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初学数学会觉得难?

低年级小学数学的内容,在很多家长看来可以说都是小菜一碟,于是他们常常不解于为什么孩子三番五次的犯一些低级可笑的错误。

然而,其实很多小学生都会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孩子天生就不适合学数学么?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我们认清了原因,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顺畅、愉快而又深刻的进行数学学习。

大脑认知层面:

为什么孩子初学数学会觉得难?

以计算为例,成年人的大脑,发育的足够成熟,而且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所以可以完全自动化的处理抽象数字的运算。可是对于刚刚接触数学不久的孩子来说,数学以及符号在他们眼中,完全是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到,闻不见的抽象对象。不像其他的很多能力,人的大脑对抽象的处理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多数儿童在3年级之前,对于数量的识别和运算,都更倾向性于借助可见的,生动的心理意象,比如手指,因为这是更为符合直觉的思维方式(儿童负责高级抽象能力的脑区尚未发育完全)。而人类,跳出直觉的束缚,发明数字这套体系也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从数万年前用简单的用石子配对开始,到一千多年前印度人天才的发明了0,这个过程才算是尘埃落定。我们的孩子需要在短段几年时间,学习人类上万年积累的经验,不的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校教学层面:

为什么孩子初学数学会觉得难?

当然,教材设计的缺陷,和教学过程中的“不友好”也应该负一部分责任。比如说,我们的教材显然对0的重视不够,人教版第一册中,仅仅在1到5的认识后,捎带的认识了下0,后续也没有专门的对0的深入认识。巧妙的阿拉伯数字位值系统,本质上反应的是自相似和迭代,而教材也只是在学到10的时候,用算盘的珠子和一捆小木棍来做解释,孩子是感受不到不出位值体系的优越性的。所以我们看到,多数涉及到进位退位的计算,都容易出现问题,如果高位再出现个0,那错误率就更高了。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过于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只是告诉他们是什么,而不会试图去让他们理解“为什么”,长远来看,这对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是极为不利的。


家庭教育层面:

为什么孩子初学数学会觉得难?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略显急躁,比如总是希望孩子快速的学会从1数到100,最好还能会一些退位计算。殊不知,两个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同样都是会数数,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是天上地下了。孩子即便是通过机械训练学会了数数,长远来看也并没有多少好处,只是增加了知识,并没有通过知识的训练,拓展思维深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自以为会数数了,上课反而不认真听老师讲,遇到需要深度思考的题目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懂,顿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信心上也会受到小小的打击。这样的过程很容易对数学产生负面的情绪,这种负面的态度,也会对今后进一步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数学学习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和家长,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把新知识构建在学生坚实的生活常识或者语言习惯之上,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

关联,真正让学生们理解知识背后的深刻与美。家长和丽老师一起努力,用心做到这些,相信孩子们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生涯,一定会顺畅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