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行業 「新餐飲」或是破局之途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制定頒佈了《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意在加強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保證餐飲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據瞭解,《辦法》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都知道,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在其中,相對於衣住行,食更容易牽動大眾的神經,之前由於監管不嚴帶來的問題,也時有被媒體曝光,從而引發熱議。

出臺相關監督管理辦法,勢在必行。《辦法》指出,隨著我國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餐飲服務”等新興業態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6年網絡餐飲外賣用戶規模達到了1.5億,整體交易額達1761.5億元;2017上半年,網絡餐飲外賣市場規模達到818.3億元。

同時,《辦法》也表明,網絡餐飲服務促進了餐飲業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責任落實不到位,對入網餐飲服務者審查把關不嚴;網絡餐飲服務由於經營主體和經營環節增加,涉及信息發佈、第三方平臺、線上線下結算、餐食配送等,法律關係更加複雜。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對於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審核不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提供食品的主體還是餐飲企業,因此,《辦法》須對此有所要求。

據悉,未來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需要符合五項要求:一主體資質: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按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主體業態、經營項目從事經營活動,不得超範圍經營;二公示義務;三制定並實施原料控制要求;四控制加工過程;五定期維護設施設備。

業內人士認為,《辦法》對網絡餐飲明確提出了實體店鋪的要求,這意味著,只送外賣、不做實體生意的所謂“家庭私廚”將退出市場。近年來,有些商家為了應對網絡餐飲的潮流,選擇了虛擬化經營,即注重網絡外賣,放棄實體店鋪,以節省商家租金成本。可以預見,《辦法》將有助於遏制商家“脫實入虛”的現象,推動網絡餐飲業“虛實結合”,防止商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利於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而作為網絡餐飲企業之一的北京中道康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其CEO孫潮近日針對此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網絡餐飲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法規的強制要求,作為企業主體應該積極主動擁抱監管,畢竟在合規背景下繼續為大眾提供健康食品是作為餐飲企業的基本職責。《辦法》的出臺,設置了網絡餐飲企業門檻對於行業有序發展很有利,也是食品安全的又一道有力保障。

同時他提出,其實,網絡餐飲企業亦屬於餐飲業的範圍之內,所以,不管業態如何改變,做好產品還是第一位,打鐵還需自身硬是企業的主要支撐。

此外,孫潮認為,網絡餐飲業發展完善,除去行政監管,還應該依靠高科技技術,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打造“新餐飲”。比如說,“新餐飲”由於數據化管理各項流程清晰明瞭,監管難度就會降低;人工智能的介入,讓機器人代替了傳統的大廚,減少了人工干預,增加了食品安全。

據孫潮介紹,中道康達旗下的品牌便當星球,就充分了利用新興技術。便當星球採用機器人智能烹飪菜餚,且在烹飪過程中採用數字化程序控制,在提高精準度的同時也實現了餐飲的標準化。

“便當星球由於引進了‘機器人大廚’,可以說節省了不少人工成本,但沒有影響菜餚的出餐率,此外還乾淨衛生,贏得了不少好評。”孫潮說。

不過,如果在嚴格監製第三方平臺和網絡餐飲提供企業之外,能夠讓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立起政府、網絡餐飲平臺、網絡餐飲商家、消費者等多方合作機制,強化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監督和相互制約,相信網絡餐飲業將越來越趨於正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