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禅水平如何?

邓赢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蜀国第二代君主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早年经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刘禅学的东西还真不少,就是不知道学进去没有。

武侯辅政: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册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这一年,蜀汉国内叛乱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后有夷王高定起兵。诸葛亮为稳定形势,派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修好。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渭滨病逝。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从上述可以看出刘禅还是懂得根据诸葛亮遗诏用一些人才。

独掌朝政:

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中军师杨仪被贬为庶民并迁住汉嘉郡。夏四月,升蒋琬为大将军。延熙三年(240年),越隽郡当地夷人作乱,刘禅派遣张嶷前往平定叛乱,并对越隽郡进行开发,打通越隽郡与成都之间的道路。

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大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朝议以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不容易撤退。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与费祎、姜维商议后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连结,于是又给刘禅上书。这次刘禅同意了蒋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圣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马忠回朝后,刘禅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

景耀元年(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15]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从上述可以看得出刘禅独揽大权后开始排挤忠臣,亲小人,违背了诸葛亮出师表说的:亲贤臣,远小人。

国亡投降: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从上述可以看得出,刘禅是直接导致蜀国灭的主要原因,撤走防守军队,不听姜维劝告,听信黄浩,直接导致邓艾偷渡成功,说明姜维已经意识到魏国可能偷袭,但是刘禅把姜维排挤在外,又不听姜维劝告,独揽大权,开始昏庸,听信小人谗言,直接导致蜀国灭亡。

刘禅在位也没有实施过有利的政策,不过但是实施了诸葛亮留下来的遗命,重用接班人,让蜀国多延长了几十年,这也让刘禅成为三国当皇帝最久的人。所以刘禅在政治上是毫无建树,但是还没有无能到不用忠臣,所以刘禅只是个很平常的人,还不至于是像胡亥,杨广这样昏庸无道的君主。


汐水柔情


刘禅在投降魏国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此间乐,不思蜀”,就因为这句话,刘禅被后世嘲笑了几千年,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成了昏庸之主的代表。但也有人认为“乐不思蜀”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是刘禅的自保之道。

刘禅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登基,直到公元263年投降魏国,刘禅统治了蜀国长达40年之久。能在乱世之中维持统治40年,而且期间政治清明,百官团结,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刘禅不是昏聩之君,起码比吴、魏两国的皇帝强。魏国自曹丕之后,继位的皇帝就一个比一个弱,还让司马家夺了权。吴国的皇帝自孙权之后,更是直接被自己的臣子换了两轮,最后一个孙皓则是有名的暴君,荒唐无比。

我们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阿斗的。刘备曾对刘禅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里的丞相指的就是诸葛亮,这段话其实是诸葛亮对射君说的,射君转告刘备,刘备再告诉刘禅。转了那么多次才到刘禅耳朵,诸葛亮应该没有拍马屁的嫌疑。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评价也很中肯。诸葛亮的这两句话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刘禅有智慧,天性仁德,有容人之量。那刘禅是不是真的是诸葛亮评价的那样呢,我们可以拿刘禅登基后的事情验证一下。

刘禅登基时十七岁,刘备临死前特意叮嘱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一点被刘禅完美的执行了,直到诸葛亮死前,刘禅都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是因为刘禅昏庸懦弱,才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诸葛亮的吗,从刘禅后面的举动来看,显然不是。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撤销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丞相这个职位,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分管军务和政务,费祎和蒋琬死后,刘禅更是直接军政一把抓。刘禅在自己有能力直接管理军政的情况下,依然能将大权交给诸葛亮而且完全配合,只能说刘禅是有容人之量,能为了蜀国大局,容忍诸葛亮这个权臣。

刘禅的仁德宽容也是有事实依据的,刘禅再位长达40年,但没有赐死过一个臣子,这应该是历史上独一份。李严犯了军法,导致北伐失败,还把罪名推在诸葛亮身上,刘禅只是让他罢官回家。魏延不顾军令,和杨仪刀兵相向,罪同叛逆,刘禅也因为他没有投降魏国而下令厚葬。黄皓擅权,姜维请求杀了黄皓,刘禅说黄皓只是个小人,没必要为难他,还让黄皓去向姜维赔罪。

诸葛亮说刘禅有大智,这一点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事件来证明,但刘禅是政治手腕一点也不差,就算不是大智,也绝对算不上昏庸。刘禅登基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却没有放任诸葛亮打压益州系官员,很好的维持了益州系和荆州系的势力均衡。同时期的吴国和魏国内部互相倾轧的问题都很严重,只有蜀国维持了既有争斗又有合作的良性竞争关系,这和刘禅的居中调停是分不开的。而且,诸葛亮死后,刘禅从分权到抓权稳步推进,平稳的将权利从权臣手中慢慢集中到自己手上,过程也很和平,这就需要很高明的政治手腕。纵观历史,哪一次君主收权不是腥风血雨,人头满地。

客观的说,蜀国的灭亡和刘禅的关系不是很大,实在是综合国力上耗不过魏国。

刘禅投降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回到蜀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何尝不是一种装傻的政治智慧。司马昭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暗藏杀机,刘禅如果流露出一丝思念故国的心思,司马昭就不会放心他,不但会杀他,还有可能把西蜀降臣都清洗一遍。郤正以为刘禅向司马昭说思念故土就有机会回到蜀国,未免太天真了。

所以刘禅要以乐不思蜀来麻痹司马昭,让司马昭放心,后人单凭这一句话就彻底否定刘禅,只能说是庸人之见了。


古今之言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世君主和文人们,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对君主唯命是从,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时又要解释诸葛亮为何在生前却大权独揽,并不归权天子,才刻意将刘禅丑化为弱智和白痴。

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选贤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国家安定,百姓乐业。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早死数年,以至于遭受亡国之辱了。

蜀汉皇帝:刘禅(少年)

蜀汉继承了汉朝体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论道,事务决于台阁即尚书台。大臣加“录尚书事”头衔者,便可代替君主管理尚书台的相关文书事务,兼有行政权和决策权,尚书令也直接受其管理。

因此,天子只需“垂拱而治”便可,根本无需和明太祖、明成祖皇帝、或清代诸帝那样,天天四更赶早朝,忙到晚上还要批阅无数奏折、举国事无巨细大小皆察,这便是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比起明清帝王的出口成宪,言出法随,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刘禅选择的为君方式,便是选贤任能,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之为国家尽可能发挥才干。

蜀汉皇帝:刘禅(中年)

蜀汉政权加“录尚书事”头衔者,继丞相诸葛亮之后,还有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等数人。他们要么是诸葛亮生前的亲信,要么是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他们任职期间的军政成绩,皆离不开刘禅的首肯和鼎力支持。

蜀汉四英: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特别是姜维身为曹魏降将,执掌重兵,连年北伐,屡败屡战,是以“军旅数出,百姓彫瘁”,文武重臣如诸葛瞻、董厥;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都对其甚为不满,谋划着要削夺他的兵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才让姜维始终掌握了国家半数以上的精兵。


蜀汉大将军:姜维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给刘禅的遗言是“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刘禅在位的绝大部分时期,确实深切秉行两位父辈的遗训,他根本无需乾纲独断,大权独揽,朝乾夕惕,夙兴夜寐,便已经充分履行了自己身为君主的职责。

如果刘禅有幸生逢大一统王朝的两汉治世,做一个太平天子,那么他的历史评价,也未必会低于汉元帝,汉和帝,汉安帝等汉朝先帝。

只可惜刘禅治理的,却偏偏是蜀汉这么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亡的政权。

蜀汉政权从立国起就先天不足,两汉十三州,曹魏得到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凉州、司州(包括雍州)、徐州、兖州、豫州一共九个州,以及荆州和扬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东吴得到了交州,以及荆州,扬州三州的大部分地区,蜀汉只得益州一州,国力军力相比于魏国,皆处于绝对劣势。

即使以诸葛亮被后世广为赞誉的天人之才,十年北伐之功,也只不过拿下了荒僻的武都、阴平两个边郡,最终耗尽心力,死而后已。

几十年时间推移,随着曹魏政权控制的中原九州,生产力不断恢复和发展,此时的蜀汉无论北伐还是坐守,都无非是早死和等死的不同了。

如魏国内战“淮南三叛”,双方就动员了总计四十余万大军(司马昭26万vs诸葛诞15万),等到司马昭击平国内反对派,整合中枢后,其可动员的常备军已经超过50万人。

而此时蜀国常备军不过10万2千,其盟友东吴常备军也只有23万,两国兵力之和,亦不过只有魏国的六成左右。

当魏国几十万大军如泰山压顶之势来攻,汉中要地失守,大半国土丢失,邓艾的百战精兵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

魏国名将:邓艾

而益州本地大族都纷纷举起白旗,抛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抛弃刘璋一样,刘禅也不能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历史盖棺定论。

他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都因此变得不值一提,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乐不思蜀

晋武帝司马炎给刘禅的谥号是“

安乐思公”,到了永嘉之乱,匈奴人的胡汉政权攻破长安洛阳,一边将刘禅的子孙连同司马氏皇族一起杀尽,一边又自称继承了蜀汉法统,给刘禅上了个“孝怀皇帝”的谥号。

谥法习惯中,无论“思”还是“怀”,大都是给被废君主或亡国之君用的。若刘禅死于亡国之前,由蜀汉朝廷来拟他的谥号,就必然不是这两个了。

他的发妻张皇后早逝,被刘禅谥为“敬哀皇后”,“敬”也是两汉诸帝不曾用过的谥号,谥法云,“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则刘禅在位的前四十年的治绩,原本是完全当得起“大汉孝敬皇帝”(简称“汉敬帝”)这样的谥号的。

在蜀汉灭亡后的数百年里,西蜀大地成了许多政权的兵戈交锋之所。西晋、成汉、东晋、前秦、谯蜀、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因此,蜀中百姓愈发怀念刘禅治下的四十年太平光阴,实属必然。

他们自发为这位令四川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建立了蜀后主庙,和刘备的蜀先主庙,诸葛亮的丞相祠堂,一并位于成都,享受后人香火祭拜。

这两庙一祠的格局,也从南北朝一直到元末,持续了近千年光阴。北宋时有个益州知州蒋堂,因大兴土木建铜壶阁,所需建材不足,竟拆毁刘禅祠,引发蜀地百姓的普遍不满,被贬官徙职。刘禅祠也得以重建。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久之,或以为私官妓,徙河中府。】——《宋史·蒋堂传》

可惜随着后世明清时期,君权不断强化,君臣法则从秦汉时的“君臣互择”变成了“君主臣奴”,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在元末明初成书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就变成了诸葛亮在世时,就听信谗言败坏国事、令诸葛亮在大好时机退兵的昏君,“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诸葛亮,也因此被贬低成听其乱命而退兵,错失北伐良机的愚忠之臣。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影响力巨大,关于三国的戏剧、影视、游戏皆以此取材,而非《三国志》正史。《演义》大行于世后,刘阿斗“低能弱智”的形象也就再洗不掉了。

而四川地区经过宋末、元末、明末的三次大规模战乱,每一次都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新朝建立后从外地的移民迁移,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蜀中百姓对刘禅长达千年的怀思,同样被湮没得无影无踪,不但后主庙被废弃,被称为“武侯祠”的刘备和诸葛亮合祀庙中,也再没有了刘禅的容身之所。

——可叹阿斗,何以临难苟且?可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


狐狸晨曦


不装疯卖傻,岂能安然无恙?

你们的宝宝刘禅执掌蜀国有41年,这是什么概念,比吴国那位老不死的仲谋还多18年。说他是明君,那显然得有一大批人来骂我;说他昏庸无能,但他的所作所为又“配不上”昏庸的字眼。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更多的是受到了《三国演义》中他信任黄皓排挤北伐派以及著名的“乐不思蜀”事件,“扶不起的阿斗”也运用而生,但事实真如小说中那样吗?下面车逻辑从几个方面来戏说一下我们的蜀后主,说完大家再来鉴定。

一、胆敢怀疑朕智商者,斩!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刘备摔阿斗”这一幕,而网上有某些脑洞达人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为什么小说中赵云能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是因为怀中的阿斗本就是真龙附体,冥冥之中一直在庇护赵云。等到长坂坡救出阿斗交于刘备时,刘备摔阿斗,阿斗体内的真龙受到了惊吓跑了出来,又俯身到了赵云的铠甲中,因此后期的赵云依然是常胜将军。我们可怜的刘禅宝宝不仅没了护身神龙,连脑子都有点不灵光了。

好了扯完了犊子,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赵云七次中出曹军就是杜撰了,而摔阿斗那更是不可能,所以我们可以断定,阿斗不是傻子,至少是个正常人。

二、不仅刘禅知道自己不傻,孔明也知道刘禅不傻

《三国志·后主传》里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明爸爸有一次对着射援夸阿斗,说这小子智商可以啊,知道自己拿技能打建筑能回血,还知道出不死鸟啊,这要是打团绝对不坑。然后射援把这番话又转告给了刘备,皇叔高兴极了心想这下自己能安心打野了。我们知道孔明当时已官至丞相,无需谗谀之词来再谋高位,有此可见孔明的这段话确实是发自内心,也间接说明了刘禅无论是走位还是意识都是很不错的(本段的背景选自王者农药,不懂的同学会有大神在评论区为你解释的)。

帝王家的孩子教育水平一定得跟的上,刘备敢把“封禅永理”的大志押在刘禅也能说明刘禅的确有过人之处。长子刘封是养子,后期坑死了他二叔,被赐死,刘永和刘理又洽洽酱油了,这一点,也成了给刘禅“翻案”的一小关键。

三、匡扶汉室,何人出战?

刘禅和臣子们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敢于放权是阿斗的一大特点,不客气的说,后期蜀国的气数完全和刘禅用的人挂钩。刘备刚去世时将刘禅交给了诸葛亮,刘禅自知要想匡扶汉室就得有待他身边的臣子们,把大权交给相父,朕可以放宽心啦。但相父老矣,诸葛亮死前也给阿斗安排好了继承人:

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蒋琬费祎这两人虽然属于不愿意北伐的守城派,但骨子里还是很佩服诸葛亮的,蒋琬甚至还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蒋琬到费祎到董允,这些人都对阿斗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年迈的蜀国似乎稍微安稳了一些。等到这些人都去世,阿斗感受到了一种可怕的温馨,可怕的是得力的臣子们都走了,温馨的是自己却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感。这时候,小鲜肉黄皓出现了,虽然和阿斗相比缺了点肉,但黄皓却知道阿斗想要什么,想玩什麽,今天想吃什么。阿斗很高兴,不仅给黄皓加官进爵,还让其处理朝政之事。

诸葛亮虽然走了,其徒弟姜维可是还在,继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伯约不死,北伐不休,北伐对蜀国资源的消耗是显而易见的,但综合能力不足的蜀国又没有资本和其他国家拼后期。朝堂之中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多,这时候颜值担当黄皓又站了出来,公然排挤姜维。

姜维也不是好欺负的,见一宦官居然如此嚣张,就启奏刘禅建议将其处死,但阿斗不忍心,就让黄皓给姜维道个歉就草草了事。当黄皓用娇滴滴的声音给姜维道歉时,姜维也意识到黄皓的党羽已经遍布朝堂了,他抬头望了望天空,觉得有些对不起孔明。

四、别打脸,我投降还不行吗

有信使来报,邓艾钟会领兵将两路攻打成都,姜维听闻立即上书刘禅命其做战斗准备。这是黄皓又用很娘的声音悄悄告诉刘禅:“宝宝掐指一算,敌军不会来”刘禅大喜,该吃吃该喝喝,也没把这事告诉其他大臣。等邓艾父子偷渡阴平进入蜀地时,刘禅懵了,那怎么办,投降还能少挨打。邓艾也懵了:“我的四十米长的大刀刚出鞘你特么居然投降了!”或许刘禅此时真的不想匡扶汉室了,亦或者刘禅在继位之初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刘禅投降后在洛阳参加了大型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并获得了与导师司马昭同台对决的机会。世人都说回家好,我觉得洛阳风景也不差,火锅吃腻了我吃吃豌豆饭也不错。关于“乐不思蜀”事件,有人认为刘禅真的没心没肺,还有人认为他是在为了保全自己而装傻。但无论怎样,刘禅以“安乐公”的身份在洛阳活到了64岁,也算善终吧。

五、世人接错看我

滚滚三国,冲走了多少英雄好汉,乱世多年,最终三家归晋。无论内忧还是外患,当时的蜀国都拼不过历史的潮流,或许刘禅心理也想喊出那句亡国之君想喊出的话:“再给朕500年,朕定还你个太平盛世!”


逻辑文史游


刘禅原来比诸葛亮更聪明:三国中的第一人生赢家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十一期】(历史系列第156讲)

  刘禅,很多人认为这人是低智商,甚至是白痴。萨沙告诉你们,刘禅这家伙绝对高智商加高情商,强过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甚至比诸葛亮还厉害。是萨沙瞎掰吗?听萨沙说一说吧。

  

  首先要肯定的是,刘禅虽聪明,不如他老子刘备老谋深算。

  刘备这老家伙绝对牛。可以说,刘备是上下五千年最厉害的几个政治家之一。胡编身世,能够编的像模像样,让你无法追查;假仁假义,能够落下千古美名直到现在;常败将军,竟然能够三分天下,做了皇帝;手下人才众多,竟然能被刘备玩于股掌之上,连诸葛亮都被耍了。

  好了废话少说,来说刘禅。

  还是分几点来说:

  

  第一,刘禅是生活上的高人。

  刘禅是什么身份?皇帝。

  再往上有空间发展吗?没了。已经万人之上了,还怎么发展?

  很多人认为,人的一生很短暂,吃喝玩乐享受才是最真实的。

  至少,刘禅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他的人生目的。

  蜀国虽小,让刘禅锦衣玉食、三宫六院、娱乐无边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既然如此,当一个蜀国皇帝不就够了吗?

  你就算统一了三国,个人生活也无非这样。难道一个人能再吃喝多少?能再娶多少老婆吗?

  刘禅从出生开始就享受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还从不担忧,吃喝玩乐一辈子,最终善终。

  可以说,刘禅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是生活上的高人。

  

  第二,刘禅是事业上的高人。

  事业能力强,不见得是好事。

  满清有个著名政客,颇有能力。奇怪的是,他从不揽事,总是能推就推。

  为啥?

  这个政客曾经说:我和李鸿章是好朋友,他的能力强我十倍。能力强揽事多,责任义务就大。我整天看着李鸿章忙碌不堪、硬着头皮周旋各派势力之间,甚至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大吼大叫。这种生活,我可不愿意过。

  刘禅的事业能力,肯定是不足的。

  就算足,也强不过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又是怎么样?累了几十年,最后累吐血死了。

  再说蜀国内部问题也很严重,刘备老臣和四川旧臣明争暗斗,连诸葛亮都很难搞定。

  相比诸葛亮,刘禅自知能力不足,干脆彻底放权不揽事。

  大小事情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刘禅自己嘻嘻哈哈、吃喝玩乐,乐得开心。

  关键在于,刘禅交权给的人都不错。

  直到蜀国灭亡,蜀汉政权还是稳固的。国内被常年征战搞成这样,也没有造反。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最大程度完成了自己的事业,也是个高人。

  

  第三,刘禅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高人。

  刘禅的聪明,体现在他的远见。

  刘禅很清楚的知道,以蜀国区区90万人口,是绝对不可能对抗数倍强大的魏国的。

  早也好,晚也好,蜀汉必然会灭亡。

  既然如此,那还拼什么拼呢?

  诸葛亮为了延迟蜀汉灭亡,用尽心力主动进攻,最终还是不能挽回大局。

  甚至,诸葛亮让自己儿孙(诸葛瞻、诸葛尚)也跟着拼命。最终儿孙都被杀,搞的差点绝后,全家下场凄凉。

  诸葛亮都不行,何谈区区刘禅。

  所以,刘禅压根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开心一天就一天,反正国家迟早会完蛋。

  同时,刘禅就假装低智商,甚至骗过了司马昭。

  最终,刘禅不但自己没事,甚至全家也没事,以一个安乐公的贵族身份善终。

  试问,中国历史上这么多被废除的君王,几个有刘禅这种好下场?

  

  第四,刘禅是一个表演高手。

  刘禅演过很多戏,最经典的就是欺骗司马昭那场。

  刘禅说什么此间乐不思蜀,还承认是别人教的,让司马昭哈哈大笑。

  即便略有智商的人,也不可能笨到这种地步。

  刘禅又不是真正的智障。他为什么这么说?显然是演戏。

  关键在于,他的演戏很成功,竟然让司马昭也认为他是笨蛋,根本不加提防。这就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了。

  同时,刘禅下台以后绝对不惹事,让司马昭没有再下毒手。

  相反,那个少帝刘辩明明没能力又被废了,还找了一群无能之辈搞阴谋,结果把自己命送了。

  由此可见,刘禅绝对不简单。

  

  总之,刘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了自己利益最大化。

  他不但自己过了最适合自己的美好人生,还为自己家人后代争取了一个美好的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禅是明白历史大潮流的运动方向的,他极其聪明的把握了潮流。

  相反,诸葛亮明知道潮流如何,却被刘备忽悠的逆潮流而动,最后自己累死,儿孙也连带倒霉。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比诸葛亮厉害多了。绝对的人生大赢家。


萨沙


先说答案,刘禅的水平不高。不是刘禅水平高,而是旁观者想多了,是旁观者解题的水平高。刘禅的水平确实不高。有人说,刘禅的水平高啊,是他在敌国装疯卖傻,所以留得一条性命。据说,蜀国被消灭之后,刘禅被俘虏后,送到洛阳城。司马昭想试探试探他,就故意问他,你思念你的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吃好喝的,我快活的很,想蜀国干什么?皇帝听了大乐,心想,这个是一个傻子,对我没有威胁。于是,刘禅得以保住了一条小命。有人看了这个故事,就说刘禅水平高啊,大智若愚,正是他这样装疯卖傻,才保住了一条狗命。你看,李煜被俘虏后,整天哭哭啼啼,写什么“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不是激怒了赵官家被弄死了吗?所以说,刘禅是真正的高明,他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阴谋论,是拥有这种看法的人自己“想多了”。在我看来,刘禅本来就水平不高,“乐不思蜀”,是他本人心声的真实反应,而不是什么大智若愚。如果刘禅本人真的那么高明,为什么没有什么抵抗,就白白的把江山社稷给让给别人了?邓艾钟会疲惫之师,可用兵力不过数千,刘禅如果下令坚守,是完全可以坚守一段时间的,只要等到姜维回援,就可以包对方饺子。只不过刘禅这个人是一个软骨头,看见大兵来了就吓得尿了裤子,做了一个可耻的投降派。这种人能有什么“高水平”?要知道,刘禅的昏庸无能,是在当时流传了很多年的,而不是后人编造的。所以,说刘禅水平高,那是你想多了。


怀疑探索者






早年平庸,晚年昏庸。

罗贯中营造了“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这位笑呵呵的小哥哥亦是自古被视为庸主,可是在今天,刘禅则逐渐被人“扶起来了”,可谓是优秀并且难得的政治操盘手,那么到底真实的刘禅是怎样的呢?

刘禅离“扶不起的阿斗”并不远,如果他可以当好“点头机”的角色,对于孔明、费祎、姜维诸人的谋略予以信任与支持,靠着姜维他们的支撑,刘禅还可以多当几年的皇帝。



刘备留给刘禅的政治遗产:稳定的三国格局。

刘禅主政的时代与他老爹刘备当家的时代已经截然不同,刘备死于公元223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孙权死于公元252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刘备死时虽然孙权尚没有称帝,然而三国鼎立的局势早已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以后基本确定,在数学上我们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政治上三方势力共存时则是更容易平衡,这是三国同时存在的重要原因。当然,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刘备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人才储备量不相上下,谁也很难奈何谁。刘禅时代,人才多有陨落,只是三方仍然保持着基本的平衡。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此时是刘禅建兴十二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继续当了29年的皇帝。刘备临终前让刘禅对诸葛亮要“事之如父”,因此当时的蜀汉可以说完全是诸葛亮在主导。诸葛亮平定南中诸郡叛乱,稳定蜀汉政权;北伐曹魏,虽然目的是想抢地盘,可是结果无疑是强化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诸葛亮累死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蜀汉的舞台上出场最多的便是姜维了,姜维也算是诸葛亮扶持起来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可以说是继承了他的遗愿,继续主持北伐中原战略。当然,在诸葛亮累死以后,蜀汉在费祎、蒋琬、董允诸人的努力下,蜀汉的发展也很不错。在蒋琬、费祎先后死后,方由姜维主持大局。只可惜姜维后来也顶不住宦官黄皓的倾轧。



阿斗的智慧:乐不思蜀?

看到有人说阿斗在刘备死后,在强大的曹魏政权面前,竟然稳稳当当地当了41年皇帝,怎么可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呢?用当皇帝的时间来评断皇帝是昏是明也是片面的。刘备死前让阿斗听诸葛亮的,这是遗训,诸葛亮不仅撑了十二年,而且在这十二年里稳固了三国局面。诸葛亮死后,又有诸葛亮培养起来的姜维撑场面,又撑了十几年。这段时期里的阿斗只是最终的决策者,而不是决策的制定者,只要伸伸手盖盖印章便可以了。

等到宦官黄皓的出场,姜维的处境便变得堪忧,刘禅的位置也开始动摇。阿斗纵容黄皓迫害姜维,导致姜维战略失败,最终兵败,结果则是刘禅骨碌骨碌爬出城跪地投降了。难道在阿斗心里,他不知道当时的姜维是蜀汉的支柱吗?他当然知道,可是在黄皓的忽悠下,他不想在当那个只会点头的决策者了,他要做规则的制定者。这就尴尬了,在他当皇帝这几十年来,是诸葛亮、费祎、姜维他们这些人在告诉刘禅应该怎么怎么做,突然让他自己来想办法,他撑不起这个场面。那怎么办呢?刘禅想了想,让黄皓来吧,他是自己亲近的人,更值得信任。于是黄皓擅权。

黄皓的擅权让姜维失去皇帝的信任与支持,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司马昭问刘禅还想不想蜀汉,刘禅笑呵呵地回答说,不想不想,在这里逍遥快活着呢!让我想不通的是,“乐不思蜀”也成了赞扬刘禅聪明绝顶的依据,虽然老罗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可并不是说他是智障吧?在生死面前,只要不是智障,只要想继续活下去,那么都应该知道回答不想吧?

早年的刘禅虽然说是平庸,可是他还知道对错,还知道应该听从谁的建议,因此蜀汉的局面还算稳定。可是晚年的刘禅却沦落了,变得昏庸了,董允死后开始专宠宦官黄皓,结果没几年就得跪着向人求饶了。最后老阿斗还腆着老脸说“乐不思蜀”,你们说刘禅怎么怎么厉害,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吾与吾国


人们都说“扶不起的阿斗”,但就是这位阿斗,一共活了64岁,当了41年的皇帝,41年放在中国这个封建社会史上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在整个封建社会史上,其在位时长可以排进历史前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分别是汉武帝刘彻54年、梁武帝萧衍48年、唐玄宗李隆基43年代、宋仁宗赵桢41年、明神宗朱翊钧47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帝在位61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在位60年。

如果说把阿斗刘禅41年的在位时间放在三国,那么刘禅竟然意外的排在了第一,三国魏蜀吴从220年一直持续到280年,前后不过60年的历史,刘禅作为蜀国皇帝,却罕见的成为了。

如果以胜者为王的话,刘禅的水平已经跃然纸上,当年张学良不就是以寿命长熬赢了与蒋介石的暗战吗?

当皇帝本就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路,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期间并不在干了多少事,安排了多少活,只要活着,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多了去了。

皇帝是一个不以功绩论英雄的职业,如果真要说政敌什么的,就像三国,魏蜀吴谁灭谁都很难短时间内实现,这时候谁命硬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


无疑刘禅在这房间做的不错,而且刘禅极懂得投降的策略,魏军未进城,刘禅力排众议,决定把他爹奋斗一辈子打下的江山卖出去。

哪怕姜维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抵死挣扎,哪怕姜维告诉刘禅要假投降,结果安排的事情一件没成,刘禅主动献城给魏。

作为一个人,不管是国君还是平民,低头都是困难的,低头的艺术也是很难掌握的,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参考,刘禅硬是将自己打造成了“示弱”的典范。

公元263年魏军入蜀,刘禅被依据洛阳,弄了个安乐公,意思是让他好好享乐,刘禅是个在哪跌那就在那趴着的人,结果还传出了“乐不思蜀”的“佳话”。

要是说刘禅能力不行,他却最懂得四两拨千斤之道,从小在他的周围都是强人,论脑袋瓜他不及诸葛亮,论治军他与魏延、姜维差的不是一个等级,但刘禅却可以让他们围绕在自己身边。

每一个牛逼的团队不都有一个唐僧吗?刘禅的太极术打的高明,估计连他爹刘备都自叹不如!


历史三日谈


谈及刘禅水平,有人说是窝囊废,扶不起的阿斗。也有人说,其实刘禅十分聪明,故意装傻,明哲保身,活久见。


说刘禅是窝囊废的人,估计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三国演义》中蜀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将朝政交给小人把持;说刘禅整日游手好闲,玩物丧志,最有名的就是刘禅爱“斗蟋蟀”。还有听信宦官黄皓谗言,猜忌姜维,不思进取。俨然一个纨绔子弟跃然纸上……昏庸?无能?扶不起的刘阿斗?

那么真相哪一个更多呢?往下看。


打都不打,开城投降

爱好三国的朋友,估计都知道,诸葛亮死后,也许最令人愤恨的,就是刘禅在魏国将军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攻打成都之时,刘禅当时手上还有两万人马,而远道而来偷袭的邓艾也只有不足两万兵马,同时此时外在领兵的蜀国大将姜维手里还有五六万兵马,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昏聩的刘禅居然打都不打,直接开城投降了……

当时蜀国精锐健在,在几乎没什么大的兵力损失的情况下,姜维帅三军在国境线挡住了魏国将军钟会的十几万兵马,使之寸步难行。而听到主子刘禅已“开城献降”了,姜维差点没气的吐血!


人之无情,乐不思蜀

还有一个事儿。说刘禅投降之后,比较优待,被封为安乐公,同时蜀中一干大臣连同刘禅,都被司马昭“请”到了魏国洛阳,一次宴席上,司马昭故意让歌姬跳蜀舞,试探刘禅,问正看舞看的饶有兴致的刘禅:安乐公,颇思蜀否?刘禅憨憨笑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就是著名的“乐不思蜀”成语典故的由来了。

司马昭见刘禅昏聩至此,也就放心了,说了句:虽憨态可憎,倒也诚实。唉,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啊!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何况姜维呢?

蜀中旧臣们,见刘禅此无能情景,无不掩面痛哭。面对国破家亡,还能恬不知耻、怡然自乐,人无情无志到这种程度,也只有刘禅能做的出来了。

不过也有人说,刘禅不这样,司马昭必定会杀他,装的憨憨傻傻,司马昭觉得没有威胁了,刘禅也就安全了,可以平平安安活一辈子。



诸葛亮光环下的刘阿斗

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蜀国前期,诸葛亮大权独揽十几年,刘禅跟傀儡没什么区别,尚父诸葛亮党政军一把抓,凡事事必躬亲,刘禅也没什么历练机会和表现机会。

蜀国后期,文有五贤相掌政,武有姜维等一干武将掌兵,刘禅只是个“甩手掌柜”,了无生趣的他,也许只有马屁精黄浩最懂他,斗蟋蟀,玩乐,泡宫女,声色犬马……不做这些,他能干什么呢?貌似他什么也不能干,也什么都干不了。

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一直在洛阳平安活到死。后人有人无尽哀叹,也有赞其明智,也算是三国史上的一朵奇葩吧!

各位看官,作何感想?

关注“峰子奇观”,3分钟读奇趣!

峰子奇观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凡读过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阿斗虽然承继祖爷当了皇帝。但是昏庸无能一脑袋浆糊。他最出名的一次“走秀”,是被常山好汉赵云赵子龙怀里揣着大战长坂坡。赵四爷揣着个吃屎孩子,仍然砍瓜切菜一般剁了曹营有名战将八十多员。那一份功业,当真惊天地、泣鬼神。

然而刘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无能,并且他是个十足的聪明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家唠一唠!

魏国虽最早立国,可也是最早丧权辱国的,几任魏帝之窝囊,令人不忍卒读,阿斗与之相比,怎能说是扶不起来呢?阿斗治蜀41年,政局长期稳定,除去孔明辅政的12年,其余都是阿斗独自掌权,所用之人均属称职,要真是个扶不起来的,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吗?

他投降魏军,是一种耻辱,但从另一角度看,避免人民作无谓的牺牲,阿斗不失为“通明智达”的王者。

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是有一点矛盾的,但是他对诸葛亮都是以父事之。后来杨仪说魏延造反,魏延说杨仪造反。刘禅在他俩之间权衡,决定杀魏延,这样又减少了一场内战,这不叫以大局为重吗?而且魏延死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在历来亡国之君中能活下来而且封为公的很少很少,而且刘禅比起孙皓来,那可算上是明君。但是孙皓的后果就没有刘禅这么好了。刘禅的投降那是大势所趋,为百姓着想,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

他宁愿自己背上个亡国之名,也不让百姓受苦,这难道不是贤者吗?投降后乐不思蜀,装疯卖傻以保性命,这难道不是智者吗?

刘禅的投降,从客观上说,加速了西晋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减少了战争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破坏。魏蜀吴三国之中,魏国最强,人才最多,北方的魏国统一全国是历史的总趋势,虽然蜀国如若抵抗到底,还能够苟延残喘几年,但终究无法永远割据一方。刘禅的投降,从他个人来说是耻辱,是无能的表现,但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不过投降就是投降,刘禅再聪明也是个普通人,没有必要颠倒历史来博众人眼球。

刘禅其人,说句实话,别想那么多,就是个一般人。不算什么坏人,也不是弱智,能明白事儿,但放不下自己的私心。

现在的人和过去心态不一样,我们其实挺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所谓生存智慧。所以不太理解以前对刘禅这种亡国之君强烈的不满由何而来。

说刘禅贤明的,除了给投降洗地说他爱民,还拿诸葛亮给杜微写的信说事儿;认定刘禅昏庸的,就是什么杀刘琰、投降、拖后腿的老段子。

于是拿住这两点,拔河一样奋力揪扯,刘禅都快被拉成穆铁柱了好吗……

事实上你们把这两个极端打个对折,正好能得出来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