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习武少年李大寒目睹师兄朱潜珑勾结日本特务根本一郎,杀害师父全家。李大寒侥幸从枪下逃脱,被美国医生亨德勒救下伤愈后,赴美多年,失去踪迹。

1936年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从海外归来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逐渐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

——说《侠隐》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我看《侠隐》早,看姜文晚。

但是我知道姜文早,知道张北海晚。

所以我并不知道张北海是一直在纽约的人,他在北京并没有呆了很久。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但也正因如此他写的《侠隐》中的“民国北平”才会和别人不一样!

“民国北平”应该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有一大堆的生活在北京的作家都回答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的都是北平城里的情情爱爱。

老舍的作品写北平最全乎,《正红旗下》《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无论是大环境下的社会变革,还是老京城里的民俗民风,刨去人物剧情,大都能当作北平风物志来看。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张北海的不一样是真的不一样,《侠隐》被称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但《侠隐》本身是一个纯粹杜撰虚构的故事,这个虚构指的不仅仅是指它是一个写江湖的武侠,而是这本书中的“北平”都是虚构的!

张北海1936年生在北京,1949年就跟家人去了台湾,他在北京只呆了最年轻时的短短13年,而他写《侠隐》已经是1990年以后的事情了。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我打个比喻,郭敬明写那些上海的爱情故事出名前他还没在上海生活过呢,所以他的小说里的重心除了纸醉金迷,钱钱钱等外没有一丁点苏童王安忆笔下真正上海的感觉。

那张北海的《侠隐》又能够有多北平呢?

要知道张北海可是比郭敬明文笔强一百百万倍的人,他知道自己对北京了解的不够多。

所以你翻开《侠隐》的第一个描写是什么,是先告诉你李天然在美国待了七年,早已经丢掉了李大寒的印记。

李天然,穿的是运动鞋,穿的是运动衣,背的是皮包,喝的是苏打水兑酒,不说北京话的“是儿,成儿”说的是英文“Yeah”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写李天然回到北平,除了调查和谈恋爱外写的最多的,就是让李天然去吃——吃灌肠,吃油茶,吃油饼,吃羊肉,吃西餐,吃炸鸡啤酒,吃锅盔……仿佛是张北海想要借李天然过过自己这么多年没在北京吃过的瘾。

张北海告诉读者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的主角是一个洋派作风的人,我们的配角是个洋医生,我们的敌人是一个亲日媚日的人,可以说,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的人们,是这本书的主角!

但是,《侠隐》就是要用洋派洋风讲“俠”的故事。

现在我们现代人会觉得,譬如刚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中美国的超级英雄形象很强很厉害,有各种各样的“man”“Iron Man”“Spider-Man”

这些“man”在翻译来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被称之为“俠”,姜文在拍的《邪不压正》的英文翻译就是“Hidden Man”。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什么是“俠”,什么是“武”,什么是“江湖”?从司马迁的《史记》到金庸的小说,“俠”的意义中国人探寻了数千年,从史书到小说到电影,时代一直在变,中国人对于“俠”的苦苦追寻却依然存在。

《侠隐》是张北海对“俠”的憧憬,《邪不压正》呢?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邪不压正》是姜文要拍的“民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前两部的《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拍出来了不一样的民国感觉。

《侠隐》本身写的就是和寻常不一样的民国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通常都会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很多特别的东西。

姜文要拍的《邪不压正》是怎样的《侠隐》

看了预告片,我猜姜文不会重于讲“北平”的故事,那就是要讲“俠”的故事了

怪上加怪,《邪不压正》会给我们呈现一个怎样的民国江湖呢?

总之,我去看《邪不压正》第一是看姜文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二是要看彭于晏要演一个怎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