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我叫李晶。

你问我是怎么开始迷上团扇的,其实是从戏曲开始的。

对戏曲的痴迷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有一天看电视,偶然听到一段唱腔特别美妙。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京剧《锁麟囊·春秋亭》里的几句:“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我一下就被迷住了,如痴如醉。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旦角,穿了一身的红,特别美。

我到杭州上大学,是工商管理专业,但我特别喜欢戏曲。大学里开设有京剧培训班,我就特别积极地报了名,上课第一天,我整整提前一小时就到了。

就这样,我有幸跟随浙江京剧团的叶盛华老师学戏,唱旦角,算是能慢慢地领悟到戏曲之美,还有它带给人的精神享受。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读研究生,我选择了设计专业,有更多机会学习戏曲。跟戏曲相关的东西,我都特别留意,武术、舞蹈、音乐、诗词、道具、服饰……戏曲是我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它其实跟很多艺术是相通的,如果不了解,就很难深入领略到它的美。就这样,我开始涉猎得广一些、深一些。

一把缺损的老团扇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说到团扇,其实也是非常中国的东西。

在10年前,搞收藏的人玩团扇的还不多。似乎觉得它只是古代人日常生活用具。其实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古人就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

我因为爱好戏曲,就开始留意和收藏相关的道具,有点翠、银件什么的,偶尔在收藏品市场上碰到,我一定会尽量买下。

读研的时候,很意外地,我得到一柄有些年头的老团扇。可惜的是,那把工艺很上乘的清代团扇,扇面缺损了。我就去找人,决定用缂丝的扇面来修复。找来找去,很难,会缂丝工艺的人很少。

搞收藏,一旦入迷就很难自拔。我省吃俭用,把钱大多都花在收藏老物件上了。点翠、老绣片、银器、扇子都有一些。可是面对一些品相不是太好的东西,比如一把破损的扇子,我特别想把它修复起来,修不好,心里怎么都不是滋味。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那就自己想办法喽。我动了心思,自己去学修复老扇子。

重现团扇的美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我学做团扇,家里人开始并不支持。读了那么多年书,家里人还是希望我去考个公务员什么的,至少工作稳定一些。

但是我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2013年夏天才毕业,2月份我就在苏州租好了一间房子。还在学校的时候,我靠收藏和修复一些扇子,就已经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了。

我经常跑到上海、嘉兴、杭州的古玩市场淘东西。以前老的团扇也不贵,几百块、一两千块,偶尔也能遇上材质好的,比如老紫檀的扇柄。有些老扇子,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师傅修,我就自己琢磨。

我是学设计的,渐渐就不满足于仅仅是修复,我还想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团扇。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我把自己设计的图案,交给这些老师傅做扇面。一开始做出来的成品,总是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一边与师傅交流,一边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就这样反反复复,把工艺流程弄得清清楚楚,我的设计也能更加体现缂丝的特点与韵味。

我希望一把团扇的美,是直观地呈现出来,用它的美从视觉上直接打动你。我不希望把它变成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艺术品。

嗜闲居的日子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团扇,应该走近普通人,让更多人可以领略和感受它的美。

其实我的制作理念一直在发生变化,从追求工艺的极致,慢慢回归到物品本身,让它能够受到大家喜爱,让更多的人可以买得起、用得起它。

这是我的理想,美好的东西,不只是作为收藏品,要成为大家的生活用品。只有这样,它的美才可以更好地传达。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从设计到交出成品,一款扇子最快也要大半年。我每天都面对团扇,每天都在设计和制作,每周都会有新品推出。几年下来,累积的品种有300多种。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我这个工作室,叫“嗜闲居”,在一条深巷中,独门独户的小院落,安静极了。院落周围是织造局旧址、艺圃、玉器公所,还有最具烟火气息的民居,可以说,这条巷子里,藏着老苏州最市井的一面。有外地朋友专程寻访而来,在这些巷子里穿行,说能感受到最静谧、最纯正的苏州味。

在宁静的下午,或下雨的傍晚,偶尔会有三五同好,聚在这个院子里,丝竹相和,低语谐鸣, 还有人轻轻哼起几句昆曲。

寻找失落的中国美——团扇|艺与人

《李晶:团扇之美,穿越千年》

讲述:李晶 | 整理:小麦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期待在这里 读到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