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将沱江流域这个“金腰带”变身为”绿腰带”?

四川如何将沱江流域这个“金腰带”变身为”绿腰带”?

发布会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25日讯(记者 戴璐岭 张宇 摄影报道)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环境治理攸关全局。沱江流域水污染问题是中央环保督察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上半年,16个断面当中优良水体达到了9个,同比上升了8个。四川如何将沱江流域这个“金腰带”变身为”绿腰带"?又怎么样让水环境的治理变成常态呢?

对此,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于会文在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四川是“千河之省”,水情也是四川省最大的省情之一,“我们要保证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还要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所以,对水的质量我们高度重视。”于会文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集中在沱江流域,沱江占全省水资源量的3.5%,却承载了全省25%的人口和30%的GDP,因此要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上半年沱江的16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以上的达到9个,优良比率达到56.3%,是去年同期优良率的4倍多,劣Ⅴ类的断面是两个,沱江水质的改善充分说明治理路径是正确的,措施是对头的,发力是精准的,成效是明显的。“所以沱江这么难治,我们都给它弄到比较超预期的水平了,树立了我们治好水的信心和决心。”于会文表示,事实也证明,各地干和不干大不一样,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水的问题历史形成,稍一疏忽就会反弹。于会文总结治理好沱江有“五个干”,第一个干是谁来干,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沱江的河长是省委副书记和主管副省长,各市7个市的市委书记来担任各市州的河长,然后各部门来整合资源帮助指导精准发力,从顶层设计这个层面,应该是高规格配备,解决谁来干的问题。

第二个是科学干,于会文认为,治水和治气也是一样的,专业性非常强,上下游干支流,到底是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还是工业企业污染,还是生活面源的污染等等,"因此我省去年就请了四位院士和十几位专家组成的沱江流域的专家顾问团,然后组织这些专家,对主要河流包括支流,沿江踏勘,精准发力,这也是比较受益的。"

第三个是精准干。"治河的招很多,比如说城区的黑臭水体的治理,最关键的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个必须干管截污,第二个必须要清洁底泥。你要是不淘污泥,一下点雨大点水就泛起来了,第三个就是必须要雨污分流,雨污要不做到分流,这个河没法治干净,我就只举小河黑臭水体的例子,大河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要抓住最管用的前几招精准发力。”于会文详细阐释道。

第四个干是创新干。沱江治污有哪些创新呢?

"第一个对整个沱江利于超低排放限流,第二个对一条流域立法,现在省政府法制办已经提交到省人大了。第三个这对整个沱江流域,组织专家编了一个全省的污染防治规划,就避免上下游干支流相关市州相关部门来回扯皮,是一个整体的流域防治规划。"

第四个是对沱江制订了三年的达标规划,分别是2018年的冲刺,2019年的决战,2020年的达标,同时四川省环保厅组织力量专门成立了沱江研究所,就是把省内的资源集中在沱江全力攻关。

于会文继续介绍到,第五个干是监督干,"怎么样发挥省环保督察办、三大战役办总协调总调度的作用?现在对沱江是一周一通报,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过问,亲自要求,另外专门成立了一个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另外还加大了执法检查,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进行了两轮沱岷江流域的强化督查,组织全省的人力物力,调动下游的执法力量,到上游来查,发现沱江和岷江还有哪些存在的问题。“总之我们感觉像沱江这么干,沱江这么难都能治好,其他的水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了。”

推动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于会文认为一刻都不能停,必须一天一天保,一座城一座城守,因为稍有松懈就不行。“大气的质量春天好不算好,冬天好才是真的好!水的质量一时好不算好,一直好才是真的好!我们就是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