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各勢力內部都有哪些集團?

蘇廣龍


三國時期,地方構成複雜,各種勢力交織,社會動盪。

魏蜀吳三家每家也並非是一個鼻子出氣。



劉備從北方而來,輾轉半輩子才在益州立足,他的集團勢力有從北方帶來最原始的班底,關羽,張飛等,有荊州官員以諸葛亮為首,還有益州本地豪族。


吳國孫氏也是並非本土豪族,內部勢力主要由孫堅孫策舊部的淮泗集團和本土的名門望族組成。吳國後期著名人物陸遜,顧雍就屬於本土豪族。

魏國。曹操最信任的勢力是譙沛勢力,很多人都是同族,而他的謀臣則由潁川勢力組成,典型代表就是荀彧,荀攸,謀臣們並非鐵板一塊,在曹操當魏王時就有很大分歧。譙沛與潁川最大矛盾以荀彧之死為代表。


大眼大世界


任何一個朝代,不管是新生的,還是中期晚期,重來就不缺乏派系。只是有的派系,是以地域為特色,有的則是以政治理念為劃分基準。

朝代的新生時期,由於天下是一步步跳躍著擴張,所以,往往都會形成地域特色明顯的派系。大家都是老鄉,組成老鄉會,抱團發展,也是人之常情。

這個時候,老鄉會,是最大的特色。西漢劉邦的沛縣軍事集團和關東異姓王;東漢劉秀的河北,南陽勳貴集團;唐朝的關隴貴族和瓦崗派;朱元璋的淮泗派系和浙江派系,都是很明顯的並存,相互合作,相互牽制的關係。

到了中後期,元勳都做了古,就以政治理念,形成了外戚權臣,恩師門生,抱團發展了。譬如兩漢時期,比較嚴重的外戚、宦官、文官集團,鬥來鬥去。

唐朝的牛李黨爭,北宋的改革派和保守派,明朝的東林黨和閹黨,大清朝的滿洲貴族和漢族官僚,改革派和保守派等。

大王朝黨爭不斷,小王朝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內部派系集團,照樣少不了。

三國時期,三國都存在派系,利益不同,角度不同,政見也就不同。

蜀國,是劉備不斷地兼併其他地方勢力,擴張而來。劉備為了快速擴張,基本上是一路吃過來,全盤招收。建國以後,內部分成了關、張、趙為主的劉家班,也可稱作徐州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鳳雛龐統為首的荊州派;以法正、譙周為首的益州派;還有以馬超、馬岱為首的涼州幫。

這些幫派,都為劉備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關張趙,不用說了,老夥計,起家的老底兒。諸葛亮,幫劉備取荊州,法正、龐統,幫劉備取益州,法正、馬超,幫劉備取漢中。

千萬不要小看法正。我認為,法正的功勞,在蜀國早期,是不亞於諸葛亮的。所以,劉備封上將軍的時候,各個派系,都有至少一個代表入圍,即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這是一種內部勢力的平衡。

魏國,是曹操率領子弟兵,打下來的江山。所以,曹魏內部的派系,主要就是宗室子弟,和士族的代表世家大族的紛爭。曹操重用曹家、夏侯家宗族子弟,打壓士族。在其手裡,宗族名將輩出,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北方存在著很多世家大族,他們代表著士族。其代表,就是郭嘉、荀彧、司馬懿、蔡邕、鄧艾等等。

曹操死後,曹丕不信任宗族子弟,在司馬懿的輔佐下,重用士族,極力打壓宗族子弟,基本上把宗族子弟,給圈禁在了封地。為後來的司馬氏強大,埋下了伏筆。

東吳,是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所建。孫權內部,分成了江北舊人集團,和江東豪族兩個大派系。江北軍事集團,以周瑜、魯肅、張昭、諸葛瑾等人為代表,江東豪族,則比較多,如陸遜的陸家,顧家,虞家等。。

江北舊人,多有軍功,是東吳的堅定支持者,在東吳的創建中,起到了中堅作用,主要掌握著軍權。所以,他們在面對曹魏大軍時,大多力主抗戰,支持孫權自立。

後來孫權內部,由於繼承人的問題,逐漸分成了太子黨和魯王黨,搞的頭破血流,元氣大傷。連陸遜這樣的名將,都被氣死了。


(我是三生有畫一書生,幹過記者,創過業,世間繞了三圈,仍然不懂這一生。記得,關注我頭條號哦!)


三生有畫


魏蜀吳三國鼎立,其實三國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每一方也是各種勢力互相掣肘。比如蜀國內部就有四大勢力集團:第一個集團:就是早期跟隨劉備東征西殺的原始班底,其典型代表有關羽、張飛、孫乾、簡雍、糜竺、糜芳、趙雲等人,主要來自北方各地,這個派系權力最大的,只可惜因人數有限,整體上凋零較早;第二個集團:荊州集團。劉表死後,劉備取得了荊州多數本地地主的支持,如龐德公、龐統、馬良、馬謖、黃忠、伊籍、諸葛亮、張南、馮習等人都投入了劉備陣營,組成了蜀漢政權的荊州派系,算是蜀漢政權的支柱。第三集團,劉備取川的時東州軍的投靠,包括法正、張松、孟達、黃權、劉巴、李嚴、吳懿等支持,即蜀漢的東州派系。第四集團,劉備獲得益州之後,益州本土豪族士人也開始深入朝政,以杜瓊、譙周、周舒、周群、李恢、楊洪、王平等人,即益州派系。

曹魏內的勢力集團前期主要表現在其他集團與首義的沛國集團和兗州集團的矛盾,後期主要表現在逐漸掌權的士族集團利用各種詭計排斥、暗害、拔除其他集團,以鞏固本集團利益的各種陰謀。比如盜賊集團的許褚利用自己做曹操的侍衛的身份,阻擋沛國集團的曹仁覲見,試圖維護本集團的利益;兗州集團的于禁誅殺沛國集團夏侯敦手下的盜賊集團的青州兵,差一點鬧成內訌;徐州集團的陳群數次誣衊兗州集團的郭嘉品行不端;士人集團的司馬懿在木門道利用職務之便,借敵人之手,除掉了袁紹集團的張郃;國集團的李典、樂進在收合肥的時候同徐州集團的張遼差一點內訌等等。

東吳的統治秩序是由兩大集團組成的:一、東吳政權創始人孫策是用武力掃平江東,建立起自己的武裝政權,這個時候他的政權核心基本是由他帶到江東的淮泗集團組;如如彭城張昭、張休父子,琅琊諸葛瑾、諸葛恪父子,廬江周瑜、臨淮魯肅、汝南胡綜、沛郡薛綜等人;呂蒙、呂範,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這樣被孫權提拔起來的軍事將領雖然不是從江北來,但其政治立場偏向於該集團,所以也算到裡面。二、江東豪族,如江南豪族——也叫江南大族、江南大姓,如吳郡、吳縣之顧陸朱張四姓,錢唐全氏,會稽虞、賀,陽羨周氏等。

孫權晚年東吳又出現了太子黨和魯王黨兩大集團的“黨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朱)績、尚書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擁護太子孫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擁護魯王孫霸。太子黨和魯王黨的兩敗俱傷。太子孫和被廢,流放故鄣;魯王孫霸被賜死。同時,一大批陷入了“二宮構爭”的重臣們也受到懲處,丞相陸遜在孫權的屢次“責讓”之後“憤恚”而死;太子太傅吾粲下獄誅死;太常顧譚等人被流放;驃騎將軍朱據被賜死……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人們常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為什麼,因為三國是一部國家分裂利益集團的爭鬥史。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漢朝的滅亡,被各個軍閥和利益集團的操控,才形成了吳、蜀、魏的三國割據。那麼三國各內部都有那些集團呢?我們先說吳國,吳國是以孫策孫權兄弟為主,以周瑜等人邦扶而形成的個人利益集團。赤壁之戰,才形成了高度統一。而蜀國,有以劉、關、張為代表的老臣和以劉阿斗和姜維等人為代表的舊臣和新人之斗的利益集團。而魏國,則是以曹氏家族和司馬家族為利益代表的利益集團。所以說,三國是一部軍閥割據,妄圖稱帝的歷史,一將成名萬骨枯。三國的歷史,警示後人。一個國家民族的繁榮,離不開高度的政權統一。


手機用戶227853812楓


首先:魏國曹操勢力內部有二大集團,曹氏集團,司馬氏集團,為什麼曹操最終沒有殺司馬懿,因為魏國司馬氏集團人才太廣控制的方面太多,曹操考慮在三,加上司馬懿裝的太真!


吳國:孫權勢力內部也是二大集團,孫氏集團,和周瑜的周氏集團,周氏在吳國江東的勢力不可小視。

蜀國:劉備勢力內部只有劉氏集團,因為劉備仁德得人心,跟著他的人都有忠義仁義之心。


宇宙DE黑洞


如果說是早期勢力的話有西涼馬騰、冀州袁紹、陳留曹操、幽州公孫瓚、兗州呂布、北海孔融、徐州劉備、長安董卓、淮南袁術、遼東公孫度、漢中張魯、荊州劉表、東吳孫權、成都劉璋和南方士燮。到了後期自然就是東吳、西蜀和北魏了,當然還有一個小的遼東(今遼寧、朝鮮一帶)。


勤農亭


三國時期是分爭時期,除了三大勢力以外,在三大勢力內部也有很多的派系,如曹魏,就有所謂的潁川派等,還有在立嗣之爭時的司馬和曹爽集團。

在蜀漢內部荊州集團等。

但我覺得這都是內部的矛盾,其主要矛盾還是三大集團之間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