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仅仅靠三千死士控制都城可以改天换日吗?

神奇小Mo


别以为司马氏翻盘只依靠了三千死士,司马氏从来没有败落过,朝廷保着他们的人多着呢。只有失势的皇帝,没有失势的士大夫,这一点在汉魏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荀氏是汉朝重臣,是曹魏重臣,到了东晋时代依然是重臣。三国鼎立,诸葛亮于蜀汉重臣,其兄诸葛瑾是孙吴重臣,他们的族弟诸葛诞是曹魏重臣。自汉献帝开始,皇帝频繁更换,从刘到司马,再到刘、萧、陈……朝代更迭中皇族极受打击,但士族豪门的实力却依然雄厚。

曹操帐下有两大集团,分别是汝颖集团和谯沛集团。前者多谋士,后者多武将,故称为“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时代,汝颖集团以荀彧为首,其实如荀攸、郭嘉、陈群、钟繇、杜袭、荀悦、戏志才等人,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曹丕时代,司马懿成了汝颖集团的代表人(虽然他是河内人),所以只要汝颖集团势力还在,司马懿就不会真的倒,因为汝颖集团还需要司马懿带领他们与谯沛集团抗衡——这就是河内司马氏败而不倒的底子。

当然,司马氏在最衰败的时候,也还是有一定势力的,司马师是中护军,能掌握一定禁军力量。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直,再加上曹爽的倒行逆施,真可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氏能翻盘也就不奇怪了。司马氏从来没败过——直到东晋王朝灭亡,因为那时候他们已经不是士大夫,而是皇族了。


隐语


三千死士虽然不多,但是司马懿一家三口人,却是将这些人用到了极致,可以说个个都在刀刃上。


首先,司马懿亲自带兵控制了武库。武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旦控制了武库,洛阳内部的曹爽亲信将无法有效的组织起来,获得兵器,也就是短时间内丧失了组织反攻的物质基础。

其次,掌握一部分禁军兵权,曾经担任曹魏中护军的司马师率领一部分人马,快速的占领了司马门。司马门,是连接皇宫内外的重要通道。司马懿的职位中所谓“都督中外军事”,其中的“中”就是指的在司马门之内,护卫皇家的禁军。而司马师控制了司马门,就意味着截断了外界的信息来源,客观上造成了忠于曹爽势力的群龙无首。即便是有个别曹爽死党,想通过恳求太后获得诏书,然后寻求外兵支援,就必须要经过司马门——从而被司马师截住。

第三,司马昭迅速的求到了郭太后的诏书,有了一定大义的名份。皇城内有天子,天子为大,没有天子,太后为大,奉太后诏书以讨伐不臣,司马家就占领了政治的制高点。

第四,司马懿联合其他曹魏元老,比如高柔、蒋济等一起发难。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接管了洛阳内的曹爽军权;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了曹爽的弟弟曹羲的军队。从职位上直接剥夺了曹爽的军权,安定了洛阳的局势。

通过这一套组合拳,司马懿虽然手下直接的兵并不多,但是却能够在半天之内,迅速的掌握了洛阳的局势,获得了和曹爽讨价还价的资本。毕竟被曹爽压制了数年,能够秘密积攒的实力有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易了。当然,如果不是曹爽怯懦,事变能不能成功依然在未定之数。


经史通义


当然不是。公元249年春天,皇帝曹芳带领曹爽、曹训等一帮宗室子弟,到高平陵为魏明帝曹叡扫墓。高平陵距离洛阳九十里,也不算远。春光明媚,司马懿“重病”快要死了,曹爽等人心情都非常好。

春光中的首都洛阳一片太平。突然,洛阳各个城门的军官收到了郭太后的命令(当然是假的),要求关闭城门,禁止任何人入城。城内,司马懿之子、中护军(御林军统帅)司马师和司马懿之弟司马孚,一身戎装,带领自己的士兵和三千名死士开始行动。这三千人难以称得上死士,要不然不会连武器都没有,估计都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

司马师先以太后的名义,占据了皇宫兵器库,把三千名地痞流氓武装起来,然后浩浩荡荡包围皇宫。此时司马懿才出现,在皇宫前,看到司马师的队伍很严整,不禁心里有了把握。

司马懿控制皇宫,然后向太后上奏,请求废除曹爽兵权。我们无法知晓郭太后当时的表现,反正她顺理成章地答应了。郭太后一是对曹爽很讨厌,也一直想废了他;二是自己的两个侄子跟司马懿是亲家,觉得司马懿跟曹爽掌权都是一样的,说不定会更好;三是无可奈何,毕竟司马懿已经包围皇宫。“女人当家,房倒屋塌”,可能郭太后一时的感情好恶,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进展。

控制都城以后,司马懿把所有部队集中起来,驻守城外的洛河桥,阻止曹爽回城。司马懿手上的兵马,无非就是城中现有的部队,肯定不多,曹爽要组织部队翻盘,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然而这个窝囊废,料想司马懿不会杀他,就放下手中的剑,希望能当个“富家翁”。

这就是“高平陵”政变的全过程。

政变之后,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成了太尉,此人一直活到西晋年间,活了90多岁。司马懿把关键职位都换成了自己人,从此掌握朝政,成了汉献帝期间的曹操。


九州历史




司马懿仅凭三千死士就能改天换日吗?

司马懿字仲达,是曹魏三代辅政大臣,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司马懿自幼便有雄才伟略,博学多识,深谙兵法,被曹强征为文学椽,因恪尽职守,忠于大魏支持曹操称帝,深得曹信任,任命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黄初元年,曹丕继位皇帝,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专任督军、御史中丞。黄初七年(226年),曹睿继位,还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后升任司马懿为骠骑将军。



景初三年,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任命司马懿为大司马,后改任太傅。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在朝中培植势力,架空司马懿,对司马懿一再打压。嘉平元年,司马懿忍无可忍,率领豢养已久的三千死士,占领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三族,夺得曹魏实权。司马懿为何能通过三千死士而改天换日,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三千死士士从哪里来的。

死士在古代军队中,是英勇彪悍,不怕牺牲的精锐将士,战斗力也是最强的。司马懿被削兵权后,知道曹氏早晚要对司马家手,为了明哲保身,也为了司马家的未来,于是偷偷豢养了三千死士,这些人誓死效忠司马懿。并且这些死士们被偷偷安排到民间的不同地方,平时只训练,彼此并没有碰面。司马懿只让司马师知道,瞒着所有人,常年累月的训练死士,就连聪慧过人的司马昭也不知道。



汲布作为三千死士的总教练,就成了关键人物,汲布是个独行剑侠,武艺超群,曾经是禁军的统领,皇帝的保镖。早年暗恋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后来就经常与司马家有来往,因看不过曹爽专权,祸害国家挺身而出,帮助司马懿。司马昭偶尔也会管理三千死士的事情,就这样经历了常年累月的训练,这三千死士成了精锐之师



其次分析司马懿仅仅凭靠三千死士能否改天换日。笔者认为司马懿能成功,三千死士是关键所在,但还有其他因素。以下做简要分析。

一者分析三千死士的中大作用。其一司马懿当时已经没有实权,朝中也并无一兵一卒,三千死士是司马懿最大的筹码、最关键所在。曹爽虽然率领重要的人物出城,洛阳虽然空虚,但仍然有许多禁军把守,军武库、街道、城门等重要的位置都有曹爽的亲信把守,要拿掉这些据点,三千死士就成了关键人物。



司马懿正是率领死士们击垮了曹爽城中的军队。其二这是一支可怕的队伍,三千死士散落在民间竟无人知晓,突然出现在洛阳,让司马懿威声大震,更让曹爽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曹爽已经剥夺了司马懿全部的权利,死士的出现攻破了曹爽的心里防线,他彻底失望绝望,知道绝对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这才束手就擒,投降司马懿。



二者除了死士司马懿还有很多帮手。司马懿首先就找到了太后,让太后下诏书,捉拿反贼曹爽。太后的一纸诏书,曹爽就成了谋反之人,司马懿就成了正义之师。其次司马懿阵营里还有:司马师(中护军)、蒋济(太尉)、高柔(司徒)、王观;和关陇集团武将,最主要是长安还有郭淮和孙礼能够控制的几十万军马,这些军队都是跟着司马懿抵抗诸葛亮的忠诚之兵,虽然夏侯玄暂任头领,但觉非郭、孙的对手。



三者司马懿顺人心,得民意,曹爽造人唾弃。司马懿表面上看是被架空,实际深得人心,司马懿韬光养晦,暗中笼络人心,曹爽根本不是对手。曹爽自从掌权后就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在朝堂上也是诛杀忠良排除异己,整个大魏被曹爽搞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最终要的是何晏、邓飏、丁谧等人,支持曹爽谋反篡位,就连年号,时间都已商量妥当,这自然也瞒不过司马懿和满朝文武的眼睛。因此众人都相信曹爽有谋反之心。陈志《曹爽传》裴注引《魏晋世语》记载:

初,宣王(司马懿)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曹)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



由此可见,司马懿在率领三千死士夺权的时候,根本没有遇到有力的反抗,司马懿在当是已经是众望所归,大家都想除掉曹爽,还大魏一个太平盛世,曹爽被杀也算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只不过没料到司马懿会诛杀曹爽三族,夺取政权,独揽朝政。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发动政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司马懿一生谨记“形势·人心”四字,终究三国归晋,笑到最后!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仲达年少时,聪慧,博闻强记,长大后,曹操,曹孟德也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小道消息,司马家老二,司马懿是个精明能干之才,就派人请他出仕,要说曹阿瞒也是三国之中不可多得的一代雄主,谁人不识曹孟德,都知曹操手下谋臣武将数不胜数,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程煜,蒋济等,武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张郃,郭淮等,司马仲达也不知犯了那股邪劲,偏偏在家装病,没有出去做官,就这样,老曹同志,未能达到天下之才,收入囊中的愿望,可还没结束,有一次,孟德将要出征,突然想起司马懿这么个人,就在派使臣征召司马仲达,如若再不出仕,将有血光之灾,哎呦,文人毕竟是文人,哪经得起曹阿瞒这样的吓唬,要说姜还是老的辣,不用点狠手段,司马懿是不会出仕的,就这样,司马懿走上了仕途。

在《军事联盟》中,我们的曹丞相也是一位出色的HR,为了考核自己的孩子,将曹植喜欢的女人甄夫人许配给曹丕,女人,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王朝更替,弑父篡位,种种历史事件皆有规律,没错,欲望,欲望为二人种下了仇恨的祸根,忘记了亲情,从此二人开始激烈竞争,竞争什么?那就要看曹操想要得到什么,曹操要的不是司空,不是丞相,不是魏王,要的是天下。可以看出孟德眼光之远,可曹操一生挚友,荀彧,临死前,对曹操说的一席话,让曹操断了这个念头,只能把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谁能继承曹操的衣钵,那就要看谁有本事当上世子。最有竞争能力的是文艺青年曹植和“胸无大志”的曹丕,首先来看看曹植代表队有杨修,丁仪等,曹丕代表队有司马懿,陈群,曹真等,种种PK下来,曹丕略胜一筹,可在曹操心中更喜欢曹植一些,怎么办?怎么办?这时候,谋臣司马懿的作用见效喽!有一次,曹操御驾亲征东吴,临行前,曹植为父赋诗一首,慷慨淋漓,甚得曹操喜欢,要知道阿瞒也是一枚文艺青年,而这时的曹丕站在队伍中正在干嘛呢,别提了,酝酿感情呢,殊不知,司马懿,影帝啊,教出来的学生不是影帝也是影后啊,目前来看,曹丕,还没show time,这时只见,曹丕刷的冲出人群,满含热泪,对父王曹操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为朝廷征战东吴,儿臣实属不孝,未能在您身边侍奉,尽儿臣本分,以敬孝道,”还有此去征战,儿臣定当坚守本分,多向荀令君请教的云云,哎呀,别提多感人喽,你要是群众演员,你也就哭的一塌涂地了。这场表演,我给满分。这才是《演员的诞生》。坐在马上的曹操不知有何感想,此时的曹操,已步入花甲之年,连年征战,身心俱疲,最想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以享天伦之乐,换做二十年前,演这出戏,曹操定会说“滚犊子,扯什么儿女情长,不堪大用,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可换做现在,他接受了。这就是司马懿的攻心,足以看出司马懿在官场中能够屹立不倒,成为四朝中的“不倒翁”。

曹操走了,曹丕代汉建魏,开始了曹魏统治,要说曹丕在文学和军事领域不如曹操,这有目共睹,可在治国理正,治理朝臣方面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历了太多的斗争和坎坷,黄初七年,曹丕走到尽头,临别之际,送给儿子曹睿一句话“保持宗室和士族的平衡,不要让其中一方做大”,就这样,一代英主,魏文帝驾鹤西去。而司马懿已步入中年,面临更复杂的朝堂局面,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陈群,曹休,曹真。曹魏宗室在军事领域多次向司马懿施压,而司马懿也总能化险为夷,就这样,耗死了曹休,曹真两位曹魏集团最能征战的将军,魏国军马终归司马懿,拜封大都督,总领魏国军马。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出招吧,诸葛孔明。孔明六出祁山,皆因一人而退,他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擒斩孟获,抗蜀北伐,对阵五丈原,司马懿每次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衣服让其穿上,以激怒司马懿来与其决战,可司马老儿还是不出战。司马懿安慰部下将士:“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不久,孔明遣使来邀战,仲达便问诸葛丞相的生活起居,料定孔明不久命呼已!真可谓是仲达知孔明,孔明知仲达,次日,蜀军营空无一人,仲达叹道:”天下奇才也“,这就是历史上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就这样,一对宿敌结束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可天佑司马懿,没过几年,辽东叛乱,臣服东吴,司马懿奉命平叛,这时的司马懿已步入花甲之年,而曹睿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就在这时,司马懿平叛归来 ,见到曹睿最后一面,吩咐托孤之事,尤其和曹爽辅政,最后老迈的司马懿背起了曹睿,背起了整个魏国。

嫩草的曹爽碰到三朝老臣司马懿,真可是以卵击石,自以为是的曹爽处处为难司马懿,司马懿谨记父亲司马防的嘱托:”万事要”忍““。曹爽身边谋士何驸马,丁尚书多次试探司马懿,要置司马懿于死地,还关押长子司马师,以此要挟司马懿交出长安兵权,司马懿为了司马家的安全,不得不交出兵权,暗中招募死士,为其日后反攻做好准备。此时的郭太后受到曹爽大将军的嘲讽和恐吓,只有选择联姻来维护其地位,身为士族领袖,他并未露出半点痕迹给士族们看,最终,在曹爽护卫幼主曹芳祭拜高平陵之际,发动兵谏。高平陵兵谏成功有四:一,得到朝廷以郭太后为代表的支持,在制度方面获得保障,这是尚方宝剑。二,得到士族群体的支持,自曹丕始,不再实行孝廉制,而推行九品中正制,从此士族势力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曹魏宗室逐渐凋零,难以与士族抗衡。三,司马懿策划高平陵兵谏已久,事件进展顺利,并未遇到半点阻碍。还有司马懿在朝中威望甚高,未遇到朝臣们的反对,同时,曹爽平日骄横无礼,引得朝臣怨言频频。四,曹爽虽不缺乏智慧过人的谋士,但曹爽本人性格软弱,对司马懿下不了狠心,关键时刻,犹豫不定,贪恋女色和舒适生活。司马懿正是看到曹爽自己都看不到的另一面,反而胜算就大了很多。

三国时代,正如荀彧所言”形势,人心“,可谁又真正读懂过她,曹操读懂过吗?没有,曹孟德只读懂了形势。曹丕读懂过吗?没有,子恒只读懂了人心。曹睿读懂过吗?没有,曹睿只读懂了仇恨。历史往复,天下尽归掌握之人—司马懿。 还望诸君谨记!


布克C


司马懿,出身名门,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辅佐魏国历代帝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多次抗蜀破吴,立下赫赫战功。为后来晋朝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官至大都督、大将军、太尉。

《晋书》给与了他很高的评价:“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司马光也对他盛赞:“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

(司马懿剧照)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睿去世,曹芳继位。因皇帝太小(年仅8岁),朝政大小事务均由司马懿和曹爽做主。但曹爽为了独揽朝政,倚仗自己是曹氏托孤大臣,将司马懿的官职升为毫无实权的太傅。

从此,曹爽伙同其弟曹羲和曹训把持朝政,软禁太后,结党专权,排除异己。

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评价曹爽:“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时之徼幸,入为首辅。”

于是,司马懿在被逼无奈之下,于正始十年发动高平陵政变,铲除了曹爽集团,重新掌控了曹魏大权。

有人说,司马懿仅靠三千死士就控制了局势并取得了成功。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司马懿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为高平陵政变作了充分的准备。

一,内外联合,暗中筹谋。

首先,司马师密养了3000死士。这些死士平时从不聚集,官府极难发现。他们都有正当的职业,稳定的收入,混迹于普通百姓之中,与常人无异。同时,这些人武艺高强,以一当百,忠心耿耿。关键时候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曹爽拔刀相向剧照)

其次,司马懿有几个得力帮手。中护军司马师,掌管一部分禁军;中郎将司马昭,握有军权;四朝重臣、太尉蒋济,善奇谋。这几人都被曹爽打压排挤。自曹爽专权开始,他们已着手准备,只待机会成熟,便一击中的。

再次,司马懿对曹魏有大功,即使暂失实权,也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且多数朝臣对曹爽的做派颇有微词,都希望司马懿能有所作为,改变现状。

二,司马懿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司马懿善于隐藏,装病是他的拿手绝活。

当年他就曾装病骗过了曹操。此次,他故技重施,再次装病骗过了曹爽。

正始十年,春暖花开之际。曹芳准备前往高平陵祭拜曹操。曹爽不放心司马懿,借朝臣李胜就任荆州刺史之机,特地派其前往司马懿处,向司马懿辞行,实则打探虚实。司马懿卧于床上,面露病重之状。

李胜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不足虑也。”

于是,曹爽放心地陪同幼帝曹芳去了高平陵。

(三千白衣死士剧照)

三,司马懿计划缜密。

首先是司马懿亲自占据了曹爽的武器库;其次是司马师率3000死士控制皇宫;再次是逼迫郭太后下诏关闭城门。

于是,整座皇城尽皆落入司马懿之手,曹爽及幼帝曹芳身边仅余数百护卫。

四,曹爽忧柔寡断,坐失良机。

司马懿占据皇宫后,曹爽的至交桓范曾潜逃出城,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消息报告了曹爽,并力劝曹爽召天下之兵勤王。但曹爽犹豫不定,权衡一夜。

最终放弃了反抗:“亦不失作富家翁。”

桓范扬天长叹:“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今桓范随卿灭门也。”

于是,司马懿就这样在这场士族与宗室的权力斗争中取得完胜。

综上所述,司马懿之所以在高平陵政变成功,3000死士功不可没。

但仅靠他们,断难成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可以,三千死士只是加分项,不是刚需!司马家族成事真正靠的是世家大族的支持,曹家在曹丕九品中正制之后,已经不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曹爽扶持寒门和宗亲的政策是正确的,符合皇室的现状和策略,但是阴沟翻船,当司马家族控制洛阳中央之后,从河北到穎川,从青徐到关中,地方豪强士族风集云从,曹爽虽然手握兵权,但其实已经失去了抗衡的资本,他的投降是正确的,打是肯定打不赢的。这么说吧,就算没有三千死士,以司马懿当时四朝元老,朝堂三公,河内大族的地位,登高一呼也绝对可以兵变成功。


东北战区第一嘴炮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可以说有偶然也有必然,司马懿之所以要发动高平陵之变,确实也是兵行险着,司马懿也是透着一丝的无奈。

曹叡死后,托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当时的司马懿虽然在朝中虽然有些势力,但是曹氏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因此曹爽表面上跟司马懿商量朝政,后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架空了司马懿,使得司马懿不得不称病在家以躲避曹爽的锋芒。

按照道理说,曹爽成为了权臣,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想办法尽快除掉司马懿,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司马懿就是这样的人,司马懿已经经历过了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且不说曹操,曹叡都比曹爽高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可不是乳臭未干没经历过战争的曹爽所能比的。

曹爽成为权臣之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并没有谦虚谨慎,任用有下能的人,反而重用了一些小人及跟自己的亲近的人,导致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朝中的大臣多有怨言,再还没有除掉司马懿的基础上,曹爽的这一系列的动作无疑是在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敌人。

曹爽对于司马懿还是保持一定的警惕的,所以他派人去侦察司马懿,司马懿识破的曹爽的计谋,装的只剩下一口气,仿佛马上就要挂了,曹爽这才对司马懿放心下来。

司马懿看骗过了曹爽,就加紧了策划,联系了太尉蒋济,曹爽也是大意,竟然带着自己的弟弟还有自己的党羽,跟着曹芳出城去祭拜太庙。

司马懿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和曹爽不合的郭太后那里拿到了手谕,迅速占领了武器库,然后是洛阳城。

此时的司马懿并没有胜算,因为皇帝曹芳在曹爽手里,如果曹爽以曹芳的名义征讨司马懿,胜败未可知呢,司马懿 也怕曹爽铤而走险,所以派出蒋济去说服曹爽,蒋济跟曹爽说,司马懿没有杀你的意思,你只要交出兵权,就可以一辈子生活无忧。

你当我傻呢?交出兵权我不就任人宰割了?可以曹爽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是交出兵权,带着曹芳回到了洛阳,就这样曹爽兄弟就被软禁起来。

没过多久,司马懿就以谋反罪名把曹爽杀了,并没有遵守诺言,进行说服工作的蒋济认为愧对曹爽,一直闷闷不乐。

其实司马懿能够成功,首先三千死士是基础,当然还有他干脆的部署和朝中的势力,以及天真可爱的曹爽主动交出了兵权,这才让司马懿把控了曹魏的朝政,成为了权臣。


历史百家争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仅仅依靠三千死士控制都城,就能改天换日吗?

请先看晋书宣帝纪: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从这些资料看,尽管有所谓三千死士,司马懿也不是一帆风顺,经历风险或者说有惊无险。

嘉平元年(249)正月,曹芳在曹爽陪同下,前往高平陵拜谒先祖,当天出现太白袭月天文现象。曹芳奏报太后,罢免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领兵驻守司马门。司马懿带的人经过曹爽家大门,曹爽部下严世在楼上发现动静,弯弓搭箭准备向下射,但被孙谦制止了。严世三次想射,孙谦三次制止说“事未可知“。因为这孙谦是个聪明人,他已经看出后面的事,不知道如何发展,要留下后路。因为弩是半自动兵器,一次连射十枝,要是真射出,司马懿非死即伤,政变肯定泡汤了。



不过这一段惊险的说法,有不同版本,南门太守先生所著司马懿一书中,说是政变开始时,即还没有控制曹爽的时候。但从这里看,前面曹芳已经奏请太后,废曹爽兄弟,这明显是司马懿已经控制曹爽后的事情。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探索研究。



回归提问:司马懿发动政变,除三千死士外,至少还有三大策略:一是事先争取到三位高级官员的支持。即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部级)王观;二是假冒太后诏书;三是利用司马师的内线钟会,提前得到了曹芳,曹爽兄弟等出城的具体时间。

此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弟弟司马孚这些自家人,都是支持者不上算。当然,司马孚的支持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只是司马孚后来后悔来不及了。


流誉后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我们都知道他案地里养了3000死士,然后他早有反叛之心,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而已,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终于有一天他等到了,他趁着曹爽和少帝曹爽出去给曹叡上坟的时候发动了政变!
由于他精通兵法,他迅速攻夺占领了武库,控制了兵器和城中的太后,并以太后的名义奉旨勤王,就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造反了!


其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司马懿政变成功了!原因是曹爽胆子太小了,贪图荣华富贵,一心想着司马懿作为太富应该不会失言不会杀他的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投降了!
其实他当时要是拼一下的话鹿死谁手真的尚未可知!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所以曹爽的败是必然的!

接着咱们回到正题他是怎么用3000死士控制都城偷天换日的,其一他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其二这些人的家眷大都留在城中,这些人也就不敢造反了,再加上他加以安抚说道他只抓曹爽与他人无关,如若投降还是好兄弟,就这样那些人也就不反抗了,这说明了司马懿比较会笼络人心!又懂的局势,所以他才会赢!曹爽也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