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不靠谱偏方依然流传的根源

安慰剂效应:不靠谱偏方依然流传的根源

1、身体本身的力量

家族群里传播的最多的文章是什么?我想长辈们给你推荐的各种偏方肯定名列前茅。

可能是小时候抠鼻子的坏习惯,导致了我慢性鼻炎好多年了,于是老妈经常会给我发各种治疗慢性鼻炎的偏方,从蒲公英到藕片,从穴道按摩到神秘呼吸法都有。

当然,这些听起来都不怎么靠谱,不过基于换季带来的难受,我一般都是选择买些喷剂来缓解一下。

但是,自从去年开始保持定期锻炼的习惯以后,这两年换季时那些鼻塞症状已经快消失不见了。

于是,顿时有了一种,吃药不如靠自己的心态。

而这个,也许正是现代医学的真相吧,我们的大部分症状,自己的身体都是可以自己调理,从而得到缓解的。

就算身体调节不了,主观的心态还可以来帮忙,再如果在没有什么效果,才会需要药物来解决。

身体的调节是身体本身的自愈系统,而主观的心态影响就是安慰剂效应,最后才轮到药物。

而我们常常忽略这一点,一出现症状,就想起去求助于医疗手段,去吃药,去挂盐水。

殊不知,很多时候,这些手段反而会影响身体自愈系统的运转,比如延缓自愈的进程,比如增加其他身体疾病的发生风险。

比如很多中药,里面的成分特别杂,本来它就是充当一个安慰剂效应,但是你每天一碗乱七八糟的下去,你的身体这个系统还得分出心思来给你处理中药中的各种有害成分。

2、精神的力量也很强

我们日常会遇到的所谓的病,大部分症状都集中在疼痛、心情波动带来的肠道综合症、心情沉重压抑带来不适等等。

而这些问题,很多症状的背后是很难去归因的,我们有时候去医院一整套检查做下来,原因没检查出来,症状倒是没有了,病好了。

这些稀里糊涂的不舒服和疼痛,当然是因为身体出问题了,但是很多问题一出现,身体的自我调节系统都已经开始痊愈进程了,和中间吃了什么也许没什么关系。

医疗药物中的双盲实验,我们可以立体的看出这种区别。

比如针对偏头痛患者,假如找了3000人,病情都是类似的,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00人,由第三方来分药物,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第一组吃真实的药物舒马曲坦,第二组吃同样外观,但是里面是淀粉的药片,第三组什么都不吃。

病人是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药,还是淀粉的,因为外观一样。而医生不知道病人有没有吃药,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他们只负责观察和记录。

服药一段时间后后,根据医生的询问和观察,结果是:

第一组有70%的人,也就是700人反应有明显好转,第二组有30%的人,也就是300人反应有明显好转,而第三组也有10%的人也就是100人反应,有明显好转。

从这个试验就可以看出来,第三组什么都没吃,身体的自愈系统下,也有100个人出现了明显好转。

而第二组,虽然给予的是无效的淀粉,但是病人不知道,他以为是有效的,所以有300人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100人当然可能是身体自我调节的原因,而剩下的200人,就是因为安慰剂效应。

至于第一组,这就是药物的作用,多出来的400人就是因为药物的缓解,从而得到了明显好转。

从这里看出来,安慰剂比没吃效果提升了3倍,而药物则提高了7倍,这说明这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而我们的偏方,其实大部分都是安慰剂效应,没经过如此科学的验证。

3、安慰剂带来的偏见

当我们知道了身体自愈体系的强大,还有安慰剂效应存在以后,就会发现,我们的认知中存在很多偏见的。

最大的一个就是,很多人愿意从个例入手,就得出关于药物有效的结论。

比如偏方,老妈经常发给我的偏方,先不说里面案例的真假(很多都是瞎编的),就算是真的,那这个痊愈的事实,我们无法证明是身体自愈,还是安慰剂效应的带来的结果。

因为如果是这两者原因导致的身体康复,那么必然是不可重复的,因为别人的身体和心态,你是无法重现的。

所以,那些和你说我同学、我亲戚、我同事、我朋友怎么这么说的,就算是你亲眼所见,也未必是靠谱的。

那么,个案个案,是不是数量多了,就可能是真的了呢?

其实也未必,数量多,不一定代表正确,这个数量多,要在有限条件控制下的数量,才会有意义。

比如上面实验中,控制有限变量下的,那么有限的数量就能得出结论,而不去控制变量,那就很难得出精确结论了。

因为同样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很多不同的原因带来的。

比如吃火锅拉肚子这件事情,有50个同事去吃了火锅拉肚子了,是不是就证明那家火锅店的火锅有问题呢?

不一定,比如这五十个人里面是否本来就有好几个容易腹泻体质呢?稍微吃点刺激就会拉肚子?

在比如这五十个同事里面,有一些因为分到的碗筷不干净呢?

再比如这些人里面都是老年人,老年人肠胃耐受度比较低。

再比如你可能不知道,当天火锅年来吃的有5000人,只有你们50个人拉肚子了。

这么去想的话,你还会因为50这个人数数字,从而对吃火锅导致拉肚子这个因果关系确信不疑嘛?

4、主观的世界各自不同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知误区,就是对于疗效的感受,每个人是非常的不同的。

就比如疼痛这个事情,疼痛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物理现象。当我觉得我的疼痛有所缓解的时候,这种缓解未必真实纯在,也许只是一种幻觉。

因为在每个人大脑里面的运转情况,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更不用说疗效这个事情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无法了解病情的变化,所以说有没有效果,都是非常主观的一些感受。

所以当一个说有效的时候,就是他自己本身感受再真切,也有可能根本没有参考意义。

所以,当你说我感觉好多了,这个好多了可能真实效果只有一丁点,而我们的大脑也许会把它放大很多倍,这种心理上的放大标准,外人是很难通过生理指标去衡量的。

这种主观感受的区别,就会让人与人之间在这方面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失去的参考意义。

你的有效,不一定对我有效,甚至于你的症状减轻,如果同样发生在我身上,我也许根本就感受不到。

所以,身体的自愈系统,我们心理上的安慰剂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扭曲着我们对病症和疗效的认知。

正是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因素,也导致了婴儿在这两方面都是弱势,身体尚未形成强大免疫力和自愈体系,心理上还有这么强的安慰心理。

所以对于婴儿的用药,那就得更加的谨慎和小心。

这也催生了现代医疗体系的核心:有时能治愈,常常能帮助,总是能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