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詩鼻祖著袖珍版《茶經》,開風雅茶文化模式,陸羽服,蘇軾贊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代茶詩數不勝數。白居易一生寫茶詩60餘首,陸游寫茶詩則多達300餘首。乾隆也寫了100多首茶詩……優美的茶詩猶如點綴在茶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每每品讀,如嘬甘泉雨露,似品芬芳佳茗,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陸羽《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氏時開始利用茶,周公時有了關於茶的記載,這是大家比較公認的說法。

茶詩鼻祖著袖珍版《茶經》,開風雅茶文化模式,陸羽服,蘇軾贊

陸羽

在陸羽之前,《神農食經》雲:“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神農本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的說法,《詩經》中有“採荼”的描寫,《爾雅》雲:“檟,苦荼”,《晏子春秋》有“茗菜”的記載,……


而這些關於茶的隻言片語,也都是一些典籍中的偶爾提及,嚴格來說,算不上茶詩。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茶詩,最早可追溯到1700年前的西晉,杜育所寫的《荈賦》。


從東吳國君孫皓以茶代酒的典故可以看出,在魏晉南北朝時,我國的茶飲之風已經十分盛行,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至少南方已蔚然成風,《華陽國志》中“香茗”、“納貢”的記載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杜育的《荈賦》便在這樣的尚茶氛圍中孕育而生。


杜育,西晉文人,累遷國子祭酒,美風姿,有才藻,著有《隋書》、《唐書·經籍志》傳世。但我們發現,在浩浩蕩蕩的《晉書》中,幾乎找不到一星半點兒關於杜育的記載,然而陸羽卻在《茶經》中至少3次提到過他。名不見經傳的杜育,為何讓茶聖陸羽如此佩服?究其原因,在於杜育所寫的一篇文章《荈賦》。


《荈賦》取材於夏秋茶(荈,採摘較晚的茶葉。《爾雅·釋木》郭璞雲:“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又名荈”),是一篇專門寫茶的體物詩賦,是中國歷史上已知的最早的茶詩。

茶詩鼻祖著袖珍版《茶經》,開風雅茶文化模式,陸羽服,蘇軾贊

杜育

《荈賦》原著已失散,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荈賦》並非全貌,為後來者所收集的斷簡殘篇。在原有11句的基礎上,關劍平先生又蒐羅整理出兩句半,現全文摘錄如下:

靈山惟嶽,奇產所鍾。

瞻彼卷阿,實曰夕陽。

厥生荈草,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農功少休。

結偶同旅,是採是求。

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擇陶簡,出自東甌。

酌之以匏,取式公劉。

惟茲初成,沫沈華浮。

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若乃淳染真辰,色績青霜,

□□□□□□,白黃若虛。

調神和內,倦解慵除。

因時代久遠、文字古奧,加之又是斷劍殘卷,缺乏語義連貫。故將白話淺顯翻譯如下:


鍾靈毓秀之山,珍奇鍾愛之地。

遠望西麓卷嶺,群山起伏蜿蜒。

山野低谷高崗,茶樹叢生瀰漫。

承大地沃土之滋養,受上天甘露之芳潤。

初秋時節,農閒之際。

邀友結伴,上山採茶。

煮茶選擇岷山之泉,取其清澈之水。

茶器選用陶瓷器皿,出自東方甌窯。

盛茶使用葫蘆瓢勺,品飲效仿公劉。

茶湯煎點初成,茶葉下沉泡沫上浮。

光彩似冬日積雪,燦爛如陽春花卉。

茶湯醇美自然,泡沫白如清霜。

□□□□□□,湯色微呈淡黃。

飲之提神、靜心、解倦、除慵。

《荈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實、全面而系統的描述了茶樹的生長環境、採摘時節,以及選水、擇器、烹煮、品飲等整個流程。杜育是當之無愧的茶詩鼻祖第一人。


更重要的是,《荈賦》還濃墨重彩的描寫了茶的美感、靈性和文化因子,首度開啟了風雅茶文化模式:


《荈賦》對茶湯的色澤和滋味進行了形象而精彩的藝術描寫,體現了對茶的欣賞和審美;功效方面則強調了“調神和內,倦解慵除”,更多的是對於茶的靈感和悟性;品飲時則要求效仿《詩經》“公劉”,直接點明瞭茶飲的意蘊趣味和文化內涵。


這對於從“食藥同源”中一路走來的中國茶飲而言,杜育首開風雅茶文化之先河,賦予了它更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色彩,實現了從實用性到文化性過渡和轉變的重大突破。《荈賦》無疑是中國風雅茶文化的開山之作,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從這個角度說,《荈賦》是袖珍版《茶經》不為言過。

茶詩鼻祖著袖珍版《茶經》,開風雅茶文化模式,陸羽服,蘇軾贊

茶經

酷愛飲茶且深得茶文化精髓的蘇東坡甚至認為,杜育的首創之功要大於陸羽,他曾在《寄周安儒茶》中毫不吝嗇的讚美道:“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論著始於陸。”

參考文獻:《茶與中國文化》,關劍平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