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窒息的唐詩,賀知章《回鄉偶書》賞析,一生必讀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美得窒息的唐詩,賀知章《回鄉偶書》賞析,一生必讀

賀知章的詩歌今存十九首,其中絕句寫得樸素自然,多用白描,時出巧思,淡而有味。這首《回鄉偶書》是詩人在八十六歲高齡時辭官回故鄉時所作,原題共有兩首。

故鄉,對於人們往往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杜甫甚至說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究其原因,約有三個方面:第一、故鄉的事物能引起人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第二、故鄉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在人們思想性格上打下了永遠抹不掉的烙印,甚至歷久而彌鮮;第三、故鄉有很多親朋故舊,也是人們懷鄉的重要感情紐帶。賀知章在少小之時即離開故鄉,到八十六歲垂暮之年才回來,其間闊別了幾十年,他的感受之深,更與一般暫離故鄉的人不可同日而語了。

美得窒息的唐詩,賀知章《回鄉偶書》賞析,一生必讀

的確,詩人歸心似箭,在歸途上就已經急不可耐了:“故鄉杳無際,江皋聞曙鍾。始見沙上鳥,猶埋雲外峰。”(《曉發》)因為曉霧剛散,近處的鳥雖然清晰可見,遠處的山還埋在雲霧之中,更覺前路杳冥,故鄉遙遠,此情難耐。詩人就是懷著這樣急迫濃烈的心情返回故鄉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一開始,就緊扣題目,單刀直入,點明離家與回鄉相距年歲之久、時間之遙,其中已蘊藏著很深的感慨。這感慨在同題第二首詩中即有明白的描寫:“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山河依舊,人事消磨,將自然的永恆與人生的多變作了鮮明的對照。這裡是明寫,在“少小離家老大回”中是隱含,表現手法不同,藝術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鄉音無改鬢毛衰”用的也是對比法,但不是自然與人生的對比,而是語言與鬢髮的對比。語言習慣一經形成,雖經歲月磨礪也難以更改;美好青春難以永駐,童顏黑髮轉眼即可衰頹。“鄉音無改”既是故鄉在詩人身上打下的永遠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詩人親近故鄉兒童的媒介,所以彌足珍貴;“鬢毛衰”本是離鄉數十年來宦遊奔波的必然結果,幸而葉落歸根,在白髮飄蕭的垂暮之年,終於返回朝思暮想的故鄉,因而倍覺幸運。詩人這時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與激動參半。

美得窒息的唐詩,賀知章《回鄉偶書》賞析,一生必讀

元代楊載的《詩法家數》說:“絕句之法要婉曲迴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

此詩完全符合楊載所說的詩法。第一句平平敘來,說明詩人闊別故鄉已有很多年。第二句順著第一句意思下來,說明鄉音依然很重而頭髮已經雪白。第三句“兒童相見不相識”,則調轉筆來,寫自己跟故鄉兒童會面時的一個戲劇性場面:本鄉本土長大的人,見面居然了不相識,這顯然是由於詩人離家太久而造成的,對前兩句來說是實接。最後,順著第三句意思下來,使這一戲劇性場面達到高潮:“笑問客從何處來”!故鄉兒童錯把本鄉本土的人當成客人,並笑微微地很有禮貌地詢問客人是從何處而來。完成了這一精彩的神來之筆後,詩也就戛然而止,其中的情味,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

美得窒息的唐詩,賀知章《回鄉偶書》賞析,一生必讀

此詩前兩句,在敘事描寫中透露了詩人悲喜交集、感慨與激動參半的心情。到三、四兩句,詩人反把自己的感情完全隱藏起來,只是就故鄉兒童這一面來寫,彷彿是純客觀的畫面。就象一位多年失去孩子的父親;父親站在明處,看著孩子在表演;孩子矇在鼓裡,把父親當作客人;孩子愈演愈真,父親越看越愛。詩中所寫,就類似這種情景。

此詩運用了三種對比:通過少小離家與老大回鄉的對比,以突出離開家鄉時間之長;通過鄉音難改與鬢毛易衰的對比,以突出人事變化速度之快;通過白髮衰翁與天真兒童的對比,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回鄉歡愉之情和人世滄桑之感,並且將這兩種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詩採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樸素的語言中蘊藏著一片真摯深厚的感情。讀之如飲醇醪,入口很淡,而後勁無窮。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