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五伐五原的得失?

另眼看世界江雲


諸葛亮伐魏是不得已!諸葛亮表面上伐魏總是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本意卻是在維持蜀漢政權苟延殘喘。

不論是政治、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北魏都比蜀漢強得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發展速度強弱會更加懸殊,那蜀漢的政權會更加無法控制,一旦政權落入李嚴手裡的話,必定不戰而降,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是最好的佐證。蜀漢政權就像一個將死之人,司馬懿很清楚這一點,所以諸葛亮想搏命求生,司馬懿為了避免應戰節外生枝採取的戰略就一個字:耗。越是這樣諸葛亮越是得不斷地發動戰爭,靠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使命價值觀來轉移蜀漢的政治矛盾,企圖維持三國鼎立之勢,甚至奢望聯合東吳消滅北魏。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錯是很難彌補的,關羽戰死,劉備好不容易師出有名討伐東吳,諸葛亮作為軍師CEO,與董事長兼創始人劉備內部意見不同,但劉備決定開戰,諸葛亮也得放下個人成見一致對外,因為戰爭關乎生死存亡,可是諸葛亮在這種關鍵時候竟然不上前線等於決定與劉備奪權,劉備兄弟關羽被殺在先,屬下諸葛亮背叛在後,劉備的所作所為既是意氣用事,又是形勢所迫;火燒夷陵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但劉備身死白帝城卻是諸葛亮心想的。


股海旗魚


諸葛五寇中原得失與否?一寇中原,街亭苦戰,損精兵萬餘,得老弱病殘千餘戶,失參軍馬謖,蜀軍士氣大衰。二寇中原。傾蜀地之十萬精銳,過陳倉,遇無名小將郝昭,帶兵僅三千,卻無功而返。徒耗錢糧,更增白骨累累。雖有王雙之光,難顯孔明之亮。三寇中原,平武都,下陰平、勝郭淮,糧盡而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漢族百姓共減近萬。個人終復相位,虛名重歸。四寇中原,雖無功而返,百姓更苦,終害死張郃,消除心頭大患。五寇中原,五丈原殞命,結束權臣時代


另眼看世界江雲


應答,在演義裡諸葛被吹神話了,五伐中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這本身就是戰略上的弱智,軍事史上笑柄,打個比方,現在讓某小國去打美國,俄羅斯,明明就是以卵擊石,坐在家的小孩都知道是自尋死路,現在史學家把三國進行了破析,人才能說點實話,因為民間形像與舞臺藝術形像人一下不能接受,蜀國什麼時候才有點根基,什麼時候亡國,用事實評論蜀國的文臣武將才是最合理的。


9紫氣東來


如果要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會說八個字:勞命傷財,垂死掙扎!這只不過是孔明清楚他死後蜀漢無人能擋曹魏崛起,而不得不做出的無奈選擇罷了。他自己也應該能預料到結果,只是處在他的角度,無論機會多麼渺茫,他都要去嘗試的,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題外話:真正的歷史早已湮沒在時間的長河裡,演義中很多情節都是無法考證甚至是虛構的,由於演義中是以蜀漢政權為主視角的,所以蜀漢的很多人物都是誇大甚至神話了,孔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不可否認孔明的智慧,但是我認為孔明的軍事素養是趕不上曹孟德的,只不過由於演義的原因,很多人都以為曹孟德是孔明的手下敗將,所以曹孟德趕不上孔明。

以上僅個人淺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