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縣:培育文明之風,涵養鄉村之美

株洲網訊(株洲日報記者 鄒怡敏 通訊員/王婷 朱剛 熊軍)盛夏時節,走進株洲縣的田野鄉間,村容村貌整潔有序、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左鄰右舍謙和禮讓……處處都能感受到美麗鄉村釋放出的動人魅力與內涵。

今年來,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該縣著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和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並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改善鄉風文明深度結合,群眾精神面貌得到有效改善,農村社會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文體活動,正了風氣聚了人氣

昭陵村的《非洲手鼓》、南岸村的舞蹈《中國歌最美》,江邊村的大合唱《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泗馬村的民樂合奏《洞庭聯賽》……慶“七一”,南洲鎮舉辦文藝匯演活動,20個村組織村民積極參與,獻上自編自導自演的各類節目,十分歡樂。

“每個村都來表演了,有些還是婆婆媳婦齊上陣呢,這樣的活動希望多多舉辦,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生活,還增進村民間的感情,讓大家更團結友愛。”觀看節目的觀眾為活動點贊。

建設文明鄉風不是一件孤立的事,除了從經濟建設、幹部作風建設等多方面著手推進,該縣還積極引導鎮村舉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促進鄉風文明的生機活力。

龍門鎮舉辦“鄉風文明杯”農民趣味運動會,把農村勞動原型演化為趣味體育項目,並提供接地氣又實用的獎品,讓大家有興趣參加、有樂趣享受;南洲鎮湘東村自發舉辦“我們的村晚”,以村民為主角,自導自演,講述村裡的脫貧故事和發展變化;朱亭鎮龍鳳村舉辦荷花節,開展賞荷採蓮、戲水捉魚等一系列活動,以荷會友、以荷促旅……

通過開展文體活動,把群眾凝聚在一起說說笑笑,現在,打麻將賭博的少了,想致富要致富的人多了,風氣正了,人心齊了。

移風易俗,少了負擔得了民心

沒有鞭炮鑼鼓,沒有流水席和隨份子禮,儀式簡樸溫馨卻不失隆重。今年4月,龍船鎮堂市村太屋組村民肖開科滿70歲,他的家人在村民大食堂為其擺起壽宴慶祝,但只有6桌,且都是自家親戚,每桌用餐不到300元,配的酒也是自釀的米酒。

“以前,村裡人誰家有了紅白喜事,都要擺酒席大宴賓客。婚喪嫁娶、蓋房買車,滿月酒、升學宴,一年到頭,名目繁多不說,酒席的檔次一路看漲,你家上好煙,我家就喝好酒,反正不能讓人看不起。”該村村民介紹,人情風、攀比風在農村盛行,既鋪張浪費又加重了經濟負擔,大家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去年,村裡成立了紅白喜事理事會,建起村民大食堂,免費提供辦事場地、電子鞭炮等,並細化隨禮、菸酒等標準,引導村民廢除陳規陋習,不講排場、不講闊氣,既省心,又減少了花費,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接受了這種新風尚,目前村裡已經辦了10多場“樸素宴”。

在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過程中,該縣既注重把功夫下到因地制宜的良法良策上,又注重在營造文明新風的同時讓百姓得實惠,群眾對移風易俗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星級創建,想脫貧的多了“等靠要”的少了

打贏脫貧攻堅戰,除了投入錢財物,更要充分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狠殺“爭貧、比貧、炫貧”的不良之風,使自主擺脫貧困與有效幫扶脫貧深度融合,做到“雙管齊下、精準扶貧”,確保貧困對象物質與精神同步脫貧。

該縣在全縣開展貧困戶“脫貧立志,星級創建”活動,設定愛黨愛國、誠實守信、家風文明等十個星級,由貧困戶簽字申報,村支兩委組織村組幹部、村民代表進行評議,結對幫扶幹部、駐村工作隊進行鑑定,在活動中表現優秀的貧困群眾,對其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創建星級越多,則幫扶力度越大,獎勵標準也越高。

這一活動通過正導向、嚴評議、重運用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邊緣戶的“不滿”、貧困戶的“等靠要”以及幫扶幹部扶貧缺乏抓手等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文明鄉風的生成,激發了貧困群眾奮發脫貧的熱情。省扶貧辦對這一舉措高度認可,並建議形成可供湖南省推廣複製的扶貧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