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媽媽》:陪伴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陪讀媽媽》:陪伴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發現一個挺巧合的現象,2010年有《大女當嫁》,2012年《大男當婚》,接著2013年就有了《小兒難養》,《辣媽正傳》。2016年有《小別離》探討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的問題,2018年就有了《陪讀媽媽》,直面那些已經把孩子送出去了,卻又擔心孩子成長問題的父母們的故事。中國熒幕上始終緊跟著當下最主流的社會話題,尤其是七零後、八零後父母們正迫切面對著的問題來展開討論。這大概也是中國電視劇越來越貼近現實生活的一種體現吧?同時,在另一方面,不狗血,不小三,而是直面當代家庭教育問題,從另一個層面開闢家庭倫理劇的全新領域,《陪讀媽媽》也可算是當下劇集中的一股清流。

《陪讀媽媽》:陪伴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目前《陪讀媽媽》已經在浙江衛視和愛奇藝播出了6集,劇情還不算完全展開,四位陪讀媽媽和孩子的亮相卻各有特色,先聲奪人。最叫人意想不到的是開篇兩集用一起“校園暴力”案展開,先後引出了女強人媽媽梅婷,小市民媽媽郝洋和貴婦媽媽鄔君梅三位行事風格截然不同的陪讀媽媽,以及她們所對應的孩子,另一個方面也是展現出當下送孩子出國讀書的三種不同圈層,以及她們的訴求和彼此之間的矛盾。以橋段帶人物,用故事來寫情感,很抓人,也很有趣。

《陪讀媽媽》:陪伴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尤其是在展現陪讀媽媽不同性格,對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上,細節非常紮實,也很有趣。比方說在機場海關,梅婷飾演的女強人媽媽和郝洋飾演的小市民媽媽都碰上了行李抽檢,女強人媽媽因為攜帶太多現金受罰,而小市民媽媽則因為攜帶了給孩子吃的香腸被沒收,就很容易讓人直觀感受到不同家庭環境所代表的圈層,但是在另一方面,作為母親,對孩子最無私的愛,卻並不因為她們的家庭環境和經濟背景而有所區別。這些打動人的小細節,恰恰代表了《陪讀媽媽》從劇作到表演再到製作層面的良苦用心。

《陪讀媽媽》:陪伴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從表演角度,梅婷、鄔君梅、曾黎、郝洋四位女演員各具特色,梅婷的颯爽,鄔君梅的華貴,曾黎的獨立和郝洋的溫柔,分別代表了四種不同風格的中國母親,而與之相對應的四位年輕演員,胡先煦飛揚跳脫,董成明少年老成,水晶有著天然的少女感和前衛,王文軒則完全不像是第一次演戲,他飾演的角色在人設上就有兩面性,作為一個年輕演員,他很好地把握了這種分寸,既不讓人覺得討厭,又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一個叛逆少年的腹黑一面。還有許亞軍、奚美娟、張兆輝等眾多老戲骨的助陣,可以說《陪讀媽媽》從表演上有很大加分。

《陪讀媽媽》:陪伴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陪讀媽媽》這新鮮的選題,跳出當下中國家庭倫理劇言必稱婆媳關係、狗血小三戲碼的窠臼,聚焦家庭中最基本的親子關係,以海外生活為背景,用極端環境和複雜的人物背景關係來表現陪伴與成長之間的微妙關係,同時也折射出當下中國家庭對於海外留學的一種迷思,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不乏情感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