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老羅
清代東北的流人戍所,並非只有寧古塔一處。根據清朝官書記載,當時的發遣地還包括瀋陽盛京、遼寧、鐵嶺、尚陽堡,後來還有吉林的烏喇、寧古塔,最後是黑龍江的璦琿、齊齊哈爾。當然,在這些東北地區的戍所中,尤以盛京、尚陽堡、寧古塔為清初關內漢族文士最常被流放之地。
流放文人們通過自身的經歷,書寫出大量關於東北的地理山水紀略,例如吳兆騫之子吳振臣的《寧古塔紀略》,楊越之子楊賓的《柳邊紀略》,方拱乾的《絕域紀略》,以及張縉彥的《寧古塔山水記》等等。其中,吳兆騫、方拱乾受到“丁酉科場案”的牽連,楊越是由於“通海案”,張縉彥則是因為文字獄等不同原因,分別被流放到寧古塔。
由此可見,這些書籍不僅給漢族文人揭開了東北關外的神秘面紗,也代表著一段清初滿、漢矛盾激烈時的血淚史。所以,很多人對清朝流人戍所的想象,都以寧古塔作為關鍵地理節點,這是有特殊原因的。
通過流放文人提供的文字記錄,我們可以窺探寧古塔的環境氣候情況。例如,東北邊疆的氣候極其寒冷,與這些漢族文人原本溫暖的生活環境形成巨大的反差。故《寧古塔紀略》就提到: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襲裘,久居即重裘禦寒也。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這段關於嚴寒的描述是流人對寧古塔最初的印象。遠離故土,身處絕域,文字有時候反應的其實是作者的心境。
然而,隨著流放生活日久,文人們開始對寧古塔的印象有所改變,他們甚至主動參與到地理知識的生產,並且注意到:
凡寧古山川土地,俱極肥饒,故物產之美,鮮食之外,雖山蔬野簌,無不佳者,皆無所屬,任人自取。
也就是說,在寒冷之餘,寧古塔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流人們以生動的文筆,將這些記錄了下來。
這兩種微妙性的態度,是我們通過歷史文獻討論作為流放之所的寧古塔的地理氣候時,所必須要注意到的。
HuiNanHistory
看清宮電視劇,常聽到“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句話,是說清廷把犯人流放到東北的寧古塔,寧古塔是個什麼地方?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地名,連塔影兒都沒有,它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可能它與後來的滿清皇室扯得上遠親關係,是滿人老祖宗。如此說來,這兒可是滿人發源地呢!
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發配寧古塔大多都是宮廷內部,勾心鬥角的失敗者,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獄,科場案等,有全家流放的,有禍及九族的,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
順治年間,寧古塔開始成為流放地,清朝人最怕去的地方就是寧古塔。
《研廷見聞雜記》說,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它是人間地獄,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餓昏了被當地人分而食之,能夠活下來的不多。
寧古塔是個不毛之地,蠻荒之地,常年冰封,人跡罕至,罪犯在那裡墾荒種地,修橋築路,還要忍飢挨餓,為本地滿人做牛做馬,改變著滿清故鄉的落後面貌。
其實,發配去幹什麼先定好了,有的賞給出力兵士為奴,也有男的換馬,女的為娼,最好的就是在官家做苦力,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就是圍獵,燒石灰,燒炭,沒有半點空閒。
隨著“文字獄”的興起,寧古塔便成了獲罪官員和文人的噩夢。
據《柳邊紀略》載,第一個流放到寧古塔的漢人是著名文人、吏部給事中陳嘉猷,他與妻子攜1女3子及3僕人來到這裡,當時此地尚無漢人。
後來可就多了,如福建總兵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著名詩人吳兆騫、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和浙江揚越、楊賓父子,以及大文豪金聖嘆的家屬、思想家呂留良的家屬、安徽方拱乾、方孝標家屬等,大都是因文字獄被流放到此地的。
其中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23年,他奇蹟般活了下來,還在冰天雪地中寫了好多詩,他的詩作慷慨悲涼,獨奏邊音,有“邊塞詩人”之譽。後經朋友顧貞觀,通過納蘭性德及其父親明珠關係,花錢贖還,歸來三年後逝世。
最後一個有記載被最發往寧古塔的人是愛新覺羅·載瀾,道光皇帝的孫子,光緒皇帝的堂兄。八國聯軍要求嚴懲首禍之一的載瀾,慈禧太后迫於洋人的壓力將他發配烏魯木齊,新疆巡撫對他百般呵護。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瀾跑回寧古塔躲避戰禍,袁世凱不允許載瀾離開寧古塔了,死時61歲。
清朝滅亡後,流放人大多在寧古塔安家落戶。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怎麼樣?雖蒙皇恩浩蕩,敕免不殺活命,但發配寧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清朝,設盛京將軍總理東北軍政事宜,分設吉林將軍(初為寧古塔將軍)、黑龍江將軍轄區。
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之寧安市,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五年遷治吉林,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清朝的首任黑龍江將軍既由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升任。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亦有“六個”臺之說。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移民進入東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
寧古塔,
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加之路途艱險,野獸襲擾吞食,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
因而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僅供參考。
z山海
邊遠之處,氣候冷,在今天黑龍江省海寧縣附近。寧古塔城所在地區的土壤以白漿土或暗色草甸土為主,據《中國自然地理》記載,“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主要是暗棕色森林土,但在河谷階地上由於母質粘重及季節凍層的影響,有大面積的白漿土的發育,在排水不良的地方,則沼澤土分佈普遍。”而在河流谷底海拔較低的地方如寧古塔地區的白漿土,可以利用豐富的水源,有利於經營農業,海拔較高處的白漿土或草甸暗棕壤,適宜生長針闊混交林。而暗棕色森林土地區有利於發育紅松闊葉混交林。因而無論發展水旱農業還是林業均具有良好的條件。
因而歷史時期寧古塔與吉林兩城所在地區森林覆蓋率都比較高,而且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寧古塔紀略》中對寧古塔的豐富生物資源有較多的記載,“西門外三里許,有石壁臨江,長十五里,高數千仞,名‘雞林哈答’。古木蒼松橫生倒插,白梨紅杏參差掩映。端午左右,右崖下芍藥遍開。至秋深,楓葉萬樹,紅映滿江。江中有魚,極鮮肥而多。”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寧古塔地區有蒼松、梨樹、杏樹、芍藥、楓樹等植物。寧古塔城坐落在牡丹江畔,水資源豐富。《寧古塔紀略》中對寧古塔豐富的魚類資源作如下描述:“予少時喜釣,每於晡夕持竿垂釣,頃刻便得數尾而歸。
又有一種,生於江邊淺水處石子下者,名‘哈什馬’今上祭太廟,必用此物。亦有鱘鰉魚,他如青魚、鯉魚、鯿魚、鯽魚其最多者也。”可見,寧古塔的魚類資源不僅量大,而且種類繁多。同時寧古塔還產“人參、黃精、桔梗、五味子及雞腿麻姑。木耳,真經菜,蕨菜,極多而肥。”這些珍貴的生物資源不僅有著重要的藥用價值,而且還有著重要的商業價值。正是因為寧古塔城的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所以對寧古塔城地區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三萬的三萬裡
順治十五年,江南一個才子——吳兆騫,本應沉浸在中舉的喜悅中,卻因為一場莫須有的科場案,舉家被髮配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讓多少漢人膽戰心驚之地,就這樣迎來了一個滿腔怨屈的才子。吳兆騫並非第一個被髮配寧古塔的,亦不是最後一個。之所以在這裡說他,是因為他攜家發配寧古塔期間,其子留下了一卷《寧古塔紀略》,為我們瞭解那個苦寒之地,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1、寧古塔位置與名稱由來
寧古在大漠之東,過黃龍府七百里與高麗之會寧府接壤,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人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尤言六個也。
2、最初感受
所謂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大於舟之魚,大於屋之木,獉獉狉狉,犖犖确確,固不可以中土之境求之。殊絕之域,亦不可以古人所稱道概之。
3、城池概況
有木城兩重……去舊城六十餘里,內城週二裡許,只有東西南三門,其北因有將軍衙署,故不設門,內城中惟容將軍護從及守門兵丁,餘悉居外城,周八里,共四門,南門臨江,漢人各居東西兩門之外。
4、日常生活
被流放至此的漢人多被編入官莊做苦力。
每一莊共十人,一人為莊頭,九人為壯丁,非種田即隨打圍燒炭,每人名下責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石灰三百斤,蘆一百束,凡家中所有,悉為官物。衙門有公費皆取辦官莊。其苦如此。
5、氣候狀況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尺襲裘,久居即重裘可禦寒矣。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6、物產情況
江中有魚,極鮮肥而多,有形似縮項鯿,滿名發祿,滿洲人喜食之,夏間最多。……又有一種生於江邊淺水處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蝦,長二三寸,亦鮮美可食。……亦有鱘鰉魚,他如青魚、鯉魚、鯿魚、鯽魚其最多者也。
冬則河水盡凍,厚四五尺,夜間鑿一隙,以火照之,魚輒聚,以鐵叉叉之,必得大魚。
動物有虎、豹、豬、熊、獐、狐、鹿、貂、兔、海青、野雞等。特產有人參、烏拉草等。
《寧古塔紀略》書影
更多關於清初寧古塔之地的概況,盡在此書中,豎排繁體無句讀,讀著很有感覺。
需要此書的,可關注@熊二History,也可留言索取,歡迎一起閱讀分享。
熊二History
在一些清宮戲或者歷史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在處理一些重罪之人時,常常有這麼一句話“發配寧古塔”,再嚴重一些的的還會加上一句“永世不得入關”,更慘的還會“與披甲人為奴”。
在我小時候聽到這句話,總是感覺“寧古塔”是一個“塔”,大概的位置應該在雲南貴州等地,後來才知道,南轅北轍了。
既然流放是重罪,那麼所去之地必然極苦,寧古塔其實並不是塔,而是一個地名,大概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附近。
在清朝初年,寧古塔的治地非常廣,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曾長期與盛京齊名。
那麼朝廷為什麼要將犯人發配寧古塔呢?
我想是出於以下幾個原因來考慮
1、寧古塔所處地理位置,早就來氣惡劣的自然環境,尤其是清朝時期,漫長寒冷的冬季對於很多被髮配的犯人就是噩夢。
2、充實當地人口,滿清入關佔據中原之後,一方面是富庶的中原,一方面是苦寒之地,所以當地人口流失非常嚴重,將獲罪之人發往寧古塔可以充當勞動力去建設滿清的“龍興之地”。
3、滿清入關之後,留下來鎮守邊疆的多為“披甲人”,也就是早期投降清朝的各族人,他們忍受嚴寒鎮守邊疆,將發配的人與披甲人為奴,也是為了安撫他們。
現在由於各種取暖設備的普及,東北雪鄉美麗的景色,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蜂擁而至,但是在幾百年前,寧古塔絕對是一個讓人談之色變的地方。
一點點歷史
感謝邀請!寧古塔作為清代以來被大家熟知的流放地。它的名字和地域範圍一樣充滿神秘感。簡單而言,寧古塔是清朝東北邊境地域的重鎮,也是清朝東北龍興之地三邊之首。即寧古塔,三姓,琿春。
一,地理位置及由來。現在大致範圍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濎鎮古城村。由此你也可以看出他的氣候環境和地理位置了。寧古是滿語意思,即六個意思。因此,寧古塔本意就是六個塔。也有人成塔在滿語與臺子相似,因此是六個高臺子意思。
二,寧古塔的氣候環境。寧古塔作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有嚴寒,長年積雪。結凍期大致在180-200左右。最低溫度一般在零下三十多℃。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加之清代中前葉,東北交通不便。可以說寧古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風雪天中度過。因此,搭配到這個地方的人一般都很難逃走。當然,還有駐軍看守。並且,犯人在來寧古塔的路上也是不斷艱辛。很大部分老弱病殘都可能會死在路上。即便到了寧古塔,嚴寒也會加劇老弱病殘死亡。就算死亡了,基本上也很難報告到京城。據說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流放至此而死。因此,搭配寧古塔基本上就是宣佈緩期死刑。
三,寧古塔的開發與鞏固。寧古塔作為清代流放犯人聚的地方。其中很多流人是因為文字獄和連坐等罪名來到東北。也把南方的文化經濟帶到東北。由此也卡來了東北與內地之間的關聯。這可能是清王朝想不到的。當下東北清代文學一個重要分支就是流人詩歌和文學。經濟方面,農耕經驗的帶來,無異加快東北開發。尤其是青壯年犯人被當做勞動力,加快流放地周圍開發。
四,傑出官吏的有效統治。對於寧古塔,清王朝起初設立都統管理,後來有寧古塔將軍管理。其中吳大徴和胡適的父親胡鐵花對於寧古塔的開發做出卓越貢獻。
寧古塔作為清朝北部邊陲的重要城鎮,留下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大家熟知的寧古塔紀略,寧古塔志,都為當下東北邊疆治理與研究留下重要參考資料。
學海滄瀾
清朝是我國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給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但是也同樣給與了們國家帶了眾多的災害。比如後期的一系列的與外國的不平等的條約。但是它也曾經輝煌過,如康乾盛世之類的。
那我們對於這個清朝瞭解多少呢,在清宮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說:“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永不入用”之類的話。那麼為什麼是發往寧古塔,而不是其他地方泥?這裡我們先來熟悉一下清朝的起源地,1616年女真族部落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到後期入主中原(1664年)經過吳三桂在山海關引清軍入關為節點,清朝正式入駐中原。那麼在這期間,女真族的部落的聚居地是在今東北長白山一代建立了建州女真族,那時候統一歸明朝管理。而我們現如今說的寧古塔其實就是他們的發源地。在今黑龍江省安寧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然而我們說的寧古塔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塔,它卻是一個地名,是一個城名,在清朝來說這裡是流放人犯的地方。而且這個地方的環境非常的惡劣,天氣氣候也很惡劣。風沙大,乾燥,寸草不生,五穀不長,風沙不止。然而它不是塔,又為什麼稱為“塔”呢?據說努爾哈赤有六個兄弟,在滿語裡面“六”為寧古,而“個”為塔,所以滿清時期的寧古塔就是這麼來的。
那清朝把這個犯人流放到這裡是做什麼?
首先是因為剛剛說了這裡是他們的起源地,為了能夠讓他們的發源地更加環境誘人,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所以他們把犯人流放到這裡進行開墾,造橋修路之類的。這樣體現他們是皇族的一個特徵。把這個等級分化的更加詳細。
其次把犯人流放至此可以讓他們懲惡揚善,讓他們接受改造。能夠懺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為畢竟這裡的條件是極差的。
象這些環境下他們當然是想讓那些犯人能夠給他們修橋修路之類的,造福他們的子孫後代。
在清朝期間,有些 “名門望族”也同樣被髮配到這些地方。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康熙年間,以《南山集》案、《滇黔紀聞》案最為嚴重,在當時來說已經轟動了整個朝野牽扯的人員不是一般的廣,其中包括了康熙身邊的人物,有江蘇巡撫張佰行和方苞等等。在皇帝看過奏摺之後,他認為牽扯的人員過多,因此他動了惻隱之心,畢竟十多天後他的六十大壽將近,不想殺戮太重,討個吉祥的兆頭。所以後面他只是處斬了戴名世一人,沒有涉及他家人。而對於方孝標由於已經過世,所以並沒有深究,而將其家人發配到了寧古塔。
如今在寧安市就有很多清朝時期留下來得文化遺產。二大石橋,潑雪泉,江樓、西閣、文廟、山東會館等文化遺址。最有名還是要算“覺羅城”及皇親府遺址。三道亮子遺址和黑妃的故事在石巖鎮影響深遠,而寧古塔時期重要驛站是沙蘭鎮,吳大澄勘界石刻是在二呂村發現的。這麼多的文化遺產我們可想而知,那時期發配到寧古塔的犯人是有多少,又有多少少人為他們充作了奴隸,作為一個現如今來說叫做勞改的地方,現如今文化遺產那麼豐富。這個是值得我們為此驕傲的。
有觀點的視覺
隨著清宮劇熱播,寧古塔這個塵封於史書中的古地名,又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中。電視裡對那些作奸犯科的王公貴戚、達官名士,龍顏震怒之下,大多發配到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些犯人聽到這噩耗,都會癱倒在地,一副生痛不欲生的樣子,有的人甚至寧願自殺,也不肯去寧古塔。
那麼寧古塔究竟是個什麼鬼地方,能讓犯人聞之色變呢?其實,寧古塔在滿語中的意思是六個,它有新舊兩個城,電視裡多指新城,位於今天黑龍江省安寧市,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據說,努爾哈赤的曾祖父在此繁衍了六個兒子,這就是寧古塔的前世今生。寧古塔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保衛和管理整個黑龍江流域,為了發展和建設寧古塔,皇帝會把犯人極其家屬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做奴隸。
寧古塔在清朝時,是個窮山惡水之地,相當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它距北京有千里之遙,犯人邁著失落沉重的腳步,帶著夾板,帶著絕望,踏上生死未卜之路。大部分人在路上不是凍死,就是餓死,或者被野獸吞沒,能最終到達寧古塔者不及二分之一。
當時寧古塔可謂耕者絕少,彌望無廬舍,完全是個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犯人在這裡一年四季都做著高強度的勞動,耕種、修橋鋪路,燒石灰,挖貢參等等,由於環境惡略,加上繁重的勞作,很多人四五十歲就客死他鄉。這裡的犯人從沒有逃跑的記錄,因為除了寧古塔外,其他地方是冰天雪地,人煙稀少,既是跑出去,不是凍死,就是成了狼蟲虎豹的美食。所以披甲人無須看管犯人。
關內的犯人來到寧古塔,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耕作技術,讓這裡原住民逐漸擺脫獵狩的生活,步入農耕文明。使寧古塔慢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成為關外的最富庶的地方。
當然,那些名人文士的待遇與普通犯人就有天淵之別,他們無須繁重勞動,是披甲人的座上賓,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一股清流。他們中比較有名有:明末兵部尚書張縉,思想家呂留良,詩人吳兆騫等。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寧古塔不是雷峰塔,並不是用一座塔來封住妖魔鬼怪的意思,他在滿語中是六個的意思,傳說最早由六個兄弟駐守,故此得名,在黑龍江省海林市一帶,後遷到寧安市地區。
寧古塔的歷史相當悠久,兩宋時,做過金國的國都,《鹿鼎記》中韋小寶找的龍脈所在,其實也在這一代,後來清朝劃定其為北方的重鎮、寧古塔將軍的駐地。
寧古塔雖然遠在漠北邊陲,但位置極其重要,它不僅是黑龍江的戰略重地,還相當於是黑龍江的省會,負責黑龍江的經濟、賦稅等等重要行政工作。而且清朝在此大量駐軍。
我們看清宮戲裡皇帝常說,把哪個大臣“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個披甲人就是指的當地駐軍。而這些為奴的人,就是在當地充當苦役,被髮配到這個地方的人,九死一生,就算生的那個估計也是生不如死。
寧古塔氣候十分惡劣,人煙稀少,到處都是野獸,森林和沼澤,逃跑?基本上就別想了!你跑了,也沒人管,因為天寒地凍,跑不了多遠你就得凍死,餓死,或是被野獸吃了。
寧古塔的氣溫,一般在零下三四十度以下,那時候可沒有暖氣,凍死的人不計其數。
而一般的人犯罪,是沒有資格發配寧古塔的,也就是說能去寧古塔的都是些達官貴人,對於這些養尊處優的人來說,就更別說了,平時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一到寧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於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夠存活下來的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