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得天下,可爲何又說子初孝直亡其一則漢室難興?

子龍戰羅成


小編奕天讀歷史非常喜歡三國,但是再三查找《三國志》和多個版本的《三國演義》,也只看到前一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後一句的“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出自哪裡,還煩請有識之士多多指教。


《三國演義》中的“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出自水鏡先生之口。

伏龍,即臥龍,就是諸葛亮了。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久聞大名的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成功將劉備圈粉,向劉備指明瞭佔荊州,取益州,三分天下,興復漢室的天下大略。諸葛亮的功績就不用多說了,內政、外交,五次北伐,最後鞠躬盡瘁而卒,被譽為蜀漢第一功臣,當之無愧。

鳳雛,就是龐統。臥龍、鳳雛齊名,可見龐統也是曠世之才。龐統在劉備麾下,與諸葛亮一樣,同被拜為軍師中郎將,是劉備的重要謀士。龐統在劉備猶豫不決時,極力勸劉備速取益州,還獻了上中下三計。上策挑選精兵,直取成都;中策先擒殺監督劉備的楊懷、高沛,再進兵成都;下策退還白帝,依靠荊州,慢圖益州。劉備取中計,結果進攻途中龐統戰死在雒城之下。

龐統之死,讓諸葛亮不得不留關羽一人鎮守荊州,親自率張飛、趙雲溯江而上,趕往成都與劉備會和。諸葛亮離開荊州,這才造成了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失去了最重要的東出的道路。

這就應了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結果劉備同時得到了兩個人,而兩個人都急於建立自己的功績,確立自己的地位,導致了急於攻取益州,最終留關羽一人鎮守荊州,造成了荊州丟失的最壞局面。接著劉備又夷陵大敗,只能留下諸葛亮一人苦苦的支撐殘局。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即劉巴。劉巴和諸葛亮、龐統一樣也居於荊州,曾輾轉於曹操、劉璋麾下,最終為劉備所得。劉巴在劉備剛入成都,財政困難時,給劉備獻策,幾個月時間就讓國庫充盈。由此可見,劉巴是國家財政的一把好手。劉巴博學多才,還同諸葛亮、法正等人共同制定了蜀漢的基本律法。

劉巴在法正去世後,接替法正任尚書令一職。對於內政的治理和謀略,諸葛亮都自嘆不如。因為劉巴的工作主要在蜀漢內政的處理,所以,在整個三國時期,就不是那麼光輝閃耀。

孝直,就是法正了。法正擅長軍事謀慮,最有名的一戰就是和黃權一起設謀,在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軍,收復了漢中。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法正可比曹操賬下的謀士程昱和郭嘉,可見法正的謀略才華。

法正也是蜀漢集團,唯一一個能勸動劉備的人。裴松之注中講了一個故事,劉備曾與曹軍大戰,應該撤退的時候,劉備怒不肯退,當時矢下如雨,法正直接站到劉備前面,替劉備擋箭。劉備讓法正避箭,法正說明公都不避,何況小人呢。劉備不得已,只能跟著法正撤退了。

另外一件事,大家應該熟知了。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曾說,法正若在,可阻止主上伐吳,即使出兵伐吳,法正跟隨,也不至於造成如此大敗。

法正和劉巴兩個人都是英年早逝。

但是,在小編奕天讀歷史個人看來,即使諸葛亮、龐統、法正、劉巴四人皆在,蜀漢也難免覆滅的結局,因為對手實在太強大了。

曹操、孫權、劉備三方,都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其中一方過於強大。如果劉備方攻打曹操順利,那麼孫權會看不慣,類似關羽失荊州,孫權還是必然會聯合曹操打劉備。如果曹操打劉備或者孫權比較順利,那麼孫劉必然聯合。

鑑於曹操一方人口最多,佔據的地域最富庶,生產糧食最多,長期僵持下去,劉備應該還是守不住荊州,最後還是最先被滅亡,三國的趨勢不會有太大變化,最多就是多持續幾年。


奕天讀歷史


三國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說:先生若能得臥龍;鳳雛其一人,便可得天下。可又說了子初;孝直亡其一;漢室難興。說劉關張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圈粉了劉備。臥龍即諸葛亮;風雛即龐統;兩位卻極高的戰略軍事家,可畏上知天文下知下理。說諸葛亮給劉備指明瞭佔荊州;取益洲,三分天下的偉大戰略。諸葛亮的內制外交三角等線五次北伐,為漢室江山菊躬盡悴嘔心勵血死而後益,立下了汗馬功勞。

話說龐統大英才,也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微向劉備推薦的鳳雛謀士,一身計謀,可曹操卻看中它他的對手郭加,可惜龐統30歲才感劉備此人比較人意,在水鏡先生推薦又入劉備′手下,重用不到5年,龐統攻打雒城也就是益洲中流矢而亡。劉備痛好幾天,留下悼念:“淪帝王義密第,攬倚伏之要最"的一流純粹之謀士,甚至把他和臥龍同比同做。卒時35歲!劉備悲痛萬份。

再說子初l也就是劉巴:當時劉備在戰亂期間糧食經濟無法供應,他滿腹精綸和諸葛亮共同制訂了漢蜀法律並解決了經濟困難。這個劉巴特看不起劉備,藐視他是“織蓆販履"。他一直想給曹操當謀士,可就沒那機會,見見覺得劉備對他很看得起,他才感動為劉備出謀化策。可惜公元222年卒於漢蜀。劉備於諸葛亮悲痛欲絕彷復他兩已老了。

最後說

孝直也就是法正:此人文武雙全。戰略戰術孔明先生l很心賞。他是總隨軍總參謀長,在漢中戰役中,計劃步步為營,進展順利,特別在定山大戰役中,法正黃權設計大破夏候淵軍隊,將曹軍驅出漢中。(劉備後來進一步以漢中為挑板)收復了西涼馬超,達到了法正當年的戰略目的。有上四位謀士的共汁,才有了蜀漢政權的版圖,此時已是鼎盛時期。擁有了荊洲;益洲;和漢中之地。好酒不長孝直於公元220年死當年45歲。隨戰爭延伸,劉備的三弟和二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這時的劉備和孔明真是高堂明鏡悲白髮,時光的車輪在他們的額面上輾成了幾道深深的溝轍。

劉備要報仇,誰勸也無用。他要起兵代東吳,諸葛亮也無力勸阻,孔明\\說了一句″法正若在,必能阻止我主東行不致荑陵之敗"。後來劉備大病在床確感到水鏡先生的後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漢室江山難興。雖有臥龍打天下,但蜀漢容易被人鑽空子,上若劉巴孝直任意一人存,完全可避免此況。最終蜀漢出現大奸臣,黃皓,間接葬送了漢蜀江山。不但導致漢室未興,而後還丟了諸葛亮打下三分之一的江山。悲衰…。


宋洋一宋邦文


要想得天下,不是靠一兩個人就能成功的,水境一鄉野散人說這話有點言過其實了,得天下得靠步步經營,小心應對,運氣當頭,經濟實力,用人得當,群眾基礎,軍事過硬。天下之大亡誰活誰都不重要,漢室興亡在於歷史規律,跟某個人關係不大。


歸家的綿羊


水鏡先生只是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並沒說可得天下,即使龐統、劉備死了,諸葛亮也能順利局勢平定叛亂。

至於子初孝直亡其一漢室難興就是說這兩人死一個就很難扳回當前局勢。



透明CO2


這其實也包含很多意思,在諸葛亮和龐統之間,若得一位便能得天下,也說明行軍打仗必須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能人出主意,多而反而遲疑,各抒己見而延誤了戰機!

而在後方治國卻需要象劉巴,法正這樣的大臣分憂,也在某個角度說明了建國容易治國難的重要性,沒有後方的支持為後盾,前方怎能安心的打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