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本期专家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委员会装备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主食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马铃薯作为主食适宜超重、肥胖、高血压以及高钠低钾等人群食用,符合我国居民营养需求,同时增加稻谷和小麦中缺乏的维生素A、维生素C,增加钙、钾、铁、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提高膳食质量。

产业开发主线和总体目标

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受到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批示,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实施马铃薯主食加工提升行动”。农业部2016年年初发布了《关于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的主线和实现“马铃薯产业由原料生产向加工产品生产、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由温饱型消费向营养健康型消费转变”的总体目标,着力培养大众消费营养健康马铃薯主食的习惯,积极培育和拓展市场。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主食化的优势

马铃薯是蔬粮兼用的全营养的食品原料,具备热量低、营养丰富、蛋白优质等诸多优点。全面推进马铃薯主食化进程是提高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水平、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引领农业升级换代、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造福亿兆民生的重大举措。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主食化的难点和关键

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产品消费渠道单一、主食化品种缺乏、加工率低、人均消费量低、产业链整体效益低等突出问题。而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中存在粘度大、成型难、易断条等技术难题。开展马铃薯主食化加工,一端连接消费,一端连接生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而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创新,是实现马铃薯主食化的难点和关键。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攻坚克难 筛选出10余个主食加工专用品种

针对马铃薯主食加工中技术难度大、缺乏加工装备、原料营养研究支持不足、缺乏专用品种等问题,张泓团队现已突破马铃薯面团降黏成型技术、二次熟化强筋技术、多维复合压延技术、双螺杆多场复合挤压技术等,筛选出马铃薯主食加工专用品种10余个。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102项专利,150余种新产品

专家团队建立了马铃薯主食营养评价、马铃薯占比检测等方法,申报专利102项,制定马铃薯主食系列标准7项,开发马铃薯面条、米粉、复配米、年糕、馕、月饼等系列新产品150余种。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产业化所需装备及推广前景

专家团队创制一体化仿生擀面机、工业化马铃薯面条生产线、工业化马铃薯多纳圈生产线、主食复配粉生产线等成套化装备。相关成果已经在甘肃、陕西、河北、黑龙江等马铃薯主产区和主消费区转化,有力地主导和支撑了国家马铃薯主食化科技研发与推广工作,在全国已形成燎原之势。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主食化产业的经济社会价值

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前景十分广阔。他预测,主食战略有望拉动马铃薯产量达到2.2亿吨,按3:1折粮达7300万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同时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有望超过3000亿元;按照马铃薯每亩效益增加300元测算,1.5亿亩的播种面积,薯农种植马铃薯纯收入有望增加450亿元。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专家团队介绍

团队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团队

所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团队主要成员:张春江,胡宏海,黄峰,张良,张雪,刘倩楠,田芳

团队主要研究内容:中式传统菜肴和马铃薯主食化产品的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工程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和工业化生产线的集成配套与示范研究。

团队主要业绩:

团队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或省部级课题20余项,承担“全国主食加工科技创新联盟”和“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秘书处工作,团队建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哈尔滨)”。目前已授权发明专利50项,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制定标准5项;创制中式传统食品加工装备10余台(套),集成自动化生产线16条;获取社会奖励3项,农业部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奖1项。

张泓解读马铃薯主食加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