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建議:個稅免徵額提至8000元!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建議:個稅免徵額提至8000元!

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徵求意見

對於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的公開徵求意見,終於迎來重量級的反饋建議。

據報道,包括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莉、韋森以及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施正文、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鍾瑞慶、長平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王長勇、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和聶日明在內的“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個稅法修正案討論小組”提出建議,將個稅免徵額提至8000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18年6月29日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並開始為期30天向公眾徵求意見的法定程序。

這是自《個人所得稅法》1980年出臺以來的第七次修訂,也是最大的一次修訂。此次修訂的主要內容

首先是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綜合徵稅;

其次是個稅綜合所得起徵點提到每月5000元(6萬元/年);

再次是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最後是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與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相比,草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減輕居民稅收負擔。

但是該小組認為,通過深入討論和仔細研究,現有草案仍存在較大侷限,雖然是大修,但考慮不夠周全,如綜合徵收的範圍、最高稅率的調整、免徵額的確定、專項附加扣除的細則、政府部門授權等條款仍需進一步修改。

第一,堅持依法治國,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嚴格遵守《立法法》有關規定,徵稅範圍、專項附加扣除的範圍與標準等稅收基本要素制定權應該由全國人大保留。

第二,《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應當順應時代背景,鼓勵創新,著眼於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以應對複雜國際環境。

第三,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將個稅的最高邊際稅率降至30%,減除勞務報酬、稿費等三項所得的20%的費用,擴大最高三檔稅率的級距。

第四,切實增加居民收入的獲得感,將個稅免徵額提至每月8000元(每年9.6萬元),保障居民基本消費支出,擴大最低檔稅率的級距至每月5000元及以下(每年6萬元以下)。

第五,專項附加採用標準扣除方式,以精簡程序、提高效率。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建議:個稅免徵額提至8000元!

個稅改革

工貓注意到,在個稅修正案在6月29日徵求意見之後,該小組並沒有第一時間發表這一建議。從行文看,很可能專家們在等待上半年相關數據出臺,以便讓建言更具說服力。因此,我們看到如下數據——

中國個稅收入增速明顯,2000年至2017年,個稅規模增長了27.9倍,遠快於一般公共財政和稅收的11.9倍和10.5倍,致使個稅佔稅收收入的比重從2000年的3.29%上升至2017年的8.29%。即使到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2013年至2017年,個稅每年增速的平均值依然高達15.53%,遠遠高於同期全國GDP增速的平均值7.12%、全國稅收增速的平均值7.52%、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速的平均值9.71%。就在當前,2018年上半年的個稅收入8127億,比2014年全年多750億元,僅四年時間,個稅規模就翻了一番有餘。這與勞動輕稅的方向是相悖的。

創新驅動型經濟有賴於人才優勢,而維持高稅率級距將對高等級人才產生擠出效應。以香港和內地的個稅比較,納稅人月收入3.5萬-7萬人民幣(4萬-8萬港元)區間,內地按30%和35%稅率分兩級徵稅,香港按7%的稅率徵稅。7萬-10.5萬人民幣(8萬-12萬港元)區間,內地按35%和45%分兩級徵稅,香港按12%的稅率徵稅。10.5萬元人民幣(12萬港元)以上,內地按45%的稅率增稅,香港按17%的稅率徵稅。即使和美國這樣財政收入極度依賴個稅的國家比,中國內地的個稅也沒有優勢。

據統計,截至當前,在可獲得數據的145個國家(地區)中,最高邊際稅率在35%及以上的有61個,在40%及以上的有37個,在45%及以上的有27個;最後一類中,大多數都是發達國家或者高福利國家。其中亞洲最高邊際稅率的平均水平為27.61%,歐洲為32.52%,全球為31.36%。考慮到中國的社會福利水平,45%的邊際稅率讓中國在各類國際稅負排名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產生稅負重的印象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該小組提出了一下建議——

遵循國際稅改趨勢,簡併稅率檔次。參考亞洲和歐洲最高邊際稅率的平均水平,取消35%和45%兩檔稅率,按照3%、10%、20%、25%、30%共五檔稅率累進,適時取消25%一檔。考慮到資本外流等因素,中國保持了20%的資本稅率,那麼只能降低勞動收入的最高稅率,以避免挫傷勞動者的創新熱情。將最高邊際稅率定在30%,低於美國的37%,略高於資本所得和企業所得,既可以為人才減負,切實激勵他們創新,又可以避免部分人群以設立企業的形式籌劃個稅的現象。

納入綜合所得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收入,先減除20%的費用之後,再與工薪所得一起綜合徵稅。

現行法律中,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這個減除的費用實際是考慮了這些所得對應的經營性成本或費用。但此次的草案並沒有沿用原有的安排,不是很妥當。這些收入的相關減除費用的規定應當平移到修正案中。

適當增加較高檔稅率的級距。個稅法修訂後,25%的稅率對應的應納稅額調整為每年60萬-120萬,30%的稅率對應的應納稅額調整為每年120萬以上。相比之下,美國最新通過的稅法中,單身個人的24%稅率對應的級距為82501美元至157500美元(按最新匯率合人民幣約55萬元至105萬元);32%稅率對應的級距為157501美元至200000美元(合人民幣106萬元至135萬元),35%稅率對應的級距為20萬美元至50萬美元(合人民幣135萬至338萬元)。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建議:個稅免徵額提至8000元!

個人所得稅

對於個稅免徵額,該小組認為——

免徵額體現的是納稅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免徵額的計算應當遵循三條原則:第一,免徵額的負擔水平應當與2011年一致;第二,免徵額的變動幅度,應當與職工收入水平、消費支出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變化一致;第三,勞務報酬所得、稿費所得等三種收入納入綜合所得,免徵額的變動應當考慮這一情況。

現行3500元的免徵額於2011年初開始實施。從2010年到2017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上升了103%,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了110%。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了81.5%,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增長了18.9%,這意味著居民的收入與支出水平在7年間都增長了100%左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還包括對老人的贍養費用,因此這部分贍養費用也應當扣除。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就業者養老壓力增加,也會相應的增加個人的支出。

基於上述三條原則,以2011年的3500元負擔水平為基準,工資、薪金所得免徵額應至少提高到8000元

,這樣才可以回應公眾對長達7年沒有提高的免徵額的期待。同時,適當減少低收入者稅負,應納所得稅額不超過6萬元時,統一適用3%的稅率,以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稅收負擔,讓最廣大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國家政策的溫暖。

財政部公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812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3%,全國2017年上半年個人所得稅6753億元,同比增長18.6%。以此推算,今年全年我國個稅收入有望達到14395億元(去年全年為11966億元),大約是2014年全年個稅收入7377億元的一倍。這四年裡,全國個稅年均增速18%左右,大大高於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事實上,長此以往也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工貓提出以下建議。

一、減稅將是國際潮流。特朗普所推出的大幅減稅計劃,已經在國際競爭之中引發連鎖效應。政府工作報告宣佈今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以此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這是中國必然的應對策略。

二、直接針對個人的減稅政策,能極其有效地增加民眾的獲得感,且能激發更大的創造力。

以兩岸政策為例,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如今都是直接惠及臺胞個人,不再經過中間商,這是相當大的一個變化。個稅改革更是如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三、個稅在國家總體稅收中佔比較低,所受影響原本就不大。而提高個稅起徵點之後,必然將刺激消費增長。在出口受壓的總體背景下,其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