P个人借款业务,供应链金融P2P因为有了“供应链”作牵制多了一份保障,是风险更可控的一门生意,正常运营的供应链P2P公司坏账率都比较低,甚至有部分公司能做到坏账为0。供应链金融对于热衷低风险稳收益的P2P公司来说,不失为一个优质选择。

关于供应链金融P2P坏账率远远低于其他P2P业务,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在保证供应链真实性前提下,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从P2P公司融资,要经过核心企业参与协助,多数企业不愿意因一笔借款失去在核心企业的信誉,那样会影响更多商业利益。

真正投身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不难发现,这个看起来“风险可控”的行业面临的门槛和瓶颈也是真实存在的。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利润率。例如,借款方中小微企业能接受的借款成本十分有限,大概在12-13%左右,这导致了P2P公司能给投资人的利率也只能控制在8%左右。供应链金融P2P公司两端承压,还得在如此狭窄的空间中获利。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风控环节,每家企业都各具特色,因发展的供应链行业不同要单独设计。企业对行业经验越多、掌握的真实资料越多,风控就越好。开辟新供应链业务的成本和速度,会限制P2P公司成长速度,企业只能踏踏实实逐步开发新供应链。有供应链金融P2P公司员工表示:“一旦开发起一条供应链就相当于打通一个行业壁垒,一旦开发一个客户就能带来一段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

此外,笔者观察到,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供应链金融P2P容易出现空壳借款公司,已经滋生出行业乱象。对此,某P2P公司负责人对此表示,出现空壳公司的,多为打着供应链金融旗号做“中小微企业贷款”的P2P,与供应链金融P2P有质的差别。企业但凡稍作风控,都能查到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借款企业的真实性。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出现——企业因能力不够展开供应链金融业务铤而走险的,这类业务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