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參考|火花四濺!中英名校掌舵人同台對話,談了這三個關鍵問題

大學是社會良心的堡壘,是民族前途的希望。中英兩所名校的掌舵人同臺對話,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近日,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率團訪問英國,與謝菲爾德大學校長基思·伯尼特爵士舉行對話會,圍繞“何為好大學”“何為成功的教育”“大學如何促進城市發展”三個問題進行探討。以下是對話節選:

何為好大學

伯尼特:一所好的大學首先要有好老師。然而,大學如何吸引優質的教師資源?這就需要大學傾聽社會和其所在社區的需求,通過好的領導機制,結合自身專長,適應社會變化,為社會服務。

張異賓: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是獨一無二的,要能理解社會的需求,在歷史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傳統,並將這種傳統精神貫徹到老師的教學中和對學生精神和知識的塑形中,同時提高城市或地區的品質。可以培養出獨特的、社會所需的、不同類型的人才,是一所好大學最根本的部分。

伯尼特:您提到了傳統,這很重要。曾經在牛津,老師們會以高期待和嚴要求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潛能。現在環境變了。我也常常思考,我們應該堅持什麼樣的傳統?什麼才是最關鍵的?

張異賓:過去40年,中國經濟、社會、文化逐漸融入了全球化市場。中國教育中的傳統正在受到金錢關係的影響,丟失了許多寶貴的東西。一所好大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生存的技能,更要讓他們知道生命的實現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和社會的關係,和理想的基本關聯。堅守和適應是一對矛盾,也是高等教育領導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伯尼特:這個問題在英國也同樣存在。以前大學很小,十分維護自己的學術傳統。現在大學系統越來越龐大,並且受到市場觀念的影響。以前有許多關於社會價值和物質生活的思想,現在人們覺得個人主義和市場價值最為重要。教育家如何增強人類思想?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何為成功的教育

張異賓: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見。我覺得學生應該在成長中記住大學的教化,不應急功近利。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大學教育讓學生知道,他們不僅為財富活著,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並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這應當和民族富強、人類理想相一致。人生和財富,以及和大學教育的關係是永恆交織的問題。我們應一起努力,讓青年去追求值得追求的事情。

伯尼特:我想到了亞當·斯密的《所有閃光的東西》一書,其中談到了宗教和神學理論能促進年輕人思考。我認為,哲學應該是大學教育的必修課。

張異賓:歐洲總體上比較重視哲學教學。過去,中國大學過於注重專業化教育。2006年起,南京大學在專業教育之外,開始走複合型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道路,以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大學不能屈服於市場和現實。中國已經開始反思,市場給社會帶來財富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的存在以及人和人的關係。積累財富是為了人民,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丟掉自己的文化。“誠”是南大的校訓。我們要求學生為人做事、創業、回報社會,都要有底線,遭遇失敗、困難的時候要有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

大學如何促進城市發展

伯尼特:大學要實事求是,要將自身傳統和社區需求相結合。對謝菲爾德大學來說,我們在工程和材料方面有很大優勢,我們要給學術人員參與工業發展的機會。現在的大學都很重視排名,這樣是否會犧牲大學的獨特性?在我們身後的展示櫃中陳列著一些石匠工具,那是我們歷史上一位校長的父親使用過的。它提醒我們,謝菲爾德大學有動手的傳統,因此才有了現在的“先進製造研究中心”。中心有技術園區,能夠以企業“點題”和出資贊助的方式研究先進機械和材料,為高價值工業製造業服務。這並不適用於傳統的學術評價標準,但對地區發展有重要意義。

張異賓:今天我們看到,謝大“先進製造研究中心”從保留下來的石匠工具發展為核動力專家指導的一箇中心,已經成為英國工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大學和城市緊密相連的見證,也是對大學傳統的繼承。這說明了一所好大學和一個城市、地區的關係。我認為,大學和城市相互滋養,一所大學和一個城市的故事是相互推崇的關係。一所大學獲得一個地方人民的支持,也要回報當地人,實現相互促進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