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叫“明十三陵”?

用户7009047862


众所周知,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灭国,经历了276年的风雨变迁,以及16位皇帝的统治。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北京的明朝皇家园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意在说明葬于此陵的皇帝只有十三位。那么堂堂大明朝有哪三位皇帝没有葬于皇陵呢?而十三陵为什么没能成为他们最后的归宿呢?下面有书君为大家一一作答。


一、朱元璋因没有建立十三陵而没有葬于十三陵。


十三陵乃明成祖朱棣下令建筑的园陵,那时,朱元璋早已驾崩,葬于南京,因此,不可能葬于十三陵了。如果迁坟移墓的话,不仅工程浩大,还劳民伤财。如此一来,就更不可能葬于十三陵了。


而且,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是定都南京,直到眀成祖朱棣时期,才迁都北京。因“恋家”的缘故,朱元璋想永久陪伴自己的故乡,因此,他选择葬于南京的明孝陵,而非北京的十三陵。



二、朱允炆退位后下落不明,无缘下葬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其实是有些运气的。因当时太子朱标不幸病逝,才轮到朱允炆荣登大帝之位。然而,朱允炆羽翼未丰,便想利用削蕃制度来巩固帝位,结果适得其反,惹得群臣不满,奋起反抗。最终,眀成祖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上帝位。


建文帝被夺去帝位后,不知所踪,关于他的各种留言纷至沓来,有说他出家的,有说他葬身火海的。总之,他的去向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建文帝因下落不明,因此也葬不到皇家园陵去,更别提十三陵了。



三、朱祁钰由皇帝变亲王,因此不能葬于十三陵。


景泰帝朱祁钰最初本是亲王,当时的皇帝是哥哥朱祁镇。后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对方借此要挟明朝投降,哪知朝廷不吃这一套,直接拥护朱祁钰做了皇帝,后朱祁镇被放,然而此时朝中大局已定,已然成为朱祁钰的天下。无奈,朱祁镇退位让贤,成为太上皇。


风水轮流转,八年后,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借此发动宫廷政变,卧于病榻的朱祁钰哪是哥哥的对手,轻轻松松便被夺去了帝位。


再次黄袍加身的朱祁镇,有了之前的教训,马上将已经不堪一击的弟弟削为亲王,并软禁起来。不久,朱祁钰病逝。


朱祁钰病逝时,是亲王身份,而非皇帝,因此不会葬于十三陵。



十三陵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给了后世研究明朝这段历史的依据,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因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为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最后一个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算起,一共传了16个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园,而且按明朝的传统,爸爸儿子孙子孙孙子都得葬在一处,搞大团结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乐融融的。

而这一处“已死明皇帝”们的家就是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可问题来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吗?怎么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个皇帝去哪儿了?”

首先,请各位来看看十三陵里各家皇帝的位置图: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爱南京,只葬南京”

当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老朱当时开国后是在南京定的都,那会儿北京是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试想,老爹死了,怎么可能去葬在儿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当年喊出了:“我爱南京,只葬南京!”的口号,死时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夺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让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小小朱,即他的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开启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这时候,小小朱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你这小毛孩凭什么啊,而且刚当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们这些叔叔弄得很惨,于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个“靖难之役”把侄子打下台,自己做皇帝,并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他的首都时代(也是房价高涨的时代!)

而被打下台的建文帝在掩护下成功逃脱,从此之后不知所终,作为叔叔的朱棣出于关(sha)心(ta),自当上皇帝就开始一直寻找侄子的下落,其实是为了斩草除根,但都无果,于是,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踪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儿!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两位皇帝,估计大家都会很容易的想到他们不葬北京,但这第三位,相信就鲜有人知道了,他是谁呢?

就是他朱祁钰!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医的故事。

朱祁钰是谁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弟,众所周知,当年本来是他哥哥朱祁镇做皇帝的,是为“明英宗”,结果这皇帝年轻时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当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已经打到国境时,他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本来皇帝御驾亲征没啥,还能鼓舞士气,但英宗这次的亲征却在太监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成了一次“闹剧”,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获,成了“俘虏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朝野振动,皇帝都被抓了,国家咋办啊!不过咱中国古代历来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着呢,眼红着呢。于是,经过商议,由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在朱祁钰的带领下,打破了瓦剌的进攻,英宗也被放了回来,再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从当时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夺回了皇位。

哎!夺就夺了呗,可英宗要夺的“彻底”,咋彻底啊?就是把朱祁钰当皇帝后开始在十三陵里修建的陵寝也给“夺”了,搬走了,“你以后都不是皇帝了,不准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于是,本来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就被哥哥朱祁镇给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爷规格下葬。

所以,明朝虽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都没有被葬在十三陵里。


宫殿君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名,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明朝一共延续了276年,在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景山上吊自杀以后,明朝的统治才正式宣告结束。


在这276年里明朝一共传位16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景帝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十三陵是明朝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开始修建(每个皇帝登基的时候就会给自己修建墓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依次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所以还有三位皇帝并没有被葬在明十三陵之,他们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钰。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病逝的时候被藏在了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的明孝陵之中。



明惠帝朱允炆,由于毫无治国经验,一直自己理想中的仁政,实行削藩政策时导致燕王朱棣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接打到了南京城,燕军进入京城后进行了一场混战,混战中南京城皇宫发生大火,大火过后之后只找到了几具尸体,朱允炆就此不知所终,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说他烧死了,有人说他在那场大火中逃走了,无从考证。但是史料记载万历二年十月,小时候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向首辅张居正问到朱允炆的下落时。张居正的回答是:“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张居正也认为朱允炆是在大火中逃走了,所以朱允炆被葬在哪里了,至今也是一个迷。


明景帝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登上皇位之后朱祁钰就被封为了郕王,1449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向明朝进贡邀赏,宦官王振在分拨赏赐的时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瓦剌部落开始骚扰大举骚扰内地,也是在王振的煽动蛊惑下明英宗朱祁镇披挂亲征,此次由于准备不足,组织不当导致明英宗北征瓦剌惨败,最终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国不可以一日无主,明英宗被俘后,为了安抚民心稳定局势,孙太后在于谦等大臣的劝谏下决定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就这样当上了皇帝,他当上皇帝后励精图治,慢慢的改变了明朝混乱的局面,是一代中兴之主。

他当皇帝的时候除了治国之外还一直在想办法把自己的哥哥朱祁钰从瓦剌人手里捞回来,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终于把自己哥哥明英宗捞回来了,明英宗却在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取了明景帝的皇位,明景帝被废为郕王软禁在西苑,没过多久明景帝就去世了,年终30岁。

明景帝死后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就把他以王族的规格长在北京市郊金山口的景泰陵。


三水木兮


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十三陵是哪些人的陵,分别是:)、(明

)、(明)、裕陵()、)、)、)、)、(明)、定陵(明)、(明)、)、)。



十三陵起止分别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永乐朱棣和最后一个皇帝思宗崇祯朱由检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其他的三个呢?

十三陵其实全称应该叫“明北京十三陵”,因为除了北京,在南京也有个明陵,就是大明鼎鼎的南京明孝陵,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



其次,第二个皇帝惠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被他的叔叔朱棣所灭,下场到今天也是个迷,所以自然没有没有陵寝。

另外,明英宗朱祁镇当年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掳走,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以国家为重,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代宗朱祁钰为帝。后来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把朱祁钰在天寿山的陵寝捣毁,只将他以王爵的身份下葬。这个代宗在历史上基本就没有什么痕迹了,只是因为他的年号是景泰,而给后世留下了景泰蓝这样一个流传后世的工艺品名称。



这样,明朝16个皇帝,除了朱元璋的陵寝在南京,建文帝和代宗没有陵寝,剩下的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就全在北京了。


真历史


虽然说明朝有16位皇帝,但是明十三陵里边确实只有13位皇帝啊,所以就叫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那么不在里面的三位皇帝都是谁呢?

朱元璋

第一个不在里面的皇帝居然有太祖皇帝,是不是不可思议呢?其实也不用太惊讶,因为明十三陵在北京,而不在南京,朱元璋做皇帝是在南京做皇帝,死后也是葬在了南京,所以不在里面不是很正常吗?难道还要迁葬不成?

在古代皇帝是不可能迁葬的,挖当朝皇帝的坟墓谁敢做,必死无疑!所以朱元璋就没有搬进明十三陵。

朱允文

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靖难之役之后他就神秘失踪了,据说逃到了海外,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为了秘密寻找建文,但是都没有找到,甚至后世都不知道朱允文到底去了哪里,死在了哪里。

其实,就算找到了,朱允文也不见得会进明十三陵,因为朱棣称帝后根本不承认他的皇帝位置。虽然起兵的时候打着靖难的旗号,但是那毕竟是假的。

朱祁钰

也就是景泰帝。景泰帝登基于明英宗正统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也先俘虏后,但是好景不长,他这个皇帝毕竟是被临时推上去暂代的,自己也命短,在自己时候英宗居然奇迹般复辟了!

复辟之后的英宗也同样和朱棣一样不承认景泰帝的皇帝位置(你丫的暂时替代我做皇帝还上瘾了,不知道把皇位主动还给我!),还把景泰帝给迁出了明十三陵。


就这样,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十三位皇帝在明十三陵中,所以它叫明十三陵!


梦三七夜


明代的确有十六个皇帝,但葬在北京十三陵的却千真万确只有十三位。

明朝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从应天府(南京)迁都北京的,死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直至驾崩都未迁都,也不知迁都的事,明孝陵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座(去看看阳山碑材就明白了),为掩饰自己夺位之丑大兴土木修孝陵的朱棣不论出于舆论考虑,或财政考虑(超长超宽超重的阳山碑材就是因为运费太高被扔在半路上的),也不可能把这座明代第一座真正的帝陵(在他们之前还有为朱元璋父祖辈修的、位于泗州(州治在今洪泽湖底,陵墓位置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的三座明祖陵和位于凤阳的一座明皇陵)从南京迁移到北京去。

永乐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直到崇祯十七年七月才被追复帝号,而崇祯本人三月十八日就自缢于北京煤山(景山),追复帝号的实施者是在南京即位的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朱由崧,也就是说终明朝一世(如果不把南明算作明朝的话)只承认有十五个皇帝,不承认建文帝是皇帝,且建文生死不明,因此他根本就没有陵墓。

景泰帝朱祁钰系其兄英宗朱祁镇被俘囚禁瓦剌时继位,朱祁镇回国后发动政变,景泰帝被降为郕王,死后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追复景泰帝号,但并未迁葬,而只是将郕王墓就地扩建为景泰帝陵,这样做一来是入土为安,一动不如一静,二来也是考虑到财政问题,避免过于靡费,三来身为英宗嫡长子的成化帝笃信鬼神之说且为人宽厚,大约也不希望结下深仇大恨的父亲和叔叔在九泉之下还缠斗不休吧。

景泰帝其实生前已经开始修建陵寝,但死后因帝号被废而未能入葬;而崇祯是英年因亡国而死,本来还没来得及修帝陵,清军入关后为安定人心,将他从速安葬于扩建后的田贵妃墓中,并草草改为后来称作思陵的崇祯陵。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前后15座帝陵中只有景泰陵没有的命名与众不同,没有用庙号+陵,而是用了年号+陵的格式,这是因为明代虽追复景泰帝号却未上庙号,直到弘光帝继位后才拟定了一个”代宗“的庙号,第二年弘光就灭亡了,清朝当然不会承认”伪皇帝“制订的一切,于是景泰陵就只好这么凑合了。


陶短房


明朝历经12世,共计16位帝王

作为当下的知名景点,建筑恢弘大气,且埋藏有巨大财富

建国后,万历皇帝陵寝定陵由郭沫若主持发掘,出土文物令人叹为观止,奈何由于保护不当,损毁严重,故而其余陵寝都继续保持着神秘感,未被发掘

共计十六位皇帝的明朝,为何称之为明十三陵呢?那三位哥们去哪儿了?


说来其实简单,比如要聚会得买高铁的老朱

朱元璋建国后,定都南京,并且,他颇有深意的为自己选了一个风水宝地,东吴孙权大帝的陵墓即在此处,且按照风水走向,孙权陵墓的位置相当于朱元璋的书童、门户守卫,能够让东吴开国皇帝给自己作陪衬,老朱真是敢想敢干

于是乎,这块风水宝地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寝——今天的南京钟山风景区

可是,待到他的四子朱棣同志篡位后,为了避一下老爹的锋芒,二话不说就迁都北京,彻底远离南京

所以,如果老朱想见见自己的继承者们,还得抢张南京到北京的高铁票才行得通

故而朱元璋是第一个不在十三陵中的明朝帝王

第二个未能进入的人,甚至连个像样的坟头都没有

此人便是皇太孙朱允文,本来是堂堂正正当皇帝的人,只需要等老爹死了就能上位,算是含着金汤匙、攥着金饼出生的

可惜,老爹还没等熬到当皇帝就挂了,本来没希望的,但是爷爷拉了自己一把,朱元璋同志大笔一挥就立皇太孙朱允文为继承者

后面的我们都知道,他的叔叔朱棣二话不说就夺了他的江山,不仅当不了皇帝,连王爷都没得做了

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成迷,一说自焚于南京皇宫,一说逃遁不知去向,一说后来跟朱棣叔侄相见,无论是那种结果,朱允炆注定不能进入皇陵

一个应该进入皇陵的皇帝,一个知名度极低的人

正常来说,前两个人不在明十三陵有情可原,那么这第三个人就有些无奈了,他临危受命,肩扛整个大明,在于谦的配合下,避免重蹈当年两宋时期的覆辙,只是他的皇位来的着实有点尴尬了

作为当朝皇帝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原本安安稳稳的当个皇弟,只不过这个哥哥实在太过能作,打败了仗不说,自个还被俘虏了

勉为其难当皇帝的朱祁钰,本来是不喜欢当皇帝的,可是这一入皇位深似海,朱祁钰已经无法自拔了!

以至于,他哥哥要回来的时候,他内心无比拒绝。结果就是,在敌营当了俘虏的朱祁镇,非但没有衣锦还乡,还成了弟弟的俘虏,被扣押并被限制个人行动,甚至于被威胁生命

可是,朱祁镇福大命大,不仅没死,还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的暗箱操作下,重新复辟

而朱祁钰由于个人病重、子嗣全部夭亡,只能躺在龙床上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可奈何。

随后朱祁镇废掉了朱祁钰的帝位,并有证据表明朱祁钰是被朱祁镇派去的太监勒死的,这样一号人物,怎么可能会进入帝陵呢?

按照传统,皇帝死了都要葬入陵园,而且老爹、儿子、孙子、重孙子,只要是老朱家的一把手,都要葬在一个地方的

毕竟大家都是皇帝,做邻居也不尴尬,而且没事开个研讨会,座谈会什么的也比较方便

当然了,除了上面说到的三位同志。。。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十三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后陵寝最多的皇家陵园建筑群。地理位置稍偏,如果乘车去的话时间会较长。 现在十三陵开放的景点被分割成四块:神路、长陵、定陵、昭陵,分别卖票。先到了长陵后去了定陵,原本还想去神路看看可惜没时间了。长陵的祾恩殿绝对不能错过,整个大殿木构件全部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32根重檐金柱各高12.58米,最粗的底径达1.124米。用料太奢侈了!定陵的地面建筑大多无存,主要的看点是地宫,值得一游。


为什么是“十三陵”,这就要探寻历史的本源。明太祖朱元璋首先建都南京,所以明太祖死后也就葬在了南京,是为明孝陵!


明孝陵

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因为朱棣起兵造反夺了建文帝的政权,建文帝不知所踪,所以建文帝也是不能葬在北京的皇陵当中;


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建文帝墓

景泰皇帝朱祁玉,本来他是当不了皇帝的,因为他的哥哥被俘,他才在于谦的拥立下成了新的皇帝,最后病重的时候又被哥哥夺回了政权,他做皇帝的时候软禁了他哥哥七年,死后他哥哥自然也不会让他葬在北京的皇陵当中,他被哥哥降成王级,葬在了玉泉山。




景泰陵

明朝十六个皇帝,只有十三个葬在了北京的皇陵,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都城的问题没有进去外,其他的两个都是因为政变才不能进入皇陵,又由此论证了那句“无情最是帝王家啊!”为了权利,亲叔侄,亲兄弟都会相互残杀,以至在那个时代连自家祖坟都进不去!可叹可叹啊!


震霜秋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至崇祯殉国,一共有16位皇帝,可在“十三陵”中却只安葬了13位明朝皇帝?还有三位皇帝被埋在了哪里?他们分别是谁呢?

没有被葬在的十三陵的三位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

朱元璋和朱允炆没被葬在明十三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十三陵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成的,所以在他之前的朱元璋、朱允炆的陵墓自然不在十三陵中。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被安葬于南京东郊紫金山的明孝陵中。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继位后由于急于削藩,导致其叔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城,夺取了侄子的帝位。至于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不知所踪,没有人知道他最终葬在哪。有两个说法,一是认为朱允炆在皇宫中就被烧死了,但由于当时指认的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根本辨认不出是否就是朱允炆本人,所以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二是认为朱允炆听从了朱元璋留给他的精囊妙计,乔装成和尚逃离了南京城,等待日后东山再起,传说朱元璋还为其准备好了和尚的袈裟和钵子。

明代宗朱祁钰,原本轮不到他当皇帝的,却因为一些因缘际会,当上了皇帝,但结果也是比较惨的。由于他的哥哥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虏,所以朱祁钰在太后及朝中大臣的提议下登上皇位。后来英宗归来,发动“夺门之变”,重又做回了皇帝,掌握了大权。但他不承认朱祁钰这个皇帝,朱祁钰被害死,陵墓也被英宗捣毁,最终以“王”的身份葬在玉泉山。


老照片


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崇祯皇帝殉国,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一共有十六个人曾经呆过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北京的明朝陵墓中只埋葬了十三个皇帝,被抛弃的那三个人分别是:

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以及第七任皇帝朱祁钰。

朱元璋

朱元璋建都南京,而明十三陵在北京。明十三陵建成之前朱元璋已经被埋在了南京钟山之阳的明孝陵。

紧接着朱元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建文帝,引起了建文帝的叔父朱棣的极大不满,他带领自己的军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除了在山东内被阻拦之外,一路顺风顺水有如天助。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出海了,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总而言之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当然就没有办法死后安置到明十三陵之中。

朱祁钰

由于朱祁钰的兄弟被瓦刺部落俘虏去了,皇帝是国家的主心骨,国不可一日无君。随后太皇太后和大臣商议之下,朱祁钰接任了英宗的皇位。后来由于瓦刺部落将英宗放回国内,在曾经心腹大臣的帮助之下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上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明英宗继位之后不承认朱祁钰当过皇帝,不仅如此他狭小的心胸也容不下天寿山朱祁钰的陵墓,最后以王爷的身份将朱祁钰的尸骨埋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

尽管朱祁钰本来是没有资格当上大明皇帝,但在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刺部落袭击大明疆土,明英宗朱祁镇受到了当时宦官的怂恿,御驾亲征结果一国之君做了敌人的俘虏,瓦刺部落本来想以此要挟大明,没有想到明朝的官员识破了他的计谋,立马扶持了朱祁钰上台,这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