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馬克思,這個偉大的名字!一切正義革命力量的源泉!馬克思不是神,但他們確實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也迫使資本家為無產階級提供更多福利。學者能為社會帶來這樣的貢獻,足矣稱之為偉大!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這就是一部簡單的向歷史人物致敬的傳記電影——簡單的內容、簡單的人物、簡單的話語……但其表達的“東西”卻一點也不簡單。

影片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開始講起,到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和共產黨宣言的寫作。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沒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關鍵是如何於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現人物澎湃高亢人血沸騰的內心。二人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簡短的談話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對對方的偏見,深夜暢談,舉杯相慶,躊躇滿志,敬那真正思考的靈魂。這部電影我以為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首先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經歷與相互友誼的建立:借恩格斯的周遭反映出當時工人的悲慘處境;通過馬克思的生活、社交——《萊茵報》、《德法年鑑》、蒲魯東和燕妮,一是將思想家馬克思人格立體化,一是顯出當時社會主義運動背後理論的空虛。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接著馬克思恩格斯相遇後的情節,彰示了理論的破與立。一是反對蒲魯東與魏特琳,一是建立以分析生產關係為首的一套社會理論。同時主要人物的性格在此更加豐富化。

最後一部分可以算是二人扛起左圈大旗。講了馬恩參加正義者同盟,於1847年倫敦會議上將之正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與起早《共產黨宣言》的事蹟,以《共產黨宣言》作結。情節中恩格斯讓馬克思認識到了若不通過宣言這種簡單的讀本將思想傳播到工人群眾中去,寫再多的哲學也是徒勞的。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是單純去煽動,不用激情去煽動暴動,也不用感情去煽動眼淚,而是用哲學用經濟學用思想去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馬克思的這個體系也改變了我們看到人類社會的方式。他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崇尚博愛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問題,迎著最尖銳的矛盾奮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思想綱領和理論武器。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由於時間的壓縮、技術的不純熟、展演的不給力等原因的影響,這一部傳記電影裡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普遍性不足夠豐滿(個人認為恩格斯的女友形象除外),進而受到了一些觀影者的指責,這一點確實是本片的缺陷。但是,即使電影里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我個人也不認為它們像有人說的那麼無聊,反而很有趣:至少它呈現了真實的人物形象——平凡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活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由於某些險惡用心,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主義)一直被某些人塑造成表面高大上而實際假大空的歷史形象,由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直接厭惡。

但這電影裡,直接地展現了有著日常的愛慾性行為(馬、恩與各自的伴侶)、不良的生活習慣(熬夜、飲酒、不愛收拾整理等)、正常的麻煩事情(馬克思的艱難找工作、恩格斯與父母的糾紛、養家餬口的艱苦等)的“馬恩-普通人形象”,隱晦地提示了馬恩思想在實踐和鬥爭中的演變過程(青年黑格爾派——人道主義者——共產主義者),更用細節性臺詞表現了祛魅了的人物形象(馬克思——我也只是個普通人罷了;恩格斯與他人的幾次大爭吵;燕妮女士的憂心和埋怨;恩格斯女友的不滿意和自由隨性)……這些所謂的偉大人物,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在時間中也就不過是普普通通、有愛有性有恨有怒、有血有肉的一般人罷了,但也正因如此,他們反而變得偉大了。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這或許才是一個真實的馬克思:他首先是一個人,會有七情六慾,會有計較與權衡;其次他處在學術圈,該片對這個圈子的刻畫也很真實,今天的學術圈甚至不如那時!馬克思不是神,但他們確實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也迫使資本家為無產階級提供更多福利。學者能為社會帶來這樣的貢獻,足矣稱之為偉大!

《青年馬克思》——共產從未脫離現實,只是執行者的差別

馬克思是很偉大的人,社會主義是個很偉大的夢想。可惜的是幾乎所以社會主義國家都侮辱了社會主義。希望我們的後代能生活在一個沒有恐懼沒有壓迫,人們可以擁有四大自由的國家,屬於每一個人的國家裡。你準備好為它戰鬥到底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