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帝國的歌者

約瑟夫·羅特,一個生於奧匈帝國的猶太人,受過良好的德語教育,還是優等生,平坦前途本應可期,卻因1914年的那場著名刺殺事件改變了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巨大,共約六千五百萬人參戰,羅特便是其中之一。1918年,同盟國戰敗,奧匈帝國解體,一個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就此瓦解,該家族最後一個皇帝卡爾一世無奈流亡,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也就此沒落。

舊帝國被多個民族國家取代,傳統秩序和價值崩塌。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是當時許多人夢寐以求之事,但對猶太人來說卻並非如此——他們沒有自古以來屬於自己的土地,奧匈帝國的消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唯一的祖國。弗洛伊德在1918年停戰日的日記中說:“我不想生活在任何其他地方……我將繼續靠它的軀幹活下去,並想象它仍是一個整體。”類似想法日後也成為羅特小說著重要表現的內容。

一戰後,政局混亂,各種新思潮湧現,迷茫的人們迫切尋找著新方向,最終的結果卻是法西斯的崛起。身居柏林的羅特第一時間選擇了離開,開始流亡生涯。在對納粹的憤恨中,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越發顯得寬容可親,雖然它陳腐僵硬,他也在小說中批判過這一點,但它有統一、穩固的價值體系,人們身居其中,按部就班,不會相互傾軋,更不會出現種族滅絕的瘋狂念頭。觀念演變成小說,羅特逐步建構起自己的“哈布斯堡神話”,核心作品《拉德茨基進行曲》帶著緬懷之情展現了帝國衰落的過程,也是他獻給哈布斯堡王朝的一曲輓歌。

的確,羅特在小說中美化了帝國,甚至還曾試圖在現實中恢復其統治。這被當時很多人詬病,在今天看來也有些難以理解,但試想一下,一個猶太人,面對著納粹的虐行,在絕望困境中,有這樣的想法又合情合理。他最大的希冀,是尋求一個多民族可以共存、有著明晰善惡標準的生存之地,即便如今,這也是這個世界仍需面對的問題。

在羅特去世後,其作品在德國遭遇了長時間的忽略。作品的再次出版,尤其是中譯本的推出,無疑拓寬了我們對德語文學瞭解的廣度,這位可與最優秀德語作家齊肩的人在死後多年豐富了文學以及文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