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生意难做,仅仅是因为电商?

北京王府井大街热浪蒸腾,街两侧的商场却冷气扑面。这不是空调之冷,而是人气之冷:无论王府井百货大楼还是新东安市场、好友百货,店内顾客三三两两,显得漫不经心;一些售货员或扎堆聊天,或玩手机……

实体店生意难做,仅仅是因为电商?

“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名资深女售货员说,大商场生意不景气,导购难做。“以前,我们只要按时营业,保准盆满钵满。近两年,顾客越来越少,就算挖空心思搞促销,最后也是勉强‘吃饱’。”

从北京的西单、国贸到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实体店的销售都在走下坡路。

在广州,北京路曾是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如今百货商场乏人问津,很多国际大名牌不见了踪影,二线品牌竞相打折甩货。

在杭州,银泰百货坐落于有名的武林广场,从一层逛到顶层,销售员已经适应了过于“安静”的购物环境。

在长沙,五一广场四周的平和堂、王府井、春天百货、新世纪广场等大型商城,同样显得冷冷清清。

百货店,日常客流量明显降低,节假日也难见熙攘景象。顾客看的多买的不多;专营店,遍布街巷的服装店、电器店门可罗雀;大卖场,曾经满满当当的停车场,除了周末,停放的车辆已渐稀疏;以往收银台前动辄几十人排队,如今闲置的手推购物车堆成一片……

实体店生意难做,仅仅是因为电商?

不少到店的顾客只是为了试试衣服尺码,试完又回家在网上下单。“实体店成了‘试衣间’。实体店经营困难,许多人认为是电子商务的竞争与分流,导致实体店客人减少、销售下滑。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从数据来看。目前零售线上线下似乎冰火两重天。网络零售额高出全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34个百分点;从人气来看,靠“双十一”、“双十二”等类型的网购狂欢节,为天猫、京东等平台聚合了大量“粉丝”。有的电商一天的销售额甚至超过某些实体店一年的进账。

但是,把实体店的困境都归结于电商冲击,并不全面。

从宏观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增速也在趋缓;从微观看,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电子支付等新应用,引发购物习惯和零售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零售渠道更多元,因此,部分实体店关闭、退出,不足为奇。

实体店生意难做,仅仅是因为电商?

对于实体店关闭大潮的尴尬现状,业界主要有几种观点:

1.周期论

“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周期,实体商业也不例外。”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说。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10年,是实体店最风光的时期,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争相跑马圈地。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一些配套商业搭顺风车,也步入建设快车道。但由于不愁销售,很多商场成了名副其实的“无所谓”商场:建设前未经过合理规划,在建时很少考虑购物体验,建成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局面。井喷式发展后,实体商业过渡到增速更平稳、竞争更残酷的成熟期。“潮退才知谁裸泳”,一些内功差的商场相继出局。“洋百货”的在华窘境,也不只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全行业在为当初的疯狂埋单。

2.需求论

腰包鼓了,眼光高了。实体店的变化,说到底是一场消费需求主导的变革。以前,实体店在消费过程中处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即便购物环境和体验不理想,消费者也没得选。随着消费升级,对实体店的需求不仅是货品齐全,还要环境舒适;不仅是质量放心,还需要售中、售后服务贴心;不仅是购买商品,还要看电影、尝美食、玩亲子游戏……而且,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出现分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实体店不得不做出调整迎合,但效果甚微。

3.成本论

过去,零售企业增加的经营成本,可以通过提价,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现在,商品价格更透明,要转嫁这部分成本难上加难。提价受阻,一些管理滞后的实体店只好闭店止损,进行升级改造,以求优化流程。

4.模式论

实体店日子难过,零售模式落后也是大问题。以前,大卖场挂出打折海报就能坐等顾客进门,现在要利用二维码等互联网手段主动出击;以前百货店可以引厂进店搞联营,现在要主打定制化、特色化。从卖商品到卖服务、卖体验,从固守“三尺柜台”到全渠道营销,商家的经营模式被要求日趋开放、求新。那些反应慢、适应晚、手段旧的企业,自然而然就会被淘汰。

实体店生意难做,仅仅是因为电商?

由此可见,实体店的关闭大潮,不仅仅是电商冲击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消费需求嬗变的直接体现,也是商业模式升级的内在要求。(张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