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乘同顯功能升級,打車時有了這些改變

不可否認,中國人的出行迎來了飛速變革期。在十年前,人們或許從未暢想過用智能手機叫車;而時至今日,全球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已經快六歲了。

移動互聯網在出行領域的普及,也潛移默化地重塑了中國人的打車習慣。考慮到難易程度,揚招叫車的方式在當下已頗顯古典;即便是用平臺叫車,不停撥打司機電話,告知對方自己“身著黑色外套”、“站在一塊廣告牌下”,也通常徒增了彼此的焦躁感。

滿足出行的真正需求

2016年9月,滴滴出行上線“司乘同顯”功能。顧名思義,“司乘同顯”即司機端、乘客端的信息同步顯示。在行程前和行程中,司乘雙方都可通過此功能實時且清晰地瞭解行程路徑規劃和實時路況。

上車後,高信息量的可視界面更是事無鉅細,讓司乘雙方同時瞭解行程從始至終的全部導航信息。在僅佔2/3屏幕的地圖中,提供如此之大的信息密度,也是滴滴進一步促進平臺雙方信息對稱的一大舉措。

近日,升級後的“司乘同顯2.0”無論是從覆蓋的業務線數量、信息的同步速度還是從用戶體驗上來看,都較之前版本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

滴滴司乘同顯功能升級,打車時有了這些改變

△乘客端接駕-等駕-送駕示意圖

滴滴司乘同顯功能升級,打車時有了這些改變

△司機端接駕-等駕-送駕示意圖

地理位置、實時路況、車輛行駛路線等信息,是乘客和司機一直以來的溝通難點。因此,在行程前及行程中實時並且同步顯示以上關鍵信息,是為滿足用戶出行的真正需求。

高效背後的技術能力

乘客在滴滴出行乘客端App上叫車後,可以看到車輛的預估到達時間、路徑規劃、甚至車頭方向。同樣藉助這一功能,車主可以同時在滴滴出行司機端App上實時瞭解接駕地點周圍的路況,及時調整接駕路線,提高接駕效率。

“司乘同顯”囊括路況、路徑規劃、導航等多個技術模塊,而其中每一個技術模塊又具備高複雜性。司乘同顯2.0版本中,滴滴優化了因系統龐大、後端和中間環節繁多而產生的數據延遲性問題。此外,“司乘同顯”的功能場景廣泛,迄今已覆蓋滴滴快車(包含拼車)、優享、專車、豪華車和優步。由於應用的業務較多,對於技術框架設計的合理性要求也十分嚴格。

在“司乘同顯”功能背後,最為重要的工作是細節調優。模擬構造場景來進行測試和驗證的工作,卻通常要花費許久。一個常見的案例是:當司機端的網絡加載過慢,而乘客端又急需顯示接駕信息時,滴滴出行平臺則會根據實時路況和海量歷史數據,提前為乘客展現接駕路線,加大有價值信息的透出。

而另一方面,當車輛在擁堵道路上走走停停時,平臺會對乘客端顯示的軌跡進行速度調優,讓“小汽車”標識在地圖上順暢移動,從而避免給用戶帶來困擾。相對應地,當乘客端因網絡延遲,在上車後幾秒內沒有即時切換至“行程中”,“司乘同顯”也會與訂單狀態保持一致,減少對用戶的干擾。

滴滴司乘同顯功能升級,打車時有了這些改變

在拼車出行中,“司乘同顯”則起到更為顯著的協調作用。在行程的任何時候,拼友的加入都有可能影響自己的行程。在這之前,一段式導航操作繁瑣,讓司機在接拼車單總會困惑:先送哪位拼車乘客?

藉助最新的“司乘同顯”功能,拼車的路線和預計時間得到及時更新,司機可以清楚瞭解多個拼車乘客的路線。對於拼車行為更普遍的城市區域,出行效率的改善尤為明顯。

滴滴司乘同顯功能升級,打車時有了這些改變

△拼車乘客端接駕示意圖

為滿足司乘雙邊的訴求、不斷提高出行匹配效率,在此之前,滴滴在400個多城市挖掘了3000萬個推薦上車地點,以“小綠點”的樣子顯示在App中,讓司機和乘客根據經驗提早確定上車地點。

數據顯示,有75%的用戶直接使用推薦上車點發單;2017年全年,推薦上車點為司乘雙方節省了超過21億次通話。

而經過多個階段的持續優化,“司乘同顯”更是以可感知的效果改善了人們的出行體驗。數據顯示,這一功能顯著提升了路程和位置信息的更新頻率,2秒內顯示路線的比例從77%提高至82%,用戶的相關反饋量減少97%;司機和乘客發送即時消息(IM)和通話的比例大幅減少,應答後訂單取消率平均下降了1個百分點。

在儘可能減少信息成本的基礎上,滴滴希望將出行變得更“智能化”:瞭解並給出你所需要的一切,同時將冗餘信息統統隱藏起來。作為乘客,已經無須規劃路線,無須計算到達時間,更不需要重複自己“身著黑色外套”,因為滴滴已經為你安排好了最優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